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學生和教師進行調查問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學生學習品德主要原因是上課枯燥;影響教師教學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學生課上積極性不高,學習熱情不高。在《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教育精神的影響下,教研組根據(jù)品德核心素養(yǎng)對當代學生培養(yǎng)提出的新要求,堅持品德核心素養(yǎng)以情感、意志、思辨、決策與技能為核心,指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德育課程一體化;通過體驗式課堂的建構,潤澤出學生的品德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體驗式 課堂 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164-01
一、研究背景
對于以前的課堂模式我們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51%的同學不喜歡上品德課的原因是感覺到課堂比較枯燥。由此看來,只有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模式,才能真正的實現(xiàn)培養(yǎng)出有愛心、會合作、富有責任感的學生,才能達到增強學生品德素養(yǎng),實現(xiàn)德育課程一體化的目標。
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很難在40分鐘的課堂上進行高效的學習。為此,我們提出體驗式課堂教學,基于學生本身的認知特點和生活習性,通過創(chuàng)設與現(xiàn)實生活相類似的情景,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的體驗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
要求學生在體驗學習過程中,促進情感、意志、思辨、決策與能力方面的提高,實現(xiàn)德育課程一體化,落實品德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課堂枯燥”一項,我們又進行了細致的調查,品德教師精美的課件、豐富的語言表達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此外,67%認為之前的品德課堂上“表達少、活動少、同學合作少”,這一調查結果引起我們的重視。在接下來強課堂活動的創(chuàng)建中,通過“豐富課堂”“課內外結合”以及“走進家庭、社區(qū)”等活動來增強學生品德學科體驗,增進感受,落實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力與知識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
二、研究對象
教研組在每個年級設立兩個實驗班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各年級的不同情況展開對比分析。同時也對這些實驗班學生家庭表現(xiàn)進行跟進調查從而進一步完善調查的結果。
三、研究措施
(一)“五彩石”之一——課堂中增強學生“知”“情”“意”
創(chuàng)設特定情境
為增強學生在情境中的體驗,根據(jù)特定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特定情境中增強參與。在講解五年級第二單元中《當災害降臨的時候》一課時,實驗班級播放了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的影像資料。當孩子看到災后救援中故事的時候,活動實驗班五年級二班的王瑞同學含著淚說到:“我要向抗震救災的叔叔阿姨致敬,他們在廢墟中一忙就是一天一夜,我十分的崇拜他們,長大以后我也想成為他們的一員。”學生的愛國之情,社會責任感油然而生。
此外,我們還開展電影片段進課堂活動,開發(fā)“微電影”,挖掘課堂樂學元素。還開發(fā)“電影課程周”,全面踐行學科德育化。將每月最后一個周設立為“電影課程周”,并形成“課堂觀看影片——課下撰寫影評(或感受)——課后互動拓展”的活動軌跡,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社會實踐能力。學生在品德課堂中對于“情感”的培養(yǎng)目標得到落實。
(二)“五彩石”之二——課內外結合,提高“策”“技”“行”
為了增強學生體驗,落實學生在課堂之外技能的應用,我們將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在學習二年級上冊《秋天的收獲》這一課當中,我們結合錦華小學所在學區(qū),果園較多這一特點,將課堂搬進了果園,現(xiàn)場讓學生給果樹進行套袋。我們在講解本課時,讓家里有果樹的同學先結合生活說說果樹是怎樣套袋的,重視兒童正在進行的現(xiàn)實生活。再觀看了教研組自制的果樹套袋微視頻,課堂中學生對果樹模型進行套袋。我們又將課堂搬進了果園,到果園里聽農(nóng)民伯伯講解,再進行現(xiàn)場演練,學生活動中深刻體會到果實的來之不易。一位果農(nóng)媽媽在學校下發(fā)的《孩子最近的變化》品德調查問卷中寫到:以前給果樹套袋的時候,樂樂總是在果園的玩,這半年真的感覺她懂事了,長大了,會幫爸爸媽媽給蘋果套袋子了。還和我說“媽媽,這么累,你歇會吧”。家長的反饋讓我們堅定了“課內外相結合的體驗式教學法”使用的信心,也讓課堂中學到的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落實了德育課程一體化,實現(xiàn)了“策”“技”“行”的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
“五彩石”之三——走近家庭與社區(qū),落實“善”“感”“情”
課堂回歸家庭
為給學生品德課堂體驗搭建更加廣闊的舞臺,我們讓課堂走近了家庭與社區(qū)。
在學習一年級《家人的愛》一課時,學生結合自己生活都談到家人對自己的呵護。我們意識到品德與生活是緊密不分的,給孩子布置了一個任務回家給家人洗腳。家長們紛紛在班級QQ群中表示“這是人生中特別幸福的一天”“今天孩子長大了,會關心人了”。在這一“家庭”課堂中,學生才真正的學會了感恩,懂得了百善孝為先的道理。在學習《我的家人》一課中,學生從家庭品德課堂中切實的增強親情關懷的體驗,落實了“善”“感”“情”品德核心素養(yǎng)。
四、總結
通過體驗式課堂的開展,學生在小組合作、同桌討論、舉手發(fā)言等環(huán)節(jié)當中,實驗班級學生“平均每堂課回答問題的次數(shù)”明顯增多。學生對品德課也越來越感興趣,實驗班級“平均每堂課每人發(fā)言的次數(shù)”也明顯增多。
本學期我們以《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為引領,通過體驗式課堂教學,提高課堂參與度,增強學生在“知“情”“意”“策”“技”“行”“善”“感”“情”方面的能力。在課堂中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促進了對品德課中知識的吸收、能力的提高,落實了品德核心素養(yǎng)提升。以體驗式課堂實現(xiàn)品德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品德一體化教學的實行,這一模式必將在教育界掀起一陣改革的旋風。我們也將揚風破浪,大刀闊斧的向前踏步走!
參考文獻:
[1]尼爾森.正面管教[G],思想品德,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6.
[2]關松森.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叢書[G].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湯萌(1989—),女,漢族,山東濟寧人,單位:威海市錦華小學,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