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肖瀟
摘 要:作為美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當(dāng)代作家之一,托妮·莫里森是首個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黑人女性。她是最杰出且最具代表性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在當(dāng)代女性文學(xué),尤其是黑人女性文學(xué)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力。托妮·莫里森以黑人女性獨特視角,發(fā)人深省的文字描述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黑人的生活?!蹲钏{(lán)的眼睛》、《秀拉》和《寵兒》這三部小說體現(xiàn)了黑人女性的主體意識從喪失到覺醒最會建立并在最終找回自我身份認(rèn)同的過程。
關(guān)鍵詞:托妮·莫里森;黑人女性;主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2-0-02
一、引言
17世紀(jì)開始,非洲黑人被賣到美洲成為奴隸。奴隸主為了達(dá)到控制奴隸的效果,不斷宣揚白人文化,以此淡化黑人文化;強(qiáng)調(diào)白人價值觀,摧毀黑人身份認(rèn)同;剝削壓迫黑人奴隸,使其失去主體意識。在黑人被奴役的漫長歷史過程中,黑人女性作為黑人和女性雙重身份,使她們收到多重壓迫,身心受到嚴(yán)重摧殘。托妮·莫里森作為首個也是唯一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黑人女作家,以獨特的視角,發(fā)人深省的文字,為黑人女性的自由與獨立吶喊。身為黑人女性作家,她對黑人女性的生活和經(jīng)歷有著深刻體會。正如莫里森所提到的:“身為黑人和女性,我能進(jìn)入到那些不是黑人、不是女性的人所不能進(jìn)入的一個感情和感受的寬廣領(lǐng)域?!盵1]243她走進(jìn)黑人婦女的內(nèi)心世界,在她的作品中,她將女性形象劃分為兩類:一種是在某一特殊時期失去了自我及自身價值的女性;另一種是擁有反叛精神且十分勇敢的女性。在《最藍(lán)的眼睛》、《寵兒》和《秀拉》這三部作品中,恰恰反映了女性主體意識從喪失、覺醒到重建這一過程。
二、黑人女性主體意識的喪失
黑人在被解放之后,同以往的生活相比并沒有改變,依舊被壓迫被歧視。而白人的文化深深地影響著他們。托妮·莫里森的處女作《最藍(lán)的眼睛》,恰恰反映了這一狀況。在白人文化的強(qiáng)勢沖擊與灌輸之下,黑人逐漸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否定自身價值甚至厭惡自己,喪失了主體意識。在《最藍(lán)的眼睛》中,十二歲的黑人小女孩兒佩科拉,是個處處受歧視、受虐待的孩子。因此,小女孩兒開始抱有幻想,希望自己能有一雙藍(lán)色的眼睛。社會中,白人處處宣揚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向黑人灌輸“白即為美”的思想,這種想法在黑人心中,逐漸根深蒂固。佩科拉的父母時常吵架,這對幼小的她來說,她十分痛苦?!八T趦煞N愿望之間徘徊,或是父母其中一人被對方打死,或她自己死了算了。”[2]27一個幼小的孩子,居然抱著這樣的想法,可見家庭也造成了佩科拉的悲劇重要原因。
造成佩科拉悲劇的原因,除了社會因素和家庭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佩科拉本身的原因。佩科拉自己厭惡自己的膚色,以黑為罪惡。她受家庭和社會影響而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她讓自己陷入了無休止的痛苦之中。佩科拉的遭遇是讓人同情的,可是她的迷失又是讓人無奈的。
在白人文化沖擊下,黑人的文化逐漸被淡化,有許多黑人其實和佩科拉抱有同樣的心理。他們處處模仿白人,盲目熱衷于白人的一切,把白人文化奉為圭臬,這些人想要追求的只是一個“白”的外在?!盎谀w色等外部特征之上的自我假想的優(yōu)越感,是軟弱無力的表現(xiàn),因為膚色不過是個生物學(xué)的特征,與內(nèi)在價值的完善并無關(guān)系?!盵3]31在他們追逐這些所謂價值的時候,他們也失去了自我身份認(rèn)同。
三、黑人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
作為黑人女性的一面鏡子,《秀拉》這本小說中刻畫了被置于社會底層的黑人女性,奮起反抗的生動形象,是女性主義的代表性作品。與《最藍(lán)的眼睛》中的佩科拉抱有不切實際的希望不同,小說中的秀拉是有反抗意識的女性。在大多數(shù)女性還在被壓迫、被奴役而麻木時,她已經(jīng)開始覺醒,走上了找尋自我,尋找主體意識的道路。
小說主人公秀拉本身具有很強(qiáng)的反抗精神,她反抗性別、種族和傳統(tǒng)等這些對黑人女性不公平的方面。秀拉從始至終都在與傳統(tǒng)做對抗,一定程度上她是成功的。但是,秀拉的反抗又是失敗的,她沒有朋友,拒絕與黑人文化與歷史,拒絕與黑人群體相融,她喜歡孤獨,這種孤獨是她自己給予自己的,她最后孤獨的死去。黑人的美國人身份要求他們?nèi)谌朊绹鐣?而他們的黑人身份則要求他們保持黑人的民族特性。但與美國其他民族和族裔不同, 美國黑人的二元身份最為明顯、最為強(qiáng)烈、最難以消除。[4]316,作為一名黑人,卻拒絕黑人文化,黑人歷史,這又是矛盾的,難以消除的。從這方面來看,秀拉對于自我身份及主體性的尋找是失敗的。但不可否認(rèn)的是,秀拉勇敢而獨立,她的這種覺醒,鼓舞了后來的黑人女性。內(nèi)爾曾經(jīng)和秀拉一樣,不滿于女性被歧視、被壓迫,兩人因此而成為好朋友。但在結(jié)婚之后,她又和其他黑人女性一樣,安于現(xiàn)狀?!叭欢?,這些并沒有給她帶來幸福,使她成了‘生活天地狹窄,‘把自己封閉在刻板的棺木內(nèi)的和人女性?!盵5]小說的最后,秀拉的行為影響了內(nèi)爾在繼續(xù)秀拉的反抗之路。
四、黑人女性主體意識的建構(gòu)
美國奴隸制時期,是一段黑暗、血腥、殘酷而又不堪回首的時期,奴隸制廢處之后,奴隸的生活仍然沒有什么改變。小說《寵兒》正是以美國內(nèi)戰(zhàn)結(jié)束后為背景,向我們敘述了內(nèi)戰(zhàn)之后,下層奴隸的悲慘生活。并展示了小說主人公從開始麻木生活,到后來覺醒,最后重建主體意識的過程。
小說主人公塞絲原本和其他人一樣生活在“甜蜜之家”。后來“甜蜜之家”的主人換成了學(xué)校老師,無論是開始開明的奴隸主還是后來殘暴的學(xué)校教師,其本質(zhì)上都是一樣的,都是在壓迫、奴役這些奴隸。塞絲在聽到學(xué)校老師和他侄子的對話之后,開始覺醒,她發(fā)覺自己只不過是這些奴隸主的玩物。經(jīng)過這一過渡后,塞絲決定逃走,這是她開始從失去自我中覺醒的第一步。后來還是被奴隸主找到,塞絲為了自己的女兒不再有和自己一樣的命運,她做了一見讓人始料未及的事,她用鋸割斷了女兒的喉嚨。在此之后的十八年,塞絲都活在痛苦之中,后來塞絲和女兒丹芙住在一起斷絕了與人的所有交流。最終在保羅·D和黑人群體的幫助下,塞絲的心靈得到了解放。有人覺得塞絲殺死自己的女兒是讓人費解的,其實不然,她的做法雖然偏執(zhí),但是她的出發(fā)點是為女兒好,她不想女兒和自己一樣的命運,所以選擇了這種偏激的方式,親手殺死了女兒。當(dāng)她看到報紙上對她殺死女兒的報道時,她說,“這是我把我的孩子們帶到了安全的地方?!盵6]162這恰恰反映了奴隸制有多么殘酷,一個母親,寧愿殺死女兒,也不愿她成為奴隸。這也是塞絲建立主體意識的重要體現(xiàn)。通常情況下,作為奴隸的塞絲她所生下的孩子也是奴隸,而奴隸的命運要掌握在奴隸主的手中。她親手將寵兒殺死了,這是她作為一個母親,自己掌握了孩子的命運,而不是奴隸主。雖然結(jié)果是讓人心痛的,但卻是塞絲開始建立主體意識和自我身份認(rèn)同的重要一步。
五、結(jié)語
托妮·莫里森這三部小說中的黑人女性,從開始的佩科拉失去自我,喪失主體意識,到秀拉的覺醒以及通過自己看似瘋狂的舉動,挑戰(zhàn)傳統(tǒng),到最后寵兒里的塞絲建立起主體意識。這一過程,是整個社會中黑人女性從喪失主體意識到覺醒,再到最后建構(gòu)主體意識的縮影。莫里森始終致力于幫助黑人女性,她對黑人女性之一群體寄予厚望,她也始終在用自己的聲音為黑人女性這一弱勢群體搖旗吶喊。在黑人女性在壓迫剝削中失去自我的時候,她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團(tuán)結(jié)在一起,投入到反抗的這場斗爭中去,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尋找價值和建立主體意識。
參考文獻(xiàn):
[1]查爾斯·魯亞斯. 美國作家訪談錄[M]. 栗旺,李文俊. 北京:中國對外出版公司,1995.
[2]托妮·莫里森. 最藍(lán)的眼睛[M]. 陳蘇東,胡允恒譯.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3]王守仁,吳新云. 性別·種族·文化:托妮·莫里森與二十世紀(jì)美國人文學(xué)[M]. 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4]王恩銘. 美國黑人領(lǐng)袖及政治思想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5]李喜芬. 艱辛的“自我建構(gòu)”之旅——對莫里森小說《秀拉》的女性主義解讀[J]. 解放據(jù)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5(5):80-83.
[6]Morrison Toni. Beloved[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