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娟
明末清初長篇白話小說題目的法語翻譯問題探究
苗 娟
根據法國題目學理論,中文小說題目可被劃分為三類做分析基礎:單一題目,主體題目和加長題目。通過翻譯例子可以總結出這些題目在中譯法過程中常被采用的三種方法。進一步對比中法文小說題目的三個分類和中譯法常用的三種方法可以發(fā)現,從形式上看,中法文小說題目幾乎沒有相似之處,這種認識已經影響到對應的法文翻譯。其實,中法文小說題目有共通之處,可以通過完善目前常用的三種翻譯題目的方法來提高該時期中文題目的法語翻譯質量。
題目;長篇白話小說;法文翻譯;明末清初
鑒于本篇論文討論的是明末清初長篇白話小說題目的法文翻譯問題,筆者將借鑒法國80年代確立的部分題目學文學批評理論,探索明末清初長篇白話小說(即章回小說)題目在形式上的特點,對比法文小說題目結構形式,以指導相應的中文小說題目的法文翻譯工作。
1.題目學理論下的法文小說題目的基本結構形式
對題目結構的分析是“題目學”*關于題目學的確立及發(fā)展軌跡,請參考筆者發(fā)表于《法語學習》2015年第4期的文章:《文學作品題目學在法語文學批評領域的發(fā)展軌跡》。研究的基礎。在其他研究人員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題目的各組成部分,以法國啟蒙文學家伏爾泰的作品題目《查第格,或命運,故事》(Zadig,oudelaDestinée,histoireorientale)為例,在杜謝(Claude Duchet)的題目理論的基礎上,霍克(Leo H. Hoek)在1981年重新提出了三個相應的名稱來定位題目的各個組成部分,成為目前接受度最廣的說法,內容如下:1)題目(titre),即,Zadig;2)輔助題目(titre secondaire),即oulaDestinée;3)副題目(sous-titre),即histoireorientale。
2. 明末清初*文中所選取的明末清初長篇白話小說題目的例子時間起點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羅貫中的元末明初歷史演義小說、24卷240則、有明嘉靖元年壬午刊大字本的版本,止于《紅樓夢》——成書于1754年,首次刊印于1791年,鑒于刊印之前已經有了很大影響力,我們以其成書時間為截止點。對于沒有標明確切出版年代的作品的年代歸屬問題,我們尊重《大辭典》或孫楷第的《中國通俗小說書目》的安排。長篇白話小說題目*本文中根據需要所列舉的小說題目均以《中國古典小說大辭典》中“章回小說編”里的題目作為采集樣本。同時,為了鑒別某些作品的所屬年代或性質及內容,輔以《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和《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為據。形式上的分類和基本特點
由法國文學批評界對法文題目結構的劃分可知,明末清初長篇白話小說題目很難直接套用以上題目結構的理論,因為我們無法在這時期的中文題目中看到可以直接分割完整題目的標點符號或連詞“或者”,因此,我們有必要首先分析明末清初長篇白話小說題目結構和特點。
(1)明末清初長篇白話小說題目形式上的分類
根據這些小說題目形式特點,我們將其分為三類:
第一類,單一題目,指僅由和作品內容有關的詞組構成的題目,它表達的意義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例如,西子湖伏雌教主的《醋葫蘆》;
第二類,主體題目,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來自于文本內容,第二部分指出文學體裁,例如: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 》,“三國”來自文本內容,“志”和“通俗演義”指明文學體裁;
第三類,加長題目,指那些在實意題目(單一題目和主體題目)的基礎上加有多個小品詞的題目,這些小品詞具有廣告、透漏小說文本內容信息、提高吸引力的作用,例如, 《京板全象按鑒音釋兩漢開國中興傳志》中的“京板”、“全象”、“音釋”分別指書籍的版別特點、帶有反映每回故事情節(jié)的圖畫、帶有音釋的印刷特點。加長題目中常出現與作品內容無關的定語,傳遞的信息往往涉及出版時間、刻印版本,等。常見的有:國朝、皇朝、皇明、皇清、大明、大清、圣宋,新刻、重刻、鼎鐫、鼎雕、全像、繡像、出像、新編、京板,等等。
(2)明末清初長篇白話小說題目形式上的基本特點
明末清初長篇白話小說的題目具有一個共同的基本特點:部分題目至少由兩部分甚至三部分(分題目)組成,但是這些分題目之間沒有標點符號和虛詞。法文小說題目很明確地通過以上特征向讀者展示出完整題目結構中各個分題目的層級關系。而中國古代書寫語言言簡意賅的特點在長篇白話小說的加長題目中保留著明顯痕跡:缺少必要的虛詞和標點符號,依據現代漢語習慣,題目主體容易被當作一個意群,看似不可分割,也不能明確標明多個意群(即,分題目)之間的關系,導致明清長篇白話小說完整題目的分題目之間形式上看似平等并列關系,只有借助中文語言和文化知識積累背景才能分析出分題目之間的層級關系。
這一時期小說題目形式的三個分類及其特點將對對應的法文翻譯產生重要影響。
目前,中國古代長篇白話小說題目中譯法*鑒于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以下簡稱《史略》)在中國小說研究領域的巨大影響,只要《史略》中也提到了作為文中例子的題目或者同一部作品的其他版本的題目,并且此題目除了《史略》的翻譯版本之外沒有其他翻譯版本,那么我們將采用由比所托(Charles Bisotto)翻譯、咖利瑪(Gallimard)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史略》法文版中這個題目的法文譯文。如果所采用的中文題目在《史略》中沒有出現,即沒有此翻譯版本的法文題目,那么我們將采用它目前流傳度比較高的法文題目。有三種基本情況:
第一,標識文學體裁的詞匯會被省略。例如,在《西游記》的法文題目中LaPérégrinationversl’Ouest,在《三遂平妖傳》的法文題目中LaPacificationdessorciersparlestroisSui,在《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的法文題目中LeVoyagedel’eunuqueauxTroisjoyauxauxmersd’occident,中文文體指示詞“記”、“傳”、“通俗演義”都沒有出現在法語譯文中。
第二,原本中文題目中的文體指示詞變?yōu)閷姆ㄎ念}目的中心詞。例如,在《上洞八仙傳》的法文題目中——L’Histoiredel’ascensionlagrottedeshuitimmortels,法語單詞“Histoire”(故事)對應中文“傳”,成為法文題目的中心詞匯,顯示為文本主要內容的其他詞匯則成為“histoire”的補語。與中文題目中“傳”字的重要性和位置相比,法文題目中的“histoire”是被強化的,相應的,“histoire”的補語均被弱化了,而在對應的中文題目中,這些補語原本是絕對的主體。此外,中文文體指示詞在被譯為法語后也與原本的中文意義和作用有錯位,如:在《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記通俗演義》的法文題目中Romanpopulaireduvoyageau-deldesmersdugrandeunuqueSanbao,“通俗演義”對應的法文“roman populaire”成為中心詞組,但是在這個中文題目的另一個版本的法文翻譯中LeVoyagedel’eunuqueauxTroisjoyauxauxmersd’occident,“通俗演義”直接被省略了。
第三,偏長的完整中文題目被譯為由標點符號“,”、“.”、“:”或連詞“ou”連接的兩部分或更多部分組成的法文題目。例如:《史略》第十六篇《明之神魔小說(上)》中的原文“《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傳》,即《北游記》”的譯文LesAvatarsdel’EmpereurCélesteenvoyagedansleNordouleVoyageversleNord;來源同上,“《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即《南游記》”的譯文——HistoiredescinqavatarsdeHuaguang,princecéleste,serviteurdugrandempereurouleVoyageverslemidi。在這兩個中文題目中,題目中的各部分一個挨著一個排列,沒有任何符號標明這些部分之間的關系。它們被譯為法語后的結構明顯有參照了法文小說題目的痕跡,例如典型的法文題目LaComtessedeSalisbury,oul’ordredelaJarretière,nouvellehistorique。
在翻譯的過程中,第三種情況很少被采用,大部分中國古代長篇白話小說題目采用了第一或第二種情況。
1. 針對明末清初長篇白話小說題目譯為法語的第一種方法:標識文學體裁的詞匯會被省略。
這種翻譯方法保留了中文題目的主要內容,而將題目中指示文學體裁的后綴性詞匯省略了。雖然這樣并不影響傳達中文題目的主體意義,但也使得原本屬于這個題目群體的典型特征丟失了,因為這個文體指示詞展示了中國古代長篇白話小說的產生發(fā)展痕跡,是典型特征之一。例如,“史”、“志”、“傳”、“紀”表明小說作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寫作手法部分來自于史學作品。此外,如上文所述,在表達意義方面,雖然在小說題目中意義區(qū)分微乎其微,但是每個文體指示詞還是各有不同的側重點。另外,還有一些中文題目中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文體指示詞,例如,《三國志通俗演義》,有“志”和“演義”兩個指示文體的詞,在筆者看來,作者在題目上做這種選擇,一是要通過“志”告訴讀者作品來自于真實歷史,二是要通過“演義”告訴讀者作品將以章回小說的形式體現文學創(chuàng)作性質。筆者認為,省略了這些文體指示詞也意味著某些信息的丟失。
因此,作品文體的指示詞不出現的這種翻譯方法,僅僅適用于翻譯明清長篇白話小說題目中那些不包含文體指示詞的單一題目,例如,《醋葫蘆》(LaCalebassepleinedevinaigre)。
2. 針對明末清初長篇白話小說題目譯為法語的第二種方法:中文題目中文體指示詞變?yōu)閷姆ㄎ念}目的中心詞。
(1)筆者觀點與改進建議
這個方法很好地保留了中文題目中的所有成分,但是,如上文所述,由于中法文語法的不同,翻譯過程完全改變了各成分的順序,這也導致了各成分重要性和作用的改變,有必要做出一些改進。例如,在借鑒了法國文學題目結構的基礎上,筆者建議對這種譯文做出以下改進:《三遂平妖傳》可譯為TroisSuipacifientlesmonstres,Histoire;《平妖傳》可譯為LaPacificationdesmonstres,Histoire。與其他翻譯版本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histoire”的位置。以上兩個改譯版本來自于另外兩個被廣為流傳的翻譯版本,下面的圖示可以展示改譯過程:
圖示1:TroisSuipacifientlesmonstres,HistoireLa Pacification des sorciers par les trois Sui;
圖示2:la Pacification des monstres (平妖),Histoire(傳)Histoire (傳)delapacificationdesdémons(平妖)。
第二個題目《平妖傳》,在《史略》法文版中也被記錄為Histoiredelapacificationdesdémons,也代表了被廣為接受的一種譯法。
(2)提出改進建議的原因
為了選用最合適的翻譯版本,需要分析它的中文源題目,也就應該了解漢語短語的幾種不同的結構形式,這里我們僅僅列出可能和例子中的題目有關的結構形式,例如,并列結構,偏正結構,復指結構。
在并列結構中,第一個詞和第二個詞是平等關系,兩詞之間不存在修飾對方的關系,典型形式之一就是名詞+名詞。
在偏正結構中,第一個詞修飾第二個詞,典型形式之一為名詞+名詞。
在復指結構中,從語法方面講,第一個詞與第二個詞關系平等,在意義上,它們相互指稱相互解釋,例如,首都北京,典型形式之一為名詞+名詞。
也就是說,一個名詞+名詞的短語可能是并列結構、偏正結構,也可能是復指結構。根據該題目的意義,首先可以排除并列結構。如果組成例子中的題目的兩個短語“平妖+傳”是偏正結構,那么最佳翻譯版本應該是Histoire(傳)delapacificationdesdémons(平妖),既然題目的意思是文本將要講述的是蕩平妖魔的故事,也就是說,“傳”是被“平妖”修飾的。因此,在這個版本的法文翻譯中,lapacificationdesdémons(平妖)是以histoire的補語的形式進入讀者視線,重要性被弱化。
然而,如果這個中文題目被看作復指結構短語,那么它的最佳法文翻譯版本應該是LaPacificationdesmonstres(平妖),Histoire(傳)。在這個譯文中,Histoire(傳)是作品的性質,作品的主要內容是laPacificationdesmonstres(平妖),同時,也可以說laPacificationdesmonstres(平妖)是內容,是Histoire(傳)的注解。在這個譯文版本中,被加上了標點符號“,”,這是由法語自身的特點決定的:法文中的兩部分短語長度相差太多,不平衡;法語中不存在以省略連接詞或符號的方式表達并列短語的習慣。這與對應的中文題目不同,古代漢語短語通常由二、三、四個字構成,長度的問題常常被忽略,再加上古文簡約的表達特點,即使沒有標點符號、沒有表達前后關系的連接詞,也不影響向讀者傳遞出正確意義。
總之,在復指結構中,題目中的兩部分是相互指稱相互參考的關系。與之結構相似的法文題目眾多,在此僅舉一例:LeConventabolydesfrèrespacifiques,nouvellegalanteetvéritable。這種翻譯方法既能保留源中文題目中的所有成分,不會改變組成題目各部分的功能和重要性,也能與法國文學題目常采用的題目表達方式保持一致。
結合上文對明末清初長篇白話小說題目的三個分類,比較適合采用這種翻譯方法的是主體題目(即,題目由傳遞小說內容的第一部分和指示文學體裁的第二部分組成),通過借助標點符號的方法使得文體指示詞以作為翻譯題目的第二部分的方式出現,而揭示文本內容的短語作為翻譯題目的第一部分,從而避免文體指示詞成為翻譯題目的中心詞,例如,《三遂平妖傳》(TroisSuipacifientlesmonstres,Histoire)。
3. 針對明末清初長篇白話小說題目翻譯為法文的第三種方法:將偏長的完整中文題目譯為由標點符號“,”、“.”或連詞“ou”連接的兩部分或更多部分組成的法文題目。
這種翻譯方法完全參照了法國文學題目的常用表達方法,例如:LesDamesgalantesoulaconfidenceréciproque,nouvelle.Première[-seconde]partie。很少有中文題目被譯為這樣的形式。在本文可查閱到的題目譯文中,僅有兩個這樣的翻譯例子,即上文提到過的《史略》中第十六篇《明之神魔小說(上)》中原句“《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傳》,即《北游記》”和“《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即《南游記》”的譯文。
由于法語語法結構不同于漢語,因此標點符號“,”、“.”或“:”在明清長篇白話小說題目中譯法過程中均是可以被接受的,是完全可以從法文題目常用的表達形式中借鑒過來的。但是,“ou”的使用不能由此泛泛地推廣到所有題目的中譯法過程。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兩個例子的原句都出現在魯迅《史略》的第十六篇《明之神魔小說(上)》,其中,《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有以下幾個不同的題目:現存明“書林昌遠堂仕弘李氏梓”本《全像華光天王南游志傳》,卷端稱《刻全像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板心稱《全像華光天王傳》;收嘉慶十六年刊《四游傳》內,卷端稱《南游志傳》。
如上所述,《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與《南游記》,同一作品的這兩個題目明顯是不同時期出現的。
《北游記》也有幾個不同的題目:現存明“書林熊仰臺梓”本《全像北游記玄帝出身傳》,卷端稱《刊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志傳》。
如上所述,《刊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志傳》與《北游記》這兩個題目也不是同時出現的。
以上兩個例子表明,魯迅在《史略》中列舉這部作品時所采用的作品題目因為在不同時期有其他的題目,所以也被作者同時列了出來,但是被翻譯為法文時,譯者采用了“ou”(或者)連接兩個題目,來表示這部作品“既可以被稱作……也可以被稱作……”。因此在這兩個例子的譯文中的“ou”和典型的法國文學作品的題目結構中出現的“ou”是完全不同的,后者通常用于連接由作者同時賦予同一部作品的兩個功能不同的題目,例如:LesDamesgalantesoulaconfidenceréciproque,nouvelle.Première[-seconde]partie。法國文學作品題目中的“ou”具有導出第二題目或輔助題目的作用,屬于完整題目中的一部分,而這兩個中譯法例子中的“ou”明顯不屬于這種情況。
第二,字典中關于單詞“ou”有多種解釋,現將和本文討論內容有關的部分摘錄于此:
ilsertrelierdesmotsoudespropositionsdemêmefonctiongrammaticaleetdesenscompatibles,etsertindiquerunchoixentredeuxouplusieurspossibilités(譯文:用于連接具有同樣語法功能并且意義兼容的單詞或短語,表明要在兩種或幾種可能性之中做出選擇)。
根據“ou”的這個解釋,它是不適合用在由兩部分或更多部分構成的中文題目中的。例如:《盤古至唐虞傳》,這個題目的簡短形式為《盤古志傳》,完整題目則為《按鑒演義帝王御世盤古至唐虞傳》。根據漢語語法,這個完整題目是由三部分構成的加長題目:按鑒演義+帝王御世+盤古至唐虞傳。然而,在將這個題目譯成法語的過程中,這三部分的任何兩部分之間均不能用“ou”來連接,因為三部分逐步深入地呈現了文本內容:第一部分告訴我們這是一部演義小說;第二部分進一步告訴我們文本內容涉及到“帝王御世”,至此,對文本內容的揭示雖已經作者提煉升華,但還處于抽象、不明確狀態(tài);第三部分才最終告訴我們這部小說是關于從盤古到唐虞時期的歷史。因此,將有兩部分或多部分構成的中文題目譯成法文時,不能武斷地采用“ou”。
綜上所述,明清長篇白話小說題目翻譯的第三種方法是將偏長的完整中文題目譯為由標點符號“,”、“.”或“:”連接的兩部分或更多部分組成的法文題目,對加長題目的翻譯可以采用這種方法,但是法國文學題目中常用的連詞“ou”能否被引入中譯法的題目中,要根據構成加長題目的幾部分之間的關系而定。
當然,不管有多少規(guī)則,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明末清初長篇白話小說題目的翻譯,以上方法需要靈活使用,最終以達到翻譯的“信達雅”中的“雅”為最高原則。
1. 中文文獻: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 北京: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
劉葉秋,朱一玄,張守謙,姜東斌. 《中國古典小說大辭典》.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劉世德. 《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4年1月.
2. 外文文獻:
Genette G.Seuils. Paris : éditions du Seuil, 1987.
Hoek L. H.Lamarquedutitre:dispositifssémiotiquesd'unepratiquetextuelle. Paris : Mouton, 1981.
Lu Xun.Brèvehistoireduromanchinois,traduitduchinoisparCharlesBisotto. Traduit par Charles Bisotto. Paris : Editions Gallimard,1993.
(作者信息:苗娟,北京聯合大學應用科技學院外語系法語專業(yè)講師,研究領域:中法文學比較。)
勘誤
本刊2017年第4期封面圖片在目錄頁記為“突尼斯”,實為摩洛哥哈桑二世清真寺,特此更正,并向讀者致歉。
TheStudyonFrenchTranslationoftheTitlesofNovelsintheVernacularChineseinthelateMingandearlyQing
With the aid of the French literary critics on the structure analysis about the French title, the author will divide the titles of novels in the vernacular Chinese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into three categories in regard to form: title of single component, title of essence, and extended title.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translation examples, we can conclude the three method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of these Chinese titles to French. The analysis of examples shows that we can perfect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itles to French by perfect the three method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of these Chinese titles to French.
title ; novels in the vernacular Chinese; French translation ; late Ming and early Qin
H059
A
1002-1434(2017)05-0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