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熙
[關鍵詞]興趣;心境;學習;樂趣
興趣,在詞典中釋義為由愛好而產(chǎn)生的美好情趣。它可以源于兒時的向往,可以來自對心靈寧靜的向往,而在追求這份喜悅時,我們可以短暫地遠離塵世的喧囂,拾得世外桃源中的片刻清歡,這便是真正的興趣。
一份持之以恒的對繪畫的興趣,使老樹認識到世界除工作打拼外別有洞天,每次將自己的業(yè)余作品發(fā)布在網(wǎng)上,內(nèi)心除了感動,應該還有滿足,這些在他看來甚至有些幼稚的畫作竟然得到網(wǎng)友的一致好評,不僅愉悅了自己甚至為他人生活帶去一份輕松。
誰不渴望脫離日復一日,永無止境的枯燥工作?久在樊籠中,誰不向往世外仙山自在林?老樹坦言,他也曾陷于名利漩渦,困擾于人事間鉤心斗角,但藝術使他真正得到了解脫,使他認識到了全新世界,懂得心懷謙卑感恩,縱使藝術這種陽春白雪似乎與他的專業(yè)毫無干系,卻潤物無聲地滋養(yǎng)著他的靈魂。
興趣是一切成功背后的初動力,是赤子之心在行為上的外顯。興趣為人生指明了終極目標,它告訴你你曾經(jīng)熱愛的、真正想要的,教會你努力追尋,持之以恒。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除了在獲獎后這段時間,受到世界尤其是中國人民的廣泛關注外,在平日里他都只是一位普通的詩人和歌手,唱片銷量一般,很少在各大金曲榜單上見其身影。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曾經(jīng)倔強、叛逆的歌手,將自己對文學的熱愛混合著音樂探入生命。
興趣是人身上躍動的生活之美,將人心從緊張中及時擺渡出來,保持對生命的好奇與專注,使人獲得參禪般的大自在,你驚嘆于杰出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對小提琴的癡迷,贊美于偉大領袖毛澤東在詩歌上的驚人造詣,好奇于優(yōu)秀學者胡適對火柴貼花的持續(xù)收集,也許無論偉人還是凡人都需要一個精神上的伊甸園,這個園子可以不大,甚至可以種些普通的花花草草,但當我們身處其中時一定可以怡心養(yǎng)性,讓心境在興趣的搖籃中重歸寧靜,徜徉在另一片詩意與美好的凈土里。
很多興趣在漫長歲月里,“反客為主”放任著輝煌的熱度浸透自由的生命。如馮唐、畢淑敏、池莉,在現(xiàn)實中他們是醫(yī)生,但他們始終未放下對文學的熱愛,他們用生活的補給供養(yǎng)生命的樂趣,寫下心中的夢,因此才會有像《萬物生長》這樣膾炙人口的好作品。
對于我們而言,興趣從不與娛樂等價,更不應是“節(jié)約時間去學習”觀念下的犧牲品,我們應有廣泛的愛好,陶冶情操的興趣。甚至我們可以把學習本身當作興趣,那是一種獲取知識過程中不可多得的樂趣,你可以把它理解為明徹時的豁然開朗,也可以是解開疑惑的幸福瞬間,總之它不只是一個名次總分。
興趣從不是利益的搖錢樹,更不是功名的敲門磚,如果你對它抱有過高期望,那純粹是癡心妄想了,你可以說像上文那些將興趣演繹到極致的人不都前途光明了嗎?但是你忘了,他們起初都不是將興趣作為謀生手段,賺錢機器的,他們像不知疲倦的鳥兒,將生活盡數(shù)嚼碎后,反哺于興趣的幼雛,也許幼雛下一次便可展翅翱翔,但也可能需要其飼養(yǎng)一生才緩慢成長。然而他們對于興趣本身的熱愛是任何物質(zhì)無可取代的。他們是順其自然后的水到渠成;他們是物我兩忘后的功成名就。對于真正懷有興趣的人來說,外界評判已經(jīng)不重要了,他們可以做到如宋榮子一般“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詛”。他們深諳“你若盛開,清風自來”的道理,因此,不會終日于惶惶不安中浮沉,在恍恍一生中留撼。
不否認有些人汲汲于名利,視其為人生樂趣,而后真的成功了,我想說,興趣不是物欲而是精神。誠然,物質(zhì)與精神同樣可以帶來樂趣,但它們終究不能等同。因此何須緊隨“成功人士”亦步亦穩(wěn),吾心之所向,興趣之所在,亦自得其樂也!
參考文獻:
[1]龐維國. 自主學習: 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
[2]班杜拉. 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