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沉默權制度引入中國之探析

2017-06-22 07:47丁奕涵
法制與社會 2017年17期
關鍵詞:人權保障沉默權

摘 要 沉默權制度作為西方國家刑事司法領域的重要制度,歷經(jīng)確立、盛行、限制等階段,日趨成熟。而中國到目前為止仍未確立真正的、體系化的沉默權制度。在我國國情下,沉默權制度符合現(xiàn)代法治理念平衡控辯力量,完善正當程序的要求,利于我國完成從強職權主義訴訟模式到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的過渡轉變。但同時也面臨著是否會延誤司法效率、導致社會秩序失衡的疑慮。

關鍵詞 沉默權 沉默權制度 不得自證其罪 人權保障

作者簡介:丁奕涵,鄭州大學法學院2014級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D9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54

中國早在1998年就已經(jīng)簽署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力圖保障公民權利與自由,在2012年《刑事訴訟法》的修訂新增了“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規(guī)定,進一步明確了不得自證其罪原則。那么,這些措施究竟是否可以成為沉默權制度的土壤培育,以進一步迎接沉默權制度的體系構建?而對于在西方成熟且完備的沉默權制度,在警察權侵害個人權利的案件比比皆是、刑事司法制度仍存在諸多問題、口供仍占有相當分量的中國,究竟有沒有引入沉默權制度的必要?若選擇引入,其適用性又將如何?

一、 沉默權制度概述

(一)概念

沉默權制度的核心和基石即為沉默權。沉默權到今天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通常來說,分為廣義沉默權和狹義沉默權。廣義沉默權是公民言論自由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形式,即任何人有權決定他愿意說什么或者不說什么,除非法律另有規(guī)定。 狹義的沉默權則具體指刑事訴訟領域的沉默權,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面對追訴機關和審判機關訊問時,有權保持沉默的權利。這里的沉默應包括對自己不利的和對自己有利的證詞,通俗來講,即我不回答,你不得強迫。同時,沉默權的內(nèi)涵并不只包含享有沉默的權利,“保持沉默和作出陳述是沉默權這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不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證人選擇保持沉默還是選擇作出陳述,都是在行使沉默權”,如果他們說話,他們放棄的是“保持沉默的權利”,而不是“沉默權”。

(二)歷史沿革

沉默權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古羅馬法的“自然正義原則”和“不得強迫任何人自己控告自己”。12世紀以前,教會法在歐洲占主導地位,人們堅持“神判”的原則,即人人只需向上帝進行懺悔,而無需向他人揭露自己的罪過。隨后,糾問式訴訟模式在歐洲愈演愈烈,刑訊逼供嚴重、漠視被告人人權的這種封建司法制度,催生了“不得自證其罪”原則和以此為基礎衍生出來的沉默權。沉默權最先發(fā)端于英國,“李爾本案”被公認為“沉默權第一案”,1639年,在英國官府審判書商約翰·李爾本的過程中,李爾本斷然否認所指控的事實并拒絕作“如實供述宣誓”,為此遭受鞭刑。行刑過程中,憤怒的圍觀民眾高喊“沉默!權利!”,以聲援李爾本。1640年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爆發(fā)后,議會才徹底為李爾本翻了案,取締了“依職權宣誓”并宣布英國人有權在面對審訊時保持沉默。1689年,英國頒布世界上第一部憲法性文件《權利法案》,明確規(guī)定了沉默權。至此,沉默權終于作為一項基本的訴訟權利得到了法律保障。沉默權的鼎盛發(fā)展則是在美國。1789年,美國通過聯(lián)邦憲法第五修正案,其中明確規(guī)定:任何人在刑事訴訟中不得被迫自證其罪,將沉默權規(guī)定為憲法性權利,隨后,美國通過“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一案確立了著名的“米蘭達規(guī)則”,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訊問時,有保持沉默和拒絕回答的權利,且該項權利需由警方在訊問前進行告知。隨著證據(jù)開示,辯訴交易,律師在場等一系列制度的確立和完善,以沉默權為核心的沉默權制度日趨成熟,并廣泛為西方民主國家所采用。

(三)爭議與發(fā)展

其實,沉默權制度的發(fā)展也并非一帆風順,英國法學家邊沁就對沉默權持有激烈的反對意見,他主張沉默權只會保護有罪之人,而對無罪之人不會有任何意義,“無罪者絕對不會利用這項規(guī)則;無罪的人主張說出來的權利,就像有罪的人會援引沉默權一樣?!?也就是說,邊沁認為,無罪的人只會主張說出來的權利,會以一種積極發(fā)聲的態(tài)度出現(xiàn)。而恰恰是有罪的人才會援引沉默權以作為保護傘。在這種情況下,沉默權制度只會阻礙人們發(fā)現(xiàn)真相,降低司法效率。對此,筆者持相反意見。首先,邊沁此種質疑的基礎,實際上是預設了一個前提,即“無罪的人永遠不會選擇沉默”,而我們都知道,人生而為人,沉默本就是一項正當?shù)臋嗬?,是基本人權的體現(xiàn),言論自由應當既保障人們說話的自由,也保障人們不說話的自由。選擇不說話,不應當被莫名扣上斷然是有罪的帽子。即使場景和環(huán)境改變,處于刑事領域,也不應當降低公民權利的底線,否定公民自由。其次,邊沁的理論反過來推等同于在刑事訊問過程中,只要警察進行發(fā)問,被訊問者只能被動的選擇回答,所有拒絕回答的人都將被定性為“一定是罪人”。這種邏輯直接將警察權賦予一種至高無上的地位,國家權力不僅可以凌駕乃至踐踏公民的個人自由,甚至可以不通過物證的取得而僅因對方選擇沉默就對其進行有罪推定,這就從根本上背離了無罪推定和正當程序的法治理念,是極其危險的。這種不對等的地位也容易造成刑事偵查階段本就強大的警察權力的濫用。最后,現(xiàn)實生活中案情復雜,無辜的人出于如個人情緒、精神狀態(tài)、外界干擾等動機,選擇沉默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沉默權制度的缺失,使得實務中對于嫌疑且刑事司法除了懲罰犯罪的功能,亦不可忽視對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保障。即使被訊問者是真正的犯罪分子,同樣享有面對不利問題沉默的權利,若非要強迫其回答,難免又陷入以口供為單一突破口的怪圈,實乃法治的倒退。正如培根所言,“一次錯誤的判決勝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只是污染了河流,而錯誤的判決則是污染了水源?!惫滩豢梢蜃非笃瓢感?,過度依賴訊問和口供,而喪失了對公平和人權的保障。

當然,面對“沉默權制度可能會延誤時機、損害社會利益、讓本應保護受害者的法律變?yōu)楸Wo犯罪者”等疑慮,20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也開始對沉默權制度作出了一定程度的限制。1988年,英國政府針對北愛爾蘭地區(qū)猖狂的恐怖主義活動,通過了適用于北愛爾蘭地區(qū)的《刑事證據(jù)法令》,限制了恐怖分子的沉默權。隨后,在成文法方面,通過了《1987 年刑事審判法》、《1988 年北愛爾蘭刑事證據(jù)法》、《1989 年兒童法》,對沉默權分別做出了具體限制 。美國通過1971年的哈里斯案,1984年的紐約州訴夸爾斯案,1978年的瑞德爾案等一系列判例確立了“公共安全”,“緊急情況”的例外,對沉默權進行了限制。由此可見,各國對于牽涉重大公共利益的案件,如恐怖主義活動,紛紛選擇了排除或限制沉默權制度的使用,以平衡個人自由和公共利益的矛盾,真正實現(xiàn)公平正義,也由此讓沉默權制度在反思和限制中迎來了新的發(fā)展階段。

二、 沉默權制度的引入分析

沉默權制度在西方已經(jīng)成為其刑事訴訟制度的重要一環(huán),那么,對于尚未明確規(guī)定沉默權制度的中國來說,是否有其引入的必要呢?

(一)合理性分析

從沉默權制度的合理性和正當性來說,一方面,人權角度上,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戈拉說過:“人是萬物的尺度?!弊鹬厝诵缘淖饑?,保障人們不可剝奪的自然權利是人權和法治建設的基本要求。而沉默權作為公民言論自由的表現(xiàn)形式,作為“不得自證其罪”原則的體現(xiàn),符合人們自我保護的本性,理應得到尊重。個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對任何一個理性人來說,都是不會放棄和不得讓渡的權利,國家機器自然無權剝奪。固沉默權制度的確立是保障人權的本質要求。從封建社會的皇權至上到舊中國的強權糾問式訴訟嚴重忽視人權,再到如今的中國一直致力于改善和保護人權,沉默權作為一項基本權利,其確立乃是中國人權建設過程中的必然一環(huán)。另一方面,在司法角度上,沉默權制度尊重了被追訴人的主體性地位,符合現(xiàn)代刑事訴訟中“控辯平衡,法官居中裁決”這一基本的三角形模式,貫徹了公平公正的司法價值取向,有利于刑事司法領域的法治進步。此外,在刑事偵查階段,作為公權力代表的審查方權力強大,而與之對抗的被追訴方則往往處于處于弱勢,力量對比懸殊。在此種情況下,無救濟則無權利,沉默權制度的引入,可以成為一種消極的防御手段,以法律確保的正當形式來加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防御力量,以積極矯正訴訟階段的不平等主體地位,減少冤假錯案,防止公權力的濫用。

(二)我國的必然選擇

1.國際義務的履行

我國于2004年通過憲法修正案,規(guī)定“我國尊重和保障人權”,正式將保障人權寫入憲法。且早在1998 年,我國政府就簽署加入了聯(lián)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而《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對公正審判權做了詳盡的規(guī)定,規(guī)定了“不得被強迫自證其罪”的重要原則。至于沉默權和反對自我歸罪特權的聯(lián)系上,有學者認為,沉默權就屬于反對自我歸罪特權的一種,“所謂沉默權,學理上又稱反對自我歸罪特權,其概念是指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面對追訴機關和審判機關的訊問,不說話或者停止說話,以沉默的方式反對強行要求作有可能導致刑罰或者更重刑罰的供述的權利” ?!安槐粡娖茸宰C其罪的特權”是指在司法程序中拒絕作證或拒絕回答提問的權利,刑事被告人在審判中的沉默權或者拒絕作證的權利正屬于“特權”的一個組成部分。 因此,已經(jīng)加入該公約的中國,引入沉默權制度本就是我國保障人權,和國際接軌的必然選擇。

2.減少冤假錯案的發(fā)生

近年來,念斌案、趙作海案、青海警方抓錯人案等事件頻起,刑事領域的冤假錯案因涉及到公民最根本的生命權利,且其后果往往具有不可逆性,故而每一次均引起熱議,輿論發(fā)酵強烈。這些案件均存在著有罪推定和非法取證的影子。引入沉默權制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辦案人員對于口供的過分依賴,糾偏其錯誤理念,亦符合制約刑事偵查階段過于強大的警察權力的要求。

3.司法進步的要求

從現(xiàn)實層面來看,我國正處于一個公民權利意識深度覺醒、強烈呼吁司法公平正義的新階段,沉默權制度的引入可以深化司法改革,推動法治進程,符合當前社會需要。目前,我國的刑事訴訟制度仍然擺脫不了重實體輕程序的一貫做法,若犯罪嫌疑人保持沉默,便會被以認罪態(tài)度不良為由施以懲罰。沉默權制度的引入,可以從制度和法律的層面上對這一權利進行了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利于完善刑事訴訟的正當程序。程序正義的確保,才能長久性、深刻性的推動實質正義的實現(xiàn),使我國的法治建設步入更加民主化、科學化的軌道。沉默權制度的引入還可以改善我國過分依賴口供的現(xiàn)狀,使控方將目光從一味追求口供突破,重視突擊審查等轉向重視物證和提高技術偵查水平,強化其舉證責任,使其不斷提升舉證能力。這種轉變,可以削弱干擾案件的主觀因素,減少情感上的先入為主,強化無罪推定原則,符合司法進步的要求。

三、沉默權制度引入的本土化探索

沉默權制度的引入中國需要進行適用性分析,以規(guī)劃合理,減少阻力,確保法治進程平穩(wěn)進步。筆者將從目前的引入困境和路徑來進行具體探討。

(一)引入困境

1.文化傳統(tǒng)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同態(tài)復仇”的樸素正義觀,人們對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長期存在著“有罪推定”的思想,對尚未定罪的嫌疑人就存在著“憎恨”心理。而沉默權制度的引入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加害他人和社會、令人痛惡的犯罪者反而有了正當?shù)奶颖芙杩?,易引起社會對刑事司法保護傾向的質疑,激起情緒反彈。在實務中,因關鍵證據(jù)時間久遠、技術因素等物證不足或取證困難的情況也并不罕見,而犯罪分子又緘口不言,延誤時間,導致一些惡性犯罪案件多年不破,造成司法壓力。這些情況往往被民眾歸結為沉默權制度帶來的弊端,而忽視其背后隱藏的偵查技術尚不精進、刑事領域對犯罪嫌疑人的保護觀念尚不健全的問題,從而使人們對于沉默權制度產(chǎn)生排斥心理。因此,如何正確處理現(xiàn)代法治觀念和中華民眾傳統(tǒng)價值觀的矛盾沖突,平衡犯罪嫌疑人人權和受害者利益的保護,將成為沉默權制度引入的巨大考驗。

2.司法現(xiàn)狀

一方面,在中國司法偵查中,很多案件的偵破都是建立在具有直接性、簡單性的口供基礎之上的。物證的獲取困難,“命案速破”的硬性要求,案件數(shù)量暴增的現(xiàn)實狀況,都使得對口供的依賴成為了不可避免的選擇。而沉默權制度的引入則會為口供的獲取帶來困難,一定程度上對目前的司法實務造成阻礙。另一方面,中國司法機關的強權思想仍然嚴重,公檢法等實務部門對沉默權制度的抵制力量強大,使得我國刑事訴訟法幾經(jīng)修改,仍只是新增了“不得自證其罪”規(guī)定,而未能將再進一步的“沉默權”制度寫入法律。近幾年來,中國雖在打擊犯罪和維護社會治安方面不斷取得進步,但因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區(qū)域性問題民族性問題復雜,犯罪率仍處在較高位次,惡性事件層出不窮。而沉默權制度一旦引入是否將成為不法分子的保護傘,破壞社會秩序,引起了人們的普遍憂慮。

3.技術和制度的不配套

我國目前,特別是基層以及中小城市,很多地方缺乏完善的技術設備,物證獲取困難,刑事偵查難度大。此外,“辯訴交易、證據(jù)開示和沉默權是刑事訴訟程序構建的三個孿生兄弟”,“一個國家的辯訴交易制度越發(fā)達,沉默權的充分性也就越高?!?而我國尚未達到高效率兼高質量的法院審理理想狀態(tài),法官超負荷運轉,律師辯護制度不夠發(fā)達,法官素質參差不齊等都是客觀問題。而在美國,對緩解沉默權弊端起到巨大作用辯訴交易制度,使得美國刑事案件中犯罪者認罪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然而辯訴交易制度因中國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法治尚不成熟等問題,相當長一段時間不可能在中國進行推行。

(二) 路徑探索

面對眾多難題,沉默權制度的引入需結合中國國情進行“嫁接”和改造。首先,關于沉默權制度引入中國的爭議體現(xiàn)在沉默權是否能和我國一貫以來“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刑事政策相適應。筆者認為,“抗拒”與“沉默”并不能劃上等號,沉默權只是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選擇不說話的自由,且使其不會因為這種選擇承擔有罪推定的不利后果,并不等同于鼓吹不配合。犯罪嫌疑人有沉默的權利,同樣也有坦白的權利,沉默權制度和自顧陳述二者并不矛盾。即使在西方世界各國,雖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或執(zhí)行一個類似“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口號和政策,但他們的刑事司法理念中,同樣體現(xiàn)著既保持沉默權的原則,又注意到沉默或隱匿罪證、施展抗拒手段對量刑的影響。 其次,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提出了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方案,要求逐步形成系統(tǒng)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的公安工作隊伍,這意味著偵查人員的素質提高和先進科學技術的使用將成為重點。自2015年起,起訴率、有罪判決率、結案率等不合理的執(zhí)法司法考核指標將被取消。新修訂的《律師法》和《刑事訴訟法》亦完善了律師制度和“不得自證其罪”原則,這一切都為沉默權制度的引入提供了基礎。隨著社會法治理念的進步和公民權利意識的強烈,沉默權制度的引入將是勢在必行,而非無土壤移植。最后,考慮到中國目前的嚴峻的犯罪狀況和不夠完善的司法現(xiàn)實,我們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做法在公共安全、恐怖活動、重大國家利益等領域對沉默權進行一定限制。例如,在實行沉默權的英國,采用告知程序,即在確鑿證據(jù)面前保持沉默可能受到不利判決,以限制沉默權;美國聯(lián)邦法院對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嫌疑人規(guī)定不得拒絕供述等。

四、結語

“一個問題能夠在歷史上多年來存在著爭議,一個古老的問題在現(xiàn)代法律中能夠作為變革的重要內(nèi)容,這本身就說明了這個問題的生命力以及對該問題研究的必要性?!?沉默權制度的引入與否已討論了幾十年,并隨著中國《刑事訴訟法》的最新修訂,越來越引起熱議。我們可以看到,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各種技術手段、資金、司法資源缺乏,而經(jīng)過幾十年來的快速發(fā)展,無論是立法技術、法治理念還是偵查手段,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沉默權制度有利于人性尊嚴的保障,程序正義的實現(xiàn)和法治的進步,是完全符合民主憲政追求的。我國已具備了引入沉默權制度的基本土壤,同時,我國還應加強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銜接和多元化證據(jù)體系的構建,以迎接新的挑戰(zhàn)。

注釋:

陳光中.沉默權問題研究——兼論如何遏制刑訊逼供.人民公安出版社.2002.

易延友.沉默的自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A.D.E. Lew is. Bent ham and the right to Silence,in the Bentham Newsletter,1988.

《1987 年刑事審判法》第2條規(guī)定,在嚴重欺詐案件調(diào)查局的官員調(diào)查欺詐案件過程中,接受訊問的嫌疑人如果在沒有合理理由的情況下拒絕回答提出的問題或者說謊,這本身就構成犯罪,并可能被判處短期監(jiān)禁的刑罰。《1989 年兒童法》第98條規(guī)定當法院在審理關于照顧兒童的案件時,任何人不得以可能歸罪于自身或其配偶為由拒絕回答任何問題?!?988 年北愛爾蘭刑事證據(jù)法》明確規(guī)定法官在特定情況下可以對被告人保持沉默中做出對其不利的推論。

李昌道、董茂云.西方沉默權比較研究.復旦學報.2002(93).

孫長永.沉默權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

冀祥德.證據(jù)開示·沉默權·辯訴交易關系論.政法論壇.2006,5(3).165.

樊崇義.沉默權與我國的刑事政策.法學論壇.2001.

劉根菊.在我國確定沉默權原則幾個問題之研討.中國法學.2000-06-09.

易延友.沉默的自由——序言.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猜你喜歡
人權保障沉默權
程序正義視野下的沉默權制度
法學視角淺析沉默權
程序正義視野下的沉默權制度
淺談新刑訴法中沉默權的確立及實現(xiàn)
淺析刑事訴訟中沉默權在我國的實現(xiàn)
我國刑事訴訟中非法實物證據(jù)的排除標準研究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視域下的人權保障核心探索
淺析我國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存在的問題
淺析刑事辯護中沉默權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