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動因分析:基于“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國家樣本

2017-05-06 12:12何新易楊鳳華
貴州財經大學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一帶一路

何新易 楊鳳華

摘要:隨著中國“一帶一路”的“走出去”戰(zhàn)略的推進,帶動了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資的增加。在“走出去”發(fā)展戰(zhàn)略中,影響中國對外非金融直接投資的宏觀經濟體量因素主要有三個:人均GDP、外匯儲備余額和對外貿易依存度。以2009-2014年的中國經濟季度數據為基礎,將對外直接投資作為被解釋變量,而將人均GDP、外匯儲備(FER)、對外貿易依存度(DFT)作為解釋變量,對它們進行相應地回歸分析。多元回歸模型分析結果表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受人均GDP和對外貿易開放程度的影響顯著,而受外匯儲備的影響不顯著。因此,中國要實現“走出去”擴張戰(zhàn)略,應繼續(xù)保持較高速度的經濟增長,以增加中國經濟總量;應保持對外貿易出口優(yōu)勢,以進一步提升外貿開放程度,應向境外適度擴散外匯儲備,以提升外匯儲備使用效率。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 經濟體量 人均GDP

文章編號:2095-5960(2016)05-0012-10;中圖分類號:F202;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當前中國發(fā)展對外直接投資的國際和國內經濟形勢較為嚴峻。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國際經濟形勢風云變幻,中國內外部經濟環(huán)境不斷嚴峻:經濟增長逐步下滑、傳統(tǒng)產業(yè)生產能力過剩,去產能、去過剩、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任務很明確。發(fā)達國家相繼出臺不同程度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限制中國外貿進一步增長,與中國的貿易爭端和摩擦規(guī)?;?、加深化,中國對外貿易條件和外部環(huán)境在變差,高速地外貿增長出現停止和負增長。多年積攢的龐大外匯儲備,因為美元幣值大幅度貶值而出現資產縮水,也因為外匯管制而導致流動性泛濫。

為了改變這一嚴峻經濟形勢、化危機為機遇,中國政府針對性地采取了“一帶一路”的“走出去”外向投資發(fā)展戰(zhàn)略,即通過加大對外非金融直接投資,完成中國產業(yè)、經濟、國際化的戰(zhàn)略,實現產業(yè)轉型升級、經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開放包容的國際形象得到提升。

中國發(fā)展對外直接投資的條件已經成熟。中國具有較高的GDP。截止2014年底,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萬億美元,人均GDP達到7485美元,處于國際中等偏高的水平,也正是中國由國內投資走向國外投資的拓展階段,說明中國已經具備了相當大的投資積累和新價值創(chuàng)造的實力。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特別是貨物貿易。巨大的貨物貿易可以帶動制造業(yè)的地域轉移,不僅將中國國內過剩的資源和劣勢產業(yè)轉移出去,實現資本母國產業(yè)的梯度轉移,逃避母國高生產要素成本,同時,吸收國外先進的管理技術、優(yōu)質的資源,延長和深化國內產業(yè)鏈,提高投資效率,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而且直接帶動被投資國的基礎投資、就業(yè)水平,實現母國貨物制造的本土化,享受被投資國國民待遇,消除貿易爭端成本,避免不必要的貿易壁壘與摩擦。巨額的外匯儲備為中國發(fā)展對外直接投資增加了底氣。2014年中國的外匯儲備額為3.8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可以將靜態(tài)資產變成活的資產,減緩金融市場因為國際匯率、各國利率變動的風險;可以減少購買外匯儲備的本幣市場投放,避免流動性泛濫,消除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威脅;可以有效規(guī)避國際金融投機的狙擊,分享被投資國投資收益,實現國家財富的保值增值。

因此,中國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資能夠擔當“走出去”發(fā)展戰(zhàn)略先鋒,能夠拓展經濟增長的空間和對外貿易的市場,促進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程度,實現外匯儲備保值增值,降低外匯儲備的利率、匯率風險。

二、相關文獻綜述

中國作為世界新興經濟大國中的一員,在“一帶一路”和“走出去”戰(zhàn)略指導下,對外直接投資活動舉世矚目,學者對它的研究也興趣日盛。

分析視角方面,近來文獻基本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擴張活動同步。Lipsey(2000)分析了人均實際GDP、固定資產等因素,王寬(2007)考慮了中國的人口、資源、外貿順差、外匯儲備等基礎條件因素,吳宗書(2009)考察了以資本存量、人均GDP、貿易開放度等為解釋變量的母國因素,歐陽艷艷(2010)從逆向技術溢出視角,張遠鵬,楊勇(2010)從區(qū)位選擇視角,徐靜、趙靜梅(2011)從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對外出口量、外匯匯率視角,張為付(2011)從經濟規(guī)模、外貿依存度、經濟結構的視角,冀相豹(2014)從制度視角,對影響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進行了專題性的分析。這些學者考察的因素都是影響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宏觀經濟體量因素,呈現發(fā)散性的視野,對研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活動有啟發(fā)性的意義。

在GDP與對外直接投資關系方面,研究結論存在較大差異。鄧寧(1981)以投資發(fā)展周期觀點認為,只有一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出現資本充實,才有可能出現資本剩余,然后剩余資本才能“走出去”,到國際上尋找盈利機會。一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與該國人均GDP有明顯的正相關。國內生產總值代表對外直接投資的社會經濟環(huán)境,是因為它是由投資、消費、政府支出和進出口貿易共同決定的數值,衡量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是生產能力、價值創(chuàng)造能力的總體表現,一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決定著一國的經濟行為與經濟活動的范圍和影響力。國內生產總值越大,該國對外投資才越有條件。在考察影響對外直接投資的宏觀經濟體量因素中,GDP是一個基礎性、總體環(huán)境性的經濟因素。張為付(2008)探討了經濟增長與對外直接投資之間存在長期、短期穩(wěn)定的正向關系,經濟增長是對外直接投資的Granger原因,吳宗書(2009)的研究表明人均GDP對中國直接投資的發(fā)展具有推動作用。這些實證研究都確認了經濟增長與對外直接投資之間存在正向的共振關系。但張金龍,儲莎莎(2015)利用2003-2013年數據分析得出GDP與對外直接投資之間存在負向相關。這些研究結論有明顯的不同,比較發(fā)現,結論差異的原因可能在于實證所選取的數據存在不同。但是,經濟增長與對外直接投資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需要通過運用其他數據進行驗證。

在對外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關系方面,貿易出口的作用被討論的較多。對外貿易是對外直接投資的資金來源、動機與可持續(xù)能力的保障,是一國資本走出國境意愿的重要指標。長期具有順差性質的對外貿易是母國不斷積累資金財富的保障,而積累的財富不是用來窖藏和炫耀,仍然會體現資本不斷生利的本性,需要用資金強化母國出口產業(yè)產品優(yōu)勢,或者用資金從外國獲取所需的資源,或者資金直接在境外獲得投資收益。一國的對外貿易影響一國的對外開放程度,也影響著一國的對外投資。一個國家對外貿易量體現著該國與他國經濟融合程度和經濟互補程度;對外貿易占GDP總量的比重體現著該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外貿量越大且持續(xù)增加,表明該國對外開放程度越高,越容易利用世界經濟資源;對外貿易往往與對外投資相伴隨,相互促進,對外貿易量越大,該國對外投資也相應地擴張。綜合起來看,對外貿易量、對外開放度與對外投資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相互等同的。沒有對外貿易,就沒有對外投資;對外貿易越擴張,對外投資就越有保障。Markuson(1983)和Sevenson(1984)認為要素流動與商品貿易之間既有互補關系也有替代關系,其結果取決于這二者之間是“合作的”還是“非合作的”。張慶如(2005)運用協(xié)整理論、誤差修正模型、Granger檢驗方法,對1982-200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進出口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認為進出口分別是對外直接投資的單向因果原因,出口與對外直接投資有長期均衡關系,而進口與對外直接投資之間則沒有。張翠霞(2009)采用1987-2006年的統(tǒng)計數據分析認為出口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在顯著的負相關,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之間存在非合作的替代關系,貿易投資一體化趨勢薄弱。這些研究,有助于人們重視出口對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

在外匯儲備與對外直接投資關系方面,較多地肯定了外匯儲備的正向拉動作用。外匯儲備是母國對外國產業(yè)進行投資的本錢數量,體現著一國對外投資主權性的程度。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從國外獲得收益的能力,是一國進出口貿易余額(=出口額-進口額)變成財富的能力,是一個國家富裕程度的標志,是該國保持自身主權貨幣國際匯率的信用保證。外匯儲備往往以黃金、外匯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構成,是一國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常用工具。盡管國際上的對外直接投資多以私人投資為體現,私人支配著對外投資的外匯儲備,但在中國,外匯儲備卻是由國家掌握,對外投資所需要的外匯儲備也由國家政府調配。在資本項目有限管制情況下,無論外匯儲備是由國家政府掌握還是私人支配,不影響中國對外投資對資本的正常需要。可以講,外匯儲備是對外投資的資金池,是所謂“真金白銀”的體現。毛中根(2005)認為外匯儲備在國境之間增減流動,有助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調整。張翠霞(2009)認為它們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外匯儲備越多,對外直接投資活動也越多。張金龍,儲莎莎(2015)利用2003-2013年數據分析得出外匯儲備與對外直接投資之間存在正向相關。這些研究結論基本一致,都肯定了外匯儲備與對外直接投資之間的正相關關系。

運用計量模型分析方法也較為多樣。研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因素方法方面,程惠芳、阮翔(2004)較早地使用了引力模型,Wong Hock Tsen(2006)利用了格蘭杰因果檢驗方法;于永亮、楊定華(2012)拓展了貿易引力模型。這些方法的應用,有效地量化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條件,驗證了影響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效果,為影響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分析提供了有價值的分析方法參考。

這些分析成果有助于人們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進行多元化的認識。但是這些文獻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實證數據的選取過于粗略。一些文獻幾乎都是以年度數據為依據,而經濟問題變化的時長通常是幾個月,年度數據不能較為敏感地反映經濟變化,以至于對外直接投資與宏觀經濟體量因素之間的內在經濟邏輯關系沒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釋。二是實證數據截取時段的差異導致分析出來的結論迥異。如1982-2002年與1987-2006年的統(tǒng)計數據在討論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出口之間關系的時候,一個是單向聯(lián)系,另一個結論是雙向替代的負相關,并且這些數據不是“一帶一路”戰(zhàn)略形成或者實施期間發(fā)生的。三是單純重視了出口對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單純出口或者貿易順差的考察,缺乏宏觀和綜合的視角,畢竟國家對外貿易總量比出口量更能夠反映該國宏觀體量影響力。四是存在計量分析變量之間不獨立的情況。如在分析對對外直接投資影響的時候,貿易總量或者順差與GDP被裹在一起討論,因為貿易總量常常屬于GDP中的一個組合量。

三、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

中國作為對外直接投資大國的趨勢越來越強。聯(lián)合國貿發(fā)會議資料顯示,2001-2009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連續(xù)8年遞增,2009年達到565.3億美元,居發(fā)展中國家首位,2014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1231.2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2015年底,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180.2億美元,同比增長14.7%。

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表明中國對外投資活動處于上升通道,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從表1來看,1991-2014年的24年間,199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開始上升到100億美元,之后花了4年上升到200億美元,200億到300億也用了4年,300億升到400億用了3年,400億到500億為1年,之后出現跳躍性增長,2014年更是達到了8826億美元,是1991年的163倍,1991-2014年對外直接投資年均遞增3.65倍。上述階段性數據變化表明:2000年以前,中國基本處于一個比較低水平、平穩(wěn)的對外直接投資局面;2001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開始逐漸地上升;2007年開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突破了千億美元水平,2014年末,中國占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出存量的份額提升到3.4%,位居第8,首次進入世界前10位對外投資大國行列。

對外直接投資流量表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活躍度不斷顯現、良性化。從表1中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來看,1991-2004年間,直接投資活動并不活躍,規(guī)模處于100億美元以內;2005年起,對外直接投資活動超過100億美元水平,并呈現飛躍式的遞增,投資活躍度大增。即使出現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受到了延緩的影響,但比2007年翻了一番,2009年依然處于正增長的態(tài)勢,到2014年中國投資流量已經達到1231.2億美元,連續(xù)12年實現增長,1991-2014年的年均增長速度高達6.8倍。上述階段數據表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活躍程度有增無減,已經成為抵御世界金融危機的堅強力量。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地區(qū)存量與地區(qū)流量存在著一致性。如圖1所示,2013年中國對亞洲的直接投資額為4474.1億美元,占67.7%,而這些主要投資中國香港、韓國等地;對非洲地區(qū)的直接投資額為261.9億美元,占4%。對歐洲的直接投資額為531.6億美元,約占8.1%,其中主要的國家和地區(qū)為:英國、德國和俄羅斯;對于拉丁美洲的投資額為860.9億美元,占比13%,其中主要的投資國家和地區(qū)為:開曼群島、維爾京群島等;對于北美洲的投資額為286.1億美元,占4.3%,其中主要國家為美國、加拿大。大洋洲為190.2%,占2.9%,其中主要的國家和地區(qū)為澳大利亞、新西蘭。這些地區(qū)存量投資與上述2013年流量投資區(qū)域基本一致,大致是亞洲、拉美和歐洲共占據88.8%的比例。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世界輻射力在逐年增加。從國家和地區(qū)來看,截至2013年底世界國家和地區(qū)數量為224個,2009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已經覆蓋了其中的122個國家和地區(qū)。此后逐年擴張增加,2010年擴大到129個,到2014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范圍已經擴大到186個國家和地區(qū),有著近90%的覆蓋率,成為僅次于美國、日本的第三大對外直接投資的主權國。

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直接投資不斷加碼。在2003-2013年期間,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直接投資的存量絕對值和比重在不斷攀升(見圖2)。2003年僅有13.4億美元,2013年達到720.2億美元,年均增速4.79倍,而同期中國在世界范圍的增速只有1.64倍;2003年占整個世界范圍的比重為4%,2013年為11.7%。這種數據的變化和對比,說明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直接投資不僅在不斷增加籌碼,而且在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中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仍然遵循“中心-外圍”路徑,特別是“一帶一路”投資路徑明顯。從表2看,2013年中國對亞洲、拉丁美洲和歐洲的直接投資流量達到了959.1億美元,占了近89%的投資。亞洲地區(qū)作為中國第一外層得到了中國的大部分投資。2013年底,中國對亞洲的直接投資流量金額為756億美元,占全年總額的70.2%。拉丁美洲僅有太平洋之隔而成為中國的第二大投資地區(qū),占13.3%。離中國較遠的歐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則分別占據第3-6位,歐洲盡管占據第3位,但占比只有5.5%,較排位靠后的其他地區(qū)占比優(yōu)勢不明顯?!爸行?外圍”路徑式的對外直接投資特征明顯。亞洲是中國實施“一帶一路”對外直接投資戰(zhàn)略的起始點,2014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流量為136.6億美元,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11.1%,僅2016年一季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達到35.9億美元,同比增長40.2%。中國當前“一帶一路”國際化戰(zhàn)略的布局和中國主導的亞洲開發(fā)投資銀行的成功設立,表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新的世紀,不僅關注中國自身基礎設施和制造業(yè)的發(fā)展,也以開放包容心態(tài)關注亞洲其他國家和歐洲、澳洲、美洲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發(fā)展。

對外直接投資增速出現大國“伙伴化”傾向。2013年中國對主要的七個經濟體的投資額達到654.5億美元,這七個經濟體為中國香港、歐盟、東盟、俄羅斯、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對中國香港、歐盟和日本的投資有所下降。以歐洲為例,中國對歐盟的直接投資2013年比2012年下降了15.4%;對俄羅斯和美國的投資分別有518.2%、125%的增長;對澳大利亞的投資增速為82.4%,對東盟的投資增速為29.9%。中美俄是當前國際最大的三個主權國家,中國分別對俄羅斯、美國的直接投資增速超越其他國家和地區(qū)。這反映了中國資本開始以大國“伙伴化”戰(zhàn)略意圖重視世界上三個最重要國家之間共生共榮的經濟關系,也反映了大國政治關系博弈對中國資本的影響。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yè)出現多元化,行業(yè)觸角越伸越遠。對外直接投資行業(yè)在流量和存量方面的分布反映國家資本溢出效應。從表3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行業(yè)流量分布上看,2013年租賃和商務服務業(yè)、采礦業(yè)、批發(fā)和零售業(yè)以及金融業(yè)是中國主要投資行業(yè)。這四項行業(yè)的投資額為816.16億美元,占總投資的75.67%。這表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已經由以較為單一化的租賃商貿為主的傳統(tǒng)投資行業(yè)邁向了科技、金融服務等多元化的新興行業(yè),中國資本對這方面的行業(yè)投資興趣度越來越高。從對外投資的行業(yè)存量上來看。由圖3可以看出,行業(yè)投資占比排序前幾位的投資情況如下:租賃和商務服務業(yè)的投資金額最多,為1957.34億美元,占總量的29.64%;其次為金融業(yè),投資額為1170.8億美元,占比17.73%;第三位的是以石油和天然氣的開采以及有色金屬方面為主的采礦業(yè),投資為1061.71億美元,占到了總量的16.7%;第四位是批發(fā)和零售業(yè),投資額為876.48億美元,占比為13.27%;以制造業(yè)為傲的中國卻在國際上的投資僅占第五位,投資為419.77億美元,占到總量的6.36%。上述存量比例說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yè)領域仍然局限于大服務業(yè)和采礦業(yè),為國內加工制造提供便利,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優(yōu)勢;中國在一些公共事業(yè)和高新技術行業(yè)直接投資涉足不多,進入程度較低。2016年一季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向制造業(yè)54億美元,同比增長125.9%,特別是對裝備制造業(yè)的投資為26.5億美元,同比增長176%。

四、有關概念及相互邏輯關系的解釋

對外直接投資是一項中國資本進行國際投資的活動,對外直接投資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開放自信程度、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衡量指標,往往受到政治、經濟、制度、文化、國際交往等各方面因素的交叉影響,而這些因素大多不容易量化,導致不能科學地回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規(guī)模是否適度、速度是否合理、未來趨勢是否可控等問題,結論也莫衷一是。因此本文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界定,然后將這些因素與對外直接投資作相關性分析。

本文的對外直接投資數據是非金融類的,是基于“一帶一路”戰(zhàn)略規(guī)劃和實施時期發(fā)生的,因而數據選取的時段為2009-2014年,此階段中國正遭遇國際金融危機的肆虐。一些文獻采用年度數據來分析對外直接投資與宏觀經濟體量因素之間的關系,但由于這些年度數據相對于季度數據過于粗略,不能敏感地反映這些變量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原打算選取月度數據,但由于月度數據過于微觀,有的難以收集和統(tǒng)計,結果作罷。

在因素取舍方面,影響對外直接投資的宏觀經濟體量因素有很多,不局限于國內生產總值、對外貿易、外匯儲備這三個。選擇多少因素才算足夠?這本身就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但問題分析不在于因素數量的充分,而在于因素的恰當。國內生產總值、對外貿易、外匯儲備這三個因素都是宏觀經濟體量性質的,它們都有明確的、易獲取的統(tǒng)計數據作支撐,且它們分別代表對外直接投資的社會經濟環(huán)境、資金來源和動機、資本數量。在對對外直接投資影響的分析中,盡管有文獻將匯率、利率等價格因素參夾于其他宏觀經濟因素分析之中,但這些分析與純粹的絕對值之間的比較分析相比,缺乏直觀和數據同步共振。

上述對外直接投資與國內生產總值、對外貿易、外匯儲備之間的關系分析,道出了影響對外直接投資的宏觀經濟體量因素的邏輯關系,對外直接投資的結果受制于一國總體經濟環(huán)境、實際儲備的資金量和國際交往程度。理論上的分析是否與現實驗證一致,則需要進行實證分析檢驗。

五、對影響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經濟體量因素的實證分析

為了解決已有文獻沒有明確地解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關鍵性的宏觀經濟體量因素的內在經濟邏輯關系這一問題,本文建立一個OLS回歸模型并運用協(xié)整和Granger檢驗法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宏觀經濟體量因素之間關系的對這一關系進行驗證。

變量的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文經驗性地假設OFDI、PGDP和FER這些因素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活動有直接的影響。OFDI代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總額(億美元),PGDP代表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億美元)、FER代表中國外匯儲備額(億美元),DFT代表對外貿易依存度(%)。之所以選擇這三個宏觀體量經濟因素而沒有選擇其他因素作為分析變量,原因在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各變量都是宏觀統(tǒng)計數據,在國民經濟核算中它們經常出現在一起,試圖看看司空見慣的指標之間具有什么樣的相關性;二是這些因素的計量單位一致,變量值差距不大,不需要數據處理,可以直接使用。

本文從中國統(tǒng)計局數據庫中截取了這些變量在2009-2014年間中國的季度數據,一共獲取了24個。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OFDI)、人均國內生產總值(PGDP)、外匯儲備(FER)、對外貿易依存度(DFF)的季度數據,這些季度數據或許比以前的年度數據更能夠敏銳地感知在實施“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中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受到近幾年來宏觀經濟體量因素的影響程度,也能夠看到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活動的季節(jié)變化。

模型的設定

為了有效地消除異方差性及保持變量的主要特征不變,對變量選取對數,上述變量重新命名為lnOF-DI、lnPGDP、INFER、lnDFF,建立如下OLS回歸模型:

lnOFDI=α+β1lnPGDP+β2lnFER+β3lnDFT+μ

模型中,OFDI(對外直接投資)為被解釋變量,PGDP(人均國內生產總值)、FER(外匯儲備余額)和DFT(對外貿易依存度)為解釋變量,α代表常數項,β1、β2、β3代表變量系數,μ代表隨機誤差。

序列平穩(wěn)性檢驗

本文利用Eviews4.0軟件,檢驗假設是否成立。對于時間序列數據的分析,為了避免“偽回歸”現象,通常都應該先對時間序列進行平穩(wěn)性檢驗,只有得到平穩(wěn)性的時間序列,進行回歸分析得到的結果才有意義。因此可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通過檢驗原序列是不平穩(wěn)的,因此對變量進行一級差分后檢驗其平穩(wěn)性,運用PP檢驗法得到表4的結果:

從表4的檢驗結果來看,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OFDI)、人均國內生產總值(PGDP)、外匯儲備(FER)、對外貿易依存度(DFF)進行一階差分處理后是平穩(wěn)的。

相關性回歸分析

由以上的平穩(wěn)性檢驗可知,各變量為一階單整。由于數據來源真實,對數據進行量化處理后得到平穩(wěn)序列,避免了偽回歸的現象。既然對外直接投資額(OFDI)、人均國內生產總值(PGDP)、外匯儲備(FER)、對外貿易依存度(DFF)之間相互關系是平穩(wěn)的,它們之間存在穩(wěn)定的長期均衡關系,就不需要進行協(xié)整關系分析,而直接對平穩(wěn)序列進行本文所需的回歸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多元線性回歸方程為:

lnOFDI=-0.085493+3.2469141nPGDP+1.236914INFER+3.0413961nDFY

從表5可以看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lnPGDP和lnDFT值是顯著的,INFER值不顯著;由變量的系數值和t檢驗值可知,人均GDP和對外貿易依存度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具有顯著的正向關系,而外匯儲備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有促進作用,但不是很明顯。

回歸分析結果的結論:

結論一:人均GDP是支撐對外直接投資活動的最強力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彈性系數為3.246914,且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中國的人均GDP與對外直接投資之間具有顯著的正向關系,這與我們的預期相一致,也與一些已有文獻結論一致。該數值說明:人均GDP每增加1個單位,會引起對外直接投資相應的增加3.246914個單位,人均GDP對對外直接投資有倍增的作用。

結論二:外匯儲備是對外直接投資的基本必要條件。外匯儲備與對外直接投資之間的系數為1.236221,它們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但是由t檢驗值的結果可知,中國的外匯儲備對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的促進作用并不顯著。這一結果與已有文獻認為它們有顯著關系的分析結論不完全一致。導致這個結果的可能原因是:對外直接投資中大多數都為私人投資,但中國的外匯儲備是掌握在政府手中,國家的外匯管制比較嚴格。同時政府利用外匯儲備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時易受到國外政府的審查與阻礙,因此沒有發(fā)揮好外匯儲備的作用;其次對于自由開放經濟體國家,外匯儲備作為資本存量能發(fā)揮效用,但中國經濟受管制比較嚴格,資金的自由流動不充分,會受到各種干擾。所以,外匯儲備對于促進對外直接投資的作用就會不太明顯。不顯著的關系并不代表外匯儲備不重要,相反外匯儲備是對外直接投資的資金池,池中量的多少是對外直接投資規(guī)模和活躍程度的基本必要條件。

結論三:對外貿易依存度是對外直接投資的另一個重要推動力量。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與對外直接投資的系數為3.041396,并且t值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結果說明:對外貿易依存度對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具有明顯正向作用,對外貿易依存度每提高1%就會促進對外直接投資增加3%。這一結果與已有文獻分析結論完全一致。相應的解釋在于,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的增加會使得資本的流動變得更加的容易,這樣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才會得到更加方便的渠道,受到的阻力才會變小。一國要想融人世界群體中,只有提高自己的開放程度,這樣也就更加方便本國對外進行投資。

總體分析看來,通過引入季度數據的實證分析,發(fā)現影響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宏觀經濟體量因素最大的是GDP,其次是對外貿易,再次是外匯儲備;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是顯著相關的,外匯儲備與對外直接投資相關不顯著但正向。

結論啟示:要發(fā)揮人均GDP和對外貿易依存度對對外直接投資的拉動作用,就必須提高人均GDP和對外貿易依存度。人均GDP的提高,一是增加GDP總量,二是減少現有人口數量。提高對外貿易依存度在于開放更大的國內市場和同時增加出口與進口。外匯儲備的絕對量不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fā)展的首要追求目標。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基本因素,GDP量越大,對外直接投資就越有底氣,同時越少的國內人口的資本占用或者消耗,越能夠提升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實力;對外貿易能夠明顯地帶動對外直接投資,國家對外擴大出口規(guī)模同時增加進口量,實現雙向貿易量的增加,就能夠有效地促進對外直接投資;外匯儲備量只是對外直接投資活動增加的一個必要條件,不能直接導致對外直接投資規(guī)模擴張,財富聚集多的國家不一定是對外直接投資的大國。

六、政策建議

根據以上實證分析結論及其啟示知道,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對外貿易對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帶來對外直接投資的效果更大,外匯儲備為中國實施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資金支持。對外直接投資是中國“一帶一路”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先遣隊”,為順利實現這一戰(zhàn)略目標,就必須進一步提高人均GDP、進一步拓展外貿依存度、進一步盤活外匯儲備。

建議一: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和減少現有人口數量。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和減少現有人口數量進一步提高人均GDP的必由之路。中國的經濟總量盡管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仍然位居第三世界。增加人均GDP水平有賴于現有產業(yè)結構的重構和升級。為改變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中制造業(yè)比重較小的不足,國家應該放松管制,鼓勵成本能耗高的企業(yè)轉移投資,向勞動力低廉的國內中西部和產業(yè)梯度下游的亞洲地區(qū)轉移,讓傳統(tǒng)企業(yè)資本獲得再生。為改變一些產業(yè)已經處于邊際收益為零的困境,國家應調整產業(yè)結構政策,鼓勵技術創(chuàng)新,促進中國產業(yè)的優(yōu)化升級,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增加人均GDP水平有賴于現有人口數量的減少。在不能通過非自然方式減少人口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現有人口向境外轉移和繼續(xù)控制人口增長的一胎子女的計劃生育政策。

建議二:同時增加進口和出口。對外貿易依存度對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具有正面促進作用。為了做好出口和進口的加法,國家應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和深化的力度,促進對外貿易條件好的行業(yè)與產品的出口,開拓服務類出口業(yè)務,重視金融類和文化類產品的出口;對資源型、技術型、生活改善型的產品,國家應放寬進口限制,擴大進口量;對貿易壁壘嚴峻、“雙反”嚴重的出口產品和行業(yè),企業(yè)應通過轉口貿易或者境外直接投資來規(guī)避。國家要摒棄“出口為王、順差為先”的觀念,重視進出口數量的動態(tài)平衡,不刻意追求靜態(tài)絕對量大的外貿順差。

建議三:在保證一定量的外匯儲備情形下盤活外匯儲備。外匯儲備對對外直接投資具有正向作用,但并不是外匯儲備越多,對外直接投資規(guī)模也越大。目前中國外匯儲備位居世界第一,儲備量已經不是問題,但外匯儲備利用率不高,機會成本較大。為了降低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國家不能將外匯儲備“備而不用”,而要花出去;在誰去花外匯儲備的問題上,國家不要有過多過嚴格的限制,可以適當放松外匯資本往來賬戶的管制政策,通過匯率和利率市場化,讓外匯儲備藏之于民,讓企業(yè)和個人有更大額度利用合法的外匯進行海外非金融直接投資,讓靜態(tài)的令政府束手無策的低效率外匯儲備靈活起來,化解外匯儲備貶值風險。

猜你喜歡
對外直接投資一帶一路
OFDI對產業(yè)結構的影響研究
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直接投資影響因素分析
我國企業(yè)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就業(yè)的影響
江蘇省OFDI產業(yè)升級效應淺析
中國企業(yè)對外直接投資的發(fā)展特征與導因分析
我國房地產對外直接投資分析
鄂伦春自治旗| 安义县| 元江| 福建省| 天门市| 离岛区| 邛崃市| 印江| 荥阳市| 巴青县| 兴城市| 类乌齐县| 无锡市| 余江县| 利川市| 宜昌市| 江川县| 图片| 鹤岗市| 搜索| 宁安市| 铁力市| 嘉黎县| 六枝特区| 兴山县| 涞水县| 略阳县| 南靖县| 乌拉特后旗| 和静县| 神木县| 林口县| 古丈县| 金秀| 日土县| 尉犁县| 凤城市| 五大连池市| 枣庄市| 宁明县| 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