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魯迅與方方的“辛亥革命敘事”比較談

2017-05-09 06:43武斌斌
新文學評論 2017年4期
關鍵詞:方方人民文學出版社辛亥革命

◆ 武斌斌

2011年,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武漢作家方方一口氣推出了兩部以辛亥革命為背景的歷史小說:《民的1911》與《武昌城》。前者以一個名為“民”的兒童為視角全景式地再現(xiàn)了百年前武昌起義波瀾壯闊的畫面,后者則以“攻城”和“守城”為雙重視角“隱秘”而又“敞開”地描繪了1926年北伐軍攻占武昌城的雄偉畫面。作為一次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不僅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走向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而且為以之為背景的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多重言說的可能?;厮輾v史,在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史上,魯迅雖然不是最早但卻是最為深刻地揭示辛亥革命歷史本質的作家,作為辛亥革命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他對辛亥革命的反思幾乎投射到了他所有類型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對比魯迅和方方的辛亥革命敘事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代際的作家面對同一歷史主題時既有共同的歷史記憶也有不同的歷史感悟,對此我們需要在比較中肯定,也需要在多元中反思。

一 “剪辮”:歷史記憶的共同象征

“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都需要通過合法性說明來獲得社會成員對共同體的認同,而這種認同的獲得除了一整套的法理上的合法性論證外,還需要通過必要的社會象征或政治象征及其日常的儀式操演來構建社會成員的共同記憶,并以此為基礎來貫穿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使法理上的合法性論證落到實處。”有清一代,“辮子”便是將這“法理上的合法性論證落到實處”的最好“象征物”。清初,入侵中原的滿族統(tǒng)治者為從精神上徹底征服廣大漢族民眾,強制推行剃發(fā)留辮令,“通令天下,法在必行者,不論紳士軍民人等,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南山可移,此令不可動”,經(jīng)歷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人間慘案之后,這辮子終于“種定了”。“頭發(fā)”一改其在傳統(tǒng)儒家倫理中所承擔的“華夷之辨”的文化功能而成為種族奴役的政治化象征。清中詭譎駭人的“割辮案”轟動一時,乾隆皇帝為“發(fā)揚和保護滿族的種族特性”,嚴懲“叫魂割辮案”,大量僧道成為政治權力的“犧牲品”與“替罪羊”,表現(xiàn)出了統(tǒng)治階級對“辮子”這一種族意象的極度敏感。清末“剪辮風潮”以摧枯拉朽之勢敲響了清朝封建統(tǒng)治的喪鐘,“剪辮”又成為種族獨立、個人自由的象征。因此,整個清朝統(tǒng)治可以說是以“辮子”始,又以“辮子”終?!稗p子”不僅是此一時期“政治合法性”的“社會象征或政治象征”,而且是其社會成員的“共同記憶”,也正是這一共同的記憶跨越了時代的鴻溝溝通了魯迅和方方這兩個不同代際作家之間的“過去”與“現(xiàn)在”。

無獨有偶,“剪辮”在新世紀方方的中篇小說《民的1911》里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歷史記憶”。主人公“民”的父親是一個“四民之末”的“剃頭匠”,他因為給富人剃頭時“不小心把那個胖子的頭皮刮疼了一點”就被摑臉受辱,也因給“短發(fā)客人”刮胡時被軍官誤認為“替別人剪辮”就被踹翻了剃頭挑子,但即便如此他還是打心底里認為身著短西裝洋人的“油光水滑”的頭發(fā)夏天會發(fā)“臭”。方方通過“民”父這一“受累小民”的人物刻畫不僅揭露了清朝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人民的種族壓迫,而且揭示了長期以來政治上的“蓄辮”對國人精神奴役的創(chuàng)傷,兩百多年的高壓統(tǒng)治已將“留辮”這一民族習俗轉化為“順民”的心理認同,伴隨著“大清臣民”意識的建立與強化,“留辮”已在自然狀態(tài)下被接受為中國人的“國族”象征。與其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生于戊戌維新之年的“民”,他覺得父親的話沒道理,“像父親,還有隔壁趙裁縫和開咸菜店的吳麻子,腦袋上拴著根大辮子,雖然前面光著的頭天天擦洗,可是那根辮子呢?幾個月難得洗一回,更加臭烘烘的。夜晚睡覺,我最怕聞的就是父親頭上的味道”,當他親眼看到父親受辱的全程之后,他立志“偏要把這個豬尾巴剪掉”?!懊瘛弊鳛樾律挛锏南笳?,他對父親“留辮”的不滿以及“偏要剪辮”的決心充分表現(xiàn)了“新民”對政治革新的要求,“剪辮”不僅是與其父時代的訣別而且是對自由精神的呼喚。《民的1911》以“父親”的剃頭受辱始,以都督黎元洪的“剪辮”慶賀終,生動地反映了清朝封建統(tǒng)治的終結與民族的新生。因此,無論是魯迅還是方方,“剪辮”對他們來說都是歷史記憶的共同象征,一根辮子的剪去,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終結,也代表著他們對新的“歷史合理性”的呼喚。

二 “立人 ”與“立國”:國民性憂慮的不同選擇

魯迅在《阿Q正傳》中描寫阿Q被捕庭審時“總覺得站不住,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而且終于改為跪下了”,方方在《民的1911》中描述“民”的父親見到黎元洪的情景時也寫到“他上前去叩拜黎元洪,嘴上說:‘給黎都督叩頭’”,這一細節(jié)的相似微妙地表現(xiàn)了兩個不同代際作家對“國民性”的“憂慮”之情。

我忍不住問鄧玉麟:“鄧大哥,從現(xiàn)在起,我們真的都是中華民國的人嗎?”鄧玉麟說:“當然啊?!蔽腋赣H說:“可為什么叫民國呢?”一旁的蔣翊武說:“因為這個國家將是屬于人民的。”我說:“它真的會屬于人民嗎?”熊秉坤說:“現(xiàn)在恐怕還沒有完整的答案,但這是我們奮斗的方向?!?/p>

…………

大家都說,是呀,民,你要努力奮斗!

三 有關“辛亥革命”:多元與反思

與魯迅相比,方方的《民的1911》目的要單純得多,小說以一個“無所不在”的主人公 “民”為視角,全景式地再現(xiàn)了武昌起義從密謀到泄密再到突然起義直至首義成功的全過程,規(guī)模宏大、人物眾多,作者力圖以小說的方式真實地為我們再現(xiàn)一幅眾多“小人物”參與的武昌起義圖并同時思考人對歷史的改變以及歷史中人的命運流變等問題。但總體而言,方方的辛亥革命敘事缺少深度表現(xiàn)人物精神活動與思維邏輯的“形而上”能力,“民”作為作品的主人公起到的只是貫穿敘事的作用(甚至遠沒有達到《風景》中“小七”的敘事功能),其象征意義也過于抽象而缺乏人物思想的復雜性與哲理性。因此,與《阿Q正傳》等作品相比,《民的1911》對辛亥革命的敘事不僅缺少高遠的眼光而且缺乏思維的深度,小說未能在諸多的偶然中揭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對革命性質、革命動力等問題的探討也未能獲得深入的認知,對國民性問題、“立國”與“立人”問題等的思考也只是停留在了浮光掠影的層面而未能進入思辨的領域,這不得不說是小說的極大遺憾。辛亥革命作為一次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全景式地、細節(jié)性地展示其發(fā)生、發(fā)展的每個階段當然有其“史實性”的意義,但文學畢竟不是歷史,更不是歷史教科書,文學以反映人的思想為主要目標,如何正確分析人與歷史之間的關系才應是文學作品真正的意義所在。

注釋

①談火生:《辮子:政治象征與認同》,《鄂州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②轉引自馮爾康等:《清人社會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4頁。

③魯迅:《病后雜談之余》,《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頁。

④參閱孔飛力:《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版。

⑤魯迅:《又是“古已有之”》,《魯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40頁。

⑥魯迅:《頭發(fā)的故事》,《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86~487頁。

⑦談火生:《辮子:政治象征與認同》,《鄂州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⑧魯迅:《病后雜談之余》,《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頁。

⑨魯迅:《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76~577頁。

⑩魯迅:《范愛農(nóng)》,《魯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24頁。

猜你喜歡
方方人民文學出版社辛亥革命
80年代款的媳婦
初中歷史教科書中辛亥革命評價的“變”與“不變”
圓圓和方方
《辛亥革命親歷記》
愛是什么
圓圓和方方
隱身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論社會主義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老馬
武强县| 江达县| 静安区| 应城市| 无锡市| 普格县| 密山市| 湖南省| 平凉市| 抚州市| 北碚区| 黔东| 济源市| 香格里拉县| 涡阳县| 德兴市| 滁州市| 沂南县| 界首市| 高安市| 来安县| 砀山县| 康平县| 盐城市| 霍州市| 南木林县| 唐海县| 平利县| 临沧市| 嫩江县| 河间市| 剑阁县| 万州区| 棋牌| 富锦市| 惠州市| 林周县| 三穗县| 黔西县| 庆阳市| 府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