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磊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增強全民身體素質已經成為了當前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同時,高中生的身體素質問題也凸顯出來,成為被關注的重點之一。隨著高中體育改革以及新課程標準的提出,相比較于傳統(tǒng)教學有所改善,但依舊存在一些問題。簡要分析了當前高中體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就此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希望能加強體育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中體育 課堂教學 問題 對策
體育科目作為高中教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核心部分,是我國體育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同樣對于增強我國學生民族體質和提高競技體育水平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然而,由于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學生與家長,他們都過分的注重文化課的成績,而忽視體育課的重要性和作用。雖然在新課改的浪潮下,體育教學發(fā)生了變化,但是依舊存在著聞風而動的盲目追隨和形式主義。這些教學問題都嚴重地影響著高中體育課的教學效果。
一、當前高中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觀念上的問題。盡管當前新課程改革進展的如火如荼,各種新型的,科學的,健康的教學理念逐漸貫徹,但是多數人還未從舊的教學觀念中掙脫出來,其中包括學校領導,教學老師,學生自己以及學生的家長,他們的眼光始終還是注視在“成績”二字上。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將文化課放在首位,擠占、壓縮體育課時;教師對于體育教學不夠重視,課上沒有整體,周密的計劃,只讓學生自由活動,應付差事,導致學生對體育毫無興趣;學生的課余生活被電子儀器霸占,缺乏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家長期望學生通過高考,鯉躍龍門,深怕體育鍛煉浪費學習時間等這些現象,都是體育課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2.教學模式上的問題。高中學生他們青春洋溢,活潑好動,興趣廣泛,喜愛接觸并嘗試新鮮的事物和知識。然而在體育課堂上,多數教師要么就是采用固定的訓練老套路:“示范——模仿——重復”,要么就是放任學生自由活動。這些教學模式都會嚴重打擊學生對于體育項目的熱愛和興趣。
3.教學評價上的問題。新課改中提出教育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但是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往往更加注重教學結果和體育成績,用固定,統(tǒng)一的標準來衡量這些存在千差萬別的個體,而忽視學生自身的努力和成長。這種單一的教學評價體系嚴重忽略學生主體,影響學生對于體育的興趣。
4.教學投入上的問題。體育的基礎設施學生教師完成體育教學的有力保證,同時也是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基礎保證。雖然近些年來國家不斷地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但是人就有很多學校由于對體育的不夠重視,投入較少,導致各種體育經費的緊缺,使得場地和器材都無法得到改善,即便是學生喜歡的運動也無法正常開展,影響學生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二、改善高中體育教學問題的策略
1.改革教學觀念。觀念是行為的先導,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學生、家長都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體育觀念,充分認識到體育課程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學校應該加強對體育課的重視力度,加強學生體育鍛煉的力度。多組織一些體育宣傳活動或競賽活動,讓學生和家長都能更深入地了解體育;教師要加強自身的責任感,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教學的課堂上更用心,對學生更盡責。只有學校和教師都正確地認識體育并更好地做好體育教學工作,就會逐漸地讓學生和家長對體育改觀,產生興趣,從而提高上體育課的積極性。
2.轉變教學模式。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體育教師要將學生的個體需求放在首位,努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從根本上將體育課轉型為素質教育的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激發(fā)學生自身發(fā)展的主動性;其次,要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選擇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重視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采用興趣和健康并存的體育教學模式;最后,要加強體育理論的教學,要讓學生懂得鍛煉的基本原理,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主動吸收,從根本上改變被動學習的現狀。
3.完善評價體系。在高中體育的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模式。評價不應僅考慮學生現有的成績,而更應該注重學生的潛在的有力價值。一方面,教師要注重過程評價,關注學生點點滴滴的成長和努力,哪怕是努力了沒有成效,也應給予鼓勵,讓他再接再厲,避免學生產生消極、退縮的心理;另一方面,教師要改變評價體系,將教師評價改變成為師生共同評價,讓學生結合教師的評價建議進行自我評價或生生評價,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還能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總之,想要提升高中體育課的教學效率,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教學觀念,重視體育鍛煉,學校應加強投入,完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教師要加強自身素質建設和教學能力培養(yǎng);學生要提高認識,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求學。
參考文獻:
[1]張洪海.對高中體育教學現狀的分析和思考[J].體育世界,2010,(11).
[2]張勇.新課標下對高中體育創(chuàng)新模式的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