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美
【案例背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對低年級教學的要求中指出:“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那么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中該如何開展閱讀教學,才能為日后的中高年級學習運用語言文字打下堅實的基礎呢?正確理解是運用的前提,而正確運用反過來能更好地促進理解。兩者都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
小學低年級語文學科到底要理解什么?特級教師劉仁增在《理解與運用核心闡述》一文中提出:“語言意義的理解固然重要,但最主要的、最關鍵的是理解文本、作者如何運用語言文字,而不是別的什么?!斫馊绾芜\用語言文字又包含理解、分析、鑒賞語言材料、語言結構和表達方法三個方面。”
【案例描述】
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2課《蠶姑娘》形象地介紹了蠶孵化出來后生長、結繭、由蛹變成蛾的過程。教學時,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總愛把第六自然段“吃了幾天的桑葉”讀成“吃了幾天桑葉”,于是就簡單地提醒他們不要漏讀這個字,可是這樣孩子們不僅記不住而且耗費時間,更不知為何這里要加“的”。為了使學生理解這里加“的”的重要性,以及提高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我調(diào)整了教學思路,以下是我的教學片斷:
“同學們說說這里為什么加上‘的?可不可以不要加‘的?”大部分學生聽到這個問題就蒙住了,停了幾秒,有位學生舉手又不敢舉地對同桌說:“是不是寫錯了,添字了?”我聽到了,連忙重復這位學生的話并同時表揚:“敢于質(zhì)疑書中的作者,了不起!但這里是作者寫錯了嗎?”學生肯定地回答:“不會的,肯定是要告訴我們什么?!蔽抑浪麄兒芟胝业酱鸢?。
“同學們,你們看看這段中開頭的第一句話,再讀讀前面二至五段,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把書翻到前面讀讀想想,又沉思了一陣,我想他們心中應該或多或少有了對語言的感悟。
“前面二至五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什么?”有的學生用了自己的話總結,有的學生用了書上的語言概括。目的只有一個:學生總結了四次蠶眠。
時機成熟,我讓一位學生讀這句話,然后請另一位學生進行讀后評議:“你認為這兒應該怎樣讀?”學生說:“讀這句話時,要突出‘的。”我緊接著問:“為什么要突出‘的?”很多學生都舉起了小手要回答,他們發(fā)現(xiàn)這個“的”字非常重要,因為第六段的第一句總結了前面的四個自然段,又為下面蠶姑娘吐絲結繭做鋪墊,如果去掉了,表示蠶姑娘還要吃桑葉。我順勢引導:“像這樣的句子就叫‘承上啟下?!睂W生聽后,說:“我們讀書時,可不能把這里的‘的丟掉了?!?/p>
【案例反思】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特別關注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思維發(fā)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闭Z文素養(yǎng)最重要的就是給學生打下堅實的語言文字功底,讓學生對語言文字具有敏銳且豐富的感悟能力。上述案例教學,筆者通過抓住學生總愛把第六自然段“吃了幾天的桑葉”讀成“吃了幾天桑葉”這一現(xiàn)象,巧妙進行“的”字的教學,學生不僅結合上下文理解了文中“的”字的意義和重要性,而且還知曉了文章的結構。在這個語言習得的過程中,筆者強調(diào)了以下兩點:
(一)比較發(fā)現(xiàn)中感悟語言
汪潮教授曾說:“比較是小學語文學習中比較好的一種方法。”“比較發(fā)現(xiàn)”就是將鎖定的句子用比較的方法進行學習,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語言表達的特點。上述案例教學中,筆者讓學生比較前后自然段,在比較中,學生發(fā)現(xiàn):前面四次都是“吃了幾天桑葉”,而第六自然段中卻是“吃了幾天的桑葉”。學生在咬文嚼字中感受到了運用語言的樂趣。潛移默化中語言文字的魅力已經(jīng)融入到學生的心里。
(二)反復品讀中內(nèi)化語言
語言是要品的,在品中才能得其真味。筆者讓學生通過品語言,領悟、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1)自由讀,發(fā)現(xiàn)語言表達的特點?!巴瑢W們,你們看看這段中開頭的第一句話,再讀讀前面二至五段,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2)促進思考,感悟文章結構。“前面二至五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什么?”(3)品讀,內(nèi)化語言?!澳阏J為這兒應該怎樣讀?”學生經(jīng)過剛才的理解說:“讀這句話時,要突出‘的?!蔽揖o接著問:“為什么要突出‘的?”在這樣的品讀中,學生不僅把“的”永遠記住,內(nèi)化成了自己的語言,而且了解了文章的結構與表達方法。
學生有了自己的語言意識,有了自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他們的內(nèi)心是無比喜悅的,而我們又何嘗不是呢?我想,這才是我們做語文老師的本真——在點點滴滴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咬文嚼字、品詞析句,在潛移默化中觸摸語言,感知語言,品味文字的“質(zhì)地”與“芳香”。帶領學生走進語言文字精微隱秘的深處,引導他們獲得最真切的感悟。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qū)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