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博
【摘 要】站在語文課程的高度,對小學語文“學本課堂”的意蘊指向加以探究,旨在領悟“生本思想”,踐行“學本主張”,走出小學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怪圈,突破“以教為主”的傳統(tǒng)束縛,實現(xiàn)以學為核心的轉變,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語文課程;學本課堂;語文素養(yǎng)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研室課題“語用視角下學本課堂的實踐與思考”(課題編號:2015JK11-L096)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13-0008-02
新課改以來,語文教學不論是在教師的教學理念上,還是在學生的學習行為上,都發(fā)生了一些可喜的變化。但由于認識的模糊與交錯,我們的課堂仍沒能突破“以教為主”的傳統(tǒng)束縛,沒能實現(xiàn)“以學為核心”教學范式的根本轉變,學生仍然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學本課堂,與傳統(tǒng)的課堂不同,它不是立足于教師的“教”,而是立足于學生的“學”,始終堅持學為核心,以發(fā)展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根本旨歸。站在語文課程的教學高度,以此來審視學本課堂教學,有著屬于自身的意蘊向度和實踐意義。
一、站在語文課程的高度教學,學本課堂必須遵循的價值向度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站在語文的高度,也就站在了語文課程的高度,以此來重新審視語文教學,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的發(fā)展,不僅需要知識,更需要能力;不僅需要聰明的頭腦,更需要健全的人格;不僅需要能言善辯的口才,更需要文通字順的書面表達能力;不僅需要單方面的才能,更需要多方面的素養(yǎng)……我們的課堂應當讓學生會學習,會生活,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夯實基礎。對此,筆者認為:站在語文課程的高度以及人的發(fā)展高度,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是學本課堂必須遵循的價值向度。
二、站在語文課程的高度教學,學本課堂必須教會學生學習
站在語文課程的高度,也就站在兒童發(fā)展的立場。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學生,是人。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是學本課堂追尋的美好愿景。葉圣陶先生曾經描述過這種愿景。他說,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為:“教會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教會學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按葉老所示,語文教師的職責主要是教會學生自能讀書和自能作文。培養(yǎng)這種能力,達到這種愿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筆者認為,下列三點尤為重要:
1. 把握學情,讓學習真實發(fā)生
站在語文課程的高度教語文,首先就要站在兒童學的高度。衡量兒童學的高度,那就是學情,這是教學的立足點。學生的已知與未知,知多與知少,淺知與深知,真知與假知,正知與偏知,苦知與樂知等都存在著一些差異,這一切正是我們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著力點,它影響著教學的成效。一堂課,自始至終都要關注學生的存在與差異;課堂,絕不是少數(shù)學生展示的平臺,而是所有學生共同的學習場地;課堂,絕不是教師作秀的舞臺,而是學生提升素養(yǎng)的“練兵場”。一位老師執(zhí)教《奇妙的國際互聯(lián)網》,上課伊始,他不是從學生已知的內容入手,而是引導學生從預設的兩個問題按部就班展開教學:“什么是互聯(lián)網”“國際互聯(lián)網奇妙在哪兒”。殊不知,互聯(lián)網對于現(xiàn)在的孩子來說,不再陌生,它已經深入到每一個家庭。因此,學生學得味同嚼蠟,毫無興趣。站在語文課程的高度,巧妙利用課文的例子功能,就是要尋找學生學習上的盲點,發(fā)現(xiàn)學習上的弱點,利用好學生學習的興奮點,讓教學回歸到自然、本真的狀態(tài)。
2. 優(yōu)化學程,讓學習扎實推進
傳統(tǒng)的教學,教師主宰課堂,把原本充滿探索與創(chuàng)造的學習過程,變成了簡單的“告訴”。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在當前的課堂上還普遍存在。在語文課堂上,具體地表現(xiàn)為“一是誦讀不足,分析介入太快;二是咀嚼不足,結論說出太快;三是討論不足,分歧消解太快;四是欣賞不足,理性說明太快;五是整合不足,閱讀結束太快?!?要優(yōu)化學習過程,首先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先教后學”為“先學后教”。課堂要“讓學于生”,教師要“助力于學”。課堂按照“自學——互學——導學——展學”的步驟扎實推進。其次,課堂要保障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習是一個“慢”的過程。學生的認識水平、領悟能力不是一點就透的,它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請看賈志敏老師執(zhí)教的《兩個名字》教學片斷:
師:(拿起一本語文書)我有一本語文書。
生:(拿起自己的語文書)我也有一本語文書。
師生:哈哈,(握手)我們都有一本語文書。
師:(指著自己的鼻子)我有一個鼻子。
生:(也指著自己的鼻子)我也有一個鼻子。
師生:哈哈,(握手)我們都有一個鼻子。
師:(指著自己的眼睛)我有一雙眼睛。
生:(也指著自己的眼睛)我也有一雙眼睛。
師生:哈哈,(握手)我們都有一雙眼睛。
師:(指著自己的嘴巴)我有一張能說會道的嘴。
生:(也指著自己的嘴巴)我也有一張能說會道的嘴。
師生:哈哈,(握手)我們都有一張能說會道的嘴。
師:好,現(xiàn)在你說,我再說,你要說我有的。
生:我有一個小小的愿望,長大可以做醫(yī)生。
師:哦,你有一個小小的愿望,我也有一個小小的愿望,我可以培養(yǎng)出很多很多優(yōu)秀的學生。
師生:哈哈,(握手)我們都有一個小小的愿望。
生:我有一個快樂的家庭。
師:我也有一個快樂的家庭。
師生:哈哈,(握手)我們都有一個快樂的家庭。(走向另一個學生)
生:我有一顆愛心。
師:我也有一顆愛心。
師生:哈哈,(握手)我們都有一顆愛心。
……
從這個教學片斷,可以看出學生的言語能力的生長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需要教師智慧的引導,它還需要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站在語文課程的高度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習成效,更要關注學習的整個過程。
3. 習得方法,讓學習取得實效
教學雖倡導教無定法,但我認為必須有法。葉圣陶先生說過,“多讀多作固屬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樣讀、怎樣寫。對于這個‘怎樣如果不能切實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寫法”。針對當前課堂教學的弊端,崔巒先生也指出,“要由分析課文內容的教學,轉向以策略為導向的教學,注重讀法、寫法、學法的指導,以提升閱讀理解能力、運用語言能力以及學習能力”。方法是從研究文本的表達中來,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在形式表達上獨有的特質。例如《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蘇教版教材五下)這一課,作者沒有按照常規(guī)的描寫方法從外貌、語言、動作上刻畫人物,而是把著力點放在了司馬遷受宮刑后內心的想法:
“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這部史書!”
教學就要抓住特有的表達形式,引導學生走進司馬遷的內心,體會情感,習得表達方法。方法從言語的實踐中來。讓學生在讀中學會讀,在寫中學會寫,在大量的言語實踐中,發(fā)現(xiàn)言語表達的規(guī)律和習得言語運用之妙。當前課堂教學套路,大多是隨文而教,教師見到生字教生字,見到句子教句子,見到比喻教比喻,見到擬人教擬人。這種以文本內容為板塊的設計,使得教學活動呈現(xiàn)出隨意性和碎片化。站在語文課程的高度教學,不再以課文內容來組織教學,而以主要的言語實踐來設計學習活動板塊,從而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實踐中慢慢提升。
三、站在語文課程的高度教學,學本課堂必須扎根語用實踐
站在語文課程的高度,聚焦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這是當前課程改革的趨勢?!熬拍炅x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站在語文課程的高度來看,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十分重要,然而它的內涵卻又非常豐富。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智慧、人文精神、審美情趣、學習習慣等都是語文素養(yǎng)。哪些才是核心的語文素養(yǎng)呢?筆者認為,是言語能力。因為其他修養(yǎng)皆可以依附在言語能力上來發(fā)展。而言語能力形成有三個標識:言語積累、言語思維和言語智慧。要提升言語能力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
1. 豐富言語的積累
言語積累,是語文素養(yǎng)的根基。根基厚了,將來才能出口成章、妙筆生花;積累多了,言語特點和言語規(guī)律自然就積淀下來,化為了自己的言語經驗。少學如膠漆?,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5~9歲是兒童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趁著年少,應該指導學生多讀一些書。除了國學經典和經典詩文,還要引導學生看一些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因為這些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
2. 注重思維的訓練
好的課堂一定會呈現(xiàn)出很好的智力活動。智力活動離不開思維訓練。在語文課堂里,既要重視邏輯思維訓練,更要重視形象思維訓練。而言語能力的提高、言語智慧的發(fā)展與思維訓練是緊密相連的。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邏輯思維強的人,語言表達必然深刻、有條理;形象思維好的人,語言表達必然生動活潑,富有感召力。問題,是情感的導火索,是思維的催化劑。只有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才能善于解決問題。學本的課堂,是一個問學課堂。在問中學,在學中問,以問啟思,以問促思。課堂一定要走向語言與思維共舞,情感與素養(yǎng)共生的美好境界。如于永正老師執(zhí)教《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時,整節(jié)課引導學生就圍繞一個問題來加以探究——林沖的為人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是哪個字?學生經過一番苦思冥想后,才發(fā)現(xiàn)是“溫、良、恭、謙、讓”中的“讓”字。
3. 強化言語的運用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言語的運用能力高低是衡量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標志。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憑借文本資源扎扎實實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學本課堂特別強調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語用觀,認識到扎扎實實的字詞學習是語用,繪聲繪色的課文朗讀是語用,恰到好處的練筆補白也是語用。課堂要給學生營造言語運用的氛圍,搭建言語運用的平臺,創(chuàng)造言語表達的時機,通過字詞句篇、聽說讀寫豐富多彩的言語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言語表達規(guī)則,習得言語運用本領,創(chuàng)生出更富表現(xiàn)力的言語方式和言語形式。強化言語運用,并不是摒棄文本的內容。言語訓練離不開言語內容。言語訓練要植根于文本內容的土壤,不能游離于文本內容之外。
站在語文及語文課程的高度關照學本課堂的實踐,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讓學本課堂聚焦核心素養(yǎng),指向語言文字的運用,創(chuàng)生言語表達的智慧,使學本課堂的意蘊更豐盈,內涵更深刻,逐步抵達高遠的教學境界。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李維鼎.語文言意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組稿策劃:王金濤 編輯:趙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