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華
在當代中國,即便是普通民眾,他可能不了解作家汪曾祺,但不可能不知道《沙家浜》。汪曾祺正是將滬劇《蘆蕩火種》改編再創(chuàng)作為現(xiàn)代京劇《沙家浜》的主要執(zhí)筆者。
汪曾祺(1920~1997)曾用“平淡”二字概括自己的一生。他說:“我當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保ā峨S遇而安》)這話是感慨語,當不了真的。只要對汪曾祺的生前情況稍作回顧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一生非但不平淡,而且具有傳奇色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作為如今已譽滿海內(nèi)外、被人們尊稱為“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的當代中國作家。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到來之前,汪曾祺在當代中國文壇的知名度并不高,以至于他的《大淖記事》榮獲1981年度的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時,不僅一般讀者不知汪曾祺為何許人,連作家葉楠也著急地四處打聽:“從哪里冒出一個汪曾祺?”二是他因在戲劇唱詞寫作上的才能,成為家喻戶曉的現(xiàn)代京劇《沙家浜》的主要執(zhí)筆者。三是汪曾祺一生寫下的作品總共約300余萬字,主要在劇本、小說、散文三個方面。其中,劇本作品只占他一生創(chuàng)作的十分之一,他卻為此付出生命中最為寶貴的年華,在北京京劇團(后改名為北京京劇院)干了整整20年;他于1980年10月在《北京文學》發(fā)表震動中國文壇的小說《受戒》時,正好60歲,從這開始到他1997年5月去世,短短17年,卻寫下占自己一生創(chuàng)作總量90%的作品,取得舉世矚目、開一代文風的突出成就。
新中國成立之初,汪曾祺曾雄心勃勃地渴望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有一番作為,他甚至為此報名參加“四野”南下工作團隨軍南下。但他很快意識到,自己熟悉的創(chuàng)作素材,所擅長的創(chuàng)作方法都與主流文學相距甚遠,加之編輯工作繁忙,很少有機會體驗現(xiàn)實生活,因此,他只偶爾寫些數(shù)量不多的散文、短論,小說創(chuàng)作卻擱淺了。
粉碎“四人幫”后,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鼓舞下,年過花甲的汪曾祺煥發(fā)了創(chuàng)作激情,歷經(jīng)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終于迎來他個人創(chuàng)作史上的輝煌時期。1980年5月,他重寫了小說《異秉》,同年10月,具有經(jīng)典意義的優(yōu)秀小說《受戒》在《北京文學》發(fā)表。接著,《大淖記事》《歲寒三友》《徙》等相繼問世。汪曾祺的這些作品都是以故鄉(xiāng)高郵的生活為背景,其作品的獨特題材和風格引起了文壇極大關注。自1981年后,汪曾祺新作不斷,人們把自成一體的汪曾祺作品稱之為“汪味”小說、“汪味”散文,在新時期文壇形成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
正當汪曾祺在文壇、在廣大讀者中聲譽日隆的時候,他自己接連公開發(fā)表文章,反復強調(diào):“我的作品不是,也不可能成為主流”(《關于〈受戒〉》),“我知道,即使我有那么多時間,我也寫不出多少作品,寫不出大作品,寫不出有分量、有氣魄、華麗的論文。這是我的氣質(zhì)所決定的?!矣肋h只是一個小品作家,我寫的一切,都是小品”(《〈晚翠文談〉自序》)。與此同時,他也充滿自信地坦言:“我覺得我還是個挺可愛的人,因為我比較真誠”(《〈汪曾祺自選集〉重印后記》);“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關于〈受戒〉》)。他大力提倡,文學“要有益于世道人心”,有人讓他用一句話概括自己的思想,他想了想說:“我大概是一個中國式的抒情的人道主義者”(《我是一個中國人》)。
汪曾祺的這些話,讓我們看到他的謙虛美德的同時,得到一把正確欣賞、理解他的作品的鑰匙。
首先,他總是以深深的敬意、摯誠的感情,把故鄉(xiāng)那些名不見經(jīng)傳的普通市民百姓作為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
在他的作品中,沒有權(quán)勢顯赫的達官貴人,沒有叱咤風云的英雄豪杰,而大都是一些販夫走卒、引車賣漿之流。他們中間有《歲寒三友》中做生意的王瘦吾、陶虎臣,有《三姊妹出嫁》中賣餛飩的秦老吉以及他的分別為皮匠、剃頭的、賣糖的三個女婿,有《受戒》中的一群和尚,有《大淖記事》中的錫匠和挑夫,連唱戲的、漁人、瓦匠、地保、屠夫,也成了汪曾祺作品中的主角。他的作品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也不過是《徙》中的中學老師高北溟,和《鑒賞家》中的被稱為“全縣第一大畫家”的季陶民。汪曾祺把這些普通的市民百姓作為自己作品中的主體進行描寫時,不是為了求新,不是為了獵奇,而是真正覺得這些家鄉(xiāng)父老樸實如大地,堅韌如松柏,真正地可敬可親!因此,他決不以高人一等和憐憫的態(tài)度看待這些自食其力的勞苦大眾,而總是懷著深深的摯愛和溫柔的親切感,去發(fā)掘蘊藏在這些父老鄉(xiāng)親身上的人性美、人情美。
第二,他總是通過對平凡的勞動和地方風俗的描寫,引導讀者去發(fā)現(xiàn)大千世界的萬物之美,獲得重溫世界的美感,領略市民百姓的純樸高尚的靈魂
汪曾祺的這組小說里所表達的勞動領域十分廣闊,工農(nóng)學商,柴米油鹽,布帛麥菽,幾乎無所不包,正是這些描寫,展開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綿長悠遠的勞動畫卷,而當作者在這幅勞動畫卷中融入真切動人的風俗描寫時,就進一步成了積淀豐厚的人文風俗的顯示。
第三,他的作品體現(xiàn)了當代文學作品的正能量,作者通過對普通民眾從不屈服舊生活壓力的精神力量的展示,歌頌生活的美和力,感染讀者正確認識世界,增加對生活的信心
當今文壇對汪曾祺的價值和意義已取得如下共識:在新時期撥亂反正的關鍵時刻,他把中斷了多年的“現(xiàn)代抒情小說”的線索重新連接了起來,及時啟示和加速推動了文學真正地回歸文學;他大力倡導文學有益于世道人心;自踏上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后的幾十年,他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一直堅守在認準了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
汪曾祺是難以復制的。他的出現(xiàn),是底蘊深厚的高郵地方文化繼北宋出現(xiàn)秦少游后的又一次新爆發(fā),他也因此成為源遠流長的古老揚州文化的一個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文學大家。汪曾祺以自己一生創(chuàng)作的在當代中國文壇獨領風騷的優(yōu)秀作品,表達了他對故鄉(xiāng)高郵始終如一的依戀和深愛,回報了家鄉(xiāng)對他的哺育培養(yǎng)之恩,他也因此與朱自清一樣為璀璨耀眼的揚州文學增光添彩。當前,揚州地區(qū)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日益自覺主動地把積極開展對汪曾祺作品的深入研究列入教學內(nèi)容,其重要意義不僅在于豐富了地方文化教育的教學內(nèi)容,更在于鼓勵更多莘莘學子以家鄉(xiāng)的文學大家為榜樣,從小就接受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滋潤和哺育,長大了積極做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事,努力創(chuàng)造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業(yè)績,報效祖國與人民。
(作者系汪曾祺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