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茗之風在宋代大為盛行,正所謂“君子小人靡不用也”。宋人不僅滿足于對琴、棋、書、畫、詩、酒的文化審美與研究,更熱衷于將茶、飲茶、以及創(chuàng)作茶詞等一系列產(chǎn)物審美藝術化??梢娖奋粌H是宋人日常審美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生活文化,更是一種美學藝術層次上的高端享受。本文擬將對宋人品茗藝術生活中所蘊含的美學意趣進行分析。
關鍵詞:宋代;品茗;美學意趣
宋代是一塊集中大量培育文人雅士的肥沃土壤,當時的經(jīng)濟政治高度發(fā)展,人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和生命素養(yǎng)較為普遍地得到了提高和發(fā)展。宋人渴望通過一種除琴、棋、書、畫、詩、酒以外可以滿足身心愉悅的方式將其生活更加詩性化、雅興化、意趣化,于是,品茗這種高雅而又極富審美藝術性活動,就正好滿足了宋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價值取向與精神需求。品茗作為一種富有審美性藝術,從藝術化欣賞視角看,其中包含了很多美學意趣。
一、品茗藝術本身的美學內(nèi)涵
(一)茶具:精致典雅的功用美
宋人在品茶之前對茶具的要求十分講究,相比前人要求更為精致、雅麗。一般以金、銀精心制作和裝飾的茶具最為文人士大夫所喜愛和夸贊。茶瓶煎水罷,就要在斗茶時注場。有力的水柱、準確的落水點會使注場顯得更加富含韻味。當精致小巧的瓶嘴注場時,茶面隨即韻漾開來美麗柔和的純白色湯花,再附上通體黑釉茶壺的黑亮,自然呈現(xiàn)出黑白色澤配搭后的一種清新脫俗,凈雅潔致的視覺享受。此外宋人在茶具選擇上和選用茶具泡茶要求的高度上也頗具審美欣賞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茶具獨特的功用美。
(二)環(huán)境:幽靜安謐的環(huán)境美
中國古人都比較注重“天道合一”的道家哲學思想,追求到山水景物中感受自然萬物、天地與自我交融之間的自由與愜意。故此宋人也青睞于置身于大自然進行品茗。陸羽的《茶經(jīng)·九之略》提到:“其煮器,若松間石上可坐,則具列廢?!纛R澗,則水方、絳方、漉水囊廢?!粼Q巖,引綆入洞,于山口炙而末之,或紙包合貯,則碾、拂末等廢?!笨梢姰敃r唐人是習慣性到松下林間、泉邊澗旁或是爬上山上巖洞口去煮茶品茗。那么至于宋人更為甚也。因而從品茗環(huán)境的選擇上來看,正好突顯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古典美學哲學思想中的觀念,即人與人,人與自然萬物和諧統(tǒng)一。品茗作為一種獨特的生活藝術,也以內(nèi)與外、主與客的合成統(tǒng)一,不斷促使宋人在生活各方面思想層面美學化、審美境界藝術化。
(三)品茶:暢快盡興的娛樂美
如果說茶具精選的講究和對飲茶的環(huán)境選擇具有一定的審美藝術,那么品茗本身的過程才真正屬于美的闡釋。宋代流行斗茶的過程如下:上碾、煎水、調(diào)膏、點茶、品賞茶湯。程序步驟有條不紊,各有講究。首先開始點茶,即把茶瓶里煎好的水緩緩注入茶盞中。并要注意點茶力度,準確、平穩(wěn)地把握好落水點,在注水的同時,還需要“擊拂”。目的為要不斷攪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開泛出湯花。評判勝負的標準在于觀看茶面湯花的色澤與均勻程度如何并茶盞的內(nèi)沿與湯花相接處有沒有水痕滯留。斗茶要求湯花“淳淳光澤”,湯花很快散退,盞沿會出現(xiàn)“云腳渙亂”的水痕。若湯花最后退散沒有出現(xiàn)水痕者就是勝者。另外,到品鑒湯茶的最后步驟時,以能同時達到茶的色澤(以純白色為最佳)、味道(以清香為最佳)、感官(以清淡為最佳)三者俱佳,才算最終勝出者。可以看出宋人對斗茶活動的專心樂享,他們不惜花費在其中的時間和精力,只為將自我生活方式改造更加富有趣味和情調(diào),它其實是對生活藝術和美的再創(chuàng)造。宋人斗茶之風的流行,在蘇軾《行香子·茶詞》中有如此描寫:“綺席才終,歡意尤濃。酒闌時,高興無窮。共夸君賜,初拆臣封??捶窒泔?,黃金縷,密云龍。斗贏一水,功敵千鐘。覺涼生,兩腋清風。暫留紅袖,少卻紗籠。放笙歌散,庭院靜,略從容?!睆恼自~作來看,那“斗贏一水”帶給旁觀人或讀者的豪爽盡興之感,真是甚覺淋漓盡致的歡暢。再如蘇軾的另一首茶詞《西江月》:龍焙今年絕品,谷簾自古珍泉。雪芽雙井散神仙,苗裔從來北苑。湯發(fā)云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人間誰敢妍,斗取紅窗粉雨。該詞下闕依然是對斗茶進行如火如荼的畫面描寫。“湯發(fā)云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將茶湯“鮮而且白”的色澤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同時又妙筆生花地勾勒出斗茶時點湯擊拂后呈現(xiàn)出的勝大場境。宋人詞作中關于斗茶場景描寫不在少數(shù),可見宋人從斗茶品茶過程中獲得了各種美之體驗,以及更深一步精神層面的享受感和愉悅感。宋人通過對品茗活動的審美藝術化,將其升華到內(nèi)在極富雅淡詩意的、集物質(zhì)與精神享受于一體的重要地位,從而也反映出宋人對品茗的美學意趣的不斷追求和開拓。
二、滲悟于茶中的人生美學思想
(一)儒家美學思想之中正和美
內(nèi)發(fā)的理性美與外顯美的形式化相輔相成的體態(tài)?!抖Y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币饧础爸小本褪切奶幱谧匀粻顟B(tài),不為各種感情所沖動而偏激。儒家“中正”、“中和”概念,恰當又穩(wěn)妥地概括了事物之間、一切聯(lián)系之間的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和狀態(tài)的存在,也正好可以闡釋品茗中的一些儒家美學思想。如茶性恬淡溫涼、滋味醇和,這種特性恰好與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所追求的“中庸”、“禮”、“禮之以和為貴”(《禮記·儒行》)不謀而合。另外古人對茶具的選擇和審美標準都遵循了“中和思想”。選茶時“清明太早,立夏太遲,谷雨前后,其時適中?!保ㄔS次紓《茶疏》);”“亦見乎鼓琴者也,聲合中則妙。亦見磨墨者也,力合中則濃。(蘇《十六湯品》)這“無過不及為度”和“合中”就是指符合“中和”的理想狀態(tài)。因此“和”字在品茗藝術審美中成為一個重要的美學思想的反映。
(二)道家美學思想之虛靜淡泊
品茗是一種靜的藝術體驗,不管是獨自一人品啜,還是兩三茶友對飲,甚至是眾人一起品飲的茶會,都需在安靜的氛圍中進行,動作須柔和、優(yōu)美,節(jié)奏要舒緩,不宜太快,音樂不宜激昂,燈光不宜強烈,像是一首優(yōu)美、抒情的小夜曲,而不是激昂雄壯的交響樂。陸羽在《茶經(jīng)·五之煮》中用了這樣一個比喻:“如棗花漂漂然環(huán)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墮于尊俎之中?!彼枥L出了一種靜態(tài)唯美的視覺享受,一種柔靜、輕和之美,一種不為任何人事物所激動的淡然處之、心中篤定的坦然狀態(tài)。此正謂道家虛靜的美學思想:它呈現(xiàn)的正是一種空靈、自省、淡泊出世的生命態(tài)度。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心靈不再受萬物映射與影響,而是盡管靜養(yǎng)其神,不為外物所惑,使“萬物無足以擾心”。品茗的過程中會將內(nèi)心對蘊含天地間的萬物之道更加敏感,在精細小巧的茶杯、氤氳飄散的茶香和屢屢清淡的茶味中參透人生的真諦,從而培養(yǎng)出一股遺世獨立的超然脫俗的神韻。
(三)佛家美學思想之凈化頓悟
不可否認,宋代文士雅客拜訪禪道高僧一起品茗談禪是常有的事?!妒景泊髱煛分杏性啤吧顚な啡杂欣酰忠责佄乙蚺氩??!贝司湓捴锌梢娝稳藢⑵奋c參禪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于茶本身特性來說,清麗寡淡,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人的欲念,在靜坐慢品中達到對人生思考頓悟的地步,從而更易進入到休養(yǎng)生息的境界。故此,文士時常借助品茗排遣心中不快與郁結(jié),將身在官場俗世中的一切逆境、失敗、痛苦等于茶中聊以慰藉。這也許可以作為蘇軾為何久經(jīng)官場風雨顛簸,依然可以做到豁達豪放、超然物外的秘訣吧。品茗之道由此也被看作是一種解脫身心之道。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宋人使品茗從平凡無奇的日?;顒臃懂犐仙匠錆M雅致氣息、美學意趣的精神范疇,他們注重個體精神完善,經(jīng)常以茶贈友,以茶詩會友,藉茶養(yǎng)性,從茶中尋求精神的慰藉,從茶中提升自我人生修養(yǎng)與心靈境界。尤其在宋人品茗現(xiàn)象背后是文人化審美意識對中國古代儒、道、禪三家思想精髓的不同程度完美融匯與相互接受,宋人品茗中的美學意趣和茶的精神意蘊共同使中國古典美學精神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傅樹勤等.陸羽茶經(jīng)譯注[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3]吳功正.論宋代美學[J].美學研究,2005(1).
[4]郭孟良.中國茶典[M].山東:山東古籍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楊潔(1992-)女,漢族,河南焦作人,碩士,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研究方向:唐宋金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