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慧軍
中考試題以教材為本,通過探求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和整理,從而讓學生懂得如何遷移知識,進而融合各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綜合性是地理學科一個基本的特性,地理環(huán)境作為研究對象是一個綜合體,由自然、社會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自然與其它學科有著滲透與交叉之處。為了讓教師在地理實際教學中更好地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本文對地理課程中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的內容及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探究。
一、利用感性資料,加強語言形式,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
感性就像是思維的基石,感性材料通過思維的加工處理,可以升華為對事物本質及其規(guī)律的理性思考。因為初中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限,教師形象生動地展示一些具體的地理事物或現(xiàn)象就顯得尤為重要。適當?shù)闹v解和點撥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與此同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從而達到強化語言表達的目的。
例如,在“海陸的變遷”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直觀演示的方法降低難度,進而來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眾所周知,海陸變遷是因為板塊的運動,但從這一點很難想象大陸的漂移,只有通過抽象思維才能證明其理論。在演示這一原理的過程中,教師將知識形象化,學生也就能更好地理解。
二、結合地理學科特性,讓學生具有邏輯思維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從郵票、旅游、生活等多種視角入手,但不應脫離主體內容。學生一定的邏輯思維和這些教學載體,能使學生結合地理理論知識,將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相互的內在關系聯(lián)系起來。
三、鞏固基礎,提升地理綜合能力
重視地理基礎要點,搭建知識體系,培養(yǎng)學科能力。如今的考試更注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強調能力的積累,但仍要以教材和基礎知識為本。
那么該如何復習地理呢?一方面,要鞏固基礎知識。以教材為主,以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為輔,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系統(tǒng),注重知識的不同層次的深入,使學生進一步形成知識結構系統(tǒng),在大腦中形成“地理認知結構”,構成一個有條理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使學生不僅有著扎實的基礎知識,又能靈活運用,解決難題。
另一方面,要注重能力的提升。對于教材中一些顯性的知識,不能直接傳授給學生知識。學生的綜合分析、比較分類、歸納演繹、概括推理等多種能力需要通過“五化”:即知識層次脈絡的理清可以使其系統(tǒng)化;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加以分析,使其結構化;地理事物分布、運動和變化規(guī)律的整理,使其規(guī)律化;圖文聯(lián)系,使之形象化;有框圖的聯(lián)系、表格的比較,使其技能化。
四、關注社會時事焦點,強化學生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重視自然和社會時事。中考試題多根據(jù)現(xiàn)實問題和社會時事立意命題,從而對學生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測試。正因如此,教師更應該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正確指導學生用所學地理知識去分析解釋地理事實、環(huán)境,并時刻關注社會時事和要聞。在復習過程中,應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學會觀察和關注周圍的地理環(huán)境。為了使學生獲取正確的信息,應提供真實的事實背景和材料并加以指導,鼓勵學生綜合思考、評判事件。
誠然,在學習生活中要密切關注社會時事和國際要聞,比如全世界最關心的五大難題:能源、人口、糧食、資源、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已成為全民性的戰(zhàn)略,我們應實行并堅守。所以,對中學生加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前中學地理教學的核心應是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正因如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時刻密切注意當前人們所面臨的全球性難題,指導學生深刻理解全球性問題,明白問題的根本原因、對人類的危害性以及解決問題的實際性、可行性方法和途徑,樹立并提高初中生的可持續(xù)性意識。
從感性到理性,在這一進步過程中,不論是從思維的轉化還是就其作用,教師的正確引導始終是強而有效的影響要素。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初中地理教師則是最好的園丁,所以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重擔應勇于承擔,通過不斷提升自我綜合素質和教學技術,用切合實際的辦法來樹立、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提高自主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