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祈
在荷馬史詩中,希臘英雄奧德修斯在海上經(jīng)歷了10年的漂泊,最終順利返回了他的故鄉(xiāng)。而我從2001年起成為北漂一族,至今已經(jīng)超過15年。如果國家實施延遲退休的政策,而我的身體一直能夠保持健康,預(yù)計我還要在北京漂泊20年。之后,在我的兒子或者成為新一代的北漂之后,我可以放下我的工作,帶著北京的霧霾和滿身的疲憊,回歸家鄉(xiāng)的非田園生活。
至少現(xiàn)在,我還看不到其他更多的可能。
有很多關(guān)于北漂的故事,聽起來讓人精神振奮或唏噓哀傷——但北京是一個沒有人聽你訴苦的城市。什么荒涼的北六環(huán),擁擠的地鐵,擠成相片,睡得像狗,潮濕的地下室,頻繁的搬家,似無若有的歧視,這些也不過是一地雞毛。就像一些北京原住民經(jīng)常愛說的:“沒有人逼你來北京,是你自愿來的,你活該。”更有甚者,還會說出“滾回你們的外省老家去”一類話語,真是讓人懷疑此類偏執(zhí)狹隘人士是否生活于21世紀。
北漂中當然也有一些成功者——如果我們用一個較寬泛的概念——當然,那些成功的背后也肯定是更多的代價。當一個北漂者擁有了北京戶口,是否他的心態(tài)會發(fā)生很大的改變?我猜也許會。但目前的我,始終感覺自己就是一個異鄉(xiāng)人,“北京歡迎你”是一首動聽的歌,但我并不為各種搖號限購、孩子無法上學、高考分數(shù)線比外省低一百分或者深夜排了隊去辦居住證(暫住證的新稱呼)而對這個城市感激涕零。
“你為什么要來北京?為什么要待在這里?這樣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義?”面對這樣的問話,我很多時候的選擇就是沉默。不過,當我想到寫詩,也就突然找到了一個勉強可以說服自己的理由——“因為詩人都是漂泊者”。
正如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名句中所提及的,“在這貧困的時代,詩人何為?/可是,你卻說,詩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痹娙俗鳛槠凑叩男蜗笥蓙硪丫?。出于詩人好奇的天性,一些詩人喜歡游歷或者被迫漂泊,從中以觀世間萬象。因為對于生活的超常敏感,詩人能夠洞察社會與人性的真相,并且陶醉于精神的歷險。歌德寫下《浪游者的夜歌》,普希金被流放至高加索,蘭波的一生宛若大海上的醉舟,曼德爾施塔姆說——“不,我從來不是誰的同時代者!”作為外交官的法國詩人佩斯寫下了這樣的長詩標題《流亡》《風》《航標》……中國的古典詩人也好游山玩水,很多詩人的身世也是顛沛流離。李白嘆息蜀道難,蘇軾“不辭長作嶺南人”,杜甫寫下《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當代詩人北島1989年離開祖國,在海外漂泊了20年,到香港中文大學執(zhí)教后,生活才得到相對安定。在世人眼中,許多詩人就像那四處流浪、不安分的吉卜賽人,他們喜愛漂泊不定的生活,并時刻從中尋覓詩意與靈感。
沒有人不喜歡生活安定舒適,也沒有一個人著迷于自己折騰自己。21 世紀的中國,是一個人口遷移的世紀。一份數(shù)據(jù)表明,2010年,我國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數(shù)達2.61億,其中流動人口數(shù)達2.21億。2015年春運期間,全國旅客發(fā)送量突破28億人次,一票難求,售票網(wǎng)站癱瘓,成為春運期間多發(fā)的景觀。那些漂泊異鄉(xiāng)的打工者,為了在除夕夜前趕到家人身邊,可謂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歷盡了千辛萬苦。從這個角度看,漂泊絕非詩人的專利,而是億萬中國人共同的苦楚。
京城居,大不易。對于北漂一族,房子始終是一個令人糾結(jié)的大問題。以北京目前的房價,普通的工薪族上班十幾年,也買不起四環(huán)內(nèi)的一個衛(wèi)生間。我的一個老家東北的男性朋友,就是因為沒有自己的房子,年近四十還沒有結(jié)婚。貧富差距的逐漸拉大,社會階層的日益固化,讓許多在京漂泊的年輕人也逐漸失去了希望和夢想。前幾年,“逃離北上廣”一度成為許多青年人的呼聲。但是逃離了之后呢?由于對小城市更為僵硬、逼仄的生活水土不服,很多人只能重新回到大城市,繼續(xù)無奈而漂泊不定的生活。
生活越是艱辛,越是需要生存的智慧。你越是追求“詩意的棲居”,越發(fā)現(xiàn)北漂的生活根本沒有詩意可言。詩人里爾克在《給青年詩人的十封信》中,建議年輕的詩人先進入一個職業(yè),讓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人,然后再去考慮詩歌或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問題。想來,這也是漂泊已久的詩人對自身生活的一個反省。
“我在這里歡笑我在這里哭泣/我在這里活著也在這里死去……”據(jù)說汪峰的這首絕望之歌《北京,北京》,其靈感來自一位農(nóng)民工,而歌手汪峰本人并不是北漂。拋開具體的城市,事實上,人生的旅程其本質(zhì)就是漂泊,就是從此地到彼地,從生到死,在自由與約束間搖擺。因此,我們在聽這首歌時感覺到的悲涼,也不僅屬于北漂一族。
北漂者的明天在哪里?一切看起來很遙遠。不過,我想說的是,就算是中國的戶籍制度改革需要五百年、一千年,最終這個制度也會和那個臭名昭著的勞教制度一樣被廢止;無論是誰,都要學會對外來者包容、慈善一些,多一些同情和友愛,因為今天土著的父輩或祖先也多是昨天的漂泊者。
責任編輯 王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