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邦芳, 鄭江花, 蘭 俊, 盧洪洲,
寨卡病毒病的流行及防控現狀
汪邦芳1, 鄭江花*, 蘭 俊2, 盧洪洲1,**
寨卡病毒 ; 流行現狀 ; 診斷治療 ; 防控措施
1947年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首次分離自烏干達寨卡森林中的恒河猴,1948 年初,人們從當地非洲伊蚊體內分離出 ZIKV,血清學研究證實, 人 類 也 會 被 感 染。1952 年 Dick 等[1]報道ZIKV 通過小鼠腦內傳代可產生小鼠適應株,僅7日齡以下的幼鼠能被感染,且感染重復性不好,但 2 周齡小鼠即使采用大劑量病毒也不能被感染 。
2015年以來 ZIKV 在太平洋地區(qū)和美洲地區(qū)大 規(guī) 模 流 行[2-3]。 巴西 等美 洲中 部 和 南 部地 區(qū)ZIKV 感染暴發(fā)流行最為嚴重,疫情至今不斷蔓延和擴展。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于 2016 年 2 月 1日宣布可能由 ZIKV 導致的新生兒小頭畸形和其他神經系統(tǒng)病變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4]。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 2016 年 2 月8 日宣布把針對 ZIKV 的警戒水平提升至最高級別,這是繼 2009 年甲型 H1N1 流感和 2015 年埃博拉疫情后,美國再次發(fā)布最高級別的疫情警報[5]。自從 2016 年 8 月以來西太平洋地區(qū)不斷有新的國家報道 ZIKV 感染病例,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至 2016 年 9 月 1 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共召開 4 次關于 ZIKV 與新生兒小頭畸形相關的緊急會議。2016 年 8 月 26 日和 8 月 30 日,WHO 分別發(fā)布了 ZIKV 相關格林 - 巴利綜合征診療臨時指南[6]和 ZIKV 母嬰傳播的篩查、評估及治療的臨時指南[7]。緊接著 9 月 6 日又頒布了防治性傳播 ZIKV指南,指南中強調必須采取使用避孕套的方法來避免 ZIKV 的性傳播,建議在流行區(qū)域免費發(fā)放避孕套[8]。2016 年 2 月 9 日我國報道第 1 例輸入性ZIKV 感染的病例,此后,北京、廣東、浙江等陸續(xù)發(fā)現輸入性病例,因此做好 ZIKV 病的防治工作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本文就 ZIKV 病的流行現狀、診斷治療、預防與控制措施作一個綜述。
ZIKV 是一種經伊蚊傳播的單鏈 RNA 蟲媒病毒,屬于黃病毒科黃病毒屬,與乙型腦炎病毒、登革熱病毒、西尼羅病毒近親,具有黃病毒的特征[9]。 ZIKV 顆粒組成 包 括 包膜、 核衣殼(呈二十面體)、無節(jié)段單正鏈 RNA 基因組,長度為10 794 bp[1]。
室溫下,ZIKV 在干燥的血液和分泌物中可穩(wěn)定存在達數日,4 ℃時其感染性保持數周, -70 ℃或冷凍干燥狀態(tài)下可長期保存。黃病毒屬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熱。熱敏感試驗顯示,58 ℃30 min 或 60 ℃ 15 min 可滅活 ZIKV[9]。常規(guī)消毒劑及消毒方法如 70% 乙醇、1% 次氯酸鈉、脂溶劑、過氧乙酸及紫外線照射均可滅活 ZIKV。ZIKV 對乙醚、酸、甲醛、高錳酸鉀、離子型或非離子型去污劑等敏感[10-11]。
據記載,人類最早感染病例見于 1952 年烏干達和坦桑尼亞[11-12]。1964 年一名在烏干達研究ZIKV 的研究者感染 ZIKV 并在他的報道中稱癥狀輕 微[13]。 在 20 世 紀 的 上 半 葉 ZIKV 從 烏 干 達 傳入到西非和亞洲[14]。2005 年以前在非洲和東南亞區(qū)域僅有散發(fā)的 ZIKV 人感染病例[15]。2007 年在西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雅浦島首次暴發(fā)人感染 ZIKV 疫情[14]。2008 年有位美國科學家在塞內加爾野外工作時染上 ZIKV,回家后傳染給了他的妻子,這是首次報道通過性接觸傳播的病例[16]。2012 至 2014 年,太平洋島又有 4 個島嶼(法屬玻利維亞島、復活節(jié)島、庫克島、新喀里多尼亞島)發(fā)生了 ZIKV 的暴發(fā)流行[17]。法屬玻利維亞成千上萬的疑似病例研究結果顯示 ZIKV 與先天畸形及嚴重的神經和免疫系統(tǒng)疾病有關[18],其中有2 位母親和他們的孩子在孩子出生后 4 d 內被檢測出被 ZIKV 感染,新生兒的感染顯示了 ZIKV 通過胎盤 及分 娩 傳播[19];同時 期 在 1 505 名 無癥 狀 的獻血者中 ZIKV 的 PCR 檢測為陽性,這一發(fā)現提示 ZIKV 可以通過血液傳播[20]。2015 年 3 月巴西向 WHO 報告了近 7 000 例 ZIKV 病癥狀輕微無死亡病例,自此,ZIKV 病愈演愈烈,截止 2016 年 9月 22 日,全球有 71 個國家和地區(qū)報道出現 ZIKV感染病例。2015 年以來有 56 個國家是首次出現ZIKV 的暴發(fā),在 2016 年共有 5 個國家出現 ZIKV的本地傳播,自 2016 年 2 月以來有 12 個國家報道通過人傳人感染病例 ;有 21個國家和地區(qū)報道可能由 ZIKV 感染導致的新生兒小頭畸形及其他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其中 4 個國家雖然不是 ZIKV流行國家,但是孕婦曾經去過流行區(qū)域 ;有 19個國家報道格林-巴利綜合征確診病例增加,并且在實驗室確診 ZIKV 感染的患者中格林-巴利綜合征的確診病例也在增加,共計報道有 2 047 例可能與 ZIKV 有關的小頭畸形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患者[21]。2013-2016 年全球 ZIKV 的分布見圖1[22]。
圖1 2013—2016 年全球 ZIKV 的分布
3.1 傳染源
ZIKV 病的傳染源主要為患者、隱性感染者和感染 ZIKV 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目前已經在患者血液、尿液、羊膜液、精液、唾液以及腦部和脊髓等體液中發(fā)現 ZIKV。
3.2 傳播媒介
ZIKV 的主要傳播媒介為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白紋伊蚊、非洲伊蚊、黃頭伊蚊等多種伊蚊屬蚊蟲也可能傳播該病毒[22]。ZIKV 的流行區(qū)域與伊蚊分布有關,其在伊蚊體內的增殖期約為 10 d,稱為外潛伏期。給伊蚊喂食含 ZIKV 的血液 5 d 后,62% 伊 蚊 唾液腺中可分 離 到 病毒,10 d 后 所 有 伊蚊體內均可分離到病毒,提示伊蚊可通過叮咬將ZIKV 傳播給人[23]。在伊蚊體內,ZIKV 基因組曾發(fā)生自然重組,包膜蛋白 N154 糖基化位點丟失,這可能是其適應伊蚊宿主的反應[24]。據監(jiān)測,我國與傳播 ZIKV 有關的伊蚊種類主要為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沿海市縣及火山巖地區(qū)、廣東省雷州半島、云南省的西雙版納州、德宏州、臨滄市,以及臺灣嘉義縣以南及澎湖縣部分地區(qū);白紋伊蚊則廣泛分布于北至沈陽、大連,經天水、隴南,至西藏墨脫一線及其東南側大部分地區(qū)。
3.3 傳播途徑
3.3.1 蚊媒傳播 蚊媒傳播為 ZIKV 的主要傳播途徑。蚊蟲叮咬易感者而傳染 ZIKV,其后再通過叮咬的方式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伊蚊主要在人類居住的水源或水容器中繁殖,大部分伊蚊一生在其變成成蟲后的房屋或周圍生活,飛行距離約 400米。伊蚊主要白天在戶外叮咬人,而在室內整天均可叮咬人,可致家庭聚集性感染。蚊卵可在干旱條件下生存數月,有水時密度很快上升[25]。
3.3.2 母嬰傳播 有研究證明 ZIKV 可通過胎盤由母親傳染給胎兒。孕婦可能在分娩過程中將 ZIKV傳播給新生兒。在乳汁中曾檢測到 ZIKV 核酸,但尚無 ZIKV 通過哺乳感染新生兒的報道。
3.3.3 性傳播 從 ZIKV 流行疫區(qū)歸來的無癥狀的男性和有癥狀的女性體內的病毒攜帶可持續(xù)8周至 6 個月,并且可以通過性接觸傳播[8]。
3.3.4 血 液 傳播 ZIKV 可能通過 輸 血 傳播, 目前巴西已有4例可能經輸血傳播的病例報告。美國血庫協(xié)會和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建議延遲那些從疫區(qū)回來人員的獻血行為,直至其準確的核酸檢測結果出來或者有新的藥物研發(fā)出來才可以執(zhí)行[26]。
3.4 人群易感性
包括孕婦在內的各類人群對 ZIKV 普遍易感,隱性感染者約占 80%,約 20% 感染者出現臨床癥狀。曾感染過 ZIKV 的人可能對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3.5 潛伏期和傳染期
目前該病的潛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資料提示可能為 3~12 d?;颊叩拇_切傳染期亦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發(fā)病早期可產生病毒血癥,具備傳染性。病毒血癥期多為 5~7 d,一般從發(fā)病前2~3 d 到發(fā)病后 3~5 d,部分病例可持續(xù)至發(fā)病后 11 d?;颊吣蛞嚎蓹z出病毒,檢出持續(xù)時間長于血液標本?;颊咄僖阂部蓹z出病毒,病毒載量可高于同期血液標本。在患者精液中病毒持續(xù)被檢出的時間長,個別病例發(fā)病后 62 d 仍可檢出病毒核酸。無癥狀感染者的傳染性及期限尚不明確。
ZIKV 病的診斷需要根據患者的流行病學史包括旅行和活動地點,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來綜合判斷。ZIKV 感染引起的臨床癥狀輕微,多為流感樣表現,且能自愈,通過臨床表現進行診斷比較困難,必須要對疑似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才能確診。
4.1 ZIKV 病的實驗室診斷
ZIKV 病的實驗室檢測主要包括病毒核酸檢測、血清學檢測和 ZIKV 的分離和培養(yǎng)鑒定。
4.1.1 ZIKV 的 核酸分子檢測 目前公共數據庫中 ZIKV 全基因組序列較少,根據 NS5 基因序列ZIKV 分為 3 個譜系 :東非系、西非系和亞洲系。各系之間 NS5 基因核酸序列同源性達到 89%,氨基 酸 序 列 相 似 性 為 97%[27],2015 至 2016 年 美 洲流行毒株更接近亞洲譜系序列[28]。近年來,多個研究小組已建立 ZIKV 特異性核酸快速檢測方法,這些方法的目標片段為病毒 E基因或 NS5基因,采 用 一 步 法 RT-PCR 或 實 時 熒 光 RT-PCR[27]。 為快速鑒別診斷,有研究組采用黃病毒NS5基因通用 RT-PCR 結合擴增產物直接測序的方法確認病原[29]。隨著 ZIKV 在全球更多地區(qū)的傳播流行,E基因可能出現更多適應性突變,導致原引物特異性下降,出現檢測假陰性,因此可選取包括E基因和 NS5基因在內的2種及2種以上不同靶基因的檢測方法,覆蓋 ZIKV 各譜系,從而提高檢測準確率。自從 2015 年 ZIKV 病流行以來,已經有超過 55 種 ZIKV 診斷性測試方案被研制出來,有些已經得到了監(jiān)管機構的批準。WHO預計未來幾個月將會有更多的測試方案被提交監(jiān)管機構[30]。
4.1.2 ZIKV 的血清學檢測 ZIKV 的血清學檢測主要為 ZIKV IgM、IgG 特異性抗體與中和抗體的血清學檢測方法。已建立的血清學檢測方法包括酶聯免疫捕獲法檢測 IgG 抗體、酶聯免疫單克隆
抗體捕獲法檢測 IgG 抗體、90% 空斑減少中和試驗(PRNT90)、補體結合試驗、血凝抑制試驗、免疫熒光試驗等。與傳統(tǒng)的 IgG 檢測方法相比,酶聯免疫單克隆抗體捕獲方法靈敏、特異、操作簡單、生物安全性高,具有優(yōu)越性。補體結合試驗和血凝抑制試驗等其他血清學診斷方法皆存在 ZIKV 與其他黃病毒的交叉反應。因此,在缺乏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的情況下,基于上述方法的單次抗體檢測結果均不能作為確診依據,必須用同一病例的雙份血清來確定。
4.1.3 ZIKV 的分離和培養(yǎng) 病毒的分離和培養(yǎng)是國際上公認的病毒鑒定金標準。1947 年 4 月 Dick等[1]從 恒 河 猴 血 清 中 成 功 分 離 了 第 1 株 ZIKV。Perkasa 等[31]利 用 Vero 細 胞 系 來 分 離 和 培 養(yǎng)ZIKV。病毒分離雖耗時費力,無法快速診斷,但卻是鑒定病原體的金標準,分離獲得的毒株對后續(xù)病毒生物學特性研究、疫苗和藥物研發(fā)都必不可少,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
4.2 ZIKV 不同人群的實驗室診斷
4.2.1 疑似病例的實驗室檢測 對于 2 周內到過ZIKV 流行地區(qū)且出現發(fā)熱、皮疹、肌肉痛和關節(jié)痛的患者,一般可采集血清進行病毒核酸分子檢測,在發(fā)病 7 d 內可檢測到患者血液標本中的病毒核酸,當病毒核酸檢測為陰性而抗體為陽性時需與黃病毒家族的其他成員(如登革病毒、西尼羅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等)進行鑒別[32],可通過檢測恢復期血清抗體來確認新近感染。
4.2.2 孕婦的實驗室檢測 對于無臨床表現但去過 ZIKV 流行地區(qū)的孕婦,建議進行血清學檢測。對于長期居住在 ZIKV 流行地區(qū)的孕婦,由于接觸黃病毒科病毒的概率較高,在進行 ZIKV 檢測時IgM 抗體假陽性的概率相對較高,但是考慮到整個孕期始終有 ZIKV 感染的風險,還是建議定期重復檢測 IgM 抗體。如果產前超聲檢查發(fā)現胎兒小頭畸形或顱內鈣化跡象,可通過檢測羊水中的病毒核酸來幫助判斷宮內感染的發(fā)生[33]。
4.2.3 新生兒的實驗室檢測 新生兒出生 2 d 內采集血液(或臍帶血)、腦脊液和胎盤組織標本,用RT-PCR 方法檢測病毒核酸,血液和腦脊液還可用于檢測 ZIKV 的 IgM 抗體,并進一步通過 PRNT90來確認病原。臍帶和胎盤組織可采用免疫組化檢測組織細胞中的 ZIKV 抗原。在上述任一類型標本中檢測到病毒核酸或抗原均可確認為病毒感染。血清 ZIKV 特異性 IgM 抗體或中和抗體的效價高于登革熱等其他黃病毒相應中和抗體4倍,也可確認為 ZIKV 感染 ;但如果中和抗體效價差異未超過 4 倍,則被認為“不確定”結果[34]。
4.2.4 胎 兒 或 嬰兒 尸檢 組 織 的 取 材 和實 驗室 檢測 胎兒組織或嬰兒尸檢組織的實驗室檢測,應送檢可采集到的任何組織,優(yōu)先采集心、肺、肝、腎、骨骼肌、骨髓等組織,用于病理學檢查,送檢時應同時送檢甲醛固定組織和冷凍組織。還可以通過免疫組化或 RT-PCR 檢測組織中的病毒抗原或核酸來確定 ZIKV 感染[35]。
4.3 ZIKV 病的治療
人感染 ZIKV 多數能自愈,感染引起的臨床癥狀輕微,多為流感樣表現,如皮疹、發(fā)熱、關節(jié)痛或結膜炎,極少引起死亡。癥狀一般持續(xù) 2~7 d自行好轉,無需住院治療,但是其可能導致的并發(fā)癥:格林-巴利綜合征及新生兒小頭畸形卻是非常嚴重的后果[36]。ZIKV 病無特效藥物,在未排除登革熱之前不宜使用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體類抗炎藥。
5.1 一般人群的預防和控制
5.1.1 開展健康教育,做好防護 避免蚊蟲叮咬,教育群眾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避免在蚊子出沒頻繁時段在戶外等陰暗處逗留。到 ZIKV 病流行區(qū),應穿著長袖上衣及長褲,并在外露皮膚及衣服上涂驅蚊藥物。
5.1.2 深入開展愛國衛(wèi)生運動 滅蚊、防蚊,消滅伊蚊的孳生地,消滅蚊蚴;在住宅、辦公室、醫(yī)院等公共場所,可采用藥物殺滅成年蚊子。另外據最新研究報道可使用生物技術將沃爾巴克體接種于雄性伊蚊,當雌雄伊蚊交配后產出的蚊卵便不能孵化,這將大大降低了伊蚊的繁殖[37]。
5.1.3 加 強 健 康 宣 傳 和 輿 論 引 導, 阻 斷 人 為 傳染 一旦出現發(fā)熱、皮疹、關節(jié)痛、結膜充血等癥狀應及時就診,如2周內有疫區(qū)旅游史應及時匯報 ;醫(yī)務人員應向上級部門報告疑似 ZIKV 感染患者,以便進一步確診,同時要快速隔離,避免向周圍健康人群傳播,患者在發(fā)病的第1周內應隔離并防蚊叮咬。
5.1.4 孕婦與計劃懷孕女性防護措施[7]計劃懷孕的女性以及處于孕期任何階段的孕婦,建議推遲前往 ZIKV 流行區(qū)域 ;如必須去,在出發(fā)前應該咨詢醫(yī)療人員,并在旅行期間嚴格遵循防護措施以避免蚊蟲叮咬,使用孕婦專用的滅蚊劑。計劃懷孕的女性從疫區(qū)回來后至少推遲懷孕6個月,在確定體內 ZIKV 已經去除的情況下再懷孕。ZIKV可通過性傳播,孕婦應在性行為中注意采取非常嚴格的保護措施(如使用避孕套),或是整個孕期避免性生活。
5.2 寨卡病毒病的醫(y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38]
5.2.1 控制傳染源和傳播媒介 對于定點收治醫(yī)院做好醫(yī)院感染的預防非常重要。醫(yī)院內的傳染源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進行管理:疑似或確診的患者應單獨或與同類患者安置一室,嚴禁與其他患者安置一室。收治此類疾病患者的病房應遠離其他患者病房。蚊媒傳播為 ZIKV 的主要傳播途徑,因此醫(yī)院內要采取環(huán)境控制措施,以減少傳播媒介的密度;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病區(qū)紗門窗等防蚊設備完好且能使用,睡覺時要使用蚊帳。
5.2.2 保護易感人群 嚴禁將 ZIKV 病患者收治于婦產科病區(qū),如有感染 ZIKV 的孕產婦,應采取隔離措施 ;收治 ZIKV 病患者的科室如有孕期醫(yī)務人員,建議暫時調離該科室。
5.2.3 醫(yī)務人員的防護措施 醫(yī)務人員按照標準預防做好防護措施:將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視為具有傳染性,在接觸這些物質以及患者黏膜和非完整皮膚時必須采取相應措施,如戴手套、正確的手衛(wèi)生等。既要防止血源性感染,也要防止非血源性感染傳播,必要時戴眼罩、口罩或面罩,穿不透水的防護衣、使用安全型注射器具等;既要防止患者將疾病傳播給醫(yī)務人員,又要防止醫(yī)務人員將疾病傳播給患者,強調雙向防護。
5.2.4 生物安全 采集患者全血或腦脊液送檢,送往實驗室過程中需放置于帶螺旋蓋的密閉容器中,防止泄露。標本采集人員及運送人員應按照要求做好職業(yè)防護[39]。
ZIKV 按照第三類病原微生物進行管理。凡涉及 ZIKV 的分離、培養(yǎng)、未經培養(yǎng)的感染材料等的操作應在生物安全二級(BSL-2)實驗室進行 ;滅活材料和無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可在生物安全一級(BSL-1)實驗室進行。病毒培養(yǎng)物的運輸應滿足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公布的《危險物品安全航空運輸技術細則》(Doc9284 號文件)A 類感染性物資的包裝要求,對應的聯合國編號為 UN2814 ;未經培養(yǎng)的感染性材料(包括患者血、尿液、唾液或動物體液標本以及現場采集的媒介生物標本等)運輸時應滿足B類感染性物質的包裝要求,對應的聯合國編號為 UN3373。開展相關運輸活動須按照原衛(wèi)生部發(fā)布的第 45號令《可感染人類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樣本運輸管理規(guī)定》進行審批后,方可實施運輸[40]。
本次 ZIKV 病疫情仍在快速發(fā)展中,防控形勢越來越嚴峻,其傳播的速度和范圍已經發(fā)展成為區(qū)域性全球重大疫情。ZIKV 對孕婦的威脅最大,可能會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 ;另外 ZIKV 流行區(qū)域格林-巴利綜合征及其他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發(fā)病率也明顯上升。ZIKV 的實驗室診斷已經能準確檢測病毒,但是由于其臨床癥狀輕微導致就醫(yī)依從性低,確診率也下降;而其通過性傳播、母嬰傳播、血液傳播的風險是 ZIKV 進一步傳播擴散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加強出入境人員的檢驗檢疫,社區(qū)做好流行病學調查與監(jiān)督,加大 ZIKV 病及其并發(fā)癥的宣傳教育,以及建立孕產婦管理及檢測流程等是非常有必要的公共衛(wèi)生項目。在 ZIKV 的實驗室診斷方面需更進一步研發(fā)出更快捷準確而簡便的診斷方法 ;最近 Xu 等[41]在 6 000 多種已知的藥物中找到三類有效藥物 :Emricasan 可以有效保護腦神經細胞免受 ZIKV 的損傷,Niclosamide 和 CDK 抑制劑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復制,而且相互間有協(xié)同抗病毒作用。同時,它們對非洲型、亞洲型和波多黎各型的 ZIKV 均有效。這些藥物將經過動物和臨床試驗后再應用于 ZIKV 感染患者,這一發(fā)現無疑是 ZIKV 治療的重大突破,但還需進行臨床試驗,治療藥物的研發(fā)任重而道遠 ;ZIKV 的疫苗已經在研制中,2016 年 Nature 雜志發(fā)表的一項研究報道,來自 ZIKV 巴西菌株基因序列的 2 種 DNA疫苗能夠為小鼠提供完全的保護,誘導免疫應答,可望對人體同樣有效。因此快速診斷 ZIKV 和阻斷ZIKV 對腦細胞的損傷將是未來研究的熱點。
[1] DICK GW. Zika virus. II. Pathogenicity and physical properties[J].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 1952,46(5):521-534.
[2] MUSSO D,NILLES EJ, CAO-LORMEAU VM. Rapid spread of emerging Zika virus in the Pacific area[J]. Clin Microbiol Infect,2014,20(10):O595-O596.
[3] ENFISSI A, CODRINGTON J, ROOSBLAD J, et al. Zika virus genome from the Americas[J]. Lancet, 2016,387(10015):227-228.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WHO director-general summarizes the outcome of the emergency committee regarding clusters of microcephaly and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EB/OL].(2016-02-01)[2016-09-25]. http ://www.who.int/mediacentre/ news/statements/2016/emergency-committee-zika-microcephaly/ en/ .
[5] 程瑾,葉玲玲,郝繼英,等 . 寨卡病毒病及疫情發(fā)展態(tài)勢研究 [J].軍事醫(yī)學,2016,40(2):81-83.
[6] WHO.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in the context of Zikavirus[EB/OL]. (2016-08-22)[2016-09-25]. http ://www.who.int/csr/resources/publications/ zika/guillain-barre-syndrome/en/.
[7] WHO. Screening,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neonates and infants with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Zika virus exposure in utero[EB/OL].(2016-8-30)[2016-09-25]. http ://www.who. int/csr/resources/publications/zika/assessment-infants/en/.
[8] WHO. Prevention of sexual transmission of Zika virus interim guidance [EB/OL].(2016-09-06)[2016-09-25]. http ://www. who.int/csr/resources/publications/zika/sexual-transmissionprevention/en/.
[9] 劉敏,盧洪洲 . 我國針對寨卡病毒病的防控現狀 [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6,34(2):69-71.
[10] LANCIOTTI RS, KOSOY OL, LAVEN JJ, et al. Genetic and serologic properties of Zika virus associated with an epidemic,Yap State, Micronesia, 2007[J]. Emerg Infect Dis, 2008,14(8):1232-1239.
[11] 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辦公室 . 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二版)的通知 [EB/OL].(2016-03-28)[2016-09-25]. http ://www.nhfpc.gov.cn/jkj/s3577/201604/d27c 387de74a48668dc895371c97e523.shtml#.
[12] DUFFY MR, CHEN TH, HANCOCK WT, et al. Zika virus outbreak on Yap Island, 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J]. N Engl J Med, 2009,360(24):2536-2543.
[13] MACNAMARA FN. Zika virus : a report on three cases of human infection during an epidemic of jaundice in Nigeria[J].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 1954,48(2):139-145.
[14] OLSON JG, KSIAZEK TG, SUHANDIMAN, et al. Zika virus, a cause of fever in Central Java, Indonesia[J]. Trans R Soc Trop Med Hyg, 1981,75(3):389-393.
[15] CAMPOS GS, BANDEIRA AC, SARDI SI. Zika Virus Outbreak, Bahia, Brazil[J]. Emerg Infect Dis, 2015,21(10):1885-1886.
[16] FOY BD, KOBYLINSKI KC, CHILSON FOY JL, et al. Probable non-vector-borne transmission of Zika virus, Colorado,USA[J]. Emerg Infect Dis, 2011,17(5):880-882.
[17] ROTH A, MERCIER A, LEPERS C, et al. Concurrent outbreaks of dengue, chikungunya and Zika virus infections -an unprecedented epidemic wave of mosquito-borne viruses in the Pacif i c 2012-2014[J]. Euro Surveill, 2014,19(41):pii:20929.
[18] CAO-LORMEAU VM, MUSSO D. Emerging arboviruses in the Pacif i c[J]. Lancet, 2014,384(9954):1571-1572.
[19] BESNARD M, LASTERE S, TEISSIER A, et al. Evidence of perinatal transmission of Zika virus, French Polynesia,December 2013 and February 2014[J]. Euro Surveill, 2014,19(13):pii:20751.
[20] WHO. Zika virus and safe blood supply : Questions and answers[EB/OL]. (2016-02-19)[2016-09-25]. http ://www. who.int/features/qa/zika-safe-blood/en/.
[21] WHO. Situation Rrport. Zika virus microcephaly Guillain-Barre syndrome [EB/OL].(2016-9-22)[2016-09-25]. http ://www. who.int/emergencies/zika-virus/situation-report/22-september-2016/en/.
[22] 李建東,李德新 . 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學概述 [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6,37(3):329-334.
[23] LI MI, WONG PS, NG LC, et al. Oral susceptibility of Singapore Aedes (Stegomyia) aegypti (Linnaeus) to Zika virus[J]. PLoS Negl Trop Dis, 2012,6(8):e1792.
[24] FAYE O, FREIRE CC, IAMARINO A, et al. Molecular evolution of Zika virus during its emergence in the 20(th)century[J]. PLoS Negl Trop Dis, 2014,8(1):e2636.
[25] 瞿滌 .寨卡病毒與寨卡病毒病 [J].微生物與感染,2016,11(3):130-136.
[26] JIMENEZ A, SHAZ BH, BLOCH EM. Zika virus and the blood supply: what do we know?[J]. Transfus Med Rev, 2017,31(1):1-10.
[27] GOURINAT AC, O'CONNOR O, CALVEZ E, et al. Detection of Zika virus in urine[J]. Emerg Infect Dis, 2015,21(1):84-86.
[28] CALVET G, AGUIAR RS, MELO AS, et al. Detection and sequencing of Zika virus from amniotic fluid of fetuses with microcephaly in Brazil: a case study[J]. Lancet Infect Dis,2016,16(6):653-660.
[29] 宋志剛,王蔚,胡蕓文 . Zika 病毒感染的實驗室診斷 [J].微生物與感染,2016,11(3):137-143.
[30] WHO. Target Product Prof i les for better diagnostic tests for Zika Virus Infection[EB/OL].(2016-04-13)[2016-09-25]. http :// www.who.int/csr/research-and-development/zika-tpp.pdf?ua=1.
[31] PERKASA A, YUDHAPUTRI F, HARYANTO S, et al. Isolation of Zika virus from febrile patient, Indonesia[J]. Emerg Infect Dis, 2016,22(5):924-925.
[32] CDC.Updated diagnostic testing for Zika, chikungunya,and dengue viruses in US Public HealthLaboratories[EB/OL].(2016-01-13)[2016-09-25]. http ://www.stacks.cdc.gov/view/ cdc/37954.
[33] ODUYEBO T, PETERSEN EE, RASMUSSEN SA, et al. Update : Interim guidelines for health care Providers caring for pregnant women and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 with possible Zika virus exposure-United States, 2016[J].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16,65(5):122-127.
[34] STAPLES JE, DZIUBAN EJ, FISCHER M, et al. Interim guidelines for the evaluation and testing of infants with possible congenital Zika virus infection-United States, 2016[J].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16,65(3):63-67.
[35] CDC. Collecting and Submitting Fetal Tissue Specimens for Zikavirus testing[EB/OL].(2016-08-25)[2016-09-25]. http :// www.cdc.gov/zika/laboratories/test-specimens-tissues.html.
[36] DOS SANTOS T, RODRIGUEZ A, ALMIRON M, et al. Zika virus and the Guillain-Barre Syndrome-case series from seven countries[J]. N Engl J Med, 2016,375(16):1598-1601.
[37] WHO. Mosquito control: can it stop Zika at source? [EB/OL].(2016-2-17)[2016-09-25]. http ://www.who.int/emergencies/ zika-virus/articles/mosquito-control/en/.
[38] 劉起勇 . 寨卡病毒媒介伊蚊控制策略和措施展望 [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16,27(2):93-98
[39] CDC. Instructions for submitting diagnostic specimens to the DVBD arbovirus diagnostic laboratory[EB/OL].(2014-10-23) [2016-09-25]. http ://www.cdc.gov/ncezid/dvbd/specimensub/ arboviral-shipping.html.
[40] 寨卡病毒實驗室檢測技術方案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EB/ OL].(2016-03-29)[2016-09-25]. http ://www.chinacdc.cn/ jkzt/crb/qt/ablcxr_8561/zstd_6217/201603/t20160329_128203. html.
[41] XU M, LEE EM, WEN Z,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of Zika virus infection and induced neural cell death via a drug repurposing screen[J]. Nat Med, 2016,22(10):1101-1107.
Current status of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of Zika virus infections
WANG Bangfang, ZHENG Jianghua, LAN Jun, LU Hongzhou.
(Department of Infection Control,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 aff i 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508, China)
R373
:A
:1009-7708 ( 2017 ) 03-0345-07
10.16718/j.1009-7708.2017.03.025
2016-09-28
2017-01-1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81571977);上海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中心院內課題(2016-2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81372318)。
1. 上 海 市 (復旦 大 學 附 屬 )公共衛(wèi) 生 臨 床 中 心 感染控制科,上海 201508;*檢驗科;**感染科;2. 上海市東方醫(yī)院泌尿外科。
汪邦芳(1979—),女,碩士研究生,主管護師,主要從事醫(yī)院感染控制工作。
盧洪洲,E-mail:luhongzhou@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