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明 張鄭偉
為提高語文素養(yǎng),同時也是為了有效解決作文教學中客觀存在的“供給側(cè)”問題,也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問題,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很多語文教師都會要求學生準備一本“摘抄本”,也叫“材料本”“周記本”等,以達到積累好句、積累素材、積累思想進而提升寫作能力的目的。到了高中,每個學生手中基本都有一本封面精美、印刷精致、取名精準、內(nèi)容精彩的摘抄本,應(yīng)該說這些學生的“作文百寶箱”大多形式多樣,素材豐富,各具特色。贊嘆之余也不難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摘抄本不少,內(nèi)容與形式也都不錯,所耗費的時間精力成本,累積起來也很可觀,但其實,他們的作文水平并沒因此有多大的提高。有的學生作文仍然停留在文不通、句不順的水平,或者立意趨同低劣,或內(nèi)容單薄平淡,或語言干癟乏味。也就是說,這個花費了學生大量時間與精力的摘抄本,并沒有在多數(shù)學生身上發(fā)揮出最大的價值。
這是為什么呢?一是因為許多學生只是把摘抄當成一種素材搜集的過程性任務(wù),摘抄之后便把這些素材作為一種擺設(shè)和炫耀的資本;二是因為他們對所摘錄素材的內(nèi)涵及應(yīng)用方法很少關(guān)注,這往往導致千淘萬選、披沙揀金辛苦得來的摘抄本形同廢品。同時,這也與教師在這方面的指導缺失或方法不當不無關(guān)系。
目前,對大多數(shù)高中生而言,摘抄僅僅是一項可有可無的語文“軟作業(yè)”,摘抄本也僅僅是一個語文學習的道具。其實,摘抄本是一個個未加發(fā)掘的寶庫,蘊涵著非常豐富的使用價值。摘抄本,始于摘抄卻不能止步于摘抄。為此,可以探索實踐一種活用“微寫作”、用活“摘抄本”的方法,引導高三學生在保證“摘抄本”積累作文素材的基本功能的基礎(chǔ)上,進行互相點評、深度討論、邊“抄”邊寫、讀寫結(jié)合的訓練,最終達到讓學生準確運用材料、辯證表達觀點以及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等寫作訓練的目的。
活用“微寫作”、用活“摘抄本”的活動,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推進。
高一階段,要求學生把摘抄內(nèi)容作為寫作素材的一部分,學會從摘抄材料中歸納提取材料的關(guān)鍵詞,并對關(guān)鍵詞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進行分析。同時,還要圍繞關(guān)鍵詞或故事核心價值進行定向轉(zhuǎn)化與拓展,用來支撐自己的寫作,為自己的寫作服務(wù)。為引導學生挖掘摘抄本的深層價值,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與思辨能力,可以要求學生每天選擇自己摘抄本的一則素材來進行微型寫作。針對學生的寫作內(nèi)容,利用課前3至5分鐘進行定人的簡短討論及點評反饋。
高二階段,根據(jù)議論文教學及寫作訓練的要求,要采取指導學生寫“時事周評”的方法。所謂的“時事周評”,實際上是對“摘抄本”“周記本”的一種后續(xù)延伸和跟蹤強調(diào)。一般以一個星期為周期,要求學生選擇本周內(nèi)所經(jīng)歷、所見聞和所摘抄的典型材料,進行多角度的思考與評價,以小見大,不求高,不求大,但求有自己一兩點的看法與感悟。尤其是把“周記”改為“時事周評”,旨在強調(diào)對時事的“評”,突出引導學生對一些有趣味點、有現(xiàn)實感、有可挖掘和評論元素的時事新聞,進行評述、評論和評價,這是對高二以議論文為主的寫作教學的一種突圍嘗試。
高三階段,學生語文學習時間極為有限,作文素材的積累工作肯定不能重頭再來,只能借助學生的摘抄本,這樣節(jié)省了很多學習時間,大多數(shù)學生也會因高一高二的努力而較容易在高三的寫作上受益。因此,可以主要采取分點寫作、片斷訓練的方式,作為高三作文教學的常規(guī)手段。比如,通過課前的幾分鐘抄寫或者是對舊的摘抄內(nèi)容進行品評,這樣既可以每天督促學生積累、思考,進行練習寫作,也可以讓其他學生參與點評改進,做到集體參與當堂面批,如此則受益者眾。
總之,活用“微寫作”可以最大化用活學生手頭的“摘抄本”,不僅形式靈活,還可兼顧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審題立意能力、提升語言表達技巧、梳理思維邏輯等多個方面的訓練。這種在“摘抄”中積累、在交流思辨中求真、在“微寫作”中提高的高中作文訓練指導實踐,應(yīng)該說是針對目前高中學生的作文現(xiàn)狀而被迫采取的主動突圍式的一種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