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柳青
【摘 要】當下,課程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相關的討論也越來越熱烈。語文教學中要重視“讀”,已成為老師們的共識。作為小學生,學習語文時更應該多讀,因為小學階段是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最好時期,而學習和積累都要靠“讀”來實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以讀為本”,可以分為三個方面:課前要讀,為課文的學習作鋪墊;課內(nèi)多讀,層層遞進感悟教材;課后續(xù)讀,讓課文中的知識得到延伸。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書;以讀為本;語文素養(yǎng)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又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從中可知多讀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讓學生多讀,以此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作為小學生,在學語文時更應該多讀,因為小學階段是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最好時期,而學習和積累都要靠“讀”來實現(xiàn)。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以讀為本”呢?
一、課前要讀,為課文的學習作鋪墊
課前的讀,一是指先引導學生觀察、調查、查閱相關資料,使學生對文章的時代背景、人物的特點、事情的起因以及重難點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二是指對課文的預習。每學一篇課文前,都應要求學生多讀幾遍,達到熟讀的程度。教師在學生心中有文的情況下講課才能如魚得水。如有一次支教,上一節(jié)題目為《凡卡》的課。之前,筆者顧慮重重,因為他們畢竟不是自己常教的學生,這樣在互相不了解的情況下上課,能否上好?但筆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先布置該班學生要把書讀熟,做到不熟讀不開講,并讓學生查找一下有關作者及當時寫作背景的資料。
結果,課上學生的表現(xiàn)令筆者深感意外:學生熟讀課文,能把握課文大意,對老師提的問題能說出自己的見解并寫出自己的讀書感受。上課不到十分鐘,筆者已深信,一定會把課上得很成功,因為“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這良好的開端就來自學生課前的“讀”。
二、課內(nèi)多讀,層層遞進感悟教材
“三分文章七分讀”,在一節(jié)課中,教師應把“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以“讀”開路,以“讀”取勝,“讀”中探寶,“讀”中得金。再以教學《凡卡》一課為例,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緊扣“讀”來開展教學。首先讓學生把信的內(nèi)容連起來朗讀,在讀中體會:凡卡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然后引導學生細細讀信,思考:信中寫了哪些內(nèi)容?最后再指導學生品讀,體會凡卡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對于凡卡的內(nèi)心世界,如果學生難以言傳,那就讓學生在讀中悟,并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在講到“插入回憶”這部分內(nèi)容時,筆者又引導學生深入品讀:①為什么要插入回憶?②爺爺收到凡卡的信嗎?作者為什么要加這么一個結尾?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讀中悟,悟中讀。
引導學生精讀、細讀、品讀,使學生越讀越起勁,越讀感觸越多。到“練筆”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大多數(shù)學生幾乎是一氣呵成地寫下了一篇讀后感。課后還聽到師生們這樣的余音:“這真是別開生面的一課?。 薄斑@樣的課我喜歡上!”“這節(jié)課真讓我受益匪淺!”這不就意味著筆者的課上成功了嗎?因此,通過多次實踐,筆者認為一節(jié)課的“讀”大體可分四步走。
(一)初讀課文,掃除障礙,解決疑難點
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常常會遇到障礙和疑難之處,如何處理好這些問題呢?這就要抓住課文的疑難點,讓學生自讀課文,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詞語或句子,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大意。如在《“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初次接觸課題時會產(chǎn)生一些疑難點:“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為什么要加引號?為什么說“精彩”又說“糟糕”?這完全相反的兩個詞到底指什么?于是筆者就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己去讀書,并自讀自悟。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又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的能力。
(二)細讀課文,字字斟酌,品味關鍵點
課文中的關鍵點就是能夠支撐課文思想感情的關鍵詞句,反復揣摩、領悟,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只有一個地球》中有一句話:“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這是宇航員遨游太空時發(fā)出的感嘆。怎樣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話呢?筆者抓住句中的“可愛”和“破碎”這兩個詞,讓學生找出地球的“可愛”表現(xiàn)在哪里,容易“破碎”又體現(xiàn)在哪里。然后讓學生反復朗讀,體會地球的重要性,領悟作者為什么要以“只有一個地球”為題。這樣抓住關鍵詞句,領悟課文含義及作者表達的目的,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
(三)精讀課文,扣住中心,深悟情感點
一篇精美的課文,必有精妙之處。因此,抓住精妙之處的詞、句、段,扣住文章中心,采用靈活的方式去領悟,不僅可以使學生培養(yǎng)吸納運用的思維品質,亦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如《荔枝》一課的最后一段:“如今,荔枝依舊年年紅?!边@句話似乎很淺顯地告訴我們:每年的荔枝仍舊那樣紅。但僅是這樣理解還不夠,我們還必須聯(lián)系前面的內(nèi)容讀一讀,扣住中心來領悟這句話的含義:現(xiàn)在,母親已去世了,但她的愛還深深地刻在我心上,荔枝年年都會紅的,每當荔枝紅時,就會想起母親。此外,還可以讓學生補充作者沒說出的話,從而達到對這句話的內(nèi)在含義的理解。最后再反復朗讀,進一步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活讀課文,總結寫法,遷移讀寫結合點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巧。”因此,教師除了讓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外,還必須精要地分析課文的寫作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在閱讀教學中,課文的寫作方法多樣,可讓學生抓住課文中的讀寫結合點,分析討論課文中的詞語、句子,構段、謀篇的寫作方法,探求其規(guī)律。如教學完《桂林山水》一課,教師可抓住課文“總—分—總”的結構,用對比、排比句式寫出景物特點的寫作方法,讓學生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以《家鄉(xiāng)的 》為題,按本課的寫作方法,說說家鄉(xiāng)的某一處風景。
這樣,探求規(guī)律,以文作例,在模仿中得到提高,培養(yǎng)其遷移運用的能力。
三、課后續(xù)讀,讓課文中的知識得到延伸
下課,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而是表示另一種學習的開始。課后適當進行拓展延伸,或推薦課外讀物,或指導課外活動,或開展各種形式的練筆,這對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如學了《草船借箭》這一課后,學生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所折服。在學生猶興未盡之際,筆者及時地向他們推薦《三國演義》,告訴他們,在這部書里不僅能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諸葛亮,還能了解到更多智勇雙全的人物,學生頓時興趣盎然。
總之,無論怎樣的讀書形式、讀書方法,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學生領悟課文主旨,品味文章情感,領會表情達意之法,練就自主讀書的本領,最終在讀中積累,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以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