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劍森,盧黎羚
(山西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農民意識的發(fā)展變化*
昝劍森,盧黎羚
(山西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山西省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農民的思想意識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呈現出多元化、雙重化、復雜化的特點。當前,山西省農民意識落后是影響農民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使農民處于“發(fā)展難”“難發(fā)展”的困境中。因此,通過改善農村經濟環(huán)境,提高農村科學技術和教育水平,開展形式多樣的精神文化活動等途徑,培育農民先進的思想文化意識,是實現農民發(fā)展的核心和關鍵。
農民意識 ;農村經濟;農民發(fā)展
思想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隨著社會存在的發(fā)展變化而變化。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農民生產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農民的思想意識也在不斷的得到更新和改造。山西省是一個經濟欠發(fā)達的內陸省份,“三農”問題則更加突出,尤其是落后的農民思想意識成為制約農民發(fā)展的主要瓶頸。因此,分析研究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農民意識的發(fā)展變化和特點,著力改造落后的小農意識,培育農民先進的思想文化意識,是實現山西省農民發(fā)展的關鍵。
農民意識是與小生產方式相聯(lián)系的農業(yè)社會典型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小農意識的最本質特征是非主體性,小農經濟上的平均主義,政治上的皇權主義,人格上的依附性,以及狹隘經驗性、保守性等特點都是非主體性意識在不同層面的映照[1]。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山西省農民的思想意識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在接受新思想的同時,仍帶有明顯的傳統(tǒng)痕跡,呈現出典型的“雙重性”特點。
(一)開放與保守并存
在農民的內在認知里,靠地為生的意識是一直根深蒂固的。對此馬克思曾做過精辟的解釋:“他們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塊小得可憐的土地上,靜靜地看著整個帝國的崩潰。”[2]683對于山西省農民來說也不例外,土地仍然是命根,是生活保障的防火墻,離開了土地會讓他們感覺到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所以有一種慣性思維就是不愿意出去闖蕩,守著自己的土地,找一份安定的工作過安穩(wěn)的生活。同時,他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靠土地發(fā)展沒有出路。山西省在鄉(xiāng)村居住的人口為1685.64萬人,占省內常住人口的46.21%,這個比例還在不斷地遞減。目前,農民們開始選擇,特別是年輕一代走出去打拼,他們反而覺得在外面工作會使生活水平有大幅度提高,而且這種意識越來越明顯。因此,農民的保守、圖安穩(wěn)的意識雖然一直存在卻也有所改善,并還在不斷發(fā)生著改變,他們越來越能接受新的思想并不斷有了新的認知。
(二)開化與愚昧同行
自改革開放以來,山西省農村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交通和網絡的覆蓋率極大提高,預計2020年全省農村網絡覆蓋率將達到100%,這樣可以使農村更好地與現代化接軌。互聯(lián)網時代促使農民接受到更多科學文化知識,在農業(yè)種植、醫(yī)療衛(wèi)生等知識上都比以前掌握的更多了,農民的視野更加開闊,接觸到更多新事物,促進了農民意識的開化和開放。但是,近年來農村的封建迷信思想又沉渣泛起,甚至是愈演愈烈。一種表現是農民們在遭受不順或者要辦一些重大事情的時候,用求神算卦的方式以尋求神靈庇佑;另一種表現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信教(天主教居多),信教者大多是生活經歷不順而去受洗信教,以此來尋找自己的心靈支柱。
(三)質樸與自私同在
農村是農民扎根的地方,是他們生活圈子的中心。農村是非常注重人情世故的,農民比較重視鄰里之間的關系和睦,宗親家族之間的團結和諧。在長期以農業(yè)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中,農民的本性善良又熱心,他們還將互幫互助、樂于助人的這種樸實的意識延續(xù)至今。除此之外,農民意識中保留的踏實肯干、吃苦耐勞、勤勞本分、艱苦樸素等一些典型質樸的特點體現得最明顯。改革開放之后,農民意識中滲透了許多市場意識,加之農民的低收入和清貧,出于對生存的需要,他們更加重視自身利益,自私淺薄的意識愈加明顯,一旦與集體或他人產生矛盾,他們便會失去理智,只關心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可能帶來的后果,甚至兄弟鬩墻、鄰里反目也是常會發(fā)生的事情。農民的文化素質低,受眼光和見識局限,缺乏理性思維,在矛盾中只顧眼前的小贏小利,造成農村的某些不和諧局面。穩(wěn)定才是發(fā)展的保證,而農民的自私淺薄會極大地影響到整個農村的發(fā)展。
由于長期以來農村經濟發(fā)展的落后,尤其是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的影響,使當前山西省農民意識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政治意識淡漠
通過筆者對山西省XX市X村走訪調研發(fā)現:農民對政治大都持有冷漠態(tài)度,81.5%的農民表示他們并不太關心政事,平時也不看新聞,偶爾坐在一起的時候閑聊兩句,當作茶余飯后的談資而已;雖有九成以上的農民表示認可并支持政府的工作,也很清楚政府的農村政策都是為了解決農村的發(fā)展問題,但是有73.65%的農民對自身的定位是自己就只是個受苦人,沒有能力去改變什么,所以只需要乖乖聽從政府的安排即可。對于傳統(tǒng)的農民,馬克思認為:“他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別人來代表他們,他們的代表一定要同時是他們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們上面的權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權力,這種權力保護他們不受其他階級侵犯,并從上面賜給他們雨水和陽光?!盵2]210-211今天,山西省農民的傳統(tǒng)意識仍然濃厚,表現為對政府的高度依賴,還有在政治上的軟弱,他們總是期待政府去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比如村里的路壞了、橋塌了、渠毀了,就等著政府撥錢,還是“等要靠”的老思想。
(二)對村干部不信任
自從實行村民自治以來,農村賄選現象和村干部貪污腐敗現象就隨之產生。受農村宗族勢力的思想觀念影響,有的人仗著家族的人多勢眾而當選,一部分當選的村干部只想著如何獲取個人利益,不作為、不干實事,對農民完全沒有責任心,這就導致農村的干群矛盾愈演愈烈。在調研中,有一位農民這樣說道,“每個農民群眾都是村干部的‘孩子’,不讓‘孩子’過好了,他們也別想過安心”;還有些農民依然用老話表達著自己的看法,“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這些說法都表達了農民對村干部的不滿。一些村干部做事畏首畏尾,遇到矛盾和棘手的問題,不主動去想辦法,而是往鄉(xiāng)鎮(zhèn)上推;有時還不認真執(zhí)行中央的惠農政策,農民福利發(fā)放不到位,占用耕地、私自買賣土地等現象也屢見不鮮。這些問題都滋生了很多的干群矛盾,導致農民對村干部的不信任甚至是對立。
(三)現代市場理念缺乏
當前山西省農村中有65%以上的農民都是靠種地和打一些雜工為生,年紀越大收入越少,他們的經濟來源有限,靠省吃儉用解決基本的溫飽和門戶差事問題,即使稍有富余還要幫下一代成家立業(yè)。調研發(fā)現:有近80%的農民委婉表示,他們寧可讓積蓄壓箱底,也不愿把辛苦攢的錢拿出來搞經營、闖市場。在變幻莫測的市場經濟和社會轉型面前,他們有一種恐懼感,覺得自己沒能力去搞出一些名堂,加之農村干群矛盾又比較突出,也缺乏對村干部能給農村帶來新氣象的信任。農民們這種求穩(wěn)求安、容易滿足的心理和在市場經濟中畏首畏尾的心態(tài),使其對農村發(fā)展信心不足,對新農村建設信念缺失。
(四)精神世界空虛
農村的文化活動總體較少,農民們在閑暇之余除看電視之外,最主要的消遣活動就是串門、打牌、打麻將、聚眾喝酒。在調研中,有一半的農民承認自己有過打麻將賭博的經歷。有些地方還興起了求神拜佛等活動,如XX縣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興建了天主教堂,這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農民的信教熱。山西省農民教育水平低下,缺乏自發(fā)性組織開展文化活動的能力,而鄉(xiāng)鎮(zhèn)設立的農村文化站或是文化室在長期以來也僅是有名無實,“空殼化”現象嚴重,農村缺乏文化隊伍,這就導致農民的精神文化活動極其匱乏。除此之外,雖然山西省農村中保留了豐富的歷史悠久的特色文化,但新一代農村文化人中卻缺乏傳承這種文化的“匠人”,導致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岌岌可危。
當前山西省農民意識中存在的問題,究其根本還是農村的現實生存狀況導致的。正如馬克思所說:“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盵3]所以只有切實去改變農村的現實環(huán)境,才能真正有效地改造農民意識,實現農村的現代化。
(一)進一步改善農民發(fā)展環(huán)境
1.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只有滿足了農民基本的生存需求,使其有衣可穿、有飯可吃、有房可住、有病可醫(yī),他們才有更多的精力去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質,也才能保證農民意識的正向發(fā)展。
2.加快建設農村的網絡信息渠道。自“十二五”以來,山西省共完成28172個建制村通寬帶,全省行政村通寬帶比例達到93.5%。根據“十三五”規(guī)劃,預計到2020年要實現全省農村網絡覆蓋率達到100%,這在很大程度上將促進全省農村發(fā)展和農民意識的快速轉變。
3.加快推進農村道路建設。山西省的山區(qū)面積占到80%,特別是呂梁和晉東南地區(qū)山地面積居多,閉塞的交通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發(fā)展和農民意識的轉變。只有加快農村道路建設,加強城鄉(xiāng)間的溝通聯(lián)系,促進農業(yè)增效和農民增收,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才能促進農民意識的轉變。
(二)進一步發(fā)展農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通過發(fā)展市場經濟,引導農民樹立市場意識,積極在市場中為農業(yè)發(fā)展尋找出路。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山西省農村地區(qū)的生產力還很低下,經濟發(fā)展水平尚處在新舊經濟模式交雜的狀態(tài)之中,這是新農村建設中舊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存在的根本原因。大力引入市場經濟可以沖擊落后的農民意識依賴的物質基礎,從而提高農業(yè)生產率,改變農村落后的生產方式,為農民意識的轉變奠定經濟基礎。
2.通過發(fā)展市場經濟,轉變農民安于現狀、不求上進的意識,便于構建全省農民現代意識觀念的新體系。在深化改革發(fā)展的今天,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內在地要求農村必須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會有助于培養(yǎng)農民現代化的競爭和開放意識。當然在發(fā)展過程中,還要加強完善農村市場經濟的體制機制建設,防止市場經濟給農民意識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人情冷漠等。
(三)著力提高農村的科學技術和教育水平
列寧認為:“改造小農,改造他們整個心理和習慣,這件事需要花上幾代人的時間,只有有了物質基礎,只有有了技術,只有在農業(yè)中大規(guī)模地使用拖拉機和機器,只有大規(guī)模電氣化,才能解決這個小農的問題,才能使他們的整個心理健全起來?!盵4]山西省農業(yè)的發(fā)展還很落后,需要建立“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農村現代化發(fā)展機制,要組織專門人員為農民傳授必要的科技知識,并引進一些新興發(fā)展的企業(yè);還要定期組織農民外出考察學習,使他們放寬眼界、轉變思維、科學致富。
列寧說:“光認得幾個字是成不了大事的,我們需要大大提高文化”,“在一個文盲的國家里是不能建成共產主義社會的”[5]??梢?,改造農民意識是離不開教育的。知識經濟時代下,新科技、新知識層出不窮,農民需要培養(yǎng)學習和競爭意識,沖破不思進取、消極懶散的思想。同時,農村人才流失嚴重,需要建立留住人才的激勵機制。農民需要樹立尊重人才、重視人才的思想觀念,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農村。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精神文化活動
提高農村文化和體育場所設施的覆蓋率,并充分利用這些場所在農村廣泛開展一些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促使農村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和農民意識的自覺轉變。呂梁市XX縣一共有142個行政村,但經調研發(fā)現有文化活動室和體育場所設施的農村均不足40%,且應用率也極低,這和城市相比差距懸殊,可見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急需要完善。政府需要健全文化機構,創(chuàng)建鄉(xiāng)村文化活動中心,規(guī)定并落實編制人員的職責任務;還要以農村本土文化為基礎,發(fā)揮農村自身的文化資源,挖掘民間特色文化;培育并建立農民文化團隊,使他們成為提高農民意識的領頭羊。如山西省臨汾和運城地區(qū)充分運用特有的“德孝文化”舉辦思想文化講座,開展“農村道德模范”和“文化能人”評選等活動,將文化灌輸與全民互動參與有機結合起來,為農村營造了文明和諧的文化氛圍,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意識,值得其他地區(qū)借鑒。
[1] 袁銀純.論農民意識現代化轉化的具體道路[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2(3):87.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4] 列寧.列寧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3.
[5] 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TheDevelopmentandChangeofPeasants′ConsciousnessinShanxiProvince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
ZANJiansen,LULiling
(SchoolofMarxism,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improvement of peasants′ living standard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peasants has changed, showing features of diversity, duality and complexity. At present, the backwardness of peasants′ consciousnes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ir development in Shanxi province,leaving them tripped in the dilemma of "development being hard" and "being hard to develop". Therefor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peasants, it is the core and key to cultivate the advance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of peasants by way of bettering the rural economic environment, elevating peasa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and educational level, and carrying out various forms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peasants′ consciousness;rural economy;peasants′ development
*山西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全面深化改革科學方法研究”(20163078)之階段性成果。
2017-06-06
昝劍森(1964-),男,山西臨猗人,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問題。 盧黎羚(1991-),女,山西交城人,山西大學碩士生。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9.007
C912.82;F320
A
1008-6285(2017)09-00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