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希
?
《寶應朱氏世代事略》《朱彬先生年譜》指瑕
程 希
(揚州大學 文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2)
寶應朱氏后人、清代著名學者朱彬先生六世孫朱慶裴教授素承家學,文史功底深湛。退休之后,以古稀之年,屬意鄉(xiāng)邦及家族文獻,窮數年之功,孜孜矻矻,繼《寶應朱氏世代事略》一書之后,筆耕不輟,復撰就《朱彬先生年譜》一書。其闡揚家族文化及地方文化之功令人感佩,二書之出版,為研究清代學術及揚州地方文化者所不可忽視。然智者千慮或有一失,書中難免存在一些疏誤之處。筆者不揣谫陋,姑就二書中的疏漏之處擇要列出并作以更正,以就教于朱先生及諸位方家。
寶應朱氏;朱彬;年譜;指瑕
朱慶裴(1938- ),字晉同,江蘇寶應人,1962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生物系微生物學專業(yè),任職于中國食品發(fā)酵工業(yè)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研究史主任。曾任中國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兼工業(yè)微生物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微生物學會理事、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雜志主編、《微生物學報》編委、《中國食品工業(yè)學報》編委等。先生作為寶應朱氏后裔,清代著名學者朱彬之六世孫,秉承對家族先賢之崇敬以及對鄉(xiāng)邦文化的熱愛之情,窮數年之功,孜孜矻矻,焚膏繼晷,爬梳整理,先后編撰成《寶應朱氏世代事略》及《朱彬先生年譜》二書,實為吾輩后學之楷模,可敬可佩。寶應當地文史學者劉金城先生將二書并舉,稱它們是“目前研究寶應朱氏最具權威性的傳世之作”(1),誠非虛言。然作為開辟之作,朱先生此二書不免存在一些細節(jié)上的疏誤,筆者不揣谫陋,在認真拜讀朱先生大著之后將其疏誤擇要指出,以就教于朱先生及諸位方家。限于學識,有不當之處尚請朱先生及眾博雅君子不吝賜教。
在向朱先生獻疑之前,有必要向讀者諸君簡要介紹一下朱先生這兩部書的概況。
《寶應朱氏世代事略》一書,時代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該書以朱先生“一脈相承的直系列宗為主軸,并旁及家族的支系列宗,對歷代先人的經歷及其生平事跡等一一作了較為系統(tǒng)而又如實的記述,并在附錄中介紹了寶應朱氏家族與海內有關文獻世家之淵源關系”(2)。全書正文部分共分25篇,分別為《第一世家》《遷寶始祖》《以儒起家》《明十才子》《與兄齊名》《詩書雙絕》《盛世逸民》《社會賢達》《言官御史》《筆妙珠湖》《立碑感戴》《燕堂詩聲》《理學大家》《四世一品》《浩然之氣》《重游泮水》《傳注功臣》《鼎甲探花》《同登雁塔》《說文名家》《五子義方》《履陜三任》《翰林循吏》《署理豫撫》《明公貴介》等。自明初至清末、民國,大致以時間為序對寶應朱氏家族重要成員一一介紹。在《附錄》中,朱先生還考察了朱應登、朱曰藩父子與吳承恩,朱澤沄與王懋竑,朱彬與劉臺拱、王念孫,寶應朱氏與福州林氏、湘鄉(xiāng)曾氏等家族及文化名人的交游情況。此外朱先生還編制了《朱方伯(士達)公支系表》及《寶應朱氏歷代著作目錄》,實乃惠嘉學林,啟發(fā)后學之舉。
《朱彬先生年譜》一書,中國科學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乃寶應著名學者朱彬(1753—1834)的首部年譜,其填補空白之意義自不待說。朱先生此書除劉金城先生所作《序》及 朱先生自撰《前言》外,《附錄》九篇,分別為《朱彬先生生平著述一覽表》《朱彬先生本支五世世系表》、王念孫《經傳考證·序》、林則徐《禮記訓纂·序》、曾國荃《游道堂文集·序》、朱為弼《誥封光祿大夫國子監(jiān)學錄郁甫朱公墓志銘》《經傳考證·自序》《禮記訓纂·自序》《玉山草堂課藝·序》及主要參考文獻,余皆正文。正文以時間先后為序,以朱彬為譜主,兼及其他相關族人,于朱彬之交游情況亦多有述及,突出其學術經歷及學術貢獻?!坝兄^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為研究朱彬者必讀?!?3)
然筆者在拜讀朱先生上述兩部大著的過程中,懷著對寶應朱氏歷代先賢的敬畏之心,也抱著對朱先生大著負責任的態(tài)度,字斟句酌,仔細推敲,也發(fā)現了一些朱先生著作中的遺漏和疏忽之處。今不揣谫陋,草成此篇,以就教于朱先生及各位方家。班門弄斧,望朱先生不以小子之不敏而見責。
以下筆者將以頁碼先后為順序,對朱先生《寶應朱氏世代事略》一書中的疏誤之處擇要列出并加以更正:
《前言》頁6行6,“猶”,繁體,當為“猶”。
頁7倒6行,“《思祖亭》”,亭臺樓閣等名稱,似不應加書名號,改為“思祖亭”為好。
頁10倒7行,“《補齋書屋》”,疏誤同上,改為“‘補齋書屋’”。
頁14行4,“明史文苑傳”,此處為專書,當加書名號,改為“《明史·文苑傳》”。
頁19倒4行,“左氏”,此處當為《左氏春秋》之簡稱,故當加書名號,改為“《左氏》”。
頁24倒2行,同頁14。
頁25倒8行,“王士貞”當為“王世貞”之誤;同頁倒2行,“巨臂”,當為“巨擘”之誤。
頁26行3,“王士貞”當為“王世貞”之誤。
頁27倒5行,“《思祖亭》”當為“‘思祖亭’”。
頁29倒8行,“形容為十分恭敬”,“為”后似應加“人”字為好。
頁30行2,“啚籍”當為“圖籍”。
頁33倒6行,“左氏《公谷》”當為“《左氏》《公》《榖》”之誤,指《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榖梁傳》)。
頁35倒5行,“在寬赦脅從,安撫民心,穩(wěn)定大局,減輕賦役,保障民生等方面,卓有功績”當改為“在寬赦脅從、安撫民心、穩(wěn)定大局、減輕賦役、保障民生等方面,卓有功績”。
頁36行10,“辦”,繁體,當為“辦”。
頁39倒4行,“《秋崖讀書屋》”當為“‘秋崖讀書屋’”。
頁40行1,“憶”,繁體,當為“憶”;同頁行2,“《寶應人物志》”當為“《明代寶應人物志》”;同頁行3,“清史文苑附傳”當為“《清史稿·文苑附傳》”。
頁41行7,“畒”,繁體,當為“畝”。
頁42行3、行9,“災”,繁體,當為“災”;同頁行5,“佔”,繁體,當為“占”。
頁44行7,“題名《燕堂》”,當為“題名‘燕堂’”。
頁45行3、行4,“嘆”,繁體,當為“嘆”;同頁行8,“窮”,繁體,當為“窮”。
頁47行1、行7,“畧”,繁體,當為“略”。
頁48行4,“憶”,繁體,當為“憶”;“無不博覽遐嵇”,當為“無不博覽遐稽”。
頁49行3,“頤”,繁體,當為“頤”;同頁行6、行12、行13,“陸”,繁體,當為“陸”;同頁倒5行,“尊德行”,當為“尊德性”;同頁倒1行,“最精透之旨”,當為“精透之至”。
頁50行5,“畧”,繁體,當為“略”;同頁行12,“清史儒林傳”當為“《清史稿·儒林傳》”;同頁倒1行,“《宋嵇古錄》”當為“《宋稽古錄》”。
頁53倒2行,“盤資”,當為“盤資”。
頁58行2,“巌”,繁體,當為“巖”。
頁64行3,“録”,繁體,當為“錄”;同頁行9,“鉅”,繁體,當為“鉅”。
頁66行1、行2,“畧”,繁體,當為“略”;同頁倒8行,“輅”,繁體,當為“輅”。
頁69倒2行,“《清人新疏十三經》”,不確,當為“《十三經清人注疏》”。
頁73倒3行,“臺”,繁體,當為“臺”。
頁74行2、行8,“《河渠》”當為“《河渠志》”;同頁行7,“《讀書嵇疑》”,當為“《讀書稽疑》”;同頁倒8行,“廼”,繁體,當為“乃”。
頁75行1,“滄”,繁體,當為“滄”。
頁77行8,“猶”,繁體,當為“猶”。
頁83行1,“銓”,繁體,當為“銓”;同頁行5,“窮”,繁體,當為“窮”。
頁84行2,“銓”,繁體,當為“銓”;倒9行,“《疆識編》”,當為“《彊識編》”;同頁倒7行、倒3行,“畧”,繁體,當為“略”。
頁88倒11行、倒7行,“擁”,繁體,當為“擁”。
頁89倒4行,“《津門草、菉箷室詩存》”當為“《津門草》、《菉箷室詩存》”。
頁90倒3行,“塌”當為“榻”。
頁93倒2行,“《樂善好施坊》”當為“‘樂善好施坊’”。
頁94行7,“孫”,繁體,當為“孫”。
頁95倒1行,“《小學篡注》”當為“《小學纂注》”。
頁96行3,“大理事”當為“大理寺”。
頁97倒4行,“暉”,繁體,當為“暉”;同頁倒2行,“東”,繁體,當為“東”。
頁105行2,“鹽大使”當為“鹽運使”。
頁107行5,“孫”,繁體,當為“孫”。
頁109行1,“孫”,繁體,當為“孫”。
頁125倒1行,“《禮記》(表記篇)”當為“《禮記·表記篇》”。
頁148倒10行,“乃是”,當為“乃至”。
頁160,“八世祖雪樓(方中,道光)”當為“八世祖方中(道光,雪樓)”。
頁161,“璣”,繁體,當為“璣”;另十四世至十七世有缺漏者,筆者另編制有《寶應朱氏家族世系圖》,限于篇幅及行文體例,此處不再贅述。
頁170,“《讀書嵇疑》”當為“《讀書稽疑》”;《賦頌說》,朱先生將之歸為經部,《江蘇藝文志·揚州卷》將之歸為集部別集類,今從后者;“《疆識編》”,當為“《彊識編》”,另朱先生將之歸為經部,《江蘇藝文志·揚州卷》將之歸為子部雜學類,今從后者。
頁180,條2,《清史列傳》當為王鐘翰點校,非編撰者,似應注明;條9,未列篇名,當為:“徐偉達、石兆麟《吳承恩跋朱曰蕃書詩歌字卷》,載《文物》1985年第10期,頁1—6?!?/p>
頁1,倒2行,“乾嘉學派,也稱清代樸學”,此說不確?!扒螌W派”屬學術群體,特指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興起的崇尚漢學亦即樸學的學術流派,一般又細分為吳派、皖派、揚州學派等;而清代樸學是一個整體概念,又稱漢學、考證學等,與先秦諸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等并舉則可,與乾嘉學派則并不劃等號。聯(lián)系上下文,此處似改為“乾嘉學派,屬清代樸學”為宜。
頁4,倒3行,“金陵四大家,明十才子之一”,“金陵四大家”為四人,與“明十才子之一”并不對等,當改為“金陵四大家、明十才子之一”。
頁5,行3,“入明史文苑傳”,當為“入《明史·文苑傳》”。另,倒5行,“入清史循吏傳”,不確,核檢《清史稿》及《清史列傳》,當為“入《清史稿·循吏傳》”(4)。
頁9,行5,“嵇古”,誤,當為“稽古”。另,倒2行,“陸”,繁體,當為“陸”。
頁10,行3,“髪”,繁體,當為“發(fā)”。
頁13,行12,“郎”,誤,當為“郎”。
頁19,行1,“姪”,俗體,當為“侄”。
頁23,行7,“《小學》”,誤,當為“小學”。
頁26,倒2行,“畧”,繁體,當為“略”。
頁28,倒3行,“湛溺”,誤,當作“耽溺”。
頁29,行4,“媿”,繁體,當為“愧”。另,同行,“猶”,繁體,當作“猶”。
頁33,倒1行,“《讀書嵇疑》”,誤,當為“《讀書稽疑》”。
頁34,行3,“《河渠》”,不確,當為“《河渠志》”。另,同行,“入清史大臣傳”,不確,核檢《清史稿》,當為“入《清史稿·列傳》”(5)。另,行6,“讞嶽”,誤,當為“讞獄”。
頁35,行5,“陳浩”,誤,當為“陳澔”。另,行10,同誤。
頁39,行4,“嵇經考古”,誤,當為“稽經考古”。
頁48,行11,“入清史循吏傳”,不確,核檢《清史稿》及《清史列傳》,當為“入《清史列傳·循吏傳》”。
頁50,倒5行,“喬”,繁體,當為“喬”。
頁51,行1、行11,“庽”,誤,當為“寓”。另,行四,“憶”,繁體,當為“憶”。
頁54,倒9行,“譔”,繁體,當為“撰”。
頁57,行3,“精僻”,誤,當為“精辟”。
頁71,倒5行、倒6行、倒7行,“付”,誤,當為“副”。
頁72,行7,“《夕陽伴紅樓》”,標點錯誤,當為“‘夕陽伴紅樓’”。
頁74,倒4行,“入清史儒林附傳”,不確,當為“入《清史列傳·儒林附傳》”。
頁80,行4,“媿”,繁體,當為“愧”。另,行10,“闢”,繁體,當為“辟”。
頁93,行9,“啟”,繁體,當為“啟”。
頁103—104,《經傳考證》一書,朱慶裴先生列稿本、道光二年(1822)刻本、道光十六年(1836)刻本、同治年間刻本、《皇清經解》本等5個版本,據筆者所知,另有學海堂本、《揚州文庫》本(據道光二年游道堂刻本影印)等2個版本。
頁104—107,《禮記訓纂》,朱慶裴先生列稿本(3種)、咸豐元年(1851)宜祿堂刻本、咸豐六年(1856)朱念祖補刻本、同治五年(1866)宜祿堂刻本、宣統(tǒng)元年(1909)學部圖書局石印本、1931年上海中華書局鉛印本、《四部備要》本、臺灣鼎文書局1972年影印宣統(tǒng)元年本、1996年中華書局《十三經清人注疏》本(饒欽農點校)等12個版本,據筆者所知,另有2010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沈文倬、水渭松點校本。
頁105,倒5行,“朱氏士達、宜祿堂刻本”,標點疏誤,衍一“、”,當為“朱氏士達宜祿堂刻本”。
頁108,《游道堂文集》,朱慶裴先生列同治七年(1868)袁浦刊本、光緒二年(1876)宜祿堂刻本、民國十五年(1926)刻本等3個版本,據筆者所知,另有民國五年(1916)宜祿堂刻本、《揚州文庫》本(據同治七年袁浦刊本影?。┑?個版本。另,同頁倒7行,“民國十五”之后脫一“年”字。
頁109,“《寶應邑乘志余》,朱彬撰。惜未傳刊?!辈淮_,據《江蘇藝文志·揚州卷》載,該書有清食舊德齋傳抄本,藏臺灣。另,行8“啟”,繁體,當為“啟”。又,倒1行,“畧”,繁體,當為“略”。
頁109—110,《白田風雅》,朱慶裴先生列稿本、光緒十二年(1886)金陵書局刻本等2個版本。據筆者所知,另有《揚州文庫》本(據光緒十二年金陵書局刻本影?。?/p>
頁111,倒1行,“朱彬校并錄”后脫一“,”。
頁112,行5,“朱彬跋并錄”后脫一“,”。行9—10,“朱彬校并錄”后脫一“,”。
頁117,倒7行,“欶封承德郎”,“欶”誤,當為“敕”。
頁118,倒1行,“釋大”,為篇名,故應為“《釋大》”。
頁120,行5,“鉤”,繁體,當為“鉤”。另,倒2行,“巨”,誤,原文作“鉅”。
頁121,行4,“賅”,繁體,當為“賅”。另,行5,“佔”,繁體,當為“占”。
頁122,倒5行,“壹”,繁體,當為“一”。
頁123,行1,“媿”,繁體,當為“愧”。
頁124,行1,“游道堂集”,書名,故應為“《游道堂集》”。
頁125,倒3行,“棃”,繁體,當為“梨”。
頁133,行1,“湛溺”,誤,當為“耽溺”。行7,“媿”,繁體,當為“愧”。又,同行,“猶”,繁體,當為“猶”。
頁140,主要參考文獻第2條,《清史列傳》并非王鐘翰編纂,王為點校者,故應作“(民國)佚名編修、王鐘翰點校.《清史列傳》……”。
綜上,朱慶裴先生《寶應朱氏世代事略》及《朱彬先生年譜》二書主要存在繁簡字混用、標點疏誤、錯別字偶見、文獻版本缺漏等瑕疵。此外,該書亦存在引而不注的問題,因為既然是學術著作,遵守學術規(guī)則,尊重前人成果也是理所應當的。另外,書中所涉文獻不標卷數、不明存否、不詳版本源流等問題亦大量存在。最后,為便于讀者研讀,筆者建議,書中重要人物當標明生卒年,明清帝王年號之后宜注明公元紀年。當然,朱先生此書雖白璧微瑕,然瑕不掩瑜,開拓之功不應抹殺。筆者在此斗膽獻疑,并非吹毛求疵,苛責時賢,而是秉承寶應朱氏歷代傳承之優(yōu)良學風,懷著對朱氏后人朱慶裴先生尊敬和感佩的態(tài)度略陳鄙陋?;蛴胁划斨?,尚乞朱慶裴先生及諸位方家不吝指正。
(1)《朱彬先生年譜·序》,第1頁.
(2)《朱彬先生年譜·序》,第1頁.
(3)《寶應朱氏世代事略·前言》,第6頁.
(4)《朱彬先生年譜·序》,第4頁.
(5)《清史稿》卷244,列傳31,第9610頁.
(6)《清史稿》卷374,列傳161,第11552頁.
[1]朱慶裴.寶應朱氏世代事略[M].香港:時代文化出版社, 2011.
[2]朱慶裴.朱彬先生年譜[M].香港:中國科學文化出版社, 2015.
[3]清史列傳[M].佚名,編修,王鐘翰,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1987.
[4]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98.
[5]南京師范大學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江蘇藝文志:揚州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6]朱彬.禮記訓纂[M].饒欽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1996.
[7]朱彬.禮記訓纂[M].沈文倬,水渭松,點校.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Flaws ofand
CHENG X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2)
Baoying Zhu’s descendant, Professor Zhuqing Pei, inherited his family knowledge,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is very deep. After retirement, he still pays attention to home and family literature, and spent a few years, tirelessly wrote, following the book. The publication of the two books cannot be ignored when study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Yangzhou local culture. However, there are some errors in the book which will be dealt with in the present paper
Baoying Zhu; Zhu Bin; chronology; flaw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4.12
A
1004-4310(2017)04-0066-05
2017-01-12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清代揚州學派文獻整理與研究”(14JZD035);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清代揚州學派新探”(13ZD007)。
程希(1989- ),男,河南泌陽人,揚州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學與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