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兆文
一個清秋的早晨,我們驅(qū)車下鄉(xiāng)去釣魚,在交叉路口轉(zhuǎn)彎的時候,有兩只小狗穿行馬路,由于車速較快,司機來不及剎車,徑直撞了上去,一條小狗當(dāng)場斃命。由此,我目睹了至今都讓人傷懷的一幕:另一只小狗趴在死去的同伴身上,不停地拍打著,汪汪地叫喚著,似乎在竭力喚醒同伴。也許,剛才它們還結(jié)伴而行,開心地追逐嬉鬧著,可轉(zhuǎn)瞬之間,同伴竟然就此離去,幸存的小狗無法接受這突如其來的災(zāi)難。我們下車,試圖接近它,可小狗齜牙咧嘴,不讓我們這些“兇手”靠近。后來,小狗竟然自己使勁地把同伴拖到路邊的草地,依舊在不停地呼喚著,可同伴一動不動,再也沒有醒來。小狗像是明白了什么,伏在同伴身上發(fā)出凄厲的哀嚎,那哀嚎的聲音刺痛著我們每一個人的良心。
由于不讓近身,我們只好無奈地驅(qū)車走了??蓪τ谀侵凰廊サ男」?,后來有沒有人幫它掩埋了,一直不得而知。那天,我們同車的人其實都是“兇犯”,我一直為那個逝去的小生靈在心底里安一個小墳,想起的時候,就默默自責(zé),愧疚不已,這種痛悔的“心祭”延續(xù)至今。
前不久,我收到友人傳來的一則微信視頻,心又一次揪緊地疼痛。視頻中一只老猴死了,小猴伏在老猴身上,久久不肯離去。眾人將老猴掩埋時,小猴竟然拼命地扒開土塊,不停地撫摸著老猴的尸體,守在身邊,不離不棄。人們好不容易將它拉開,壘好了墳冢,臨走的時候,小猴依舊戀戀不舍,一步三回頭……
看到這個視頻,我不禁潸然淚下,為一個猴子的舉動而感喟不已。同時,我不由得想起清朝李印綬《杏林集》中的那篇《義猴之墓》。其中記述了一個哀婉凄絕的“義猴”的故事:
某山隅有一老者,早失偶,唯一女遠適他鄉(xiāng)。獵者憐其孤,贈以猴。老者愛如赤子,每出必從,不鏈不掣,而不離不逸。如是者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門,奔其姐,淚如雨。曰:“父死乎?”頷之,乃俱歸。老者家徒壁立,無以為葬,猴遍哭于鄉(xiāng),鄉(xiāng)人乃資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謝之,仍牢守故宅,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養(yǎng)之五年,哀傷殊甚。未三月而偃臥墳間。鄉(xiāng)人憐之,乃葬于老者之側(cè),勒石其上,曰:“義猴之墓”。
我們平時看到禽獸動物,好像認為它們沒有交流的語言,沒有復(fù)雜的思維,沒有深刻的情感,沒有高明的智慧。在我們的眼里,它們只是低等的生靈而已,只是人類的附生,抑或玩伴而已。我們從來沒有真正地睜開眼來觀察一回它們的內(nèi)心世界,更無從走進它們的情感深處。現(xiàn)在看來,世間的動物,不論獸類,還是禽類,有時候?qū)τ谇楦械氖刈o,竟然和人類一脈相承,一體與共。
一只小狗,一只小猴,它們?yōu)榱怂廊サ耐?,不離不棄;一只義猴,為了死去的主人,哀痛至死。獸類竟有此等真情義舉,況乎人類?然而,看看我們的人間,名利場上,人情早已淡薄,一些人互相利用,互相傾軋,爾虞我詐,朋比為奸;就是手足兄弟,為了財產(chǎn)利益,最終反目成仇者也是比比皆是;一些老人兒孫滿堂,最后竟然連一間安身之處都沒有,甚至遭到子女拳腳相加,重病在身遭到子女遺棄不顧……世上的這些人,盡管披著一張人皮,但卻早已淪為獸類無異,而與“義獸”相比,他們真的是“畜生不如”了。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鄙浪?,離離合合,我與你立下誓言;我們雙手執(zhí)握,伴著你一起垂垂老去。這是人間多么凄美的愛情畫卷啊!人,有著太多的愛的表達和行為的宣泄,來詮釋世間愛的真諦。然而相對我們“有聲”的人類而言,“無聲”的動物世界,它們對于愛情的忠貞和堅守,對于親情的呵護和依戀,也有著獨特的風(fēng)景。
一對天鵝,其中有一只生病的時候,另一只會守護它,如果當(dāng)它的伴侶死去,另一只也不會獨活,必定以身殉情。從不獨活的還有大雁,一群大雁里很少會出現(xiàn)單數(shù),一只死去,另一只也會自殺或者郁郁而亡?!暗贸杀饶亢无o死,愿作鴛鴦不羨仙”,鴛鴦更是至死不渝的愛情象征,一旦配對,終生相伴,雙宿雙飛。麻雀一生“一夫一妻”,夫唱婦隨,相敬如賓,假如一方意外身亡,另一方則悲痛不已,日思夜想,乃至于抑郁成疾,傷心死去。有人說,狼是世上最為兇殘的動物之一,但狼對于愛侶的忠貞卻是獨一無二的,狼一生只愛一個異性,如果對方死了,另一只會守著它直到死去。還有人說獾是世界上對愛情最忠貞的動物,如果一只走失了,另一只會窮盡一生的時間去尋找它。金庸的《神雕俠侶》描寫了一對世間最為癡情的動物,兩只大雕共同進退,從茫茫大漠到仙境桃花島,大戰(zhàn)李莫愁、金輪法王,在絕情谷的絕壁旁一只雕被金輪法王所殺,另一只悲痛欲絕,最終撞崖殉情。
這些生靈,它們沒有“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海誓山盟,卻有著至死不渝的忠貞相許;它們不懂“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卻有著讓人艷羨的生死追隨。它們不懂古典的愛之風(fēng)韻,更不會吟誦半句現(xiàn)代情詩來求得芳心:“我是不會變心的/就是不會的/大理石雕成像/銅鑄成鐘/而我這個人/是用忠誠制造/即使是破了/碎了/我片片都是忠誠。”這些,它們都不懂,它們只懂以各自存世的方式,表達著一種近似人類有時又勝似人類的愛意物語。
我在查閱資料時還獲知了動物世界又一個神奇的秘密,不僅在愛情方面,它們有著生死相依的奇觀,在對待死者的哀悼方面,竟然還有著特別的“葬儀”:灰鶴死后,首領(lǐng)會帶著同伴久久盤旋,繼而落地、低首、凄叫,仿佛在召開一場肅穆的“追悼會”。看到野山羊尸首,同類便會傷心地用頭龍角猛撞樹干,并發(fā)出陣陣轟響,如同“鳴樂致哀”。老象死去時,為首的雄象帶領(lǐng)眾象用象牙掘土,掩埋、踩土筑成“象墓”,然后雄象一聲大喊,眾象便繞墓緩緩行走,以示“哀悼”。老猴死時,群猴會哀叫落淚,掩埋時常把老猴的尾巴留在外邊,如風(fēng)吹動了尾巴,群猴以為復(fù)活,百般興奮地把死猴挖出來,撫摸呼喚,在確定死亡后又重新掩埋。獾類對于死去的同伴選擇“水葬”,眾獾將尸體拖入河中哀鳴不止,似乎在訴說如水的思念和不絕的哀痛。
儒家認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碧煸烊f物,各安其位,各遂其性,各得其所,萬類長天競自由中,彰顯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共生共榮。儒家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與道家“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尊崇自然的境界如出一轍。佛家宣揚眾生平等,把“勿殺生”奉為“五戒”之首,倡導(dǎo)萬物是佛性的統(tǒng)一。我想,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當(dāng)今社會生態(tài)文明的復(fù)蘇和重建。然而,千百年來,人類一直以世界的主人自居,睥睨自然萬物,俯視天下蒼生,動物在人的眼里,不過是沒有思想情感的異類而已。動物不是人類的掌中寵物,就是人類的美味佳肴,抑或人類眼中的猛獸天敵。其實,我們錯了,動物也有它們的生存訴求,也有它們的真情表達,也有它們的生命價值。美國總統(tǒng)林肯說過:“上帝所創(chuàng)造的,即使是最低等的動物,皆是生命合唱團的一員,我不喜歡只針對人類需要而不顧及貓、狗等動物的任何宗教?!蔽覀儜?yīng)該以一種天道人倫的態(tài)度去尊重它們,珍視它們,善待它們。我們共有一個地球,人類和動物本來就是朋友,看著人類肆無忌憚地虐殺與捕食,看著一批又一批的動物瀕臨滅絕,有識之士大聲疾呼:難道人類真的想成為這個世界上的最后一種動物?!
因此,把你的車速降下來,給路過的動物讓個道;把你的愛心獻出來,為受傷的動物包扎起滴血的傷口;把你的彈弓收起來,給鳥兒一方靜靜的家園;把你的河道整治起來,給戲水的生靈一汪游弋的清波;把你的藍天明凈起來,讓飛翔的翅膀自由馳騁;把你的屠刀和獵槍放下來,停止殺戮!它們是生靈,更是和我們一樣的生命,蹲下身子,以一種平等的姿態(tài)和它們親近交流,與它們和諧相處,保護它們其實就是保護我們?nèi)祟愖约骸?/p>
有一句公益廣告意味深長:“是先有鳥還是先有蛋,你不知道,我不知道,只有鳥知道;是鳥先消失還是蛋先消失,你知道,我知道,只有鳥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