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摘 要:杰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代表性作品?!翱宓舻囊淮鄙砩夏欠N反叛的、與社會常理相違背的行為并不能簡單定義是垮掉與墮落。更多是一種率性、自由、熱情和熱愛生命的品質,不斷在前進旅途上追求生命意義的精神。
關鍵詞:杰克·凱魯亞克;《在路上》;垮掉的一代;自由之路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6-0-02
1.《在路上》
作為一本突破美國戰(zhàn)后保守文化、追求個性解放的破冰之作,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從各個方面影響了美國的文化藝術與價值觀念。1957年的這本書問世后,他一夜成名,吸引了當時美國成千上萬的大學生和青少年,幾乎人手一本,促使無數(shù)青年人踏上了他們自己的精神之路。凱魯亞克的《在路上》講訴的是主人公薩爾為了追求個性,與迪安、瑪麗盧等一些年輕好友沿途搭車或開車,幾次橫穿美國大陸的故事。小說分為五個部分。在這樣奇特的旅途之上,他們一路走累了就擋道攔車,身上的錢永遠都不夠花,率性而自由。正如上面說的“垮掉的一代”一樣,他們生活在矛盾之中,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反抗,與人們口中所謂的一切社會的“正統(tǒng)”和“次序”決裂,瘋狂地尋找出路、價值、愛情或是其他。在凱魯亞克眼里,這樣的一群人是熱愛生活,希望擁有一切,讓人驚嘆的人。就像不能簡單地定義“垮掉的一代”是真正墮落的一代一樣,凱魯亞克的《在路上》表面的離經叛道之下所隱含的深意反而影響且激勵了之后一代又一代人。
2.《在路上》與自由精神
2.1《在路上》中自由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
《在路上》里的人物表面上是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表現(xiàn)出崇尚無政府,擯棄傳統(tǒng)的社會和藝術形式,實際上是在這樣有聲的反叛之下對自由精神的追求。書中描繪了主人公薩爾四段“自由”之旅。第一次是從紐約到舊金山再到洛杉磯到達薩比納爾,最后又回到紐約。這段旅行讓他在了解到要充滿希望,堅定地走下去,一定能從痛苦之中走出來;第二段旅途與好朋友迪安一起,他們發(fā)現(xiàn)只有在路上才能激發(fā)起前所未有的激情,才能讓心中的“迷茫”“混沌”拋之腦后。第三次上路,代表著路上承載著他們的希望,只要前方有路,就能一直這樣走下去。第四次的墨西哥之旅讓他們了解到“在路上”其實就是他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抗,一種精神的解脫。
這種“在路上”的自由精神有多種解答。首先,是來自內心對自由本身的追求。他們一次又一次經歷了狂風暴雨、滿身傷痕卻又歡欣雀躍。身體上的苦累并沒有阻止他們的前行。心靈的解放,無拘無束的“在路上”獲得幸福和自我滿足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其次,尋求的是游離于主流社會之外的自由一路。“垮掉的一代”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同情下層人民,期待人性中真正的關心和愛。書里對妓女、搶匪、吸毒者這樣的底層負面人物并沒有持否定態(tài)度,反而是一種另類的“欣賞”,就像他們自己一樣,也搶劫或者吸毒。這樣的行為并不能代表他們不是一個“完滿”的人。事實上,他們心中充滿了關愛與溫暖。這種逃離主流社會之外的自由追求就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批評及“背叛”。最后,自由精神還體現(xiàn)在迪安他們身上的狂熱躁動的因子。因為有著這樣的狂熱才能無所畏懼的追求心中所想,不為現(xiàn)實生活所迫,敢于開辟新的天地。
2.2“自由精神”與“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就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叛,用一切反社會、反常規(guī)的行為來表現(xiàn)對社會的不滿,給人“冷漠”及“無情”的映像。在這樣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在路上》也難以擺脫這樣的影子,然而這卻不是凱魯亞克所想要表達的全部?!对诼飞稀防锩娴闹魅斯_爾實際上是用這樣反常規(guī)的行為來追求內心中對理想的渴望。他們追求冒險和勝利所帶來的快感;身上的熱血與激情急是急迫期待與社會的交流,渴望人們發(fā)自內心的關懷與真誠。這是他們身上“自由精神”與“垮掉的一代”精神的區(qū)別。
書中友愛和善的卡車司機,不帶任何功利或者私欲的想法,只是簡單的捎你上路,像是一種緣分使然,并非一味追求“標新立異”“與眾不同”,與冷漠的社會截然相反。在他眼里,踏上的旅途卻是充滿了驚喜與刺激,每天都會不同。剛剛還是凄涼的街道,轉眼就看到了廣袤的平原;前一秒還是茫茫的沙漠,下一秒就峰回路轉,白色的舊金山,藍色的太平洋。美國就像等待被打磨的蚌,里面有顆珍珠。這種眼里與精神的雙重享受使他們忘卻現(xiàn)實里的不快。同時旅途中的艱險與困難也將他們反復打磨,慢慢領略到心靈的升華與堅定,這正是他心中的自由精神之旅。
3.《在路上》后續(xù)效應
3.1國內效應: 美國66號公路
二戰(zhàn)后,美國青年對社會表現(xiàn)更多是疲倦和厭棄,用極端的反叛情緒表達自己的憤怒。《在路上》的出現(xiàn)無疑是這一有力例證。書中也為大家提供了一種新的宣泄感情的方式,那就是永遠的“在路上”狀態(tài)——搭車或開車旅行。
受該書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美國人踏上了他們尋夢之旅。而作為20世紀上半葉美國最重要的陸路交通命脈,66號公路伴隨著美國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成為極具風光的公路之一。這條公路是小說《在路上》中大部分故事發(fā)生的場景,也是電影《阿甘正傳》里阿甘孤身穿越美國的一條路。它在美國歷史文化上扮演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公路。正如《在路上》書中所傳達的一樣,“路”已經不再是簡單意義上供人行走的通道,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層面上的追求。當時“垮掉的一代”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反叛迫使他們上路,追求人生新的意義,而不是像“迷惘的一代”那樣坐以待斃,消極、退縮。因此,不少美國人渴望退休之后也能過上“在路上”的生活,希望在房車里度過大把,美好的休閑時光,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3.2 國際效應:中國國道318
《在路上》自發(fā)表以來,慢慢也在中國掀起了一股“在路上”的熱潮。正如美國的66號公路,被稱為中國最美的景觀大道——國道318也成了一條極具象征意義的精神之路。許許多多80后90后放下或暫時停下手中的工作,開始了“在路上”的旅途。大多從四川成都開始,沿途搭車或者騎行,最后到達西藏拉薩,如同人們心中的朝圣之旅。
眼里的美景,精神上的滿足是他們選擇在路上的原因。中國的80后90后也被冠以著類似美國“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那樣的稱呼,然而80后90后卻和前面二者不同。他們并沒有放縱自己或者離經叛道的反叛生活,而是用這樣“在路上”的狀態(tài),重新找回迷失的自己。國道318被賦予了生命意義。在這條旅途之上,人們可以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可以遇到生活中從未遇見的美景。他們用“在路上”這樣的方式來豐富自己的經歷,尋找真正的自由,遠離俗世煩擾。
4.結語
《在路上》展現(xiàn)了一種在旅途上釋放自己、尋找真我的生活方式。經過時間和世代人打磨,成為了新的元素——自由之旅。抹去了“迷惘的一代”中的頹廢、消極和憤世嫉俗,使這段精神之旅變得格外溫情、略微感傷且還帶有一股浪漫的色彩。因此“垮掉的一代”雖是他們的時代標簽,但不能掩蓋“垮掉”底下他們熱愛生活,真誠,執(zhí)著又勇敢的精神。美好的公路之行始于足下,追求自由是永恒的主題。盡管世界不像表面上那么美好,但是回味一路的旅途才會明白這一切是多么的值得。背上我們的行囊,上路吧。
參考文獻:
[1]Jack Kerouac. On the Road.[M]. New York: Viking Penguin,1997.
[2]杰克·凱魯亞克.在路上[M]. 王永年.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3]宿哲騫,以凱魯亞克《在路上》為背景解析 66 號公路文化及美國公路精神[A].《青年文學家》,2013(8).
[4]肖娜,試析《在路上》作品中“垮掉的一代”的精神世界[A].《華章》,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