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第15屆田徑世錦賽男子三級跳遠冠軍泰勒的助跑特征研究

2017-06-05 15:18鄭富強苑廷剛李愛東王國杰郭元奇
中國體育科技 2017年3期
關鍵詞:步幅泰勒踝關節(jié)

鄭富強,苑廷剛,李愛東,王國杰,戴 勇,郭元奇

第15屆田徑世錦賽男子三級跳遠冠軍泰勒的助跑特征研究

鄭富強1,2,苑廷剛2,李愛東2,王國杰3,戴 勇1,郭元奇4

以二維錄像分析、專家訪談、數(shù)理統(tǒng)計等研究方法,對平跳型三級跳遠助跑技術進行研究,區(qū)分運動技術類型,揭示助跑技術的節(jié)奏特點及規(guī)律,深化對項目本質(zhì)與特征認識,為提高訓練的科學化水平提供有益借鑒。研究結果:1)倒7~倒1步相鄰步長變化幅度分別為1 cm、5 cm、2 cm、22 cm、3 cm、24 cm;倒4~倒1步的相鄰單步之間用時差異非常顯著(P<0.01)。 2)助跑倒7~倒1步平均速度11.02 m/s,倒2步速度最慢(10.40 m/s),倒1步達速度峰值(11.94 m/s);倒2步重心著地速度是唯一與運動成績高度相關且變異系數(shù)相對較大的參量(r=0.955,P<0.01)。3)助跑倒2~倒1步著地和離地角度變化區(qū)間分別為80.33~83.83、59.67~64;倒2步騰起角度2.38,倒1步則基本保持水平(-0.16)。4) 6次試跳踏板均值17 cm,趾板距離與倒2步著地速度(r=-0.855,P<0.05)、步長(r=0.826,P<0.05)顯著相關。研究結論:1)助跑倒4步是平跳型三級跳遠節(jié)奏調(diào)整的臨界點;倒3~2步參數(shù)變異性最大,是助跑節(jié)奏控制的重點與難點。2)助跑倒3~倒1步“ 中-長-短”時間節(jié)奏與“ 中-大-小”步幅節(jié)奏相搭配是創(chuàng)造優(yōu)異成績的理想模式。3)穩(wěn)定倒3~倒1步速度節(jié)奏、保持倒2步速度的絕對優(yōu)勢并提高倒1步速度的利用率是提高助跑速度實效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4)助跑支撐階段的緩沖動作實際上是膝、踝關節(jié)的共同作用,蹬伸動作是以踝關節(jié)蹬伸為主導,膝關節(jié)則保持“屈蹬”方式。“快步頻、大著地角、小離地角、屈蹬、低騰空”是倒2~1步基本技術特點。5) 80~85的 著地角度與56~61的離地角度相搭配利于減少助跑制動阻力、保持水平速度,但能否對比賽成績起決定性作用還要取決于運動員的蹬伸與擺動能力。6)倒2步步長和速度是踏板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提高踏板準確性有助于提高競技水平。

平跳型三級跳遠;助跑節(jié)奏;技術分析;田徑世錦賽;泰勒

前 言

男子三級跳遠項目于1896年被列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經(jīng)120年的發(fā)展逐漸演變?yōu)椤案咛汀薄捌教汀薄疤S型”3種代表性技術[8~10]。三級跳遠項目的動作結構由助跑和3次跳躍(單足跳、跨步跳、跳躍)所構成,其中每一個跳躍環(huán)節(jié)均包含起跳、騰空、落地3個結構單元。助跑是三級跳遠最大可控速度的重要獲得階段,是節(jié)奏(速度、時間、步幅等)變化最為敏感的階段。

1995年,英國運動員愛德華茲在第5屆田徑世錦賽上憑借“跳躍型”技術以18.29 m的驚人成績創(chuàng)造了男子三級跳遠世界紀錄[1,5,6];在超風速的條件下“平跳型”技術曾一度助其將競技水平提升至18.45 m[3]。2015年,第15屆田徑世錦賽,美國運動員泰勒以穩(wěn)定的“平跳型”技術跳出了該項目近20年最好成績(18.21 m),距打破世界紀錄僅有8 cm之差;如果將踏板損失計算在內(nèi),泰勒實際距離已經(jīng)達到18.325 m。2016年第31屆奧運會上,中國“高跳型”選手董斌以17.58 m的成績摘得1枚銅牌,書寫了中國男子三級跳遠項目的奧運會歷史。深化不同類型動作技術本質(zhì)與特征的認識對推動中國三級跳遠項目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以第15屆田徑世錦賽男子三級跳遠冠軍美國運動員泰勒為研究對象,以決賽6次試跳的助跑技術為主要研究內(nèi)容,運動員基本資料(表1)及試跳成績(表2)如下:

表1 運動員基本資料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ied Athlete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調(diào)研

本文利用中國知網(wǎng)、EBSCO、施普林格電子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等資源,以“三級跳遠”“運動技術”等為關鍵詞檢索了SCI、CSSCI等相關文獻,通過對其中30余篇重點文章認真研讀,了解并掌握該項目相關研究的現(xiàn)狀、運動技術特征及發(fā)展趨勢。

1.2.2 專家訪談

多年以來,中國國家田徑隊奧運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團隊成員一直堅守在訓練一線,在運動訓練過程及技術交流會上就三級跳遠運動員的技術與訓練問題與國內(nèi)、外專家進行了廣泛交流,在運動視頻多重處理技術上得到了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專家們的技術支持。

1.2.3 現(xiàn)場拍攝

在本屆世錦賽男子三級跳遠決賽的視頻采集前,田徑(跳躍)奧運科研攻關與科技保障團隊將資格賽作為預實驗進行現(xiàn)場拍攝,達到了預期實驗目的。決賽期間在國家體育場(鳥巢)的看臺架設了6部攝像機對三級跳遠比賽現(xiàn)場進行全程定點、定焦及掃描錄像,機高1.2 m,拍攝頻率50 Hz,主光軸與助跑道垂直(圖1),比賽結束后,課題組成員對助跑場地進行了全程二維標定,其中,X軸為水平方向(助跑方向),Y軸為豎直方向。

表2 泰勒6次試跳的趾板距離、正式成績、實際距離 (m) 及相對距離 (%)Table 2 Toe-to-board,Official,Effective and Relative Phase Distances for the Analysed Jumps

圖1 比賽現(xiàn)場攝像機位置及視角圖示Figure 1 The Placement and Filming Views of the Cameras

1.2.4 錄像分析

本文視頻圖像處理在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運動技術診斷實驗室完成,視頻圖像編輯主要采用Dartf i shTeam Pro版軟件,視頻圖像解析在Peak Motus 9.0二維分析系統(tǒng)下完成。身體重心采用松井秀治人體模型進行合成,數(shù)據(jù)輸出采用低通濾波平滑,截斷頻率為6 Hz。

1.2.5 統(tǒng)計分析

為進一步探索有效試跳運動技術參數(shù)的差異性及與運動成績的相關性進而達到對技術特征與規(guī)律進行總結歸納的目的,本文采用SPSS 19.0軟件對解析數(shù)據(jù)進行了統(tǒng)計學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獲得最佳速度及良好視覺控制是三級跳遠助跑階段的基本任務要求,助跑根本目的是優(yōu)化速度并為準確起跳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三級跳遠助跑技術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速度節(jié)奏調(diào)控和踏板效果(準確性、穩(wěn)定性)等方面。

2.1 速度節(jié)奏特征

2.1.1 步幅特征

優(yōu)秀三級跳遠運動員助跑步數(shù)一般18~24步,距離35~45 m。本研究對象以“行進間”啟動方式為開始,采用“走3步+墊步跳+18步加速跑”的基本動作模式,全程助跑合計22步?,F(xiàn)有文獻中,對助跑步長的研究多集中于最后兩步,研究結果得出:優(yōu)秀運動員步幅一般有“大-小”和“?。蟆眱煞N基本動作模式[5,7],其中,前者使用的頻率相對較高。在6次試跳過程中,泰勒助跑倒2~倒1步的步幅均表現(xiàn)出“大-小”模式且動作結構穩(wěn)定,體現(xiàn)了積極上板的節(jié)奏特征。雖然倒2步的研究確實能夠反映一定的步長變化現(xiàn)象,但并不足以充分揭示運動員助跑過程步幅調(diào)控特征。為準確把握調(diào)整時機,課題組通過本次世錦賽進行了相關驗證(圖2)。

圖2 泰勒助跑倒7~倒3步全景圖Figure 2 The Panorama in the Last 7~3 Strides of the Approach

通過對助跑后半程17.26 m處(板前7~1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表3),該運動員倒7~倒6步、倒5~倒4步、倒3~倒2步步長變化幅度分別為1 cm、2 cm、3 cm,說明助跑板前7~倒1步步幅出現(xiàn)了3個穩(wěn)定調(diào)整單元,倒4~倒3步、倒2~倒1步的銜接調(diào)整最深,變化幅度分別為22 cm、24 cm。助跑板前7~1步實際是在視覺搜索的基礎上通過步幅調(diào)控而形成的“雙節(jié)奏”結構,是穩(wěn)定(倒7~倒4步)與非穩(wěn)定(倒3~倒1步)運動模式的綜合體現(xiàn)。圖3清晰的顯示:倒4步是該運動員步幅調(diào)整的臨界點,倒3~倒1步總體表現(xiàn)為“中-大-小”的步幅節(jié)奏變化模式。從6次試跳實際距離的角度出發(fā),倒3~倒2步的穩(wěn)定過渡(1~3 cm)以及倒2~倒1步步幅基本保持24~29 cm的變化幅度對取得優(yōu)異運動成績有著積極意義。

表3 泰勒助跑板前7~1步步幅 (m)Table 3 Strides Length in the Last 7~1 Strides of the Approach

圖3 泰勒助跑板前7~1步步幅變化趨勢Figure 3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Stride Length in the Last 7~1 Strides of the Approach

在一個完整的周期性運動中,運動員步幅的變化在1~3 cm之內(nèi),這種相對穩(wěn)定且?guī)缀醯乳L的規(guī)律性變化認為是運動員下肢柔韌性及力量均衡的良好表現(xiàn);板前7~倒1步步幅的節(jié)律性變化對第6次試跳(18.21m)優(yōu)異成績的創(chuàng)造起到了關鍵作用;由于第1次試跳的倒2~倒1步以及第2次試跳的倒3~倒2步步幅變化過大導致倒3~倒1步動作結構不穩(wěn)定因而競技表現(xiàn)并不理想,說明即使是世界最優(yōu)秀的運動員也應該高度重視前3次試跳步幅的穩(wěn)定性。

為進一步驗證助跑倒7~倒1步步幅、正式成績、實際距離之間的相關關系,相關性統(tǒng)計檢驗結果顯示:正式成績與實際距離呈顯著性相關關系(r=0.982,P<0.01),但步幅之間、步幅與正式成績之間并不具有相關性。均值檢驗結果得出:倒4~倒3步步幅及倒2~倒1步步幅差異非常顯著(P<0.01)。根據(jù)上述統(tǒng)計結果,我們得出如下結論:三級跳遠助跑步幅的調(diào)整能夠為起跳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步幅調(diào)控方式及時機的整體把握等對運動成績的影響較單一步幅的大小變化更為深遠。

2.1.2 時間特征

跑步中的1個周期是由1個復步(兩個單步)構成[2],如果以一個單步為結構單元,助跑板前7~倒1步的每個單元時間在0.18~0.24 s區(qū)間(表4)。倒7~倒4步每個結構單元的時間保持在0.24 s,與步幅節(jié)奏變化趨勢相類似;倒3~倒1步用時“中-長-短”(圖4)變化與“中-大-小”的步幅節(jié)奏模式相吻合。統(tǒng)計結果顯示:助跑倒4~倒3步、倒3~倒2步、倒2~倒1步時間(P<0.01)及倒4與倒2步時間(P<0.05)均在不同水平上表現(xiàn)出顯著性差異。正是由于倒4~倒3步、倒2~倒1步步幅以及時間本身的差異性,因此出現(xiàn)了步幅“大-小”變化與時間“長-短”變化相匹配模式。雖然倒3~倒2步步幅沒有明顯變化,但用時差異卻非常顯著,步幅的“?。蟆弊兓c時間的“短-長”變化相對應。

綜合均值表現(xiàn),助跑1個單步用時長短與步幅的大小變化關聯(lián)密切,步長與用時的節(jié)奏變化總體表現(xiàn)為“相互對應”關系;當具體到不同試跳中,這種看似具有普遍性的規(guī)律又與特殊性共存,即步幅大小變化與用時長短變化實際是一種相對而非絕對匹配關系,例如第3、5次試跳。其余成績相對較好的跳次中步幅與時間節(jié)奏變化基本一致,因此,倒3~倒1步用時“中-長-短”節(jié)奏與步幅“中-大-小”節(jié)奏相匹配是創(chuàng)造優(yōu)異成績的理想模式。

2.1.3 速度特征

2.1.3.1 平均速度特征

三級跳遠的“速度“核心在業(yè)內(nèi)已成共識,關于助跑速度量級的觀點主要聚焦于最大速度和最佳速度兩種理論,前一理論重點強調(diào)最大速度能力的必要性,后者則更加重視助跑速度的可控性。為進一步探索助跑速度的量級及調(diào)控的節(jié)點,本文對助跑后半程速度節(jié)奏進行了相關驗證。

有關助跑速度的研究多集中于板前11~6 m、6~1 m處的速度值,這種計算方式主要是借助于場地自然條件進行距離標定,反映的是助跑板前倒5~倒1步速度變化。研究結果證實:從板前11~6 m至6~1 m處,多數(shù)運動員是以積極加速的方式上板。如果要具體的反映每個單步速度及其相鄰之間的節(jié)奏,這種自然標定顯然已不能滿足研究需求,本研究通過大范圍二維標定有針對性地解決了這一技術難題。

表4 泰勒助跑板前7~1步時間 (s)Table 4 Times in the Last 7~1 Strides of the Approach

圖4 泰勒助跑板前7~1步時間變化趨勢Figure 4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Times in the Last 7~1 Strides of the Approach

在速度的量級上,平跳型運動員助跑板前倒7~倒1步每個單步的速度均值在10.40~11.94 m/s區(qū)間(表5),倒2步速度最慢,倒1步速度最快,單步速度峰值達到12.28 m/ s。多數(shù)情況下助跑速度的峰值出現(xiàn)在倒1步,但速度最快并不意味最成績最佳,如第1、2次試跳;與此相對應,較慢的速度同樣不易獲得較好成績,如第5次試跳;盡管第6次試跳倒1步速度僅有11.78 m/s,但這種低于均值的助跑速度卻恰恰創(chuàng)造了18.21 m的驚人成績。通過分析上述現(xiàn)象,本研究認為:絕對速度是三級跳遠運動員創(chuàng)造優(yōu)異成績的前提條件,對助跑最大速度的調(diào)控能力是創(chuàng)造優(yōu)異成績的關鍵。

表5 泰勒助跑板前7~1步速度 (m/s)Table 5 Average Velocities in the Last 7~1 Strides of the Approach

助跑板前倒7~倒1步速度與步幅、時間調(diào)控相類似,均包含穩(wěn)定與非穩(wěn)定雙結構,與之不同的是倒3~1步峰谷位置發(fā)生相對改變。在步幅“中-大-小”節(jié)奏和時間“中-長-短”節(jié)奏共同影響下,助跑板前倒3~倒1步最終形成了“中-慢-快”的速度節(jié)奏模式(圖5)。根據(jù)表3、表4、表5的變異系數(shù)CV分析,板前倒7~倒4步單步的步幅、時間、速度參數(shù)較為穩(wěn)定,倒3~倒1步參數(shù)離散程度稍大一些,其中倒3~倒2步尤為突出,根據(jù)這一技術特征表現(xiàn)基本確定板前倒3~倒2步是助跑節(jié)奏控制的重點。在18.21 m的試跳中,泰勒倒2步保持了10.95 m/s的平均速度,倒2~倒1步的速度損失僅有0.82 m/s,這兩項指標明顯有別于其他跳次。因此,穩(wěn)定倒3~倒1步速度節(jié)奏、保持倒2步速度的絕對優(yōu)勢并提高倒1步速度的利用率是提高助跑速度實效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圖5 泰勒助跑板前7~1步速度變化趨勢Figure 5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Average Velocities in the Last 7~1 Strides of the Approach

通過對單步的速度與步幅、時間、成績的統(tǒng)計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倒4~倒1步相鄰之間速度(P<0.01)及倒4步與倒2步速度(P<0.05)差異顯著。倒7~倒4步及倒1步步幅均與速度顯著相關(r=1,P P<0.01),倒3~倒2步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很可能是受較大離散程度的影響。助跑一個單步的步幅、時間及速度與運動成績均無相關關系,進一步證實助跑對三級跳遠運動成績的影響并不完全取決于動作結構單元的某一項技術參數(shù),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整體運動節(jié)奏。

2.1.3.2 瞬時速度特征

三級跳遠助跑速度包括平均速度、瞬時速度、最大(?。┧俣鹊榷喾N存在形式,因研究目的、實驗條件及對項目本質(zhì)特征認識等差異,瞬時速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助跑倒2~倒1步。運動視頻圖像多重處理技術分析結果顯示:在倒2~倒1步一個單步的支撐階段,膝關節(jié)角度始終處于減少狀態(tài)而踝關節(jié)的緩沖與蹬伸變化則相對清晰。

助跑倒2~倒1步的支撐階段,身體重心多在緩沖環(huán)節(jié)發(fā)生水平速度損失,在關節(jié)積極蹬伸及肢體的協(xié)調(diào)擺動作用下,蹬伸環(huán)節(jié)不僅對前一環(huán)節(jié)的速度損失進行了“補償”,離地速度甚至超過了著地速度(表6)。成績相對較好的跳次在倒2步支撐階段會出現(xiàn)速度損失,即離地速度并不總是超越著地速度;倒2~倒1步支撐階段的速度變化均遵循“先減少后增加模式” (圖6)。

表6 泰勒倒2~倒1步身體重心瞬時水平速度 (m/s)Table 6 Horizontal BCM Velocities in the Last 2~1 Strides of the Approach

根據(jù)助跑倒2~倒1步身體重心著地瞬間、離地瞬間及最小速度值的統(tǒng)計檢驗結果,倒2步著地與離地瞬時速度差異非常顯著(P<0.01),倒2~倒1步著地速度不僅與最小速度值高度相關(r1=0.825、r2=0.873,P<0.05),也是唯一與運動成績高度相關且變異系數(shù)相對較大的參量(r=0.955,P<0.01)。著地前的積極擺動和離地前的有力蹬伸不僅為最大助跑速度的保持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為優(yōu)異成績的獲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圖6 泰勒倒2~倒1步身體重心瞬時水平速度變化趨勢Figure 6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Horizontal BCM Velocities in the Last 2~1 Strides of the Approach

2.2 重心高度特征

“降重心”是跳躍項目助跑最后階段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教練員認為起跳前保持適宜的重心高度對起跳效果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助跑倒2~倒1步,優(yōu)秀運動員重心高度的均值變化區(qū)間為1.02~1.07 m,極值分別為0.98 m、1.12 m(表7)。在原有的認識中,助跑支撐階段身體重心高度一般表現(xiàn)為“中-低-高”模式,即身體重心在緩沖環(huán)節(jié)會降低,蹬伸環(huán)節(jié)會有所提高。從本研究的均值變化分析,倒2~倒1步“中-低-高”模式并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低-平-高”和“高-低-平”兩種上升與下降模式。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確定:支撐階段的緩沖環(huán)節(jié)是“降重心”的重要節(jié)點,倒1步是一個典型的低重心保持階段。無論是成績相對較好的跳次還是成績相對較差的跳次,泰勒在倒2步的緩沖階段及倒1步的蹬伸階段均表現(xiàn)出良好的重心控制能力。

表7 泰勒倒2~倒1步身體重心高度 (m)Table 7 Height of BCM in the Last 2~1 Strides of the Approach

圖7 泰勒倒2~1步身體重心高度變化趨勢Figure 7 The Changing Trend of the Heights of BCM in the Last 2~1 Strides of the Approach

均值檢驗及相關性檢驗結果顯示:倒2~倒1步離地瞬間身體重心的高度差異顯著(P<0.05),對快速而準確上板的目的性要求是造成倒2~倒1步身體重心高度差異的主要原因。支撐階段的著地、最大緩沖及離地瞬間,倒2~倒1步身體重心的高度兩兩之間高度相關(rmax=1、rmin=0.854,P<0.01),說明倒2~倒1步重心高度之間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關系,前一環(huán)節(jié)的異常變化有可能引起發(fā)后續(xù)環(huán)節(jié)的連鎖反應。

2.3 角度特征

2.3.1 支撐腿關節(jié)角度

支撐腿關節(jié)角度變化是運動員下肢支撐能力的重要評價指標,是動作形式的重要體現(xiàn)。助跑倒2~倒1步(表8)著地瞬間,膝關節(jié)角度維持在148.99?~151.56?水平上,離地瞬間區(qū)間范圍為140.25?~142.77?。整個支撐過程,膝關節(jié)始終處于“屈曲”狀態(tài),蹬伸不明顯;倒2~倒1步著地瞬間踝關節(jié)角度保持在98.70?~107.38?區(qū)間,離地瞬間變化區(qū)間為111.23?~119.59?,踝關節(jié)角度在著地與離地瞬間與膝關節(jié)變化趨勢完全相反,踝關節(jié)“屈伸”節(jié)奏清晰(圖8),最小值區(qū)間為94.81?~96.67?。

通過對倒2~倒1步支撐腿膝、踝關節(jié)的變化幅度的比較可以看出:倒2步膝、踝關節(jié)緩沖幅度均是倒1步的兩倍,但倒1步踝關節(jié)的蹬伸幅度恰恰是緩沖幅度的2倍。三級跳遠支撐腿著地的緩沖動作實際上是膝、踝關節(jié)的共同作用,蹬伸動作是以踝關節(jié)蹬伸為主導,膝關節(jié)則保持“屈蹬”姿勢。在地面反作用力自下而上的傳遞過程中,踝關節(jié)的有力蹬伸大大提高了重心速度傳遞的實效性,尤其是成績較好的跳次,其倒1步離地時踝關節(jié)角度基本在120?以上,因此踝關節(jié)的快速力量練習是三級跳遠項目不可或缺的訓練內(nèi)容。

表8 泰勒倒2~倒1步支撐腿關節(jié)角度 (?)Table 8 Joint Angles of Supporting Leg in the Last 2~1 Strides of the Approach

圖8 泰勒倒2~倒1步支撐腿關節(jié)角度變化趨勢Figure 8 The Changing Trend of Joint Angles of Supporting Leg in the Last 2~1 Strides of the Approach

為驗證倒2~倒1步支撐腿關節(jié)角度在不同時相的差異性,均值檢驗結果顯示:倒2~倒1步的膝關節(jié)角度及倒1步的踝關節(jié)角度在著地和離地瞬間差異非常顯著(P<0.01);踝關節(jié)角度則在倒2~倒1步的著地、離地瞬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1<0.05,P2<0.01)。倒2~倒1步膝關節(jié)角度變化基本穩(wěn)定,踝關節(jié)角度的變異性明顯偏大。在上述研究中,倒2~倒1步身體重心高度有“低-平-高”和“高-低-平”2種變化模式,為進一步探究這一現(xiàn)象的本質(zhì),本文將支撐階段重心高度與膝、踝關節(jié)角度進行了相關性檢驗,研究結果得出:倒2步離地、倒1步著地瞬間,身體重心的高度與踝關節(jié)角度相關但程度較弱(r1=0.668、r2=0.613,P>0.05),與膝關節(jié)角度并沒有表現(xiàn)出統(tǒng)計學上的相關關系;由此可以推斷,倒2~倒1步支撐階段身體重心高度的影響因素可能還包括身體姿態(tài)、著地動作、踝關節(jié)力量等。

2.3.2 支撐與騰起角度

支撐階段速度的損失主要與著地角度相關,著地角度越小制動支撐阻力越大,水平速度損失越多。本研究中(表9),助跑倒2~倒1步著地角度區(qū)間為80.33?~83.83?,離地角度變化區(qū)間為59.67?~64?;倒2步騰起角度2.38?,倒1步則基本保持水平(-0.16?);大著地角、小離地角、低騰空是助跑支撐階段的基本技術特點。80?~85?的著地角度以及56?~61?的離地角度是減少助跑制動阻力、保持助跑水平速度,但能否對比賽成績起決定性作用還要取決于運動員的蹬伸與擺動能力。

助跑倒2步、倒1步的著地角度與離地角度、騰起角度差異非常顯著(P<0.01),倒2步著地角度與重心高度有一定相關關系(r=0.710,P>0.05),與著地瞬時水平速度、速度損失量、速度利用率均無統(tǒng)計學相關意義。根據(jù)主觀分析及客觀統(tǒng)計結果的對照,研究認為:著地角度與助跑速度雖然在統(tǒng)計學上并沒有表現(xiàn)出直接的相關關系,但這一結果卻恰恰突出了支撐能力與擺動積極性的重要性,因此,著地角度是影響助跑速度的重要條件,但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運動員支撐與擺動能力。

2.4 踏板效果特征

三級跳遠實際距離由正式成績和踏板損失距離兩部分構成,實際距離與正式成績高度相關(r=0.982,P<0.01)。踏板是三級跳遠跑跳轉(zhuǎn)換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其準確性直接影響運動成績的有效性。第15屆世錦賽三級跳遠決賽前12名選手踏板區(qū)間0.5~35.20 cm,均值8.54 cm,變異系數(shù)達到91.28%,踏板極不穩(wěn)定。圖10中,泰勒6次試跳踏板區(qū)間為9.20~35.20 cm,均值17 cm,后4次試跳準確性相對有所提高。如果第6次試跳踏板精度再提高8~9 cm的話,那么,保持近20年18.29 m的世界紀錄有可能會被追平或打破。59%的變異系數(shù)(踏板損失距離)說明踏板穩(wěn)定性相對較差,尤其是前兩個跳次表現(xiàn)最為突出。三級跳遠踏板準確性與穩(wěn)定性不僅直接影響運動成績的有效性,而且會對運動員的參賽心理產(chǎn)生激發(fā)或抑制作用。

表9 泰勒倒2~倒1支撐及騰起角度 (?)Table 9 Angles of Supporting and Taking off in the Last 2~1 Strides of the Approach

圖9 泰勒助跑倒2~倒1步支撐角度變化趨勢Figure 9 The Changing Trend of Supporting Angles in the Last 2~1 Strides of the Approach

圖10 6次試跳趾板距離Figure 10 Toe-to-board Distances of Six Attempts

三級跳遠趾板距離與倒2步著地速度(R=-0.855,P<0.05)、步長(r=0.826,P<0.05)顯著相關。除此之外,倒2步重心移動距離(r=0.695)及倒1步均速(r=0.669)、步幅(r=0.672)均同樣影響踏板準確性(P>0.05)。根據(jù)上述研究結果可以得出:倒2步的步長與速度是踏板準確性的關鍵影響因素,適度縮短倒2步步長利于提高踏板準確性,倒2步以較快的速度著地并不意味著踏板準確性一定會降低。趾板距離與正式成績(r=-0.671)、實際距離(r=-0.519)均負相關,間接證明了提高踏板準確性有助于提高競技水平。

3 結論

1. 助跑倒4步是平跳型三級跳遠節(jié)奏調(diào)整的臨界點;倒3~2步參數(shù)變異性最大,是助跑節(jié)奏控制的重點與難點。

2. 助跑倒3~倒1步 “中-長-短”時間節(jié)奏與 “中-大-小” 步幅節(jié)奏相搭配是創(chuàng)造優(yōu)異成績的理想模式。

3. 穩(wěn)定倒3~倒1步速度節(jié)奏、保持倒2步速度的絕對優(yōu)勢并提高倒1步速度的利用率是提高助跑速度實效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4. 助跑支撐階段的緩沖動作實際上是膝、踝關節(jié)的共同作用,蹬伸動作是以踝關節(jié)蹬伸為主導,膝關節(jié)則保持“屈蹬”方式?!翱觳筋l、大著地角、小離地角、屈蹬、低騰空”是倒2~倒1步基本技術特點。

5. 80?~85?的著地角度與56?~61?的離地角度相搭配利于減少助跑制動阻力、保持水平速度,但能否對比賽成績起決定性作用主要取決于運動員的蹬伸與擺動能力。

6. 倒2步步長和速度是踏板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提高踏板準確性有助于提高競技水平。

[1] 何幼棣.對三級跳遠技術的再理解[J].田徑,2000,(6):16-17.

[2] 劉建國,范秦海,李建英,等.田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喬恩?愛德華茲[EB/OL].http://baike.baidu.com

[4] 宋亮,李文東,宋惠娟.愛德華茲三級跳遠技術的運動學分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22(2):66-77.

[5] 袁曉毅,吳冀,趙俊華. 柏林田徑世錦賽男子三級跳遠運動員起跳技術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11):115-118.

[6] 詹姆斯?海.奧運會三級跳遠運動員力量分配與運動成績關系研究[J].田徑,2000,(10):28-31.

[7] Biomechanics Report WC Berlin 2009 Triple Jump[EB/OL]. https://www.iaaf.org.

[8] ALLEN S J,KING M A,YEADON M R.Trade-offs betwee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velocities during triple jumping and the effect on phase distances [J].J BioMech,2013,46:979-983.

[9] HAY J G,MILLE J A. Techniques used in the triple jump [J].Int J Sport BioMech,1985(1):185-196.

[10] YU B,HAY J G. Optimum Phase ratio in the triple jump [J].J BioMech,1996,29(10):1283-1289.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pproach of Men’s Triple Jump Champion Taylor at the 15thIAAF World Championships

ZHENG Fu-qiang1,2,YUAN Ting-gang2,LI Ai-dong2,WANG Guo-jie3,DAI Yong1,GUO Yuan-qi4

This study analyzed approach techniques of the balanced triple Jump by the methods of 2-D Video,expert interview and mathematical.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istinguish technology type,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approach technique,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 an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scienti fi c training. Results:1) Amplitudes of the strides length variation in the last 7~1 adjacent strides are 1cm,5cm,2cm,22cm,3cm and 24cm;The time between adjacent single stride in the last 4~1 strides showed signi fi cant difference (P<0.01). 2) Average velocity in the last 7~1 strides of the approach is 11.02 m/s,the last 2 stride is the slowest (10.40 m/s),and the last 1 stride is to reach the peak (11.94 m/s);the touchdown velocity of the last 2 stride is the only parameter which i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athletic performance and the coef fi cient of variation is relatively large (R=0.955,P<0.01). 3) In the last 2~1 strides of the approach,the angles of touchdown and extension are maintained in the range of 80.33~83.83? and 59.67~64? respectively;The angle of takeoff in the last 2 stride is 2.38?,but it’s maintained in 0°level (-0.16?) basically in the last 1 stride. 4) The mean value of the toe-to-board distances of six attempts is 17cm,it’s showed a signi fi c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last 2 touchdown velocity (R=-0.855,P<0.05) and the stride length (R=0.826,P<0.05). Conclusions:1) The last 4 stride of the approach is a critical point of the rhythm adjustment of the balanced triple jump;The last 3~2 strides are the focus and dif fi culty of the rhythm control and the variability of the parameters of it is the maximal. 2) In the last 3~1 strides,match “medium~long~short” time rhythm with “ medium~big~small” pace rhythm is an ideal model to create excellent results. 3) Stable the speed rhythm of the 3~1 strides ,maintain the absolute advantage of the last 2 speed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last 1 speed are the critical link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pproach speed. 4) Amortization action is actually a combined action of the knee and ankle joint during the supporting phase,extension takes the stretching of ankle joint as the leading,knee joint keep ”bending” mode. “quick stride frequency,large touchdown angle,small extension angle,kneebend and low fl ight are the basic technical features of the last 2~1 strides. 5) Match the touchdown angle in the range of 80~85? with the extension angle in the range of 56~61? is helpful to reduce braking resistance and maintain horizontal speed,but could it be to a decisive role to the competition results mainly depends on the capability of the athlete on stretch and swing. 6) Stride size and velocity of the last 2 strid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 the touchdown effect,Increasing the accuracy of the toe-to-board distance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mpetition.

balanced triple Jump;approach rhythm;technical analysis;IAAF world championships;Taylor

G823.4

A

1002-9826(2017)03-0108-09

10. 16470/j. csst. 201703016

2016-10-11;

2016-12-13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基本科研業(yè)務費資助項目(基本16-34)。

鄭富強,男,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田徑教學訓練理論與實踐,E-mail:beitifuqiang@sina.com。

1.山東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2.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北京100061;3.閩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福建 漳州363000;4.北京體育大學,北京,100084

1.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2. China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Beijing 100061,China;3.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4.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猜你喜歡
步幅泰勒踝關節(jié)
等速肌力測試技術在踝關節(jié)中的應用進展
我和亞洲飛人比速度
崴腳,不可忽視的傷害
泰勒展開式在函數(shù)中的應用
5 ways to reduce your carbon footprint from home 減少家庭碳足跡的5種方法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踝關節(jié)損傷的正確處置
防風寒白天踮踮腳
展示不完美
中學生100米跑中的步頻與步幅
阜城县| 阿克苏市| 绍兴市| 澄江县| 阳朔县| 鄄城县| 大名县| 南溪县| 兰考县| 宁城县| 五华县| 合水县| 石楼县| 中方县| 渭南市| 通州区| 二连浩特市| 修文县| 理塘县| 金塔县| 麻江县| 开封县| 朝阳市| 广平县| 石楼县| 黄陵县| 郴州市| 顺义区| 长顺县| 庐江县| 东丰县| 桐梓县| 和顺县| 绥宁县| 阜康市| 沈丘县| 江达县| 墨江| 城固县| 叙永县| 江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