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源》1979年修訂本收字頭12922個,《辭源》2015年第三版共收字頭14210個。兩次修訂對字頭都注了漢語拼音,唯有“”字沒有注音。在做審音編輯加工時,筆者已關(guān)注了此字,限于時間,沒有解決。在做音序版時,則必須解決“”字的注音問題,否則它在正文中該排在哪兒呢?
此字《辭源》1915年初版未收,1939年合訂本也未收。1979年修訂本收此字。釋義是:
,字書不載。清阮元《揅經(jīng)室續(xù)集六惠潮海邊四詠鹽》詩,自注說:“粵鹽由曬而成,其灰池俗名為。”
本次修訂,修訂者補(bǔ)了明周昌晉《鹺政全書》的語料,釋文為:
,字書不載。明周昌晉《鹺政全書·上·鹽產(chǎn)曬鹽法則》:“海濱潮水平臨之處,擇其高露者,用膩泥筑四周為圓而空其中,名曰。仍挑土實中,以潮水灌其上。于旁鑿一孔,令水由此出為鹵?!鼻迦钤稉C經(jīng)室續(xù)集六惠潮海邊四詠鹽》詩,自注說:“粵鹽由曬而成,其灰池俗名為?!?/p>
仍未注音。
筆者查了許多古代的字書、韻書和現(xiàn)代的辭書,終于在王宏源《康熙字典》增訂版的“丑集中·土部”中,找到對該字的注音,其釋文為:
[lòu]【32.11.14】民國《海南島志·第十六章鹽業(yè)·第三節(jié)鹽之種類及其制法(二)》鹽: 鹽系用以滲漏鹵水者,方形,高約三尺,深約二尺,四邊砌石,底架竹木,上鋪竹筏或茅草,以盛咸砂,場旁鑿一小池,通竇于底。
但是,釋文中仍然沒有注音來源的信息。
“”字可能是產(chǎn)生比較晚的一個俗字。從《辭源》引書看,大約產(chǎn)生在明代。從《瀚堂典藏》檢索結(jié)果來看,該字出現(xiàn)最早、使用最多是在清乾隆時期,且比較集中地出現(xiàn)在廣東、海南等的地方志中,如《乾隆海豐縣志》《光緒潮陽縣志》《光緒高州府志》《廣東吳川縣志》《海南島志》等。
和它同聲旁的字,《辭源》收了“漏”字,下注兩個讀音:
漏1. lòu ㄌㄡ 盧候切,去,候韻,來。侯部。
2. lóu ㄌㄡˊ 《字匯》 盧侯切。音樓。侯部。
《說文解字》雨部有“屚”字,義為屋穿水入?!皩汀笔恰奥钡墓抛帧6斡癫米ⅲ骸敖褡肿髀?,漏行而屚廢矣。”
音為lóu的“漏”字,據(jù)《漢語大字典》,是“螻”的通假字,義為“馬身上發(fā)出的一種臭味”。
既然“”與“漏”聲旁相同,且在意義上又有些關(guān)聯(lián),《康熙字典》增訂版根據(jù)同聲旁的讀音給它注音為lòu,看來還是有道理的。因此,音序版《辭源》也取該音。這樣處理是否得當(dāng),還請高人指點。
參考文獻(xiàn)
1. 何九盈,王寧,董琨主編.辭源(第3版).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2015.
2. 陸爾奎主編.辭源.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1915.
3. 喬永.辭源史論.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6.
4. 史建橋,喬永,徐從權(quán).辭源研究論文集.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2009.
5. 史建橋,喬永,徐從權(quán).辭源修訂參考資料.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2011.
6. 王宏源.康熙字典(增訂版).北京: 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15.
7. 吳澤,劉葉秋,黃秋耘主編.辭源(修訂本1—4冊).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1979—1983.
8. 徐慶凱,秦振庭.辭海論.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
9. 趙振鐸.字典論.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商務(wù)印書館北京100710)
(責(zé)任編輯馬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