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禮
2016年,浙江省杭州市臨平職業(yè)高級中學在14級高一新生中推出部分選擇性課程,供學生自由選擇。筆者很自信地將自己的一門《創(chuàng)業(yè)課程》作為選擇性課程來讓學生選擇,結果學生的選擇結果表明,政治課跟專業(yè)課的吸引力不在同一檔次,只能淪落到與興趣為伍。筆者用心在五個班做了下調查,發(fā)現(xiàn)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我們參加選擇性課程的學生都是高一的新生,對各門課及任課教師都沒有什么印象,全憑學生以前對各科目的印象進行選課;二是學生都是在班會課上選擇好科目才來選擇教師的,教師的課堂魅力影響一點作用也沒有;三是班主任強調選擇性課程能看出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選擇專業(yè)課說明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好。教師一時改變不了學生,只有從改變自己開始。
一、努力發(fā)掘余杭本土資源,為政治課教學提供本土資料
“課堂教學是知識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改革的原點”。在政治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內容往往過于注重課本材料,這就造成政治課堂遠離學生的學校生活,課本案例也會顯得很陳舊。筆者學校的教師在教學時注意應用余杭本土資源,學生都生活在余杭地區(qū),并且對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有著特殊的感情。利用余杭本土資源,必然會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使得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教育家陶行知曾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教師在教會學生新知識的同時,應善于觀察社會變化,捕捉教學需要的余杭本土資源,恰到好處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活動中去。
新課程中的余杭本土資源,主要是指該地區(qū)的歷史事件、歷史名人、名勝古跡、土特產品、風俗民情、特色文化等,涵蓋范圍相當?shù)膹V泛。以余杭為例,根據筆者的考察研究,覺得余杭的本土資源可以從以下幾個主題進行開發(fā)。
1.山水相間的自然風光
上有天堂,下有余杭,蘇杭之間,數(shù)我余杭。余杭的自然風光,以湖為美,以人為魂,處處景景皆風光。政治課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自然風光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引導學生們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xiāng)的大好河山。
2.多彩多姿的人文景觀
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余杭,史海浩翰,遺跡遍布;這里有全國聞名的良渚遺址群,也有全省聞名的小古城遺址;還有群眾喜聞樂見的“余杭滾燈”“五常廟會”“徑山茶宴”“博陸敲鼓”……它們似乎每時每刻都在向人們訴說著它歷經千年滄桑的榮耀和文明??梢越璐藢W生進行文化熏陶,提高學生們的文化底蘊。
3.豐富的余杭特產
余杭不光風景優(yōu)美,而且物產豐富?!疤翖凌恕薄俺角嗝贰薄疤翖凌恕薄靶×贮S姜”“臨平甘蔗”“中泰吉笛”……了解家鄉(xiāng)的物產,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4.余杭的杰出人物
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余杭,滄海桑田,名人輩出。文有褚無量、羅隱、丁養(yǎng)浩、沈謙、章太炎、何思敬等;武有凌統(tǒng)、范明、馬綽、曹信、曹圭等。被英國博士李約瑟明稱贊為“11世紀世界科學坐標”的沈括,是良渚安溪人,為后人留下了巨大財富,一部《夢溪筆談》可以說是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還有樸學大師章太炎,既是國學大師,還是革命先驅,其著作《訄書》的印本一出,即轟動海內外,據說是一部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史上作為綜合闡明革命理論和革命政策的專門著作。1936年卒于蘇州錦帆路寓所,生前曾擬遺囑:“設有異族入主中夏,世代子孫毋食其官司實祿”,民族氣節(jié)可謂凌人。
5.眾多的龍頭企業(yè)
余杭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fā)展,工業(yè)在結構調整和改革創(chuàng)新中形成了電工儀表、機械制造、家紡服裝、電子商務等行業(yè),優(yōu)勢逐步形成;農業(yè)產業(yè)化快速發(fā)展,近年來從城郊型農業(yè)向都市型農業(yè)發(fā)展,涌現(xiàn)出一大批優(yōu)特產品,如徑山茶、塘棲枇杷、超山蜜餞、玉鼎大米、萬隆肉制品。這些產品不僅是美味食品,有的還含有較高的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在這里學生們能感受家鄉(xiāng)人民的勤勞,從小培養(yǎng)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
二、運用余杭本土資源進行教學設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1.運用余杭本土資源,創(chuàng)設政治課教學情境
利用學生相對熟悉的本土材料導入新課,能使課堂教學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學經濟生活第十課第一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時,我們可以這樣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播放《余杭城市宣傳片》,學生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欣賞著家鄉(xiāng)的美景,感覺家鄉(xiāng)的巨變。這種直觀生動的本土材料導入,拉近了教材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2.運用余杭本土資源,巧解教學難點
政治課教材理論性很強,很多知識和觀點都比較抽象,學生常常感到難以理解和把握,將本土資源應用于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可以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例來形象地說明道理,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另外,本土資源來自學生生活,能更好地輔助教學。
比如筆者在講到經濟政治與社會的第二課《企業(yè)的生產與經營》這一課時,選取了余杭區(qū)第一家上市公司——華立集團作為教學事例,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華立集團從一個小機械廠發(fā)展成為一家以電力儀表制造產業(yè)為主的上市公司的歷程。同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華立集團這樣的民營股份制企業(yè)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很容易從材料中找到答案:正確的經營戰(zhàn)略、重視技術創(chuàng)新和科學管理、誠信經營等。通過這種能帶給學生真切的感受余杭本土材料,可以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巧妙地化解了教學難點。
3.運用余杭本土資源,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巧妙地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使得學習過程就是一種享受。例如在講經濟政治與社會時需要學生積累一定的感性材料才能理解。現(xiàn)在職業(yè)高中階段的學生由于有高考的壓力,專門拿出時間參加社會實踐存在一定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通過兩條腿走路的辦法獲取信息,一方面由師生搜集相關資料,另一方面發(fā)動學生搞社會調查,自己動手獲取信息。然后師生共同利用這些素材完成教學任務,取得了較好效果。
因為其中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數(shù)字是我們學習《經濟與政治常識》的絕好素材,能使學生直接感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正確性。這里比較權威的書籍是新編的《余杭區(qū)志》,內容豐富、數(shù)字翔實,這些資料師生都可以比較容易地找到。
舉一個學生搜集的事例。其一,“我區(qū)政府為了凈化市容環(huán)境,要求商販進店經營,為此,在勾莊建起了農副市場。但是,仍有部分商販在路邊擺攤設點,妨礙了交通,并常與城管監(jiān)察人員發(fā)生沖突?!边@個事例中存在著幾個矛盾沖突,對我們學習矛盾分析方法很有價值。
構成該事件的三個要素:區(qū)政府、城管人員、商販,從做法上看,都不能絕對地說誰對誰錯。政府統(tǒng)一規(guī)劃市場是為了全區(qū)人民的利益,城管人員依法管理也有理有據,商販擺攤也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所以,都有正確的一面。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市場建的偏少,布局又不甚合理,城管人員執(zhí)法時態(tài)度生硬、方法簡單,商販占路經營,造成臟亂差,這又是他們的不足。
幾個矛盾歸根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呢?癥結所在就是市場少、布局不合理。老師引導學生們分析完后,隨后讓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學生說,應該在市區(qū)多建市場,這樣就可以滿足群眾需要了;另有學生反駁說,多建市場是可以,可是資金從哪來?爭論越來越激烈,最后也沒有結果。
但是筆者的體會是,這樣的學習過程沒有像以前那樣照本宣科,也沒有得出一個結論,但在各種意見的交鋒過程中,學生們已經有了收獲。首先,學生們體會到了,客觀事物是很復雜的,要做成一件事不容易,受很多因素制約,不能想當然;其次,學生們在爭辯中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