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寶昌+朱曉+祁靜
摘要:在法定退休年齡不變的情況下,隨著人們受教育程度及預期壽命的不斷變化,不僅個人生命歷程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工作期壓縮和退休期延長,而且也影響到整個人口代際之間的供給變化。顯然,目前的退休年齡規(guī)定已經(jīng)滯后于我國人口的實際變動。本研究主要采用聯(lián)合國《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的預測數(shù)據(jù),以人生三個時期(成長期、工作期和退休期)的相互變動來反映個人生命歷程各階段及總人口撫養(yǎng)比的變化,展示退休年齡的適當推延是社會變化的必然趨勢,有助于釋放因教育程度提高而擠壓的工作時間,延長勞動人口自我積累的時間,同時也能夠緩解代際之間的供給壓力。
關鍵詞:退休年齡;生命歷程;人口年齡結構;撫養(yǎng)比
一、引言
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數(shù)量問題一直受到高度關注。然而21世紀以來,我國人口結構問題開始主導整個人口態(tài)勢,其中人口老齡化已成為重大的人口社會經(jīng)濟現(xiàn)象之一。按照聯(lián)合國標準,早在1999年我國就已經(jīng)進入老齡化社會。最新統(tǒng)計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22億人,占總人口的16.6%;其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1.44億,占比達10.5%。根據(jù)聯(lián)合國人口預測中方案,預計2030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為2.43億,占總人口比重將達到17.2%;2050年這兩項指標將分別達到3.71億和27.6%。相比發(fā)達國家,我國的人口老齡化來勢兇猛且規(guī)模巨大,同時養(yǎng)老需求及養(yǎng)老成本急劇上升,帶來前所未有的“未富先老”和“未備先老”壓力。因此,延遲退休年齡成為媒體圈和學術界非常關心的問題。它關乎每個人和每個家庭,關乎我國未來勞動力的供給平衡及經(jīng)濟轉型和產(chǎn)業(yè)結構調整,也關乎養(yǎng)老資源配置等一系列問題,甚至對國民經(jīng)濟生產(chǎn)、分配、消費等都會產(chǎn)生影響。
早在2008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透露正在醞釀并等待時機來延遲退休年齡,《社會保障“十二五”規(guī)劃綱要》中提出應研究彈性延遲領取養(yǎng)老金年齡的政策。2013年,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第一次正式將“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寫入中央文件。然而,到目前為止政府并未正式公布實施延遲退休年齡的具體方案,還依然停留在探索和研究階段。
實際上,學術界關于“延遲退休”的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jīng)開始,認為有必要延遲退休年齡的分析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增收養(yǎng)老金和緩解養(yǎng)老金缺口問題;降低人口撫養(yǎng)負擔,有助于延長人口紅利期;與國際經(jīng)驗接軌;實現(xiàn)兩性公平;有助于人力資本效用最大化。
但是,也有學者對延遲退休提出質疑,認為目前退休年齡調整時機未到。原因之一就是出于對就業(yè)的擔心,認為提高退休年齡可能會加劇目前的就業(yè)壓力,增加失業(yè)風險。原因之二,我國與國際人口經(jīng)濟環(huán)境不同,不應照搬照抄。也有學者提出相對于推遲法定退休年齡,提高老齡人口勞動參與率可能是一個更為現(xiàn)實有效的目標。
毋庸置疑,人口是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對退休年齡調整的判斷離不開對人口數(shù)量和結構的探討,但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只是以退休年齡調整對人口產(chǎn)生的影響作為背景來加以評述,并未詳細展開和探討。此外,目前對于退休年齡調整的研究多聚焦于城鎮(zhèn)人口,從城鎮(zhèn)贍養(yǎng)負擔水平及養(yǎng)老金支出的角度進行論證未免顯得有點拘泥,主要原因是2014年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實施已打破了城鄉(xiāng)二元化界限,使社會養(yǎng)老保險向著城鄉(xiāng)一體化轉變。本文期望基于一定的假定條件,以生命歷程和人口年齡結構為切入點,梳理因受教育水平和預期壽命變動帶來的人口微觀和宏觀影響,并采用聯(lián)合國《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Wod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5)預測中方案數(shù)據(jù)從退休年齡調整以及伴隨受教育水平和預期壽命變化三者聯(lián)動的角度來預測退休年齡調整對個人及社會的短期和長期影響,從而為退休年齡政策的進一步調整提供人口學方面的依據(jù)。
生命歷程理論的基本分析范式是將個體的生命歷程理解為由多個生命事件構成的序列。如圖1所示,假設出生點為A,開始工作點為B,進入退休點為C,死亡點為D,那么,在人的一生中,A至B即為一個人的成長期,B至C即為工作期,C至D即為退休期。三個時期雖有一定的先后序次,但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內有可能并不一直處于連續(xù)的狀態(tài),而且不同時期的界限也不一定明晰。諸如有些人可能畢業(yè)后工作,后又選擇繼續(xù)深造。有部分人在工作期間卻不選擇工作或失業(yè)后又再就業(yè)。為了便于分析,我們在此做了簡化處理,認為這三個時期是不可逆且狀態(tài)連續(xù)。
大體上來說,在人的一生中,工作期是對社會作出貢獻的時期,而在成長期和退休期是被社會撫養(yǎng)的時期。如果一個人一生中,工作期所占比例較大,而成長期和退休期所占比例較?。ū热?,很早就參加工作,成長期較短,很快達到B點;或退休年齡提高,延遲達到C點),那么,其對社會的貢獻較大而給社會的負擔較小,反之亦然。對一個國家來講,也是如此。如果一個社會中,處于成長期的人口(即:人數(shù)×年數(shù)=人年數(shù))越大,那么為社會作貢獻的人群就越大,同時,處于成長期和退休期需要撫養(yǎng)的人群就越少,即所謂的人口紅利,反之亦然。
但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人們受教育的時間將會不斷延長,那就必然使其開始工作的時間即B點不斷向后推延;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口的預期壽命也將會不斷提高,那就使D點不斷向后推延。這種趨勢發(fā)展的結果就是,在B點和D點不斷推延的情況下,如果退休年齡即C點保持不變,那就必然出現(xiàn)在人的一生中,B至C點的工作期占的比例越來越短而A至B的成長期和C至D退休期越來越長的局面。對于一個社會來說,就會出現(xiàn)為社會作貢獻的人群越來越少而需要社會撫養(yǎng)的人群越來越多的局面,顯然,社會將難以為繼。因此,我們不能就C點討論C點,更需要結合B點和D點的變動來論證C點帶來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就退休年齡討論退休年齡,而要從開始工作時間的變化和預期壽命的變化來考察退休年齡的變化。
二、個人生命歷程和人口代際供給歷年的變動
1.個人成長期、工作期和退休期的總體變動情況
個人成長期因受教育年限不斷延長而拉長,因此開始參加工作的時間相應推延,但如果法定退休年齡不變就必然使工作期縮短,同時預期壽命的提高又大幅延長了退休期。隨著我國人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個人成長期從1982年的11.20年延長到2014年的15.04年,在30年間拉長了3.84年,即開始參加工作的時間推遲了3.84年。在退休年齡不變的情況下,必然使得人們的工作期平均縮短了3.84年。盡管退休年齡沒有變化,但人們的平均預期壽命不斷延長,使退休期不斷拉長。1960-1965年,個人的平均出生預期壽命為44.13歲,比平均法定退休年齡55歲還低10歲。但1979年以后,這種局面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轉,人們平均預期壽命逐漸提高,已大大超過了法定退休年齡。1982年如按55歲退休,則退休期為20.49年,工作退休比②約為2.14,而到2014年退休期延長3.21年至23.70年,使得工作退休比縮短為1.69(詳見表1)。
值得關注的是,本文是對個人生命歷程三個時期的粗略估計,由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勞動參與率不同,并非所有人都參與工作,因而計算的工作期并不等于實際平均個人工作期,而是個人工作期的最大年限。然而從歷年分年齡勞動參與率(見圖2)看出,15-19歲和20-24歲的青年勞動參與率逐年降低,而其他年齡組并未有大的變化,由此也側面說明由于青年人口受教育年限的延長導致進入工作期的時間延后,從而使工作期縮短。
2.分性別的成長期、工作期和退休期變化情況
男女兩性的工作期和退休期在其生命歷程中的比重存在較大差異,女性工作期占比遠低于男性。由于男女兩性的受教育水平、法定退休年齡規(guī)定及預期壽命不同,男性工作期平均比女性多7.63-9.18年,但女性退休期卻比男性多10.47-11.20年。如果女性按法定年齡50歲退休,則工作期占一生的比例將從1982年的52.52%減少到2010年的44.39%,即女性一生只有不到一半的時間處于工作狀態(tài)。但其退休期所占比例從1982年的34.15%增長到2010年的37.12%,即女性一生中有1/3以上的時間處于退休狀態(tài)。男性如果60歲退休,則其工作期占一生的比例從1982年的62.96%下降到2010年的56.79%,在短短20多年時間里減少了近6%。然而其退休期占一生比例卻從20.49%增長到23.39%,即男性一生中約有3/5的時間處于工作期,約1/5時間處于退休期(詳見表2)。由于女性的退休年齡比男性早而預期壽命比男性長,就造成女性的工作退休比遠遠低于男性。以2010年為例,男性工作退休比為2.4,而女性為1.2,女性遠低于男性,只有男性的一半。
3.不同教育水平人群的成長期、工作期和退休期勞動情況
隨著社會發(fā)展,高學歷的人群比重不斷增加,必然使越來越多人的工作期受到擠壓。受九年制義務教育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未上過學及小學教育程度的人口大幅減少,初中學歷的人口增幅放緩但其所占人口比重較大,而高中學歷和大專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由于受教育年限的提升,開始參加工作的時間向后推延,在退休年齡不變的情況下,其一生的工作期大幅縮短(見圖3)。
從不同性別受教育程度來看,初中男性的工作期占一生比例較高,而女博士則最低。如2010年,初中學歷的男性60歲退休,其工作期為45年,占一生中比例長達57.46%;本科為38年,占比為48.52%;博士為32年,占比40.86%,博士畢業(yè)的男性工作期比初中畢業(yè)的男性縮短了16.6%。初中學歷的女性50歲退休,其工作期約為35年,占比為44.01%,女碩士和女博士的工作期分別為25年和22年,比相應的退休期還短,其中女博士的工作期占一生的比例最短,僅為27.67%,即一生中只有不到1/3的時間處于工作狀態(tài),出現(xiàn)了受教育越多,而為社會作貢獻的時間越短的反常局面(見圖4)。此外,由于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本科及以上)的預期壽命往往大大高于普通人群,因此對于受教育水平高的群體而言,在既定退休年齡下,其退休期比普通人群更長。
4.成長期、工作期和退休期的人口數(shù)和撫養(yǎng)比變化
從人口規(guī)模來看,退休期人口增長的幅度大大超過成長期人口減少的幅度,需撫養(yǎng)的總人口數(shù)不斷增長。1982年我國處于成長期的總人口為2.58億人,工作期人口為6.35億人,退休期人口為1.11億人。相比1982年,2010年成長期總人口減少了0.19億人,工作期人口增長了2億人,退休期人口增長了1.48億人,需撫養(yǎng)的總人口增加了1.29億人(見表3)。
我們可以把處于成長期與處于工作期的人口之比稱為成長期撫養(yǎng)比,把處于退休期與處于工作期人口之比稱為退休期撫養(yǎng)比,把處于成長期和退休期的人口之和與處于工作期人口之比稱為總撫養(yǎng)比。從表3可見,在1982年到2010年的近30年間,全國總人口代際之間經(jīng)歷了成長期撫養(yǎng)比不斷減少,退休期撫養(yǎng)比不斷增長,總撫養(yǎng)比從緩慢減少到逐步增長的過程。1982年全國人口成長期撫養(yǎng)比為0.41,退休期撫養(yǎng)比為0.17。換言即平均10個工作期人口約撫養(yǎng)4個成長期人口和贍養(yǎng)2個退休期人口。隨著生育水平的下降和壽命的延長,到2010年,全國人口成長期撫養(yǎng)比為0.29,退休期撫養(yǎng)比為0.31,即同樣10個工作期人口需撫養(yǎng)3個成長期人口及贍養(yǎng)3個退休期人口。
綜上所述,從個人層面來看,平均受教育程度及余壽的變化會使個人生命歷程三個時期在不同年份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壓縮和延長;從宏觀層面來看,它們會影響到整個人口代際之間的供給變化。
三、退休年齡變動對未來個人生命歷程及人口代際供給的動態(tài)影響
為了深入地研究退休年齡變動對未來個人生命歷程和人口代際供給方面的影響,本文在《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中方案預測數(shù)據(jù)①的基礎上,假設平均受教育程度、退休年齡、某一退休年齡的余壽這三個變量的聯(lián)動來估算個人生命歷程三個時期的變化及總人口代際之間供給的影響。
假設平均受教育程度選取低、中、高三種類型。第一類是初中(9年),依據(jù)是目前我國基本上已經(jīng)實現(xiàn)九年制義務教育,“十三五”期間的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第二類是高中(12年),“十三五”規(guī)劃中提出將加快公共教育均衡發(fā)展,普及高中教育,使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第三類是本科(16年),因為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未來中國大學教育的普及應可以預期。
退休年齡的選擇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參照世界各國退休年齡的水平。無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退休年齡因政策的調整都在變動,并且都是將法定退休年齡往后推移。澳大利亞計劃在2005-2023年間將退休年齡從60歲提高到67歲;意大利2012年退休年齡為65歲,并將于2021年提高至67歲;英國計劃2018-2020年將退休年齡從65歲提高到66歲,并于2026-2028年提高到67歲,2046年提高到68歲。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的34個成員國計劃2050年內將退休年齡設定在60-69歲之間,其中大多數(shù)國家將男女退休年齡調整到65歲,其他按國家數(shù)依次遞減的退休年齡分別為67歲、68歲和69歲,選擇男女60歲退休的國家分別為1個和3個。二是參照國內專家提出的合適退休年齡。一類主要采用最低工作年限法。即每一個退休對象都以42年的工作年限作為退休的依據(jù),高中畢業(yè)后18歲參加工作,到60歲退休,以此類推。另一類是“分步走”的辦法,逐步把法定退休年齡提高。目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世界銀行等機構已陸續(xù)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提交了各種版本的養(yǎng)老保險改革方案,雖然方案具體實施路徑和時間略有不同,但大多數(shù)方案認為退休年齡調整的目標是65歲,男女同齡退休。因此,根據(jù)國內外對退休年齡的探討,筆者選取按目前法定退休年齡不變(女50歲、男60歲)、低方案(男女60歲)、中方案(男女65歲)、高方案(男女70歲)四種退休方案進行趨勢判斷和分析。
某一退休年齡的余壽是按照假設退休年齡為50歲、60歲、65歲、70歲所對應的《2015年世界人口展望》中方案預測的余壽而確定。此外,本文重點關注2016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20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2049年(新中國成立100年,中國將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三個時點。
1.目前法定退休年齡不變對未來個人生命歷程及人口代際供給的影響
假設未來人們受教育年限每年平均按1982-2010年期間的男性0.11年和女性0.16年的幅度增長。在法定退休年齡不變的情況下,2015-2020年男性工作期將為43.66年,占一生比例為55.28%,到2045--2050年工作期將減少3.3年,一生中工作期占比不到一半。女性工作期的下降幅度更為明顯,未來30年工作期將減少4.8年,到2045-2050年工作期將減少至29.30年,一生中只有約35%的時間處于工作期。男女兩性在工作期縮短的同時,退休期則不斷延長,男性退休期從2015--2020年的18.98年延長為2045-2050年的23.68年。女性退休期從2030-2035年之后將超過工作期,2045-2050年退休期為34.65年,占一生比例高達41%(詳見表4)。
未來男女退休人口無論是人口規(guī)模還是所占比例都將快速增長。2016年女性總人口的30%為退休人口,50歲及以上的女性退休人口規(guī)模達2.02億。如果到2049年時,女性仍為50歲退休,則退休人口規(guī)模將達到3.35億,相比2016年增長1.33億,其中每2個女性人口中就有1個處于法定退休階段。2016年60歲及以上男性退休人口為1.02億,占男性總人口的14%,然而到2049年,男性退休人口將增長至2.37億,所占男性總人口比例提高了20%??梢?,在法定退休年齡不變的情況下,社會養(yǎng)老負擔將不斷加重,面臨越來越少的年輕人需贍養(yǎng)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的局面(見圖5)。
2.法定退休年齡調整對未來個人生命歷程及人口代際供給的影響
(1)三種延遲退休年齡方案的總體影響。不管是60歲、65歲或是70歲退休,不管是男性或是女性,退休期將緩慢增長,雖然退休年齡延長會適度推延退休期,但人們仍擁有充足的退休期。如2016年按60歲退休,則個人將平均擁有20.11年退休期;如工作期延長5年至65歲退休,將有16.15年退休期;如將退休年齡延長10年到70歲,則人們仍擁有12.66年退休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退休年齡不變的情況下,由于預期壽命的延長,退休期還會緩慢的增長,到2045-2050年60歲、65歲和70歲退休對應的退休期分別為24.54年、20.22年和16.22年。
退休年齡的調整不會改變人口年齡結構,但會極大降低退休人口絕對數(shù)及所占比重。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增加,退休人口無論是絕對數(shù)還是比重都將逐漸增長,但退休年齡延遲會大大降低退休人口絕對數(shù)和所占比例(見圖6)。如2016年男性和女性都60歲退休,則退休總人口為2.17億人,如退休年齡推遲5歲,則會減少7000多萬退休人口;如退休年齡推遲10歲,會減少1.3億退休人口。當2021年中國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時,如法定60歲退休,則退休期總人口為2.53億人,退休人口占比為18.03%;退休年齡推遲5歲,將減少7728萬退休人口;退休年齡推遲10歲,則減少1.5億退休人口。到2049年中國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時,如果男女60歲退休,則退休人口將高達4.84億人,退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35.76%,即不到3個人中就有1個退休老年人。如果退休年齡推遲5歲,會減少1.17億退休人口;如退休年齡推遲10歲,會減少2.02億人退休人口,減少的退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約為15%。因此,適度延長退休年齡能有效緩解人口老齡化程度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壓力。
(2)工作退休比的性別差異。在受教育程度和退休年齡相同的條件下,男性余壽一直低于女性,工作退休比一直高于女性。通過分析男性和女性在2016年、2021年和2049年按照三個延遲退休方案進行的情況來看,相同情況下,女性的工作期短于男性,延遲退休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她們的退休期,適當提高工作退休比,減少男女兩性在工作退休比方面的巨大差異。2049年高中學歷的男性和女性都70歲退休,則兩者退休期仍多于15年。
(3)工作退休比的受教育程度差異。受教育程度相同的人其工作退休比將隨退休年齡的推延而提高,但隨著時期的推移,工作退休比將逐步縮小。如初中學歷的人在60歲退休,則工作退休比在2015-2020年為2.24,到2045-2050年這一比例為1.83。如果退休年齡延長10歲到70歲,則初中學歷的個人其工作退休比將達到最高值,2015-2020年為4.35,2045-2050年為3.39。如本科畢業(yè)的人在60歲退休,則2015-2020年其工作退休比為1.89,到2045-2050年這一比值降低至1.55。如果本科學歷的人延遲到65歲退休,則工作退休比將在2015-2020年提升為2.66,2045-2050年為2.13(見圖7)。
(4)延遲退休年齡對撫養(yǎng)比變化的影響。退休年齡的延長對退休期撫養(yǎng)比的影響遠大于成長期撫養(yǎng)比,并且會極大減輕整個社會代際之間的供養(yǎng)壓力??偟膩砜矗僭O在不同受教育程度和退休年齡下,2016年全國人口總撫養(yǎng)比都小于0.8。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撫養(yǎng)比在逐步增長。如果法定退休年齡60歲不變,則從長遠來看,總撫養(yǎng)比將大于1,也就是說整個社會需撫養(yǎng)的人口將多于工作人口,使得代際供養(yǎng)壓力增大,并可能會出現(xiàn)代際之間供給難以為繼的現(xiàn)象(見圖8)。具體來看,假設平均受教育程度為高中且法定退休年齡為60歲,則2016年總撫養(yǎng)比約為0.6,換言之,每10個工作人口將負擔6個處于成長期和退休期的人口。如果60歲退休年齡繼續(xù)保持不變,2021年我國總撫養(yǎng)比為0.65,到2049年將上升到1.12。如果延遲退休年齡至65歲,相比60歲退休,2021年退休期撫養(yǎng)比將減少0.11,但到2049年,這一比例將減少0.27。而如果退休年齡延長到70歲,這將大大減少退休期撫養(yǎng)比和總撫養(yǎng)比,如到2049年,總撫養(yǎng)比將減少到0.51,即每10個工作人口所需撫養(yǎng)的人口將從11個減少到6個;特別是相比60歲退休,退休期撫養(yǎng)比將減少一半以上,從0.76下降到0.34,使得總人口供養(yǎng)關系失衡的狀況得到根本性的扭轉(詳見表5)。
四、基本結論和政策啟示
本文從開始工作時間(B)和預期壽命(D)的變化展開對退休年齡(C)變化的討論。對于任何個人和社會來說,在A、B、C、D四點之間的相應互動,取得成長期、工作期和退休期之間的相對平衡,是實現(xiàn)良性運轉的基礎。在B點和D點隨著社會發(fā)展而不斷推延的情況下,如果C點仍保持不變,就會出現(xiàn)工作期的相對萎縮,工作期與成長期和退休期之間的比例相對變弱,社會就會出現(xiàn)失衡的情況。因此,隨著開始參加工作時間和人們預期壽命的不斷推延,人們的退休年齡相應后延是社會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本文就中國的情況展開具體討論,依據(jù)數(shù)據(jù)分析,得到如下結論及政策啟示。
1.適當延遲退休有利于自我財富積累并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
1949年以來,我國在提高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由此帶來個人實際工作期年齡起點上移、工作期縮短,而平均預期壽命的提高又帶來退休期拉長。如法定退休年齡不變,男性和女性平均工作期又將減少,退休期又繼續(xù)延長。如果要使個人工作期不至于過短,退休期不至于過長,就必然要求適當推延退休年齡。如果在2016-2050年期間退休年齡延長到65歲,個體仍然將平均擁有16.15-20.22年退休期,個人退休生活仍十分寬裕。因此,適當延遲退休年齡將使得個人在法律政策保護下有更多時間進行自我財富的積累,有利于提升自我贍養(yǎng)能力并減少家庭和社會負擔。
2.延遲退休需要考慮性別差異
由于女性的預期壽命高于男性,而退休年齡早于男性,因此,在退休年齡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會導致未來在工作期和退休期方面的男女差異越來越大,造成女性的工作期大大短于男性,而退休期卻遠長于男性的局面。男女兩性法定退休年齡不同的規(guī)定帶來的年齡天花板效應使得女性在職業(yè)發(fā)展方面更易受限,而且由于工作年限不一樣,會直接導致女性在退休金等社會福利方面享受不一樣的待遇,對女性的老年期產(chǎn)生累積劣勢的影響。因此,退休政策要考慮到性別之間的公平,單單要求女性過早退休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3.延遲退休需要兼顧受教育水平差異
隨著人們受教育年限不斷的提高,開始參加工作的時間在相應推延,在退休年齡不變的情況下,必然使個人平均工作期不斷縮短,而學歷越高工作期被擠壓得越嚴重,博士學歷最為明顯。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及勞動條件的改善,未來平均勞動強度將大大地降低,而高學歷人才在五六十歲正值經(jīng)驗豐富、技藝純熟的階段,并且人力資源替代彈性較低,他們過早退休無論對個人還是社會都無疑是巨大浪費。因此,政策上需兼顧不同學歷群體的需求,可以考慮按累計一定的工作年限來確定退休年齡的制度設計。
4.延遲退休應符合代際發(fā)展的需求
全國總人口代際之間將經(jīng)歷成長期撫養(yǎng)比不斷減少,退休期撫養(yǎng)比不斷增長,總撫養(yǎng)比緩慢減少到逐步增長的過程。可以看到,1982-2000年是中國人口紅利期,而2000-2010年,人口紅利效應在不斷減弱。相比1982年,2010年退休期人口增長了1.48億人,需撫養(yǎng)的總人口增加了1.29億人。如法定退休年齡不變,男女退休人口規(guī)模和比例未來都將快速增長,相比2016年,2049年男女退休人口將分別增加1.31億和1.33億,男女退休人口占比分別高達34%和51%,即退休人口將包括全國1/3以上的男性人口和一半以上的女性人口。因此,從代際之間供給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角度出發(fā),延遲退休年齡勢在必行。
本文旨在從人口學的角度闡述隨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預期壽命的延長,法定退休年齡相應后移的必然趨勢。為了便于討論,文中測算主要是建立在諸多假定條件之上,并不一定完全反映客觀現(xiàn)實狀況,但可以在總體上反映退休年齡變動帶來的人口微觀和宏觀方面的影響。同時,我國不同人群存在顯著的異質性,不能一概而論,如城鄉(xiāng)之別、地區(qū)差異、體制內外等,在此并未詳細展開。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對退休年齡延遲的討論和呼吁已經(jīng)開展了許多年,但我國人口的實際退休年齡近年來卻是反其道而行之,在1992年之后呈現(xiàn)持續(xù)下降趨勢,使得我國實際退休年齡不僅沒有得到推延反而大大低于法定退休年齡。究其根源,有學者認為現(xiàn)行的養(yǎng)老金制度對提前退休激勵有余而約束不足,并且支持中高齡就業(yè)的勞動力市場政策缺失。一方面退休人口數(shù)量不斷增長,另一方面實際退休年齡不升反降,兩種效應疊加無疑會對經(jīng)濟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從長遠來看,適當延遲退休年齡能部分緩解養(yǎng)老金人不敷出的壓力,也使代際之間的供給更可持續(xù)和向良性均衡化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