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虹
【摘 要】語文教材中有著許多在具體語境中形式新穎和表達效果獨特的詞語、語句,在閱讀中學生或許不會自覺關注。教師應該憑借敏銳的專業(yè)目光,精準地發(fā)現(xiàn)它們,并轉化成教學內(nèi)容,引領學生了解言語形式的知識、技巧和效果,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言語形式;寫作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13-0053-02
一、引子—— 一篇好作文的要求
一位三年級小學生曾以短短107個字的作文奪得了首屆“冰心作文獎”小學組一等獎的桂冠。原文如下:
媽媽回來了
前段時間,媽媽去杭州學習,去了好長時間,可能有一個月吧。今天,媽媽終于從杭州回來了,我非常高興!因為媽媽的懷抱很暖和,因為媽媽回來會給爸爸過生日,因為媽媽在家里會給我讀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我很想她,想媽媽的感覺,是一種想哭的感覺。
筆者給學生朗讀了此文,很多學生表示驚奇,他們都覺得“這好像我也寫得出來”。然而事實是,恰恰就是這么“貌似簡單”卻“自然率真、充滿獨特自我感受”的作文卻很難從我們學生的筆下寫出來。為什么?因為他們無法準確地運用頭腦中已有的語言文字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這不禁讓筆者想到,一篇好作文的要求是什么?字數(shù)或許并不是主要的,只要表達出了想要表達的即可。那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能表達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把觀察到的事物形象地描述出來,語言流暢、朗朗上口……
二、反觀——班級里學生的作文
我們班里除了幾個語言表達能力很強的孩子之外,大部分孩子的習作都很難讓人滿意,需要老師一篇一篇地單獨指導,幾個學習困難的孩子甚至都是老師一個句子一個句子指導的。他們的問題主要在于:用詞錯誤;缺少描寫,即使有也是干巴巴的;句子之間沒有邏輯,前后不連貫;表達不出想要的效果……
三、思考——問題的形成與解決
在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班“會寫”的學生往往是那種愛看書、愛思考、理解表達能力都很好的學生,他們這些能力的習得很多都和自身的學習習慣相關,他們有良好的閱讀和思考習慣,愿意把時間花在看書上。只是這樣的孩子鳳毛麟角,更多的是那些“不那么會寫”的孩子,他們往往不愛看書,或者是因為各種原因而沒有多余時間看書。那么對于這些孩子,該如何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呢?作為語文老師,除了引導學生愛看書之外,還應該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寫作方法的指導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實踐——讀懂“言語表達密碼”
葉圣陶先生的“求甚解”觀對筆者不無啟示。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一文中說: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梁與津。葉老的意思是說,求甚解,須“潛心會文”,就是邊讀邊思,品詞析句。這是需要方法的,他首先希望讀者要從作者的角度來思考:想一想作者寫文章的時候情感是怎樣的?是怎樣醞釀文章的思路的?是如何用文字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的?其次,是希望讀者進入文本的情境,品析每一處詞語,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簡言之,“求甚解”的精髓,不僅僅是要讀懂文本的內(nèi)容,更主要的是讀懂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這個內(nèi)容的,即讀懂文本的“言語表達密碼”,為我們的表達扎下了堅實基礎。所以語文教師更應該“潛心會文”,研讀文本,關注文本中的語言形式,發(fā)掘文本中的寫作教學價值。
1. 讀懂“修辭密碼”——突破常規(guī)的修辭
《黃山奇松》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它們或屹立,或斜出,或彎曲;或仰,或俯,或臥;有的狀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在研讀文本時,這句話引起了筆者的注意:這段話用的是排比,可是排比一般情況下都是至少3個句子,但這段話中的最后一個分句的排比卻只有2個句子,這是為什么呢?在課堂教學中,筆者作了這樣的設計:請學生試著來為這個排比加上第三個句子。
師:我們看中間的比喻詞——書上一個詞是“狀如”,一個詞是“形似”,“狀”“形”都是樣子的意思,“如”“似”是像的意思。那么你腦海中有什么比喻詞來配?
生:貌如。
師:這個詞可以嗎?
生:不可以,“如”和上文重復。
(生實在找不出……)
師:我找到一個詞“貌若”!你們用這個詞來把第三句創(chuàng)作出來吧!
生:有的貌若青蛙,有的貌若毛猴。
(有學生在邊上竊竊地笑)
師:你為啥笑?
生:這話讓人覺得太不雅了。
師:那么如果改為駿馬呢?讀——現(xiàn)在可以了嗎?
生:還可以把青蛙改為雄鷹。
師:你現(xiàn)在覺得第三句可以加上的舉手。
(有的學生舉手了,有的學生沒有舉手)
師:總是讓人感覺不對,是不是?我支持反對的同學。你們知道“貌若”一般和什么搭配?
生:天仙。
師:貌若潘安,潘安是世界上最帥的男人,天仙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貌若后面跟的是最帥的男人、最漂亮的女人,這是約定俗成的?,F(xiàn)在貌若后面跟的是雄鷹、駿馬,合適嗎?
(學生一陣嬉笑)
師:是啊,本來是俊男美女的,現(xiàn)在跟個動物,好嗎?我想作者或許本來也是想寫3個句子的,但是絞盡腦汁想了一圈,卻發(fā)現(xiàn)不行,所以只能兩句。這就是寧缺毋濫,我們的語言表達需要講究形式的美。盡管只有兩句,讀上去的感覺卻非常好。我們再來讀一遍。
這樣的語言是一種“斷臂維納斯”式的美,更是一種精益求精的美。通過對這段文本的研讀,學生鞏固并加深了對排比的認識,同時也知道了寧缺毋濫。有了這樣的意識,學生的腦海中就會對語言文字有所選擇、取舍,語言文字的組合、運用也會越來越準確,所謂的語感也就加強了,那么表達能力自然也隨之提高了。
2. 讀懂 “語序密碼”——突破常規(guī)的語序
《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 中有這樣一段話,“讓明亮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蒼勁。用絢麗的色彩去描繪果園的豐收,沃野的耕耘”。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這個語段中把形容詞放到了名詞的后面,這有什么特別的用意?
問題一出,學生發(fā)言極其踴躍:
生1:讀著讀著,我仿佛能看到竹子尤其得挺拔,松柏尤其得蒼勁,果園里的人們都在采果子,田野里的人們都在辛勤勞動。
生2:我補充。我覺得這是一種突出特點,就像我們平時說的“我喜歡她的可愛,我喜歡他的調(diào)皮”,就是這種效果。
師:是啊,我們的語言文字多么奇妙,交換一下位置就可以達到不同的效果。
生3:我覺得這樣的短語很符合詩的語言,顯得很有節(jié)奏。
師:是的,我們詩的語言就是這樣,追求的是結構的相似,那么讀起來就會變得朗朗上口。
將形容詞放在后面,這樣變換是為了突出強調(diào)“挺拔、蒼勁、豐收、耕耘”這幾個詞語,表現(xiàn)出大自然萬物之美。就像課堂中學生提到的,也許這種說法我們平時在說話中也會運用到,卻不被我們在意,那是因為我們“不知其所以然”,而在“知其所以然”后,我們的認識就會有一個提升,那么到時需要表現(xiàn)強調(diào)、突出的效果時,學生就明白可以選擇這樣的表達方式了。
3. 讀懂 “詞語密碼”——突破常規(guī)的用詞
《桂花雨》一文中的“浸”用得極其精妙,出現(xiàn)了兩次:“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個村莊都浸在桂花香中”。對于學生來說,花香又不是液體,怎么能用“浸”字呢?不禁會讓他們覺得這個字是否用錯了。當筆者將“這個字是否用錯了”的問題拋給學生時,他們展開了精彩的發(fā)言。
生:我覺得沒用錯,“浸”是泡在里面的意思,我感覺這里用“浸”,是作者把花香說成水一樣。
師:像水一樣了,說明這個花香實在——
生:實在是太濃烈了。
生:我覺得第二個“浸”有沉浸的意思,因為花實在太香了,讓人陶醉在其中。
師:是啊,這花實在太香了,人們把桂花曬干后可以做很多東西,可以——
生:可以泡茶、做糕餅……
師:全年都可以品嘗到桂花的香甜,的確讓人陶醉其中。所以這個“浸”用得真妙,它寫出了花香的濃、花香的美妙,讓人沉醉其中。你們能讀出這樣的花香來嗎?
咬文嚼字,細細探究作者的用意,有時看似“錯誤”的詞語卻往往有著作者特意要表達的情感。我們應該用心研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味道,感受語言運用的生動和奇妙。
課堂上經(jīng)常性的訓練培養(yǎng)了學生敏銳的“捕捉”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學生在閱讀考級書《草房子》中也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用詞,他在讀書筆記本上這樣寫道:“禿鶴瘦而高,兩條長腿好看倒也好看,但稍微細了一點?,F(xiàn)在,這兩條腿因穿了短褲,暴露在陽光下。他邁動著這樣的腿,像風一般,從田野上蕩進了校園。”這句話中這個“蕩”字用得可真好呀!開始我看到這個字樂了!走路哪有蕩的呀?后來我仔細一想,作者干嘛用這個“蕩”呢?想著想著,我明白了,原來作者是為了說明禿鶴的腿細,和空空蕩蕩的短褲形成了大大的對比,所以走路時才會給人蕩的感覺。這個字用得真是太妙了!
同時在某些學生的作文本上,筆者也能發(fā)現(xiàn)這樣有趣的用詞:“他的目光坦然而寬闊,以至于使每個同學都覺得老師在注視著自己,而不敢輕舉妄動。”“寬闊”是用來形容道路的,怎么用來形容目光了。學生告訴我,因為她覺得老師的目光看起來可以看到很多很多東西,可以關注到所有學生,用“寬闊”可以寫出這種感覺。筆者很欣賞這樣的表達,因為這樣的表達體現(xiàn)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是一種語言運用能力的體現(xiàn)。
教材中有著許多在具體語境中形式新穎、表達效果獨特的詞語。這些詞句的形式,往往是這個文本相對于其他類似文本所特有的,在閱讀中學生或許不會自覺關注。這種有價值的言語形式,可能是一個標點符號的超常規(guī)用法,可能是一個詞語的匠心運用,可能是一個(組)巧妙運用修辭的句子(句群)……教師應該要憑借敏銳的專業(yè)目光,精準地發(fā)現(xiàn)它們,并轉化成教學內(nèi)容,引領學生讀懂“言語表達密碼”,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
(編輯:楊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