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琴
摘要:語文教學之方法需精當,《愛蓮說》師生學習之探究。該課“在古人筆下,蓮花,或與天真純潔的少女結下不解之緣,或被用作清高脫俗的象征,或被贊為百美并陳、無私奉獻的化身。對蓮的喜愛,可以說已成為我國人民一種文化心態(tài)。”最喜歡蓮花的當數(shù)宋代的周敦頤,他寫了一篇短文——《愛蓮說》,雖然只有119個字,卻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我在永興中學從事語文教學多年,我也有自己的授課方法,不妨寫出來和老師們一起分享,語文是百科之母,在教學《愛蓮說》一文時,各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教法見解,打開自制電腦軟件,欣賞蓮花圖片十余幅,師生共同給它們命名或配以詩文名句。教師準備的是:生花妙筆、含露乍開、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將逝、一枝獨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獨醒、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但周敦頤喜歡蓮花主要并不是因為它美,他寫《愛蓮說》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贊美它的美。那是為了什么呢?周敦頤為官清正廉潔,以為百姓洗脫冤屈為己任,甚得百姓愛戴,他是宋代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對宋、明兩代的哲學思想影響很大,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兄弟都是他的學生。
關鍵詞:語文教學;方法精當;學習探究
一、教學重難點
1、掌握托物言志的文章寫法;2、教育學生保持堅貞正直操守的價值好風格;3、引領學生了解本文優(yōu)美語言特點;3、 a、用“荷花”為題材的各種畫,讓學生了解其文意;b、荷花也叫蓮花,它一直是中國畫家們喜愛的繪畫題材,也是歷來為文人墨客們所描寫的景物。c、用李白的詩來讓學生觸景生情,更加掌握荷花的象征意義。
二、師生研讀課文
a、課堂練習:
(1)、《愛蓮說》的背景是什么?
答:《愛蓮說》是我國古代散文之精品。我認為是:談談愛蓮花的道理,說說喜歡它的理由。值得知道的是,這篇選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頤于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贛州)道判署內(nèi)時所寫。從《愛蓮說》一文來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蓮,花之君子者也。”以蓮喻道德高尚的人,且正是文如其人,周敦頤一生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黃庭堅稱贊他“人品甚高”。如“光風霽月”指贛州人為紀念他,立了專祠,并在祠后建“濂溪書院”,書院內(nèi)還鑿有“愛蓮池”,由于幾經(jīng)兵燹,原來書院、祠和池均已無存。這篇文章非常不錯,全文116字,結構嚴謹,筆意超越,言簡意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筆法,以蓮自喻,有著深邃的思想內(nèi)容,值得我們認真學習與探究。(2)、課堂上請學生找出描寫荷花的詩句:自己歸納。(3)、愛蓮說一文的結構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兩個陪襯三種類型作者以什么為線索?
答:《愛蓮說》一文的結構可以概括為:一條線索,兩個陪襯,三種類型。作者以愛蓮作為線索把全文連綴成篇;而兩個陪襯是指用草木之花和用菊花和牡丹作為“蓮”的旁襯和反襯;三種類型,即以寫三種花來寫三種人:隱逸者、富貴者、君子。
b、板書課題:教師講解課文
(1)、題解:“說”是一種古代的文體,既可以說明、記敘事物,又可以發(fā)表議論的文體,偏重于議論。人們于是在后來常常把說理辨析的文章統(tǒng)稱為論說文。本文“愛蓮說”這個題目怎么理解呢?(2)、師生朗讀課文。(3)、《愛蓮說》一文寫到的三種花的象征意義是什么結尾改變由“菊”到“牡丹”再到“蓮”的意義是什么
答: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蓮”的順序,是為了突出作者對蓮的喜愛;后文按“菊——蓮——牡丹”的順序?qū)?,是從褒貶的角度,說明凡是超凡脫俗的事物,欣賞的人就少,而趨勢媚俗的事物,欣賞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寫,最后用反面的反襯一下,更有獨到之處;菊:與世無爭,隱居深山的人,淡泊名利的隱士,如陶淵明 牡丹:追求富貴,爭名奪利的人,如當世的人 蓮:卓而不群的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如周敦頤本人和更多的君子。
(3)、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聽字音,注意語氣語調(diào),在于自己認為難讀難寫的字下畫上橫線。同時讓學生利用工具書相互交流討論怎么練習。
(4)、師生齊讀,分組讀,分男女讀,教師點撥。
(5)、比較文中八個“之”的用法,學生練習,教師講解。
(6)、提問設計:a、《愛蓮說》一文,作者為什么把蓮花贊為“花之君子”?、“戀之愛,同予者何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愛蓮說》一文,作者為什么把蓮花贊為“花之君子”?、“戀之愛,同予者何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tài)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里外貫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zhì);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樣,決不被俗人們輕慢玩弄。故作者把蓮花贊為“花之君子”,即花中的君子。b、本文中君子是指怎么樣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
C、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表達了作者感慨于象他一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表現(xiàn)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7)、師生交流討論:本文表達的方式和文中的主旨句指什么?答:常見的表達方式有記敘、議論、描寫、說明、抒情?!稅凵徴f》用的表達方式則有:議論、描寫、抒情。主旨句指:褒義:釋義:比喻從污俗的環(huán)境中走出來,卻能保持純真的品質(zhì)而不沾染壞習氣. 近義:濯清漣而不妖,潔身自好 反義:同流合污 辨析:“出淤泥而不染”和 “潔身自好”都有保持自身潔白,不同流合污之意。但:“出淤泥而不染更強調(diào)出污泥之意,強調(diào)環(huán)境污染?!北疚恼Z言美主要體現(xiàn)在那里?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這一句用了排比的手法,增強語勢
(8)、提問:《愛蓮說》一文用借物喻人的寫法,旨在托物言志?答:《愛蓮說》這篇作品,對有些拜金主義者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行為表示鄙夷和厭惡,他們的“有錢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風日衰的禍根,這種“牡丹之愛”要受到批評和否定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前兩句對仗工整,后幾句句式整齊
三、課堂思考并討論
一、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表明作者特別的喜愛荷花的高品質(zhì)。它一個比較大的特點就是以蓮花來比喻人格,以物擬人。以物擬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是個常見的手法,是以物來比喻人的某一種品格。這種做法還是一個特有的手法,這個手法一般稱作“比德”,就是拿某一個東西來比喻某一種德行。師生交流討論:本文表達的方式和文中的主旨句指什么?
四、播放歌曲《荷花頌》
再次將學生帶入情境,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周敦頤曾寫過一篇《愛蓮說》,他筆下的蓮花又是怎樣的?他是怎樣描繪蓮花,抒發(fā)自己的心志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散文,出示教學目標,簡介作者,歸納主題思想,交待寫作特色,讓學生寫一篇讀后感!
五、師生交流并討論
你談談喜歡文中哪句話?理由是什么?1、課前準備有荷花的畫,讓學生思考再寫一首詩,談談你為什么喜歡荷花?對答題較好的學生進行物質(zhì)獎勵。2、作業(yè)安排:背誦課文并用行楷抄寫課文。
六、深入閱讀,進一步理解課文的思想和藝術
1.寫“愛蓮”,為什么寫“愛菊”和“愛牡丹”?答案:是襯托手法,其中,愛菊是正襯,愛牡丹是反襯。
2.根據(jù)課文回答,陶淵明愛不愛除菊花以外的花?為什么?答案:不愛,他“獨愛菊”。
教師講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說明他寧可隱居,不與統(tǒng)治者合作的生活態(tài)度。然后用他的詩《飲酒》第五首印證(投影):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句為名句)
七、課后反思
我在課堂上首先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開展朗讀的方法進行教學,看誰讀得最快、發(fā)現(xiàn)得多。再讓每組抽學生代表在班上交流各自的發(fā)現(xiàn)和對文中詩句的理解,其中不乏可以滲透法制道德教育的好素材,這就需要我們留心教育教學,并將教材內(nèi)容與法制道德教育掛鉤,有的放矢地對學生滲透法制道德觀念的培養(yǎng)和人生要樹立遠大理想和價值觀與人生觀。包括作者的志向。你到底想到的什么?受到什么啟發(fā)?我們?nèi)绾稳ニ伎迹?/p>
參考文獻:
[1]張國生論文;
[2]其他論文或者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