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笑
書生的骨頭是彎不了的。
即使被貶到蠻夷之地,對月悵懷,也是一身傲骨,挺直了腰桿。
即使是被押到刑場行刑,彎了膝蓋,那破舊囚衣下的脊梁卻是怎么也不會彎的。
是為那讀書人特有的清高嗎?
是為了最后的尊嚴嗎?
都不是。
是為了心中弘揚道義的使命,肩上黎民百姓的重擔。
世人都言讀書人勢弱,比不得少年英雄戰(zhàn)場上揮灑熱血的忠義。然而,古往今來,卻有數(shù)不盡的文人墨客,以筆代槍,在民族存亡之際吹響金戈鐵馬的錚錚號角,在洪濤滾滾中,挺直了脊梁,奮力推動時代的巨輪前進。
可是,歷史卻消弭了他們的聲音。月白風清的景色下,我們只記得詩情畫意,卻忘卻了他們踽踽獨行的背影。
還記得那個“敢為天下先”的韓愈嗎?蘇軾贊其“文起八代之衰”,大多數(shù)人只記得他的才情斐然,卻忘卻了他“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他少年坎坷,于考場上也不得意,家業(yè)凋敝,人丁慘淡,考了四次才得中進士。早年,他為了擔起家庭的重擔,也曾積極入仕,到處請求他人上書推薦,終于求得一官半職。他本可安于現(xiàn)狀,但他卻罔顧不了自己作為學者、作為父母官的責任和道義。
作為學者,他推崇古文運動,提倡文以載道,可當時的社會風氣奢靡浮夸,文人都不敢公開授課,“曰師曰弟子者”皆被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他極力打破“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錯誤觀念,提倡樸實求真的學風。以一人之力,對抗整個社會的風氣,韓愈心頭,是作為一個學者的責任與使命。
作為臣子,他公然反對唐憲宗迎佛骨入宮并大興土木的做法,上書《論佛骨表》諫議皇帝,正義凜然。天子震怒,韓愈在同僚的勸保下才免于一死,但卻從好不容易晉升的禮部尚書一職被貶到邊遠的蠻夷之荒——潮州。盡管如此,他仍在給侄子的書信中表達了自己的矢志不悔:“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睂幙梢凰?,也不罔顧為人臣子的道義,韓愈心中滿是家國天下,百姓重任。
韓愈有才華,有膽識,本可以憑此在京城安身立命,安穩(wěn)一生,他少年貧苦卻不受富貴的誘惑,而是心懷天下,肩有使命,矢志不渝地挺直了自己的脊梁。
這便是書生的骨頭,一種敢為天下先的孤勇,一種卓然于凡事的傲骨,一種不辱使命的堅決。
書生的骨頭為什么彎不了?
因為心懷天下,因為肩有使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