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成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課程,在中學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在掌握一定音樂知識的基礎上使其具有理解音樂的基本能力,從而使精神受到陶冶,心理素質得到提高。具體來說,中學音樂教學的主要任務應當是讓學生具有較為準確的感覺和感受音樂的能力。
音樂并非單指聲音而言,它不僅包括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還包括聲音所表達的氣氛、感情、形象,平常所說的“對牛彈琴”,即指對音樂所表現(xiàn)的氣氛、感情、形象的不理解,讓學生對各種音樂符號的學習、記憶,以及視唱、聽寫練習 等等,都是為了讓學生對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具有較為準確的感覺,這是音樂的基本常識,是理解音樂的基礎。
對音樂所表現(xiàn)的氣氛、感情、形象的感覺屬于理解音樂的范疇,是感受音樂,因為只有理解音樂才有可能使精神受到陶冶,故在中學音樂教學中應視為重點任務去完成,這方面的任務主要體現(xiàn)在欣賞教學當中,在全國統(tǒng)編的中學音樂教材中,欣賞教學內容的確也占了較大的比重。但就課本的要求來看,在欣賞教學中基本上是讓學生按照教材的規(guī)定,在教師引導下去聽、去想。對于理解能力還不太強的學生來講,這樣做當然是必要的。但由于人們對音樂的感受能受環(huán)境和心情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同一段音樂對不同心情的學生來說,完全有可能引發(fā)出不同的心理反映,特別在不公開作品標題和不進行引導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因此,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應當允許學生對相同音樂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只要學生聽后所產生的心理反映是有道理的,而且的確引發(fā)出了符合本人心情的聯(lián)想與想象,教師就應當給予承認,因為音樂的作用就在于引發(fā)聽者的心理反映,而這種反映并非僅僅局限于該段音樂的標題。實踐證明,在欣賞教學中給學生一個能使想象自由馳騁的空間,不僅不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且有可能收到意外的效果。如本人在讓學生欣賞古曲《陽關三疊》時,竟然有個學生聯(lián)想起自己家中親人別離時的情景,故聽得感情十分投入,經他一講,給了全班同學一個很好的啟迪,對幫助同學們理解這段音樂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見音樂欣賞教學作為一種引發(fā)心理反映的手段,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使學生的精神受到陶冶,絕非只限于讓學生聯(lián)想符合作品的標題即了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聽者的心情不同,引發(fā)出的心理反映有別是可能的,但對音樂所表現(xiàn)的感情的理解是不應該有分歧的,因為正常人產生感情的心理基因是相同的,如果有個別學生對感情的理解與大家出現(xiàn)分歧,必定是由于某種特殊原因而導致產生了特殊的心理障礙,切莫輕易否定,要細心地誘導并研究,說不定會有新發(fā)現(xiàn)。
學生對音樂的感覺和感受往往同時產生,對音樂感覺和感受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能割裂進行。音樂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發(fā)揮著獨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充分利用鮮明的節(jié)奏、優(yōu)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美妙的音色來表情達意,因而能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中樞,震撼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觀念的滲透和影響是很大的。
音樂教育不僅幫助學生形象地認識客觀世界,擴大他們的知識視野,并且可以以樂促智,讓他們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發(fā)展,諸如思維、想象、情感體驗、審美感觀等。音樂教育應注意抓住音樂的基本特征,讓學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樂,做到以樂恰性,讓他們欣賞、感受、體現(xiàn)、創(chuàng)造音樂的美,用音樂之美陶冶性情,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