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錦泉
人們常說聽說讀寫是初中語文教學的四個基本任務,如果從信息加工類型的來看,這四者其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有聲語言為加工對象的聽與說,另一類是以文字語言為對象的讀與寫。其中后者更多地指向?qū)W生的語言學習常態(tài),畢竟當前學生語文學習的主要對象與評價方式,都是以文字語言為主的。就初中語文教學而言,教師需要關注此階段語文學習所具有的承上啟下的特點,以認識讀寫意義的構建??紤]到學生的閱讀與寫作需要,本文試從三個角度闡述基于整體意義建構的讀寫結合教學思路。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整體意義建構
整體意義建構是相對于解構式的教學而言的,其不排斥傳統(tǒng)語文教學所強調(diào)的語段分析,但更追求此基礎上的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性把握。從當前討論較多的學科素養(yǎng)角度來看,語文素養(yǎng)更多地指向語言積累(閱讀)、語言運用能力(包括口語交際與寫作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基于語文的思維能力以及語感等。當學生在讀寫過程中表現(xiàn)出這些能力時,我們便認為這是一種有效的整體意義建構。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對讀的要求常常處于理論的統(tǒng)一性與實踐的多樣性矛盾當中。理論統(tǒng)一性是指語文教學常常有統(tǒng)一的要求,這些要求以課程標準與教學參考書等不同形式呈現(xiàn)。但到了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師教學理念相異,以及對文本的解讀角度不同,文本的解讀又常常表現(xiàn)出一種多樣性,這種多樣性也可以解讀為個性。在筆者看來,這樣的矛盾其實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某種程度上講,教師的個性解讀實際上是超越了共性理解,如果這種理解再能夠結合學生的個體認知特征,那就有可能完成閱讀教學的整體意義建構。葉圣陶先生曾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讓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讀與寫作的技能?!?/p>
追求閱讀的整體意義建構,說得具體一點,就是追求學生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對語文學科素養(yǎng)各個方面的綜合性體現(xiàn)。如在學習《沁園春·雪》一文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記憶——這是對原文內(nèi)容的一種簡單學習,還需要讓學生能夠朗誦——這是對原文內(nèi)涵的一種把握,是一種意境體驗。即使是簡單記憶,其也是一定基礎上的積累,比如要讓學生了解“沁園春”作為詞牌的特征,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有了一定的背景知識作為支撐,學生更能以一種氣度從容、宏偉大氣的理性去閱讀文本,感悟文本。在此過程中如果挖掘?qū)W生的語文學習細節(jié),就可以發(fā)現(xiàn)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多重因子的存在。
二、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整體意義建構
當前的初中作文教學十分講究“技術”,尤其是為了應試的需要,常常給學生提出“虎頭豹尾豬腰”的作文要求,其目的無非是讓作文評價者有一個良好的直觀性感受。但從作文的初衷來看,這樣的教學要求雖然現(xiàn)實卻也膚淺,筆者以為作文教學還是要回歸到出發(fā)點處,真正讓學生基于“我筆寫我心”的原點去完成寫作,而這也離不開整體意義的建構。
作文本身其實就是一個語言綜合運用的過程,作文過程中,學生會通過有聲語言進行思維——認知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在思維的時候,其實都是以有聲語言的方式進行的——而作文肯定就是思維的結果,思維又是多種能力的綜合運用,因此作文的綜合性不言而喻。也就是說作文的過程,基本上就是一個以文字形式呈現(xiàn)思維結果的過程。對于初中學生而言,這種整體意義建構常常是存在難度的,因而對于初中學生的作文指導,更多的不在于課堂講授,而在于生活體驗。語文教師一方面要讓學生回歸生活,回歸自然,一方面又要讓學生擁有領悟生活、感受自然的本領。
要做到這點,一個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課文學習中引導學生學會感受生活、感知文本,如果需要說得再精確一點,那就是文本解讀一定要“入境”。一是入文本之境,二是入作者之境,三是入自己的生活之境。如《背影》一文的學習,需要從文字中認識父親,需要從作者的角度認識其是如何描寫父親的,需要到生活中尋找自己父親的生活點滴,并以最真的文字、最真的情感把這種父愛表達出來。如此,寫作的教學蘊含其中,卻又不完全是寫作技術的教學,而是一個文本解讀意義基礎上的寫作的教學,具有典型的整體意義建構的特征。
三、初中語文讀寫結合下的整體意義建構
事實上,在上一點最后的描述中,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了語文教學的一種重要思想,那就是讀寫結合,因為讀與寫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
理論上的讀寫具有整體意義,并不意味著學生就有這樣的認識,這恰恰是初中語文教學最需要厘清的一點。很多學生都認為讀與寫是兩回事,畢竟語文學習中的一些分類如早讀課、午寫課等,給了學生這種暗示。在筆者的教學中,強調(diào)得最多的就是:讀時別忘了寫,寫時別忘了讀!一個最基本的例子,就是當前大力推進的課外閱讀。讀的目的是什么?怎樣才是有效的課外閱讀?讀時或讀后是不是有寫的沖動?這些問題如果學生能夠給予較好的回答,那就說明整體意義的建構是成功的。
只要將所閱讀的內(nèi)容與自己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邁進作品的大門,進入作品之后,再經(jīng)由文字描述去理解作品,總能或多或少地收獲知識。而一旦學生為作品所打動,寫作幾乎是一種自然的沖動,這是一種水到渠成的結果,其比為賦新辭強說愁的機械寫作,意義要大得多。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海門市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