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葦
那一瞬,世界安靜下來。陽光清澈,如橙色的薄綢覆蓋著延綿的群山。長天凝碧,風(fēng)不動,沘江不語。
我看見,千姿百態(tài)的魂靈在頭頂?shù)奶炜罩杏问帯?/p>
奔跑的魂靈、徜徉的魂靈、懸浮的魂靈、歌唱的魂靈、哭泣的魂靈,歡樂、痛苦、悲傷、漠然,纏繞著順蕩井的過往。
昨夜,應(yīng)當(dāng)有一場透雨,江水粘稠,黃、紅,如大地裸露的肌膚,是高原汩汩奔涌的血液。
樓橋,曾經(jīng)的繁華,橋上的愛情和馬幫,橋上的新娘和鹽巴。守橋人的小屋旁,陽光下切豬下水的女人,肥碩、健壯,黑色的臉龐艷紅的衣裳。藤橋,曾經(jīng)的簡易,如今的浪漫,橋上晃蕩的長發(fā)女人,腰身細瘦,舉著淡紫白花的鋼骨陽傘。河畔的攝影師,舉著深不可測的黑色鏡頭,將古意與時尚糅合。陽光下叮叮當(dāng)當(dāng)?shù)男?,濺起古村的盎然生氣。
腳下的老藤蒼黃、搖擺、扭動,試圖掙斷數(shù)百年的骨頭。
順蕩火葬墓群,靜默,無人問津。青苔濕滯、綿軟,爬滿通向墓群的紅砂石臺階。濕潤的草地,新鮮的多依果,落滿腐殖質(zhì)、黃葉、枯枝混雜的黑土,蔥翠的光芒,刺入我的眼。大片的多依樹,蓊郁在火葬墓群的上空,枝葉婆娑、果實豐碩。人,或鳥獸,都不敢貿(mào)然踏入魂靈的領(lǐng)地,只有風(fēng)雨善解天意,搖落一地鮮果,賜給長眠的順蕩先人。
沘江西岸有山,叫蓮花山,古人取這樣的山名,應(yīng)當(dāng)是依山形,更有清凈之地的寓意。蓮花山半坡的臺地上,是令人生畏的神秘火葬墓群。
我們坐著大巴,溯沘江而上,一路歌唱來到順蕩村,走過古風(fēng)猶存的彩鳳樓橋,走過吱呀作響的藤橋古渡,穿過公路,拾級而上,瞻仰墓地。此時時空驟然凝滯,大地寂然無聲。喧鬧的人們,頓時肅穆凝視。
不敢高聲語,恐驚墓里人。
我從未見過如此規(guī)模宏大的火葬墓群,聳立的紅砂石碑,如同地下生長出來的森林。每一塊墓碑都向蒼天仰望、傾訴、吶喊,呼喚天上的浮云和匆匆掠過的飛鳥,或許,還有過路的神靈。在紅砂石粗礪的身軀里,種植著顆顆細膩綿軟的心。蓮花座、造像、云紋、梵經(jīng)、漢字、白語,集中呈現(xiàn)在半人高的石碑上。佛、西域、漢人、白子,我很快就捕捉到這些交匯,如同沘江與瀾滄江的交匯,黑潓江與西洱河的相遇。那個時代,白花花的鹽巴就是白花花的銀子。順蕩井,將這些四面八方的魂靈吸引到這里,鹽井成了軸心,往來穿梭的馬幫、鉆入山腹的礦工、持械守衛(wèi)的軍士,構(gòu)成了抵達白銀的車輪。
古鎮(zhèn)蒼蒼,沘江滔滔,兩岸是青瓦白墻的老房子,路邊有槐樹,樹下有閑坐的村人,愜意的景象,在村鎮(zhèn)里很久未曾見。
順蕩井是明代“云龍八井”之一?!鞍司保乙老∮浀眠€有石門井、諾鄧井、師井,史料上記載還有山井、大井、天耳井、金泉井,我后來才知道,金泉井便是寶豐井。如此看來,經(jīng)常易名未必是好事,令人云山霧罩。多年以前,與同事段忠達到寶豐,曾有幾年,他在那里教書,娶了寶豐金麥村的女人。我在村里寫過年的對子,被村民挨家挨戶請吃,不覺一周。想起那個村落,“衣冠簡樸古風(fēng)存”。時至今日,猶記得那段閑暇時光。寶豐,這個沘江邊的小鎮(zhèn),金麥人稱“洛麥間”,漢語是“雒馬井”,說有個典故,忘了。寶豐曾是云龍州治所在,據(jù)傳從舊州遷至寶豐,又搬到石門井,現(xiàn)在石門井已改名諾鄧鎮(zhèn),應(yīng)當(dāng)是諾鄧古村名氣太大的緣故?!爸Z鄧”是“老虎”的意思,白語是,彝語亦如是。有次至姚州,有村叫“左門”,問當(dāng)?shù)匾妥?,稱“遮美扣”,與白語音譯也差不多。曾經(jīng)問過浙江人,“長江”浙話怎講?他們說“早溝”,不禁一愣,與白語音譯略同。各族各地語言之間共通之處甚多,為何要割裂開來“研究”呢?
順蕩,白語稱“時同”,何為“順蕩”?何為“時同”?我雖為“民家”(白族),卻也不明白。查了資料,問了人,還是搞不懂?;蛟S采鹽時礦難頻發(fā),取“順順當(dāng)當(dāng)”的諧音?!皶r同”,當(dāng)?shù)厝苏f是白語發(fā)音,也不明白其意。問過若河,此君為當(dāng)?shù)厝?,又研究地方文化,他也不知道。只好靜待機緣再進順蕩。
迄今發(fā)掘的順蕩火葬墓群,從年代看集中在明朝,應(yīng)與彼時鹽業(yè)興盛關(guān)聯(lián)。
漫溯時光深處,土葬由來最久,自原始部落時期直至唐宋,都盛行土葬,甚至還有殉葬,春秋戰(zhàn)國時期王公貴族的死亡,無疑是奴隸和平民的災(zāi)難。即便政府力倡火葬的今天,民間仍大興土葬之風(fēng),墓室極盡奢華,攀比之風(fēng)更盛。而在南詔大理國和元明時期,亦即中原唐宋之際,大理盛行火葬,與佛教的傳播有關(guān)。明朝后期,官方嚴禁火葬,棺木土葬再次大行其道,只有僧人興火葬,有些少數(shù)民族如彝人、藏人也有火葬的習(xí)俗。順蕩火葬墓群,正是在這一時期,有墓碑為證,明永樂六年(1408)至萬歷元年(1573)間,其間跨度165年。而順蕩鹽課司則在此前的洪武年間(1383)設(shè)立,由此可見明朝初年順蕩鹽業(yè)興盛。如此,順蕩火葬墓這么龐大的群落出現(xiàn),自然不是偶然現(xiàn)象。從時間的節(jié)點上,恰恰證明了鹽業(yè)與此墓群密不可分。為何這里沒有南詔大理國時期和元代火葬墓群出現(xiàn)?可能當(dāng)時順蕩還沒有大規(guī)模開采食鹽。否則,南詔國、大理國、元朝三代應(yīng)當(dāng)是火葬最盛之時,應(yīng)當(dāng)留下大量火葬墓群,在我有限的認知中,至少通海發(fā)掘的大理國火葬墓群就證實了我的推測不虛。
我的心,有些惴惴不安,擔(dān)心驚擾了這些順蕩的亡人。他們曾經(jīng)以何種方式存在于世間,又以何種方式消亡?在歲月煙云中,個體生命的存亡如此渺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而他們留下的墓地,卻成了國家級文物,任后來者憑吊。
緩步墓群間,端詳碑銘與圖案,朗誦銘刻的經(jīng)咒,敬畏之心油然而生。那些碑銘上的字體,大多是秀挺的柳體,鐵劃銀鉤,入石三分,數(shù)百年之后,依然清晰如昨。而豐潤的佛教造像,嵌入紅砂石中,強烈碰撞形成的視覺沖擊,令行家為之折腰。藝術(shù)水準之高,在云南大地上實無出其右者,難以想象是在僻遠的群山之間。何人所書、何人所繪,何人雕刻,都已無處尋蹤。
砂石,質(zhì)地不堅韌、不細膩,在上面雕刻極為不易。下刀輕,文字圖案很難嵌入,經(jīng)不住風(fēng)雨剝蝕;下刀重,稍不小心即削去石塊,使得前功盡棄。有次,我用石匠的刀具在墓柱上刻了一副對聯(lián),艱難的程度讓我后怕不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币诩t砂石上雕刻出精美的造像圖案或文字,比不得細膩的玉石和大理石,功力要大打折扣。如果駕馭石材的水平稍差,成品自然不足觀,順蕩火葬墓群的文字圖案堪為上品,實可見這些沒有留下姓名的匠人技藝之高。我經(jīng)常出入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看到當(dāng)代一些傳承人的石雕作品,價格奇高卻甚為鄙陋,直嘆古老的手藝已經(jīng)失傳。古人刻這些碑銘,是懷著敬畏之心的嘔心瀝血之作,今人大多趨利,一看便入俗品,實在令人扼腕。
我從未見過如此具有佛教氣息的墓群。碑銘正面記載的不僅有亡人的名號,還有地藏王菩薩的名號,有梵文的經(jīng)咒,有超度亡靈之意?;鹪崮沟男沃埔砸粔K直立的碑為主,碑座多數(shù)刻有赑屃、蓮花須、白鶴、獅子等圖案,碑與底座靠公母榫頭連接和固定。碑塊分為陰陽兩面,陽面刻有楷書,中間直行為死者姓名,字號稍大。格式大致相同:“號曰追為亡人××神道”,右邊直行刻有“南無六道分身救苦地藏菩薩”,左邊行為立碑年月日時,兩側(cè)刻有童子、魚、傘、寶瓶、海螺,俗稱“佛八寶”。碑額呈半圓,正中刻尊勝佛母坐在須彌蓮花座上。碑上還刻符咒,意蘊吉祥。碑陰面額邊緣刻有“四佛四菩薩種子字母”。
何為四佛四菩薩?我查閱過資料,在佛教密宗中,又稱“五佛四菩薩”,為“九尊”,指大日如來、東方之寶幢如來、南方之開敷華王如來、北方之鼓音如來、西方之無量壽如來,東南方之普賢菩薩、東北方之觀自在菩薩、西南方之妙吉祥童子、西北方之慈氏菩薩。而“種子字”,指的是佛菩薩所說真言之梵字,又作種字,含有引生、攝持之義,之所以稱為種子字,因其具有“自一字可生多字,多字復(fù)可賅攝于一字”。碑陰正中,刻有無量壽佛或地藏菩薩造像,碑額下方用漢字書寫《佛頂尊勝陀羅尼神咒》,其余碑文全為梵文。這些梵文中,有《大悲咒》《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這些常見的經(jīng)咒,我能從漢字標題上知道,至于另外的梵文,于我而言,無異于天書。
區(qū)區(qū)一塊墓碑,竟然蘊含著如此豐富的佛學(xué)義理,足見當(dāng)年順蕩井也是佛教密宗繁榮之地,能在火葬墓碑上如法銘刻梵文經(jīng)咒者,不是一般工匠能為之。
徜徉墓群間,還能看到造型各異的經(jīng)幢,正方、六角、蓮花座、寶頂,通體刻有佛像、梵文、佛教圖案、死者名字、立幢時間,體型不大卻極其繁復(fù)。
有資料記載:順蕩火葬墓群坐落在沘江西岸蓮花山的臺地上,面積1.5萬平方米,共有火葬墓數(shù)百冢,現(xiàn)已發(fā)掘出梵文碑85塊,梵文經(jīng)幢7座,碑塊和經(jīng)幢全部選用當(dāng)?shù)氐募t砂石制成,大小不一,最大者通長1.66米,寬0.56米。
這個數(shù)目,應(yīng)當(dāng)是發(fā)掘或修復(fù)的部分,地底下是否還有更大的秘密?這是個留待遐想和期盼的話題。
我以前見過的墓地不是這樣的,老家煉鐵的祖墳,也是郁郁蒼松掩映的墓群,卻是清代的棺葬墓地,每一座墓都砌成了棺材的樣式。正面兩根墓柱,上置半圓頂青石,將大理石碑鑲嵌其間,碑上詳細地記錄了亡者的生卒年月和時辰,還有血親和姻親,直系和旁系,各種社會關(guān)系一目了然,還不忘加上題寫碑銘者的職位和名字。這種充滿人間煙火味的俗世碑銘,與順蕩火葬墓群的碑銘大相徑庭?;鹪崤c棺葬,這是肉體消亡的方式之別;火葬墓群的碑銘,充滿了靈魂救贖的宗教氣息,而棺葬墓上的碑銘,卻是俗世社會的另一種延續(xù),其意義是讓后人記住這個家族中的某人,或是家族曾經(jīng)的顯赫與繁榮。靈魂飛升與世俗功用,一塊碑銘,竟有如斯不同。
此時,陽光從順蕩村的上空傾瀉如瀑,炙烤著莽莽群山和蒼茫大地,而墓群內(nèi)卻分外寂寞而清涼。
我明白,這片清涼來自那些長眠于此的順蕩先人。石碑高低錯落,表示著這些亡靈曾經(jīng)的地位和家境,還有他們的陽壽高低。墓碑和經(jīng)幢上的圖案和裝飾,應(yīng)當(dāng)也有家境殷實與貧寒之別。吸引我目光的,卻是一塊小小的石碑,沒有更多的裝飾。在森林般的墓群中,它似乎已被掩沒,卻在瞬間擊中了我脆弱的心。這塊石碑上只有兩行字,橫排是“河南郡”,豎排是“亡女桂香之墓”。我只能從這兩行字間,大體揣摩死者的身份,她應(yīng)當(dāng)是未成年人,不幸夭亡,父母為她立了一小塊碑,她來自遙遠的河南郡。
我的眼前掠過一幅場景:衣裳襤褸的父親從礦洞里鉆出來,咸澀的汗水將額上垂落的頭發(fā)粘在臉上,滿臉的塵灰和污垢,使他如同從地獄中剛剛爬出。為了掙錢活命,他們從遙遠的河南郡一路走來,拖家?guī)Э?,扶老攜幼,在順蕩鹽井做了礦工。年邁的老母在西來的路上餓死了,就埋在驛道邊的高崗上。三歲的小女隨他們來到鹽井,住在沘江邊的窩鋪里。幾天前一場大雨,漏雨的窩鋪讓冷硬的棉被變成了一塊厚冰。杜甫說,“布衾多年冷似鐵”。這場雨讓小女桂香得了寒癥,高燒不退,煎了幾副草藥,仍是不濟,只能聽天由命。某天,剛從礦洞爬出的父親聽到了呼天搶地的哭聲,來自不遠處的窩鋪。他急急跑去,看到妻子抱著幼女,哀哀戚戚。孩子動也不動,臉色青綠、蒼白,漸轉(zhuǎn)死灰。她的身體一點一點地失去溫度。父親一屁股坐在地上,半晌無語,淚水沖開臉上的灰土,留下兩道印痕。
牽絆我的,還有另外的墓碑。
“諸法從緣生,緣離法即滅。我歸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若人欲不知,三世一切佛。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边@是名為“追為亡人趙羅義之墓志”上的偈語。駐足這塊墓碑前,我沉思良久,諸法從緣生,緣離法即滅,世間萬象,都從一個緣字而起,有緣則聚,緣盡則散,愛人如是,朋友如是,父母兄弟亦如是,人生不過如此乃爾。
這些墓碑大多為楊、張、高、趙四姓,從現(xiàn)在順蕩居民的姓氏來看,這應(yīng)當(dāng)是他們先祖的墓地。永樂、宣德、正統(tǒng)、景泰、天順、成化、弘治、嘉靖、萬歷,延續(xù)大半個明朝。這些亡靈,是土著,還是外來?都已不再重要,他們的生命,已永遠銘刻在這里。尤為奇特的是碑銘中存在著大量的漢字白語碑文,“姑薄王”、“伽保寺”、“阿夜玉”、“張觀音?!?、“張羅俸酋”、“高波羅”、“滿息”、“山玉”、“女禾”、“直早”、“執(zhí)酋”、“如三”,這些漢字,顯然從漢語層面是無法理解其意的,白語卻可以。我知道“姑薄王”是指姓王的老頭,“阿夜玉”是指名字里有“玉”的阿姨,“高波羅”的名字里有“虎”,“波羅”在彝語白語里都是“老虎”的意思,“波邏皮”就是虎皮。從語言特征來看,墓地中埋葬的古人,大多都是現(xiàn)在白族居民的先人無疑。漢字、梵文、白語三者相融,似乎構(gòu)成了明代白村落的宗教文化特征,也證實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間的滲透與結(jié)合,撰寫碑銘的先生,應(yīng)當(dāng)是通曉漢語和梵文的“阿吒力”僧人,將白語刻在碑銘上,顯然是突出民族文化特征的有意為之。
敬畏、虔誠、恭謹,徜徉墓群之間,我先前的浮躁已從心內(nèi)清空,一路上的歡聲笑語此刻全凝為靜寂。林立的碑,造像、碑銘、佛經(jīng)、梵文、蓮花座,構(gòu)成一個清靜莊嚴道場,經(jīng)咒清音仿佛自六百多年之前傳來,在蓮花山上空盤旋上升,響遏行云,聲震天宇,震蕩著我的耳膜。
此刻,沒有天,沒有地,沒有六道輪回,沒有行走的沘江,沒有靜坐的蓮花山,沒有村落與藤橋,沒有秋風(fēng)和陽光,亦沒有我。只有順蕩火葬墓群,旋轉(zhuǎn)、浮游,在碧落與黃泉之間,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如如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