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捷
(山東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 266590)
侵害占有的損害賠償問題研究
李 捷
(山東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 266590)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占有立法逐漸顯示出其不足之處。理論界對占有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對其性質的界定、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適用的法律依據以及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行使期間。占有分為作為民事法律事實的占有和受法律保護狀態(tài)的占有即法益。占有是《侵權責任法》保護的對象,當占有受到侵害時,其性質便為法益,可適用《侵權責任法》中的有關規(guī)定。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行使期間應適用《物權法》第245條第3款的規(guī)定,即占有返還請求權1年的行使期間同樣適用于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且該1年期間的性質應為訴訟時效。綜上,當占有受到侵害時,占有人可依據《物權法》與《侵權責任法》的有關規(guī)定予以救濟,但需區(qū)分有權占有、善意占有與惡意占有。
占有 占有損害賠償 有權占有 善意占有 惡意占有
在羅馬法中,占有(possessio)起初是羅馬貴族(土地所有者)對公共土地的占有和使用。至后來成文的《十二銅表法》將占有規(guī)定于法律之中,奠定了占有制度在羅馬法中的基礎,其對占有主要通過占有令狀的形式予以保護。對占有性質的分歧,正是起源于羅馬法學家對占有的爭議。對占有性質的把握,不僅有助于完善占有保護措施,構建占有保護體系,采取更加適當?shù)谋Wo方式,而且對于區(qū)分行使不同性質的請求權意義重大。
雖然現(xiàn)在通說認為占有是一種事實,但有異議者也不在少數(shù),至今未有統(tǒng)一的定論。對于占有的性質,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事實說。古羅馬法學家?guī)缀跻恢抡J為,占有是一種事實,但也會產生法律效果,對于一切占有,法律均一體予以保護,也即事實說認為法律對占有的保護并不考慮其是否有權利基礎,只要占有人對標的物為事實上的控制與支配,法律就予以保護?!兜聡穹ǖ洹贰斗▏穹ǖ洹泛汀度鹗棵穹ǖ洹肪扇×耸聦嵳f。事實說承認占有人對占有物事實的支配,但該占有僅僅是一種自然事實,事實僅僅是一種現(xiàn)象,無任何法律上的意義,單純的自然事實不會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不能上升為法律保護的客體。何為性質?其應為區(qū)別于另一事物的本質特征,而事實說僅僅指出占有為一種現(xiàn)象,未見其與其他事物的本質區(qū)分。因此,筆者認為,將占有的性質定義為事實不足取。退一步講,雖承認該人為占有人,對某物進行占有,但并不能說其占有某物就要對其占有某物的事實進行保護。因此,事實說的觀點無法令人信服。
第二,權利說。在羅馬帝政后期,有學者開始主張占有為權利。權利說認為,占有是一種權利,對于占有的保護就是對權利的保護。《日本民法典》采此說,稱為“占有權”,于第180條作出規(guī)定。①“占有是由某人持有某物的事實,這種事實狀態(tài)是受法律保護的,從而能排斥第三人的干涉,因而占有形成了一種權利。”[1]筆者不贊同這一觀點。權利的來源須具有合法性。但事實上,非法原因也能成立占有。而法律只保護合法權利,若認為占有是權利,那該如何理解對于非法取得的占有也受法律保護?既然占有的性質是一種權利,都受法律保護,那么又該如何理解有權占有和無權占有?難道將有權占有和無權占有分別稱為有權的權利和無權的權利?這顯然自相矛盾。其與所有權、物權等權利又有何異?其相對于所有權、物權等權利會受到終局保護嗎?如果對于某物,一旦取得占有便享有權利,是否意味著物權人喪失占有的情況下將終局性的喪失對該物所享有的權利?因此,筆者認為,不區(qū)分占有的正當與否,一味將占有定性為權利過于草率。權利說顯然站不住腳。
綜上,上述兩種觀點無法解釋為何占有應該受到保護,其理由難以令人信服。筆者認為,對于占有的性質,應區(qū)分不同情況,分別對待。實質上,占有包括兩種形態(tài),一種是作為民事法律事實的占有;另一種則體現(xiàn)為受法律保護狀態(tài)的法益。就單純的占有來看,其性質不僅僅是一種事實,更是一種民事法律事實。事實僅僅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狀態(tài)、一種外在的現(xiàn)象,單純的無法律意義的事實不會對權利產生法律上的效果,那什么是法律事實呢? 在羅馬法中,“因其存在而使主體獲得或不再擁有主體權利的那些限制或條件稱為法律事實。”換言之,法律事實是能夠引起法律后果的事實,[2]民事法律事實就是能夠在民法上引起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產生、變更、消滅的客觀情況。從占有產生的法律效果來看,占有已從一種民事法律事實上升為一種受法律保護的利益,即法益。唯有這樣,才可以解釋為何占有不是權利,卻能受到法律的保護。關于占有性質之爭,其意義應僅限于占有保護功能之中。[3]此處的占有保護應作廣義理解,包括占有損害賠償在內。因此,對占有性質的把握是主張占有損害賠償?shù)那疤帷?/p>
我國《物權法》第245條第1款規(guī)定:“占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侵占的,占有人有權請求返還原物;對妨害占有的行為,占有人有權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因侵占或者妨害造成損害的,占有人有權請求損害賠償?!痹摽罘謩e規(guī)定了占有返還請求權、占有妨害排除請求權、占有消除危險請求權和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前三種請求權為物上請求權,也就是占有之訴,也即狹義的占有保護請求權,最后一種為債權性請求權。有學者認為,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應屬占有保護請求權。無論是旨在恢復對占有物的支配狀態(tài),還是賠償對占有物所造成的損害,均未超出占有保護請求權的范疇。[4]筆者認為,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與其他請求權明顯不同。其他條款恢復的是對占有物的物上請求權,前提是未對占有物造成可賠償?shù)膿p害。而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對占有物造成可賠償?shù)膿p害,有必要將此請求權予以區(qū)分對待。之所以規(guī)定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狹義的占有之訴無法包含和解決侵害占有的損害賠償問題,恰是其中一個方面的原因。[5]
那么,狹義占有之訴即占有保護請求權與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有何區(qū)別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
第一,性質不同。占有保護請求權屬于物上請求權,該請求權基于物產生,處理的是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該請求權之功能僅限于物權效力的實現(xiàn)本身,而不涉及對于物之損害的價值賠償。[6]而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債權性質的請求權,處理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涉及損害賠償問題,兩者的性質顯然不同。
第二,歸責原則不同。占有保護請求權的行使無需侵害人具有過錯,即不問侵害人的過錯即可對其行使此項請求權。而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行使則通常需以侵害人具有過錯為要件,侵害人無過錯,則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三,訴訟目的不同。前者以恢復占有物的物上權利為目的,旨在保持占有的平和秩序,而后者則以獲得對占有物的損害,即獲得金錢賠償為目的。
據此產生的爭論是,《物權法》第245條第1款第3分句是否是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基礎?亦或是一條參引性規(guī)范,訴諸于《侵權責任法》有關規(guī)定?從另一個角度說,占有能否成為侵權責任法的客體?
對于能否依據該條提起占有損害賠償之訴,有觀點認為,我國《物權法》第245條關于占有損害賠償?shù)囊?guī)定,是一項獨立的請求權,屬于獨立的請求權規(guī)范而非參引性規(guī)范。[7]其認為,提起占有損害賠償僅依據《物權法》第245條第1款第3分句足矣,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基礎與《侵權責任法》無涉。有學者對于此問題的回答只是蜻蜓點水,未深入觸及,理由甚為模糊?!罢加须m非一種權利,但也屬法律所保護的一種財產利益,不受他人非法的任意侵害。侵害占有的,應負侵權的損害賠償責任?!盵8]該觀點籠統(tǒng)地強調占有損害受《侵權責任法》的保護,卻未能給出充分的理由,實難服眾。另有觀點認為,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在性質上屬于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之所以將此請求權規(guī)定于該條款,應該只是出于立法技術上的考慮,與深層次的價值判斷并不相干。[9]這只是立法技術上的一種處理方法而已。[10]占有物被侵占或者妨害并因此受到損害時,占有人可以基于《物權法》第245條第1款第3分句的規(guī)定,請求侵害人予以賠償。其法律性質為侵權責任。[11]既然其法律性質為侵權責任,那么為何適用的是《物權法》而非《侵權責任法》?對此,有的學者認為:“侵害占有的損害賠償規(guī)范(《物權法》第245條第1款第3分句)并非一項獨立的請求權基礎規(guī)范,而是一條參引性規(guī)范,指示參照《侵權責任法》關于過失責任之規(guī)則?!盵12]
上述對于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基礎及其是否可依《侵權責任法》過失責任原則行使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觀點有失偏頗。實際上,將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規(guī)定于占有編更多的是為了規(guī)范的完整性。由于《侵權責任法》沒有規(guī)定對占有損害的保護,所以此規(guī)定有彌補對占有的損害保護的功能。
那么,占有究竟能否成為《侵權責任法》保護的客體?理論上存有分歧。一是否定說。持否定說的學者認為,占有為事實,非為權利,故非《侵權責任法》保護的客體。[13]該觀點將《侵權責任法》的客體嚴格限制于權利,對于作為事實的占有遭受損害能否依據《侵權責任法》提起損害賠償請求權予以徹底否定,未免過于狹隘。筆者認為,對《侵權責任法》的理解,并不能單純從其名出發(fā)。就“侵權責任法”的稱呼而言,梅仲協(xié)先生曾提出宜改為“侵害行為”,而法條中應刪去“權利”字樣。[14]將《侵權法》保護的對象僅限制于權利是否忽視這樣一種可能:對占有的損害背后是否存在著更值得保護的某種利益抑或是某種價值?實際上,侵權法保護的客體并非僅僅局限于權利,更包含某些法律未明文規(guī)定但卻值得保護的利益。占有作為侵權法客體已逐漸得到學界認同。二是肯定說?!肚謾嘭熑畏ā返?條規(guī)定:“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jiān)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fā)現(xiàn)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泵袷聶嘁媸敲袷聶嗬兔袷吕?法益)的總稱。有學者將占有列入財產利益,盡管占有不是一種權利,而只是占有人對占有物的事實控制狀態(tài),但是,此種狀態(tài)對占有人也有經濟上的價值,在他人侵害占有而給占有人造成損害時,也發(fā)生侵權賠償責任。[15]楊立新教授也認可這一觀點,他認為占有不是物權,而是作為民事利益進行保護的。[16]筆者也贊同占有應受《侵權責任法》保護的觀點。該法對占有的保護客體采取了列舉加概括的方式,對于條文中“等人身、財產利益”需作同類解釋,即將“等人身、財產利益”做出同前述列舉的法益同性質、同價值或相類似的解釋。同類解釋具有防止掛一漏萬的功能。按此解釋方法,占有與財產利益具有某種潛在的相似性,如都具有一定的私人性、都具有可賠償性和可救濟性,對于侵害占有的,無論是有權占有還是無權占有,都需承擔責任,即占有人可終局性的對抗包括有權占有人在內的一切侵害占有的人。因此,將占有作為《侵權責任法》保護的客體并無不可。
無論是將《物權法》第245條第1款第3分句作為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基礎,還是將《侵權責任法》的過失原則(《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作為該請求權的基礎都未免有考慮不周之處?!段餀喾ā返?45條第1款第3分句雖然規(guī)定了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但是,筆者認為,其功能僅在于從法律的高度明示占有受保護而已,但完全依據該條款行使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筆者實不能贊同。同理,有學者將《侵權責任法》的過失原則(《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作為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基礎的觀點也過于片面。任何一個法律條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直接運用《物權法》的條文解決占有損害賠償問題的理論依據是不足的。上文已提到,當占有受損害且牽扯到金錢財物的給付賠償時,其性質則為受法律保護的利益,即法益。其受《侵權責任法》的保護自不待言,對此,下文將予以論述。但是,僅僅依據《侵權責任法》的過失原則主張占有損害的賠償責任是不準確的,而有必要對侵害占有造成損害的責任人區(qū)分善意與惡意,進而對此予以規(guī)范。
《物權法》第245條第2款規(guī)定:“占有人返還原物的請求權,自侵占發(fā)生之日起一年內未行使的,該請求權消滅?!痹摽钜?guī)定了占有返還請求權的行使期間為1年。但是,對于該1年期間是否適用于其他物上請求權與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以及該請求權的性質,該條款卻未作規(guī)定。因此,有必要對此予以完善,以更好地保護占有人的合法利益。
有學者認為,占有侵奪是對占有程度最嚴重的破壞,與此對應的占有返還原物請求權尚受1年期間的限制,與之相比,受侵害較輕的妨害所對應的占有妨害排除請求權和占有消除危險請求權更應受1年期間的限制。但是,對于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行使期間這些學者卻并未特別提及。由于其贊成占有損害受《侵權責任法》的保護,所以占有損害的行使期間應適用《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一般侵權的訴訟時效,即2年期間。②此外,還有一些學者認為,該1年期間統(tǒng)一適用于占有保護請求權,即占有返還、占有妨害排除、占有消除危險等三種請求權,只不過將理由解釋為區(qū)分侵害、妨害的行為與結果。綜上,可以明確的是,對于將1年期間適用于三種占有保護請求權的觀點基本無異議。但該1年期間是否可用于占有損害賠償尚有爭議。
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應適用1年的期間且該期間的性質應為訴訟期間。占有返還請求權尚受1年期間限制,此處舉重以明輕,占有損害賠償這種較之較輕的損害更應受該1年期間的限制。有學者將這一期間定義為除斥期間,筆者認為并不妥當,將其定性為訴訟時效更為恰當。原因如下:首先,須厘清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的差異。第一,二者產生的法律效力不同。訴訟時效經過,不產生實體權利的消滅,對方產生訴訟時效經過的抗辯權;除斥期間經過,實體權利消滅。第二,適用的對象不同。訴訟時效僅僅適用于請求權,但不是所有的請求權都適用訴訟時效;除斥期間的主要適用對象是形成權,但不僅僅局限于形成權。請求權也有受除斥期間規(guī)制的可能性,如債權人對提存物提取的請求權(《合同法》第104條第2款第1句)。第三,是否主動適用不同。法官對訴訟時效不可主動適用;除斥期間則需法院主動查明。該1年期間經過之后,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不消滅,但侵害人可對抗之。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屬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無疑。由此可見,該1年期間更符合訴訟時效的特點。其次,除斥期間長短不一,缺乏一般的規(guī)則,給司法判決帶來困境,也給損害賠償請求人權利的行使和運用帶來困惑。最后,占有損害的賠償需要突出其迅速性。該1年期間可以更好地督促請求權人及時地行使請求賠償?shù)臋嗬粑醇皶r行使,侵害人提出訴訟時效經過,則勝訴權消滅。因此,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應適用《物權法》第245條第2款規(guī)定的1年期間,且該期間為應訴訟時效。在該1年期間經過后,占有人仍有權提出上述四種請求權,但喪失勝訴權。[17]
上文已述,當占有受侵占或妨害而產生損害賠償責任時,占有人可依照《侵權責任法》主張損害賠償。無論是《物權法》第245條第1款第3分句的“因侵占或者妨害造成損害的,占有人有權請求損害賠償”,還是《侵權責任法》第6條第1款的“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都不足以作為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基礎。有學者將過失原則不分情形的直接適用于該請求權的做法,筆者認為思考欠妥。
占有損害涉及占有人甚至是物權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對于該損害賠償請求權依據的行使要慎重。筆者認為,對此問題需要區(qū)分有權占有、善意占有與惡意占有等三種不同的情況分別予以討論。
(一)有權占有
《物權法》第241條規(guī)定:“基于合同關系等產生的占有,有關不動產或者動產的使用、收益、違約責任等,按照合同約定;合同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照有關法律規(guī)定?!庇杏^點將該條解讀為“只規(guī)范非法占有(無權占有),而將合法占有如所有權人的占有、他物權人的占有、基于債權關系的占有、先占以及拾得遺失物、丟棄物、漂流物、埋藏物的占有排除在外。”[18]該條的實質是將對有權占有的保護(包括損害賠償)排除在占有編之外,即占有編保護的只是無權占有,有權占有或合法占有不在保護之列。筆者認為,此觀點甚為不妥,有權占有或合法占有自應列為該編的保護對象。理由如下:
第一,有權占有或合法占有是占有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其與無權占有都是占有制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若將有權占有或合法占有排除在外,則占有編便失去了體系性,與其說是“占有編”,莫如稱之為“無權占有編”。因此,該編中的占有保護及其損害賠償應統(tǒng)一適用于有權占有與無權占有。退一步講,從文義解釋來看,《物權法》第241條僅將依照合同約定產生的占有保護及損害賠償排除在該編之外,除此之外,其他的有權占有仍應依據該編的規(guī)定予以規(guī)范。
第二,基于合同關系的占有依然屬該編規(guī)范的范圍。試想,若合同的雙方并未出現(xiàn)違約事項,而第三人對有權占有人所占有的物造成損害,在有權占有人的合同相對人無需對有權占有人承擔合同違約責任的情形下,應如何保護有權占有人的合法利益?在這種情況下,規(guī)定基于合同關系的占有不受該編的規(guī)范,那么有權占有人便只能自擔風險,這樣對其明顯不公。
第三,在《物權法》未出臺之前,部分法院已通過法理闡釋的方式對有權占有及其產生的損害賠償予以一體保護。
綜上,《物權法》中關于占有的5個條文,應統(tǒng)一適用于有權占有和無權占有,而不應因有無權源而對其區(qū)別對待。侵害人(非有權占有人的合同相對人)即使是因過失對有權占有人的占有造成損害,也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另外,當有權占有人的合同相對人因違約對有權占有人的占有造成損害時,應允許有權占有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選擇適用占有的保護條款或者合同法中的有關規(guī)定保護自身的合法利益。
(二)善意占有
善意占有是指占有人以占有的意思對物進行事實上的支配,其對物的占有是出于“善意”,即不知也不應知其對該物無占有權?!肚謾嘭熑畏ā分幸?guī)定了無過錯責任原則,并明示了無過錯責任原則所適用的幾種情形,占有損害未現(xiàn)其中,故其不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不屬于特殊侵權的情形。因此,對善意占有人的占有造成損害需進行賠償?shù)那樾危枰m用過錯責任原則,但需要對其所具有的主觀過錯區(qū)別對待。筆者認為,善意占有在此處等同于有權占有,[19]對于善意占有,只要侵害人具有過失的情形下,就具有對占有損害進行賠償?shù)牧x務。臺灣地區(qū)“民法”規(guī)定的侵害權利的主觀狀態(tài)需為“故意或者過失”,而侵害其他權益則需為“故意并且以背于善良風俗之方法”與此相類似。③之所以如此,是區(qū)別于惡意占有的表現(xiàn),在主觀責任層面更好的保護善意占有人。此主觀責任要求要明顯高于惡意占有才具有區(qū)分的意義。
(三)惡意占有
論證善意占有時已明示,對于惡意占有,其主觀責任層次的要求要嚴于善意占有,換言之,對于惡意占有人占有保護的主觀責任的承擔要輕于善意占有人。因此,對惡意占有人造成的占有損害,侵害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時,惡意占有人才可就侵害人對占有造成的損害要求賠償。重大過失為“特別重大而且在主觀上不可寬恕的違反義務的行為,其已經顯著地超出了通常的過失程度”[20]。將重大過失與故意并列,是因為其與故意具有相當性。侵害人僅具有過失不足以對惡意占有人承擔占有損害賠償責任。由此可以看出,侵害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侵占、妨害占有造成損害時,侵害人才須對惡意占有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雖其與善意占有人造成損害主觀責任要件都是依據《侵權責任法》第6條,但實質上兩者的主觀責任表現(xiàn)形式是不同的,即一個僅僅要求一般過失,另一個則要求故意或者重大過失。
綜上,占有既受《物權法》保護,又受《侵權責任法》保護,因此,將《物權法》與《侵權責任法》統(tǒng)一適用于占有損害的保護中符合法律規(guī)范的目的。侵害占有造成損害的,須區(qū)分情況分別對待。對于有權占有和善意占有造成損害的,占有人得依據《物權法》第245條(法條明示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侵權責任法》第2條(保護客體)、第3條(請求主體)、第6條(侵害人具有過失即可)主張損害賠償;而對惡意占有人的占有造成損害的,其可依據《物權法》第245條(法條明示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侵權責任法》第2條(保護客體)、第3條(請求主體)、第6條(侵害人具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主張損害賠償。但須明確無權占有、善意占有與惡意占有適用主觀過錯的不同責任形態(tài)。如此,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請求基礎才更為充分、有力。須明確的是,第三人對有權占有人、善意占有人持過失造成占有損害時,即需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當?shù)谌顺止室饣蛑卮筮^失時,惡意占有人才可依據《侵權責任法》第6條請求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僅具過失時不得適用。也就是說,無權占有人對占有物所享有法律上的利益(法益)與完全地享有權利所包含的合法利益(法益)有所不同,該法益的保護要弱于本權項下的法益。至于第三人與物權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則另當別論,不屬該處討論范圍。對于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人,其需承擔的舉證責任有證明占有成立、具有侵權行為和損害后果、存在因果關系、相對人存在責任能力且存在過失或者故意、重大過失等。
注:
①《日本民法》第180條規(guī)定:“占有權因以為自己之意思,持有該物而取得。”
②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民法總則》第188條將其改為3年。
③參見《臺灣民法典》第184條第1款: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故意以背于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于他人者亦同。
[1]史尚寬.物權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541.
[2]國際比較法百科全書·財產法在結構上的變化[C].外國民法論文集選,1985.
[3][意]彼德羅·彭梵得.羅馬法教科書[M].黃風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56.
[4]Shuanggen Zhang,Das Publizit?tssprinzip und der rechtsgesch?ftliche Mobilia rerwerb[J].Berliner,Wissen-schafts-Verlag 2004:59.
[5]單平基.侵害占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解釋論——《物權法》第245條第1款的規(guī)范適用[J].山東社會科學,2016(5).
[6]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Band 6,5 Aufl.,Verlag C.H.Beck München,2009:65,66.
[7]Vieweg/Werner,Sachenrecht,4.Aufl.,2010,§9,S.233;Wilhelm,Sachenrecht,3.Aufl[M].2007:465.
[8]章正璋.占有保護解釋論的三個爭議問題[J].比較法研究,2016(2).
[9]王勝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解讀[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521-523.
[10]卜祥洪.論占有損害賠償?shù)恼埱髾嗷A與范圍[J].當代法學,2011(4).
[11][日]我妻榮,有泉亨.我妻榮民法講義Ⅱ·新訂物權法.羅麗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516.
[12]崔建遠.物權:規(guī)范與學說:以中國物權法的解釋論為中心(上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532.
[13]吳香香.論侵害占有的損害賠償[J].中外法學,2013(3).
[14]胡長清.中國民法債編總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128.
[15]梅仲協(xié).民法要義[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186.
[16]程嘯.侵權責任法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69.
[17]楊立新.侵權責任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32.
[18]王利明.物權法研究(修訂版)(下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759.
[1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編著.物權法立法背景與觀點全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708.
[20]李錫鶴.論善意占有為有權占有[J].法學,2012(1).
(責任編輯:孫 強)
Research on Damages for Infringement of Possession
LI Ji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266590,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legislation of possession gradually shows its deficiency. The dispute of possession in the theoretical circle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finition of its nature, the legal basis for the right to claim damages and the period of exercise of the right to claim damages. Possession is classified as the possession of civil legal fact and the possession of legal protection state, that is, legal interest.Possession is the object of protection of tort liability law. When possession is infringed, its nature is legal interest, and it can be applied to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in tort law. The provisions of paragraph third shall apply to 245th of property law during exercising the right of claim possession of the damages, which occupies a return period of 1 years the claims also apply to the possession of the right of compensation for the damage, and the 1 year period properties should be the limitation. To sum up, when the possession is infringed, the possessor may remedy it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Property Law and the tort law, but it need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right possession, the good faith possession and the malicious possession.
possession; possession damages; right possession; good faith possession; malicious possession
2017-05-24
李捷(1990- ),男,山東煙臺人,民商法碩士研究生。
D923
A
1671-4385(2017)04-009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