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
摘 要:媽祖信仰是閩臺的共同信仰之一,每逢媽祖誕辰的時候,都會準備660道供品,稱為“水族朝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及審美要求的提高,這些供品不僅在美觀上,在工藝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本文以已列入莆田市非遺的盧埕李氏齋菜為例,淺談媽祖供品藝術在閩臺兩岸共同信仰中的作用。
關鍵詞:閩臺;媽祖文化;供品藝術;盧埕李氏齋菜;非遺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7)08-0125-02
Abstract:Mazu belief is one of the common beliefs of Fujian and taiwan,When Matsu's birthday, we will prepare 660 offerings, which is called Pilgrim's pilgrimag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and aesthetic requirements,these offering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not only in appearance but also in the process .In this paper,taking Lu Cheng Li's jai which has listed 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putian as an example,to discuss on the function of Mazu offerings art in common belief of Fujian and Taiwan.
Key Words:Fujian and Taiwan Mazu culture art Lu Cheng Li vegetarian food offering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早期,人們對一些客觀現(xiàn)象還無法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因此要橫渡風信潮汐變幻莫測的臺灣海峽,他們寄希望于祖籍地所崇拜的神明,移民到臺后,信仰“海神”媽祖的文化也隨之傳播而來。談媽祖文化,首先想到的是媽祖故鄉(xiāng)——莆田,近而是人盡皆知的湄洲島。傳說每年媽祖的誕辰日,眾多的海洋生靈會游到媽祖廟附近磕頭朝拜。海洋魚類專家證實,每年三月二十三前后的數(shù)天,湄洲島周圍確實有不少水族游弋其中產卵。因此,每年在媽祖誕辰的時候,都會準備660道供品,稱為“水族朝圣”。
在中國宗教祭祀活動中,充當溝通人與超自然聯(lián)系的重要媒介就是供品?!对娊洝ば⊙拧分姓f:“苾芬孝祀,神嗜飲食。卜爾百福,如幾如式?!币虼?,食物類的供品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媽祖供品是民間傳統(tǒng)敬神獻禮裝飾造型藝術食品,俗稱“媽祖筵桌”,其制作工藝起源于宋代,尤以莆田媽祖供品最具代表性。每逢媽祖誕辰日,島上百姓就把這一天定為休漁禁捕日,媽祖供品便改用素食仿制各種海鮮品,以符合媽祖博愛精神。媽祖供品制作工藝在千百年傳承發(fā)展中,以精湛工藝形成包括十三類600多種的食品造型藝術,無論從造型、配料、顏色、襯托等方面均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多以面粉、淀粉為主要原料、塑擺成各種海鮮、果蔬,達到便于保存供奉、保護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目的。供品以材料的葷素來分,分為碗菜、豎菜、仿生菜三大類,仿生素菜又分為面食齋菜與副食品齋菜兩類;葷菜齋菜分為禽獸齋菜和水族齋菜。
盧埕李氏齋菜和霞徐春景齋菜作為民間傳統(tǒng)技藝,已分別被列入莆田市第一批和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兩者均出于涵江這一千年古鎮(zhèn),“涵江自昔繁華地,桑柘連陰百余里?!币悦鞔娙送鮽ピ娋錇樽C,最遲在明代,涵江即以繁華著稱。下面以盧埕李氏水族齋菜為例來簡單闡述下閩臺媽祖文化下齋菜藝術的聯(lián)系。
盧埕李氏齋菜以李錦林師傅為代表,李老在2010年11月還被公布為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盧埕李氏齋菜同樣也是源于宗教供品,保留在涵江西街道樓下古街新橋頭附近,面臨興化灣。李老說,這里是海產品交易一條街,水產品供應較多,市場繁榮,為他選取海鮮提供了有利條件。清光緒(1875~1908)年間,第一代和第二代傳承人李學誠、李永貴父子以經營著簡陋的餐飲業(yè)為生,就在自家擺放幾張桌子。由于廚藝好,因此常被邀請為涵江鯉江廟精心制作素、葷兩種齋菜為供品,素食齋菜以面粉捏塑水產品,葷食齋菜用水產品擬人化制作各種民俗活動場景。媽祖供品配套和排序均有相對固定的程式,盧埕李氏齋菜屬于筵桌上的葷筵(葷筵也成為武筵,此外還有相應的齋筵,即文筵)。
李老說,這些供品最初并沒有如此復雜、精致,只是簡單地煮熟、擺放而已。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賞能力提高了,對供品外觀的要求也提高了,希望能有更多樣的品類和呈現(xiàn)形式。由此,以李氏三兄弟為代表,李錦林師傅為主,從采購、創(chuàng)意、設計,再到制作,耐心研磨,追求精致。先是收集外形奇特,大小合適的螃蟹、龍蝦、青蛙、魚、貝類等水產品,將其進行掏空內臟、煮熟、浸明礬水防腐處理,然后進行烘干,最后根據(jù)設計的內容情節(jié)對它進行擬人造型組合,披上艷麗服飾,配上小巧玲瓏的道具,組成一盤盤形象奇特、造型逼真、巧奪天工、妙趣橫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場景,而這個過程并非很好把握。首先,海鮮宜小不宜大;其次,只能曬干不能烘干,曬干的時候還需要防止蒼蠅等在停留在海鮮上而導致后期因為寄生蟲而腐爛;再次,曬干的程度也要把控好,曬得太干容易脆裂,沒曬干則會發(fā)霉腐爛。最后,也是最難的,在曬干的同時還需要兼顧最終想要的海鮮動作形態(tài)。
李氏的水族齋菜世代傳承,已傳承5代100多年。在民間傳統(tǒng)供品制作格式的基礎上,將食品工藝美術融入供品中,推陳出新,創(chuàng)作出數(shù)十種不同造型的齋菜。從海鮮本身,到后期小道具,都親力親為。在改進齋菜藝術造型的過程中,李老也做了非常大的努力。李老說,改革開放后,腰鼓隊、舞獅隊等等才開始有出游的習俗,在借鑒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后,他便想到螃蟹出游的主題。結合莆田的“十音八樂”,李老通過用青蛙來制作造型,每只青蛙以不同動作形態(tài)逼真地坐在椅子上,手持不同的樂器,生動有趣。作品中的小道具起初只是在小商品市場中直接購買,用糖果外包紙或塑料刀叉等簡單裝飾,這些小商品主要由浙江義烏進貨而來,大同小異,視覺上美觀度不夠,看多了久了,就不新鮮了,因此李老選擇自己制作這些小道具,發(fā)揮創(chuàng)意,并成套研制,像《五子登科》《順風順水》等,仍是李老引以為傲的作品,它們以生動的藝術形式和厚重的藝術內涵,體現(xiàn)了莆仙當?shù)厝说纳?、生活狀態(tài),體現(xiàn)著濃郁的地方特色。
“拜媽祖,懷故國”,莆田湄洲媽祖廟可以說是所有的臺灣媽祖廟的祖廟。每逢媽祖誕辰(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臺灣眾多信徒都會到湄洲島上“進香”、“交香”。媽祖文化體現(xiàn)著他們對這位“海峽女神”的崇敬和對家鄉(xiāng)故園的思戀。盧埕李氏齋菜是媽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閩臺民俗文化研究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相對臺灣的齋菜藝術,莆田的齋菜藝術則更為講究、精致。
2007年,首屆莆臺媽祖文化活動周期間,文峰天后宮推出媽祖獻禮供品展示項目,分4個展區(qū),共600余件食品裝飾造型作品。其中有按規(guī)范固定的必備供品,還有傳統(tǒng)手工制作,形式新穎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如文、武宴,媽祖故事(人物造型:用面粉、豆皮、紫菜、黃花菜、香菇等為材料,制作的如“媽祖故事”、“群仙聚會”、“八仙獻壽”、“二十四孝故事”、“岳家軍故事”、“楊家將故事”等,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食品裝飾造型藝術。一般用豆皮制作衣裳,頭發(fā)用紫菜為原料等。)、水族朝圣(素食仿生,用糯米粉或面粉捏制成魚、蝦、蟹、蚌等各種形象奇特、造型逼真的36種水中生物。)、水族彩閣等,展示期間,觀眾達數(shù)萬人次。
文峰天后宮是湄洲媽祖祖廟在城內的主要“行宮”之一,與臺灣的大甲鎮(zhèn)瀾宮、新港奉天宮、臺北松山慈佑宮、北港朝天宮、鹿兒門圣母廟、臺南大天后宮等,百余個媽祖宮廟交流活動不斷。該宮每逢農歷的三月二十三日、九月初九日媽祖神誕和升天紀念日,以及重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慶,在媽祖祭祀儀式上,都要擺置既“敬神”,又“娛人”的一盤盤色彩繽紛、造型別致的媽祖供品,讓來自市區(qū)和內陸各地,以及臺灣地區(qū),海外華僑、華人的香客,在進香的過程中,默默傳遞著愿想與神諭。媽祖供品作為民間傳統(tǒng)的敬神獻禮的食品裝飾造型藝術,其歷史應與850年前,即南宋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9年)白湖廟肇建之始的祭祀活動息息相關,一樣源遠流長。
結語
媽祖供品是媽祖祭祀禮俗活動不可或缺成份,擺置時間長,并與其它動態(tài)藝術活動交相輝映,構成一種特殊民俗文化和靜態(tài)藝術交融形式。集中了莆田食品工藝美術晶瑩,經過精心挖掘、整理、選拔、制作而成,具有較高的觀賞性、藝術性,是媽祖文化的有機組成之一,也充分體現(xiàn)著海峽兩岸同根同源的精神文化。
參考文獻
[1]林仁川. 閩臺文化交融史[M].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270-304.
[2]何綿山. 閩臺經濟與文化[M]. 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3]凌志四. 臺灣民俗大觀(第二冊)[M]. 大連:大威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