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耿亮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中職院校的教育工作手段日益豐富。社團活動的增多,讓中職院校的教育工作形式向多元化與現(xiàn)代化的方向發(fā)展。文章立足于中職學生社團活動課程化實施現(xiàn)狀,主要分析了幾點強化實施成效的策略。
關鍵詞:中職學生 社團活動 課程化 實施成效 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3-0218-01
將社團活動作為課程新資源,促進中職學校教育工作全面改革,有利于中職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更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利用有效的策略推動中職學生社團活動課程化,是中職教育改革的重要實踐。
一、優(yōu)化課程設置與教育資源,促進社團活動課程化,明確參與方向
促進中職社團活動課程化,必須加強社團活動課程的設置工作力度,還要安排與聘請綜合素質水平達標的社團活動指導教師。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以公平、公正、民主為基本原則。中職社團活動的開放性大,為了促進社團活動課程化,應當將其對校、對社會開放,接受學校與社會的監(jiān)督。這不僅能夠加大社團活動的宣傳力度,讓更多人了解社團活動,還能鞏固社團活動的課程地位。在社團活動課程設置方面,學校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選擇將哪些社團設置成課程,為更多人參與。在選擇指導教師時,要尊重社團成員的意見。教育資源與課程設置的優(yōu)化成效明顯,學生可以結合個人意愿選擇一切與社團活動相關的因素,像社團活動類型與內容、參與的時間與方式、指導教師等。學生的意愿得到尊重,有利于社團活動課程化進程的加快,更能讓課程化的社團活動為學生接受。
二、重視學生個人想法,促進社團活動課程化,調動參與熱情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社團活動課程化改革過程中,學生更是社團活動的主體。尊重學生的選擇,才能讓社團活動課程發(fā)揮作用。教育工作者要意識到社團活動對于學生人格健全與個性發(fā)展、智力開發(fā)的作用,引導學生作出正確選擇。
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在每一個學期的始末,學校組織學生重新選擇自己加入的社團,有利于學生個人社團活動參與興趣的激發(fā)與參與意愿的增強。
三、加強制度建設力度,促進社團活動課程化,培養(yǎng)科學意識
做好社團活動的管理工作,是讓社團活動成長為課程的基本保障。管理工作的實施,必然會涉及到制度的建設。每一個社團有不同的特點,社團內設計與開展的活動形式各有不同。在社團活動管理過程中,管理者要從社團的特點出發(fā),制定個性化的日常管理條例。為了激發(fā)各個社團的教育潛能,更要加強社團活動考評機制的建設,以此來給各個社團提供科學設計與高效組織社團活動的動力,并鼓勵社團內部建立領導小組。
做好制度建設工作,其成效在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參與社團活動的意識,推動每一種社團活動都有各自的特點,讓學生為社團活動課程所吸引。只有制度得以健全,才能讓學生有明確的行為規(guī)范意識,尊重社團活動的課程地位。
四、關注社團活動作用,促進社團活動課程化,提升個人素質
社團活動,是傳統(tǒng)課程之外提高學生個人素質水平的手段。促進中職學校社團活動課程化,有利于社團力量的壯大,社團活動影響的提高,更能促進中職學校文化氛圍的形成以及文化體系內容的豐富。社團活動的課程化,是中職教育發(fā)展的一大趨勢。一直以來,社團活動被很多教育工作者認作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無用活動,也有很多中職領導覺得社團的建立是為了應付教育部門的要求與檢查,并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素質。要促進中職社團活動課程化,中職教育工作者與管理者必須重新審視學生熱愛的社團活動,重視社團活動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領導與教職員工的重視與支持,是中職社團活動課程化的基本動力。中職學校的社團活動課程化應當由學校的團委與教學辦共同牽頭實施,從社團活動的基本章程出發(fā),明確每一個社團活動的目標與內容,做好社團活動的規(guī)劃與建設。協(xié)調各個社團的活動時間,建立專門的部門促進社團之間溝通,安排足夠數量的社團活動指導教師,參與到學生社團活動的組織與管理中去。
這種引導,使得學生給予社團活動足夠的重視,通過校內重視社團活動大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引導每一位學生成為社團活動課程化的推動者,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職教育不斷優(yōu)化的過程中,促進中職社團活動課程化,不是為了束縛社團活動的發(fā)展,而是為了豐富課程教育資源。讓社團活動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用社團活動去彌補中職課程體系的不足,有利于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總結良好的教學經驗,更好地優(yōu)化中職教學實踐行為。
參考文獻:
[1]陳銘園.中職學校社團課程化建設的問題及對策[J].求知導刊,2016(13).
[2]伍德勤.論學生社團活動與公民民主素質的培養(yǎng)[J].理論建設,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