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概念、邏輯與未來

2017-06-15 14:23魏朝利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300071
關鍵詞:肉食者顧炎武命題

魏朝利(南開大學 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 300071)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概念、邏輯與未來

魏朝利
(南開大學 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 300071)

隨著現(xiàn)代價值的傳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規(guī)定的天下、政權、肉食者與匹夫之間的責任關系遭到了挑戰(zhàn),它如何回應現(xiàn)代價值需要學界分析。以形式邏輯角度分析,天下、國、肉食者、匹夫四者組合形成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十六種命題,這些命題在傳統(tǒng)價值體系與現(xiàn)代價值體系中分別占有不同的位置。據(jù)此,現(xiàn)代社會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命題的影響力不可避免地減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繼續(xù)發(fā)揮作用,一方面須以“匹夫興亡,天下有責”、“匹夫興亡,國有責”等命題為理論前提,另一方面需要擴展傳統(tǒng)匹夫之責的內涵,培育現(xiàn)代公民之責。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理論定位;演繹

一、問題提出與研究方法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簡明地判斷了天下、政權、政治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系,成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的經(jīng)典命題,并且對中國政治實踐產(chǎn)生了顯著而深遠的影響。然而,隨著現(xiàn)代政治思想的傳播,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對社會領域、政治領域、政治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關系的規(guī)定性論述不再如以往一樣自然。這一傳統(tǒng)命題在古今政治思想體系中占據(jù)什么樣的位置,它如何回應民主、責任政府等現(xiàn)代政治思想,如何與現(xiàn)代政治思想接洽融合,如何繼續(xù)服務于現(xiàn)代政治,這些問題需要學界思考。

當前,學界有梳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演變發(fā)展歷史的[1,2],有闡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對歷史進程影響的[3],有試圖說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對現(xiàn)代政治生活的價值影響的[4],這些研究成果側重于歷史分析,其重點不在于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命題進行邏輯分析,不是從概念、命題等思想的基礎要件出發(fā),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命題本身展開分析,因而缺乏必要的理論解析,并沒有回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如何建構現(xiàn)代政治理論等問題。另外有學者確實從“天下”概念出發(fā),探討“天下”對現(xiàn)代國際政治理論的幫助[5],但其重心不在于討論國家內部各政治主體間的政治關系,尤其是公民與政府之間的關系。

本文試圖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例,對上述問題作出知識層面的回應。首先,對這一命題中的傳統(tǒng)概念,如天下、國、肉食者、匹夫,給出相對寬泛的概念界定,并且找到現(xiàn)代政治術語中的對應概念;然后以邏輯演繹法分析天下、國家、肉食者、匹夫、興亡、有責等概念形成的命題,以“傳統(tǒng)—現(xiàn)代”二分價值理念為基礎,判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命題在傳統(tǒng)政治思想體系與現(xiàn)代政治思想體系中的位置及重要程度。最后,本文試圖回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傳統(tǒng)命題在現(xiàn)代政治思想體系中可能的存在空間與發(fā)展空間,并借此分析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未來發(fā)展可能的方向與路徑。

二、概念界定

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天下”、“國”常成對使用,分指不同范圍的地理空間,比如,顧炎武曾言“武王克商,天下大定,裂土奠國……古圣王之征誅也,取天下而不取其國,誅其君,吊其民,而存先世之宗祀焉斯已矣”(《日知錄·武王伐紂》)[6]?!疤煜隆备拍畹某跏家饬x指自然之天下方的地理空間,即普天之下,范圍較大,后衍指這一空間中的人類社會以及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的道統(tǒng)、文化文明、社會制度、風俗民情等,比如,顧炎武將“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的社會失序狀態(tài)釋為“亡天下”,這里的“天下”不是指地理空間,而是指社會秩序或維系社會秩序的綱常倫理;而“國”初始含義指諸侯的封地,范圍較小,后衍指在某一地理區(qū)域中,掌控和維系政治權力運作的政治組織與政治制度,它可以指國家、政權、朝廷等組織實體,也可以指維系政治組織運作的政治制度,比如顧炎武曾言“其國之事,謂之‘政事’”(《日知錄·王事》)?!疤煜隆迸c“國”逐漸由空間概念轉變?yōu)橄鄬Ψ謱俚纳鐣I域與政治領域,其對應的現(xiàn)代概念分別為“社會”與“政治”?!吧鐣狈褐赣蓚€體組成的組織以及個體創(chuàng)造的文化、道德等。

自古及今,社會領域與政治領域的主體是不一樣的,這也涉及到“肉食者”與“匹夫”的區(qū)分。天下的主體常被規(guī)定為“匹夫”,比如,蘇軾在《御試制科策》文中所言:“天下有事,則匹夫之言重于泰山?!盵7]匹夫,古人常指平民男子,后泛指平民,常見的同義詞有百姓、黎民、民眾等。肉食者常被視為“國”的主體,比如,“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常指高官,楊伯峻先生釋為“大夫以上之人,每日必食肉也”[8]。肉食者通常包括君、臣、官、吏等?!捌シ颉迸c“肉食者”分別是社會領域與政治領域的主體,兩詞語常被并列使用,如“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但政治常統(tǒng)轄控制社會,社會常處于被動位置,因而,肉食者常被視為政治領導者、統(tǒng)治者,匹夫往往被視為政治的被領導者、被統(tǒng)治者?!捌シ颉迸c“肉食者”所對應的現(xiàn)代概念分別是“公民”與“執(zhí)權者”。執(zhí)權者泛指國家公務人員、政治權力的執(zhí)有者與行使者。本文所言“匹夫”、“肉食者”、“公民”與“執(zhí)權者”均指自然人個體,而不是自然人的集合或組織。

“興亡”,即興盛與衰亡,其同義詞常有興衰、發(fā)展與衰落等。興亡的主體常被設定為組織與制度,比如社會、政權、國家、家庭等等。為了論述方便,本文對“興亡”進行較為寬泛的界定,將個體的生命歷程與精神歷程同樣用“興亡”表達,用以表達個體成長、發(fā)展與衰老死亡的意思。

“責”即“責任”,對應的現(xiàn)代概念即“義務”,“有責”即負有義務。責的內容主要指道德義務,亦不排除部分法定義務。“有責”的主體既包含個體,也包含擔當?shù)懒x責任的社會組織、政府組織等公共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義務的主體”常被視為自然人,本文借鑒羅爾斯的觀點,將社會制度、組織等“社會的基本機構”同樣視為道德義務的主體,因為“社會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權利和義務”,這種分配關系對自然人的權利與生活質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參見[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修訂版)[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6.。履責的方式則因“責”的內容與主體而不同,主要指履責主體以踐行、清議的方式履行道德義務,亦不排除履責主體以法定方式履行法定義務。

另外,本文為了論述方便,引入主體、客體的概念,分別指義務的承擔者與權利的享有者,二者不僅僅包括自然人,還包括組織、制度等。

需要說明的是,上文所使用的概念界定主要是為了行文與論述的方便,這種界定存在著不足之處。第一,只給出概念非常寬泛的界定,有意忽略了概念歷時性內涵的變化,比如,肉食者取其執(zhí)掌控制政權之意;第二,為了形式的一致,有意忽略概念間內涵的差別,比如,匹夫與公民內涵不一致,本文取其形式相同之處,即二者均是政治的被領導者;第三,本文借鑒形式邏輯的分析方法,淡化價值分析,比如,肉食者與執(zhí)權者二者均無褒貶色彩,匹夫與公民均不天然具備道德合法性。

三、邏輯分析

如果將天下、國、匹夫、肉食者,按照義務主體與客體的劃分,我們可以將四者相互組合,形成十六對命題關系,列表如下,其中表1以肉食者、匹夫等為義務主體,表2以組織、制度等為義務主體。

表1 傳統(tǒng)組合

表2 現(xiàn)代組合

縱向比較而言,傳統(tǒng)政治觀念多以組織、集體等為關注重心,強調成員間的合作關系與個體的道德修養(yǎng),相對于整體價值,個體的價值較??;而現(xiàn)代政治觀念不同,多以個體為關注重心,強調個性的發(fā)展,重視組織、制度對個體權利的保障作用,相對于整體,個體的價值較大?!皞鹘y(tǒng)—現(xiàn)代”二分法視角下,由傳統(tǒng)社會發(fā)展至現(xiàn)代社會,意味著道德義務主體逐漸由個體轉換為組織、制度,權利享有者逐漸由肉食者擴展為匹夫,這一過程表現(xiàn)為由表1向表2的轉換。

橫向比較而言,第一,表1、表2中的命題分別是特定社會中應然性的規(guī)范,這種規(guī)范有主流與支流的區(qū)別,這意味著在同一個表格的八個命題中,其重要程度是有區(qū)別的,比如,在傳統(tǒng)社會中,政權組織的穩(wěn)定比社會組織穩(wěn)定更重要,這意味著表1中E命題比C命題重要;在現(xiàn)代社會中,公民個體的重要性凸顯,表2中5、7命題比1、3等命題重要;政治的作用更為強勢,命題5與命題7之間,“匹夫興亡,國有責”比“匹夫興亡,天下有責”更重要,即命題7比命題5更重要。

第二,主流與支流之間難以用真假值判斷,比如,即便表1中C、D兩個命題中也存有爭議,顧炎武主張C命題,而清代的空空主人則辯駁到在專制制度下,天下興亡與匹夫無關*空空主人.豈有此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3-4.有關《豈有此理》真?zhèn)蔚挠懻搮⒁婈惛?担娼癯觥敦M有此理》是一本偽書[J].學術月刊,2015(10):144-146.,故主張D命題,類似雙方的爭議并不是命題真假的區(qū)別。

第三,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中,某一命題成為多數(shù)社會成員的共識,不意味著徹底消除與之相對立的命題。比如,現(xiàn)代政治觀念下,許多傳統(tǒng)政治觀念仍然存在并發(fā)揮積極作用,比如,美國前總統(tǒng)肯尼迪(Abraham Lincoln)曾經(jīng)說:“不要問你的國家為了你做了什么,問你為你的國家做了什么。”(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這句話意味著在現(xiàn)代政治環(huán)境中,傳統(tǒng)政治理念G命題仍然有作用空間。

根據(jù)表1,表2,本文可以分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命題在人類傳統(tǒng)價值體系中的位置,也可以分析這一命題在現(xiàn)代價值體系中的坐標。

(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命題及其傳統(tǒng)定位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命題源于顧炎武《日知錄·正始》?!墩肌肥穷櫻孜渑形荷俚鄄芊颊寄觊g名士風流弘揚玄學的文章,提出了“亡國”與“亡天下”的概念,區(qū)分了二者的原因、表現(xiàn)及糾正之法。

顧炎武認為“亡國”與“亡天下”之間的不同在于: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6]

二者的原因分別在于:正始年間,名士風流“棄經(jīng)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致使“國亡于上,教淪于下”[6]。顧炎武認為民間玄學興盛,儒家正統(tǒng)文化衰頹,造成“亡天下”的局面,其責任人在于名士風流、普通百姓。而“亡國”的政治危機、政權危機不同于這種“亡天下”的文化社會危機,“亡國”的原因有多種,但主要原因在于君臣等肉食者失職。

顧炎武區(qū)分了匹夫與肉食者之間的不同責任,同時也給出了亡國與亡天下相應的糾正之法: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6]。

由上可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全稱應該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興亡,肉食者有責”,表現(xiàn)為表1中的C、E組合。

中國傳統(tǒng)士人在儒家政治文化的影響下,多是C、E組合的支持者。比如,范仲淹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當個人具有臣的身份時,以E命題為準;當失去臣的身份時,則以C命題為準。

隨著近代民族國家意識的興起,中國近代士人則在C、E組合之外,重點強調了G命題的現(xiàn)實性,“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成為應對近代民族危機的重要口號。比如,1900年,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說:“朝也者,一家之私產(chǎn)也;國也者,人民之公產(chǎn)也?!绷簡⒊瑢鹘y(tǒng)時代君主私天下的國家政權稱為“朝”,而將具有土地、人民與主權的政治單位稱為“國(家)”,作為“匹夫”的少年對國同樣有責任,梁氏在《少年中國說》中實際主張了G命題。章太炎在《革命道德說》中亦言:“顧(炎武)所謂(肉食者)保國者,今當言(肉食者)保一姓,云(匹夫)保天下者,今當言(匹夫)保國(家)?!盵9]也即匹夫之責由“保天下”擴展為“保國(家)”。梁啟超等人根據(jù)顧炎武的主張,結合時代發(fā)展,突出了“保國家”的重要性,二者之間的對比如表3所示。

表3 顧炎武與梁啟超關于個體之責的主張對比

需要說明的是,在近代思想家看來,E、G之間并不沖突,而是相互配合。梁啟超作《痛定罪言》,文中說:“今欲國恥之一灑,其在我輩之自新。我輩革面,然后國(家)事始有所寄……斯乃真顧亭林之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绷菏厦鞔_指出救亡中國(政府)“一線之希望”系于“士大夫者(指全國上、中等社會之人,梁氏原注)”,并說:“夫一國之命運,其樞紐全系于士大夫,征諸吾國歷史有然,征諸并世各國之現(xiàn)象亦莫不有然?!薄拔逸吿柗Q士大夫者乎,勿諉過政府,政府不過我輩之產(chǎn)物而已;勿借口于一般國民,一般國民皆最善良之國民?!?《飲冰室合集·文集·卷之三十三》)可見,梁啟超是贊同E命題的。整體而言,顧炎武、梁啟超、章太炎等人的觀念屬于表1的范疇。

衡量C、E命題的歷史坐標需要在表1中展開。第一,表1中的命題均認為匹夫或者肉食者是主要的道德義務主體,也即個體附屬于社會與集體,個體成為組織與制度的附庸,沒有整體的存在與利益,個體的存在價值是值得懷疑的。表1中,E命題處于政統(tǒng)文化的核心位置,而C命題是道統(tǒng)文化的核心位置。C、E要求肉食者盡忠,要求匹夫盡孝,共同構成集體主義的道德觀念的核心,而C、E命題比A、G等命題重要,A、G兩個命題僅僅是C、E兩命題的有益補充,7、5等命題相對C、E命題可謂是異端思想。

第二,C、E二者之間比較,E命題是主,C命題是支,C維護保障E;當E命題失效,政權動蕩時,C命題一方面暫時支撐維系社會的運作,保障傳統(tǒng)文明的持續(xù)運作而不至斷裂;另一方面,通過重構權力組織結構,產(chǎn)生新的政權與領導人,重建穩(wěn)定的E命題。

可以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命題之一,C命題是表1的核心組成部分,它對維系傳統(tǒng)社會與政治的運行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僅成為指導個體行為的指導原則,并且構成了評判個體行為的價值標準,影響并塑造了中國的歷史文化進程。

(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命題的現(xiàn)代定位

如羅爾斯所說,“社會正義原則的主要對象或首要主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即把主要的社會制度安排成為一種合作體系”[12],現(xiàn)代社會主流價值觀認為道德責任的主體是社會組織、社會結構或社會制度,而不再是匹夫或肉食者等個體,這意味著“國”與“社會”成為道德義務的主體,而“匹夫”是權利的享有者,社會的、政治的組織與制度對公民“興亡”負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它們的公平正義水平?jīng)Q定個體的生存質量。這時傳統(tǒng)的C、G命題中的判斷關系倒置為5、7命題。隨著啟蒙思想的傳播,以7、5命題為核心的個體本位價值觀逐漸成為現(xiàn)代政治與社會思想的主流,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命題遭遇到了挑戰(zhàn),衡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命題的現(xiàn)代價值必須參考表2進行分析。

縱向比較來看,表2的出現(xiàn)昭示表1不可避免地退出社會價值觀主流,這也意味著表1中的C、E、G等命題的影響力不可避免地下降??梢哉f,“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價值空間已經(jīng)被壓縮?,F(xiàn)代價值理念視野下,個體權利意識得以張揚,必然使得C命題不再被允許成為社會未來發(fā)展的核心價值觀,現(xiàn)代社會政治制度的設計也不再以C命題為原則。也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現(xiàn)代存在是有前提條件的,它的存在必須以7、5命題的存在為前提。沒有7、5命題,討論C命題的現(xiàn)代價值是沒有意義的。

在滿足了“匹夫興亡,國有責”、“匹夫興亡,天下有責”這一前提下,才可以分析C命題在現(xiàn)代社會的存在意義?,F(xiàn)代社會不否認個體道德的價值對于社會組織運轉的有益作用,甚至認為保存這種正義的社會制度的持續(xù)存在是公民的基本義務。“當正義制度存在并適用于我們時,我們必須服從正義制度并在正義制度中盡我們的一份職責;當正義制度不存在時,我們必須幫助建立正義制度,至少在對我們來說代價不很大就能做到這一點的時候要如此[10]?!惫竦倪@種道德義務對維護保障7、5命題正常運作是有益的。

四、迎接現(xiàn)代、擴展傳統(tǒng)

根據(jù)上述歷史定位與現(xiàn)代定位的理論分析,本文可以探討在由傳統(tǒng)觀念向現(xiàn)代價值觀念的轉變的社會背景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未來發(fā)展空間,并以此為例,以小見大,窺測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發(fā)展方向。

第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必須以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如責任政府、“匹夫興亡,國有責”、“匹夫興亡,天下有責”等,為理論前提。

在政治制度方面,現(xiàn)代人需要重新構建個人與國家政治制度(君臣與匹夫)的關系,區(qū)分公共生活領域與私人生活的差別,建立合理的現(xiàn)代制度與組織,要求制度設計在目的方面充分保障個體的生命、財產(chǎn)等人權,保障個人有參與充分公共政治生活機會的平等權利,制度的參與主體將由肉食者擴展到公民,實現(xiàn)命題7成為制度設計的指導原則。在理念方面,實現(xiàn)社會主流價值理念由個人義務本位向個人權利本位的轉變,義務主體由個體本位向權力、制度、組織本位的轉換。這種“匹夫有難,國家有責”的思想將與顧炎武、梁啟超等人主張的“國興亡,匹夫有責”思想不同,它將為民主政統(tǒng)制度的構建提供理論支持,促使責任政府理念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主流意識。

此外,在社會領域,作為集體的“天下”也應當對個體的“匹夫”承擔相應道德責任。在現(xiàn)代價值理念中,“國”與“天下”對匹夫承擔責任具有相同的目的,雙方均承擔實現(xiàn)“匹夫”健康與發(fā)展的責任,雙方對匹夫所擔之“責”的內容有同有異,同在雙方均負有道德之責,異在“國”另有法定之責。同時,雙方履責的方式亦有同有異,同在雙方均可以使用踐行、清議等道德方式,異則體現(xiàn)為“國”可以針對某些社會問題采用法定強制方式。

第二,在此前提之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現(xiàn)代政治理念中仍有合理性,具有現(xiàn)代價值。

現(xiàn)代價值理念肯定個人需要承擔社會責任,認為個人對建立與維護優(yōu)良的政治生活負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責任,互助、合作的公民精神是提升社會質量的重要因素。但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道德責任與顧炎武等人的道統(tǒng)責任有兩方面的不同,“匹夫有責”之“責”在現(xiàn)代社會繼續(xù)發(fā)揮作用,還需要兩方面的變革。一方面,在內容方面,匹夫之“責”的內涵遠比道統(tǒng)責任的主張更為廣泛,它不再簡單要求個體對現(xiàn)有制度的忠誠與維護,它更要求個體以行動參與設計正義的、民主的、自由的政治制度安排,公民通過選舉、監(jiān)督公權力機構等手段實現(xiàn)個人政統(tǒng)義務,甚至公民對現(xiàn)存非正義的制度具有“良心拒絕”與“不服從”的義務。如梁啟超在《痛定罪言》中言:“惡劣之政府,惟惡劣之人民乃能產(chǎn)之;善良之政府,亦惟善良之人民乃能產(chǎn)之。”這種道德責任對公民素養(yǎng)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現(xiàn)代個體道德的實現(xiàn)更強調公民個體介入公共政治生活時的制度性安排與保障。顧炎武所言的匹夫之責的實現(xiàn)更多地依賴個體的道德自覺,顧炎武不惜筆墨,通過《拽梯郎君祠記》《先妣王碩人行狀》《蔣山傭都督吳公死事略》等文章夸贊依賴個人私德自覺,為傳統(tǒng)忠孝道統(tǒng)犧牲的仁人志士。而現(xiàn)代公民承擔社會道德責任時往往有制度性的保護與救濟手段,而不是將承擔社會責任的個人暴露于巨大的風險環(huán)境中。

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命題的命運相似,隨著現(xiàn)代政治實踐的發(fā)展與現(xiàn)代政治思想的傳播,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面臨的社會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其他命題的合理性多遭到現(xiàn)代學人的質疑與挑戰(zhàn),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與現(xiàn)代政治思想如何相互借鑒,造福于政治實踐是當前學界需要回應的問題。當前馬克思主義學者、自由主義學者與儒家學者對這些問題的回應有同有異。雖然大家有一些共同點,比如,大家均不反對汲取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的精華,大家均認為傳統(tǒng)政治思想應該與時俱進。這些相對宏觀的主張成為大家可以接受的“底線”,但是這種回應也只是體現(xiàn)出學者誠懇的態(tài)度,而沒有幫助學者清晰地認識哪些內容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的精華以及這些思想精華如何與其他思想資源結合以服務于現(xiàn)代政治等問題,哪些具體的概念、命題繼續(xù)適用于現(xiàn)代政治思想體系,哪些命題需要更改甚至拋棄,哪些命題需要引入,也就是說這種宏觀的態(tài)度回應并沒有從知識層面上提供有益的幫助。顯然,學界對上述問題的回應不僅僅需要誠懇的態(tài)度,也需要從知識層面上回應這些具體而微的問題。

[1]張錫勤.“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小考[J].道德與文明,2000(6):22-23.

[2]黃珅.“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析[N].文匯報,2012-05-07(00C).

[3]但興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再詮釋與中國近代民族國家意識的生成[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6(10):14-20.

[4]張偉.中華精神的核心蘊涵及當代價值[J].山東社會科學,2007(7):16-17.

[5]趙汀陽.以天下重新定義政治概念:問題、條件和方法[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5(6):4-22.

[6]顧炎武,黃汝成,欒保群.日知錄集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83,756,755,757.

[7]蘇軾.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290.

[8]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182.

[9]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太炎文錄初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85.

[10][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修訂版)[M].何懷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42,261.

(編輯:程俐萍)

Concept, logic and future of “every man alive has a duty to his country”

Wei Chaoli

(ZhouEnlaiSchoolofGovernment,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With the spread of modern values, the responsibility relationship of the country, the government, the man in power and the average person i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world are challenged, which needs the academic analysis. In the form of logic analysis, the world, the government, the man in power and the average person formed 16 propositions which occupy different positions in the traditional value system and modern value system. The influence of "every man has a duty to his country" has inevitably diminished. In the modern world, it is necessary to disseminate the propositions of "the country ha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everyone", and to exp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esponsibility of every man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responsibility of modern citizens.

“Every Man Alive Has a Duty to His Country”;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Deduction

2017-03-07

魏朝利(1988-),男(漢),山東汶上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政治理論方面的研究。

D09

A

1671-816X(2017)07-0058-06

猜你喜歡
肉食者顧炎武命題
選食帖
昆劇新編戲《顧炎武》創(chuàng)作得失芻議
顧炎武“拜師”
《肉食者不鄙》
戰(zhàn)略要跟老板聊
顧炎武與讀書
顧炎武家族藏書記
讓我們也能成為“肉食者”
2012年“春季擂臺”命題
2011年“冬季擂臺”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