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盤點】
所謂“通假字”,是指古代漢語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或假借某個本字的現(xiàn)象。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當(dāng)時,一般情況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時候也可以使用“惠”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如“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夢游天姥吟留別》),按照一般的情況,應(yīng)該寫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這個用法一直保留了下來,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quán)憲法,為諸先烈所不惜生命以爭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黃花崗》)中,“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原來的字能夠代表很多意義,后來為了減輕這個字的負(fù)擔(dān),便造了一個新字,可是,古書上還是舊字。在后來的人看來,那舊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如“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活板》)中,“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來為了減輕“板”的負(fù)擔(dān),專門造了一個“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數(shù)情況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是一樣的,因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墒?,由于古今讀音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并不一致。如“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通假字“讀”代替了本字“逗”,在現(xiàn)代漢語中“讀”音dú,“逗”音dòu。
【解題方法】
在通假字的備考中,考生千萬不要去死記硬背,而要對其進(jìn)行分類記憶,這樣記憶才能快速而且牢固。
1.聲旁字代替形近字。如“昂其直,居為奇貨”(《促織》)中的“直”通“值”(價格)。
2.形聲字代替聲旁字。如“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屈原列傳》)中的“指”通“旨”(主旨,旨趣)。
3.同聲旁的字相互替代。如“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寡人之于國也》)中的“涂”通“途”。
4.同音或音近的字相互替代。如“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中的“蚤”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