馬奮芹
(武夷學院 人文與教師教育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福建小學女生心理健康、幸福滿足感的調(diào)查研究
馬奮芹
(武夷學院 人文與教師教育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隨著我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關注小學生女生心理健康、幸福滿足感的需求日益突出。通過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福建省五所小學3—6年級學生,共6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及SPSS統(tǒng)計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小學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幸福指數(shù)要低于男生;小學女生的情緒穩(wěn)定性低于男生,女孩子更內(nèi)向一些,同時也比較溫和;城鄉(xiāng)對比,城鄉(xiāng)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與主觀幸福感存在差異(城鎮(zhèn)孩子心理健康水平、主觀幸福感要略高于農(nóng)村)?;诖?,嘗試尋求差異性的原因,并從文化領域和教育領域探討了改善小學女生心理健康與主觀幸福感的一些具體方法和措施。
小學女生;心理健康;幸福滿足感
小學生(處于6、7歲~11、12歲時期生理、心理迅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容易出現(xiàn)各種心理危機,他們的認知與情緒對其健康成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小學女生問題尤為讓人擔憂,它既是兒童問題,更是婦女問題和性別問題。小學女生是處于女性生命周期初始階段的特殊群體,其權利、生存發(fā)展狀況都是婦女權利的重要內(nèi)容與地位狀況的重要表征。雖然目前我國為女童也提供與男童平等的生存發(fā)展機會與法律保護措施,防止對女嬰的歧視;同時心理學家們也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做一定的研究,但更多的研究是傾向于消極情緒和心理狀態(tài)方面的,關于兒童積極面的的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在最近幾年剛剛開始,對于小學女生的研究則幾乎沒有。并且以往關于小學生健康程度與滿意度的研究多分開探討,缺乏兩者互相影響的相關研究。綜述研究,本文將從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兩個方面來分析女童的心理狀況,從而分析影響女童的主客觀幸福感的因素,并提出改善其心理狀況的措施,為未來的女性的個性完善與身心健康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界定及其文獻研究
早期的心理健康僅僅從消極的情緒與心理狀態(tài)入手,局限在病態(tài)的個體研究,忽視積極的個體情緒體驗與良好的生活狀態(tài)。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2001年報告《心理健康:新的理解,新的希望》中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種情感和社會的幸福感,個人能意識到自己的能力,能對付生活中正常的緊張,能創(chuàng)造性地或卓有成效地工作,能對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社會做出貢獻?!保?]
近幾年,學者們紛紛關注女童的心理的健康水平,并多以問卷的方式展開調(diào)查,并提出教育建議。而干預性研究與操作方法研究比較少。如羅伯特于1997編制了青少年和兒童預防和訓練手冊,探討了一定的社會文化[2];克雷格·溫斯頓等編寫的關于通過設計社會服務課程來治療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該研究在一開始就指出在美國,兒童青少年中患嚴重情緒不良的人數(shù)估計已達到5%[3]。
(二)小學女生主觀幸福感概念界定及其文獻研究
迪納與盧卡斯將主觀幸福感定義為主體主觀上對自己已有的生活狀態(tài)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狀態(tài)的一種肯定的態(tài)度和感受。[4]本文研究以上述概念為基礎,結合實際研究,將小學生女生的主觀幸福感界定為:小學女生在主觀上,對自己已有的在校生活和學習狀態(tài)的一種肯定的態(tài)度與積極體驗。
通過梳理國內(nèi)外小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關于小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相對較少,如張睿等發(fā)現(xiàn)目前我國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指數(shù)較低,普遍不幸福[5];楊莉發(fā)現(xiàn)我國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情況堪憂。四五年級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要好于三年級;小學生在主觀幸福感上的性別差異顯著(女生好于男生)[6]。
上述關于小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研究為本次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價值??傊?,我們應從積極面探索女童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及其心理健康與心理幸福感的相關關系。
(三)研究意義
在研究本課題時,筆者收集和整理了許多的國內(nèi)外文獻,結合教育學、心理學、文化等學科的重要觀點和理論,以小學女童心理健康與主觀幸福感為切入點,對福建省小學女生心理健康與主觀幸福感進行量化分析,并對城鄉(xiāng)女童、男女生等不同群體的心理健康與主觀幸福感作了對比性研究,根據(jù)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對小學女生教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一)研究對象、研究方法與統(tǒng)計工具
本文通過自編問卷獲得相關數(shù)據(jù)。使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Alpha系數(shù)為0.7850,量表可信。心理健康量表根據(jù)被試問卷總分排序,取其總分前27%作為低分組,總分后27%作為高分組,中間段分數(shù)作為中間組,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差,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良好。
本調(diào)查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在福州江南中心小學、中信中心小學、武夷山實驗小學、武夷山崇安中心小學以及武夷山余慶小學5所小學5~6年級抽取1000小學生,最終回收950份,剔除無效問卷,有效問卷904份,具體見表1。
表1被試分布情況表 單位:人Tab.1 Shows the distribution of subjects Unit:person
(二)結果分析
1.小學性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異對比
由表2可知,心理健康低分組女生233人,占總?cè)藬?shù)的25.77%,男生275人占30.42%;心理健康高分組女生27分,占2.99%,男生8人占0.88%??梢?,小學男女童之間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同,即與男生相比,小學女生的亞健康水平偏高,良好心理健康狀況偏低。
表2 女生與男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百分比Tab.2 The percentage of girls'different levels ofmental health
2.小學女生主觀幸福感現(xiàn)狀
由表3可知,主觀生活滿意度存在性別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認知方面與情感方面。在對生活滿意度認知方面,小學女生不太滿意或極不滿意達到12.83%,而遠遠大于男生的 4.54%,比較滿意或極滿意只占26.22%,男生則是40.72%;在情感體驗方面,小學女生不太滿意或極不滿意達到13.94%,而遠遠大于男生的 4.54%;比較滿意只占 13.94%,男生則是15.49%,差異不大。從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還得出,城鎮(zhèn)背景的女生的主觀幸福感情感體驗比較滿意或極滿意占56%,農(nóng)村小學女生的則占42%,城鎮(zhèn)小學就讀小學女生主觀幸福感情感體驗比較滿意或極滿意占53.6%,則農(nóng)村小學就讀的女生的則占35.8%。
可見,小學男女生在主觀生活質(zhì)量中認知與體驗方面存在差異。即小學女生對生活質(zhì)量的體驗低于男生,感知幸福的能力也低于男生。同時情感體驗方面在極為滿意選項中男生與女生都為零,可見在情感方面幾乎沒有人能達到極滿意的水平。另外,城鎮(zhèn)背景的女生的主觀幸福感要略高于農(nóng)村的女孩子,城鎮(zhèn)小學就讀小學女生主觀幸福感要高于農(nóng)村小學就讀的女生。
表3 女生與男生不同主觀生活質(zhì)量分量表的百分比Tab.3 The percentage of girls'different dimensions of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3.小學女生與男生個性特征
由表 4可知,E女〉E男 (E女=13.52,E男= 13.20,E為外內(nèi)傾),N女〉N男 (N女=9.72,N男= 8.94,N為神經(jīng)質(zhì)),P女〈P男(P女=4.14,P男=4.95,P為精神質(zhì))。由此可見,女生比男生的情緒穩(wěn)定性更差一些,性格方面更內(nèi)傾,性情更溫柔、多愁善感。
表4 女生與男生個性特征描述性統(tǒng)計量Tab.4 Female and male personality trait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一)討論
本調(diào)查采用隨機抽查的方式,在福建省內(nèi)選取5所小學共600人被試,采用SPSS社會統(tǒng)計軟件統(tǒng)計包整理相關數(shù)據(jù),得出福建省小學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個性特征與主觀幸福感情況堪憂。具體表現(xiàn)為:
(1)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別差異與年齡差異。A.小學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男生??赡芘c社會文化有一定相關,尤其是受“男權主義”“男尊女卑”、男女生理等影響,形成特殊性別角色定位,從而形成特殊的男性與女性個性特征,如女性相對于更敏感、更焦慮、更感性。其次,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有一定關系。B.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fā)生變化,呈“U”型結構,即低年段與高年段的心理健康水平偏高一些,中年段的偏低一些,也許與中年段學生正處在他律到自律過渡的階段,同時又處于青春期前期等有關。
(2)小學女生的幸福指數(shù)要低于男生;另外,城鎮(zhèn)背景的女生的主觀幸福感要略高于農(nóng)村的女孩子,城鎮(zhèn)小學就讀小學女生主觀幸福感要高于農(nóng)村小學就讀的女生。男生無論從體格方面,還是從社會文化方面,男生存在更多的優(yōu)勢,也許是小學女生幸福指數(shù)低的原因。家庭背景與接受的教育會影響孩子的幸福指數(shù)吧。
(3)小學女生的情緒穩(wěn)定性低于男生,女孩子更內(nèi)向一些,同時也比較溫和。
(4)城鎮(zhèn)對比,農(nóng)村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城鎮(zhèn),主觀幸福感與在校的相比,更低一些。
(二)原因分析
福建省小學女生與男生在多方面存在差異受到歷史的、環(huán)境的、政策法律的,以及女童自身發(fā)展等因素的影響。
1.文化因素
女生從一出生就會受到我國各種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如“男主外,女主內(nèi)”“相夫教子”“做家務”等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再如,受到“封建落后的夫權、父權思想”的影響,而這些文化與思想都是通過父母、老師、媒體等媒介注入到女生的社會化過程中,對女生的心理與個性發(fā)展影響很大,甚至有些在女生的價值觀形成中充當著主力軍,而這些又是未來女生對心理健康判斷及幸福感作出判斷的主要依據(jù)。
2.教育的因素
(1)家庭教育因素
一方面,受到現(xiàn)行的輿論環(huán)境的影響與壓力,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一定的誤區(qū)或無奈。為了迎合社會的需要與減少女生以后走人社會后所受到的壓力,父母一般仍將女生定格在“未來賢妻良母”“溫柔”的傳統(tǒng)形象中,在很大程度上規(guī)范和定格了女生行為的標準,對女生的自由發(fā)展和社會進步非常不利。
另一方面,受到“養(yǎng)兒防老”“傳宗接代”的社會傳統(tǒng)的影響,“重男輕女”的思想比較重,男生在家的地位普遍高于女生,這對女生的自我認知與評價起著消極的影響。
(2)學校教育
在學校方面,主要受到 “性別定式教育”的影響。而這種影響的傳遞者主要是學校里的教師及其上課用的教材。有關統(tǒng)計表明,現(xiàn)行全國統(tǒng)一小學語文教材中總共出現(xiàn)191個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只有49個,男性角色中領袖人物占很大比重,此外還有科學家、軍人、工人、醫(yī)生、教師等,而49位女性角色中以家庭成員身份出現(xiàn)的有32位[5]。這對社會角色正在形成的小學女生來說無疑是誤導,并可能影響今后的職業(yè)選擇。
3.自身原因
女生生理存在一些局限性或不利因素,如體格與力量方面都弱于男生,小學高年段女生甚至出現(xiàn)經(jīng)期現(xiàn)象,這些都有可能導致許多女生內(nèi)心深處存在“不如男”的自我消極暗示,這種消極心態(tài)如果長期存在,會嚴重抑制女生未來潛能的開發(fā)與成長,久而久之,女生失去了與男性公開斗爭的意識,失去涉足權利領域的膽識;最后,從科學知識與法律常識方面談,由于受到文化等的影響,女生受教育的機會少于男生,這種背景下,女生的文化科學知識與法律常識偏低。這讓未來同時與男生處于“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規(guī)則下的女生更容易遭到淘汰。
(一)文化領域
通過文化傳播的渠道,尤其是借助社會輿論,構建有利于兩性和諧發(fā)展、積極向上的社會影響。利用強大的輿論力量,尤其是宣揚和諧的兩性發(fā)展關系的輿論,不斷地通過自我的心理認同或社會壓力的強迫,潛移默化地改變個體的心智模式,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兩性關系思維模式,正確引導個體從事一些有利于完善和諧兩性發(fā)展的活動,最終為小學女生的健康發(fā)展成積極向上的女性創(chuàng)造良好生存環(huán)境。
(二)教育領域
1.改變學校教育中“性別定式教育”的影響
一方面,教育專家在編制教材時,應注意男性與女性素材的比例與搭配,注意增加一些女性成功人士的材料,從小讓女童與男童形成積極的兩性自我認同,增加女童的自信心,又可以讓男女生摒棄偏見與錯誤意識,正確認識未來的女生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同時,建議把男女平等、反家暴教育適度引入中小學課堂,這樣在十幾年后,我們就可以有具備真正男女平等觀念的新生代出現(xiàn)。
其次,平衡小學里男女教師的比例,提高教學質(zhì)量,完善學生的個性與認知,尤其是女生的角色認定方面尤為重要。本次同時還對武夷山實驗小學教師男女比例進行抽樣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實際參加調(diào)查的教師有50人,男教師5人,只占總?cè)藬?shù)的10%;女教師45人??梢娔信處煴壤龂乐厥Ш猓@對小學女生個性、心理健康的發(fā)展很是不利。
2.建立三級、兩維、一幫管理模式
提升小學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個性發(fā)展,建立三級管理模式。一級是學校,制定預警機制并規(guī)范管理,二級是年級,統(tǒng)籌規(guī)劃與團體協(xié)調(diào),三級是班級,個案輔導與教育,從而形成全方位的心理輔導與教育體系。尤其是要建立女生檔案,及時發(fā)現(xiàn)女生心理狀況,反饋對一般心理疏導不能解決的問題等。建立校內(nèi)校外心理成長網(wǎng)絡系統(tǒng),特別是加強小學五六年級的性教育,正確引導女生性別意識與角色認定,同時疏通青春前期的觀念上的偏差,并賦予建設性的建議。
加強校家聯(lián)動,建立“學?!彝ァ被幽J?。尤其是與女生家長的互動更是不可或缺。一方面,通過與父母的溝通,及時發(fā)現(xiàn)女生的一些不合理或不當?shù)男拍?,注意引導小學女生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質(zhì)的養(yǎng)成。二是關注父母對孩子不當?shù)钠谕麕淼慕箲]問題并及時疏導,矯正個別家長重男輕女的思想指引下的教育理念。總之,積極開通“校—家”合作渠道,共同關注營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環(huán)境,一幫是建立校?!芭筝吅献鳌?,加強兄弟學?;突ブ?,資源共享。
(三)加強家庭教育在女性教育中的作用
第一,家庭夫妻雙方要克服文化教育的影響,摒棄“男尊女卑”“女子不如男”等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思想,日常生活中做到,兒子女兒同等對待,優(yōu)生優(yōu)教,為女生提供同等的教育,做到正確引導女生價值觀、自我角色、自我認定方面的發(fā)展。
第二,父母親要多鼓勵孩子,父母以身作則。“富養(yǎng)女孩”一直是作為自信心培養(yǎng)的一項基本原則,讓女孩子的潛能在父母的鼓勵和贊賞下,逐步被挖掘出來。我們對女孩的積極期望會轉(zhuǎn)化為孩子積極行為的動力,故而影響孩子將來的成就和發(fā)展方向。
[1]孫婷婷.特殊家庭兒童心理健康與主觀幸福感研究[D].沈陽: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8-12.
[2]楊麗君.校外青少年預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指導手冊[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1-10.
[3]羅桃蘭.深圳市小學生心理健康調(diào)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26-28.
[4]郭秋月.對組織管理中主觀幸福感問題的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9):49-50.
[5]張睿,蘭文杰.感恩方案提升小學高年級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實驗研究[J].貴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4):41-43.
[6]楊莉.小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對數(shù)學學業(yè)成績的影響[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3:19-33.
(責任編輯:陳 虹)
An Investigation on Fujian Primary School Girls’M ental Health and Happiness
MA Fenqin
(School of Humanity and Teacher Education,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Along with high speed developmentof our country’s economy,increasing attention has been attached to primary school girls' mental health and happiness.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an extraction of total of 600 students is taken from five primary schools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grade 3 to grade 6 and then a questionnaire is applied on them and SPSS is used to analyse the stat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1)primary school girls'mental health and happiness index is lower than the boys’;(2)primary school girls’emotional stability is lower than boys’,and girls tend to bemore introverted and moderate;(3)comparing childre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re exist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mental heal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for children in town,the level of theirmental heal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comparatively higher than that of rural children).Based on the data collected,the article tries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s,and discuss somemeasures to improve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subjective sense of happiness of girl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fields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girls;mental health;happiness
G445
A
1674-2109(2017)01-0034-05
2016-04-27
馬奮芹(1979—),女,回族,講師,主要從事中小學心理健康與主觀幸福感、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