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一
1912年,民國政府宣布以公元為標準紀年,定當年1月1日為民國元年元旦,為新年之始。然因著數(shù)千年的民俗傳統(tǒng),承載著豐富的文化積淀,民間社會還是一直視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新年之始。于是,民國政府只好采用公歷與農(nóng)歷并行的“二元歷法”,一方面定公元一月一日為元旦,一方面又確定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歲首,稱春節(jié)。
陽歷與農(nóng)歷并行,元旦與春節(jié)同慶,這本不是個問題,但在當時卻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一樁新與舊的矛盾沖突。有一段時間,民國政府一度廢除農(nóng)歷新年,規(guī)定農(nóng)歷節(jié)令一律不許循俗放假,這樣就給人們的過農(nóng)歷新年帶來了糾結(jié)。
林語堂在1935年寫了一篇《我怎樣過新年》,以調(diào)侃的口吻寫出他過農(nóng)歷新年的糾結(jié)。林語堂說自己作為一個有著科學頭腦的現(xiàn)代人,聽從政府號召,奉行新歷,不過農(nóng)歷新年??墒?,農(nóng)歷新年的到來似乎是作者無法抗拒的:
我并不要舊歷新年,但舊歷新年自己來了。那天是陽歷二月四號。
科學的理智教我不要遵守舊歷,我也答應(yīng)照辦。舊歷新年來到的聲音在一月初已經(jīng)聽到了,有一天我早餐吃的是臘八粥,使我立刻記起那是陰歷十二月初八。一星期后,我的傭人來借額外的月薪,那是他舊歷除夕所應(yīng)得的。他下午息工出去的時候,還給我看他送給妻子的一包新衣料。二月一號、二號,我得送小費給郵差、運貨車夫、書店信差等等。我常常覺得有什么東西快要來了。
到二月三號,我還對自己說:“我不過舊歷新年。”那天早晨,我太太要我換襯衣,“為什么?”
“周媽今天洗你的襯衣。明天不洗,后天不洗,大后天也不洗。”要近乎人情。我當然不能拒絕。
這是我屈服的開始。早餐后,我家人要到銀行去,因為雖然政府命令廢除舊歷新年,銀行在年底照樣有一種微的小提款恐慌?!罢Z堂,”我的太太說:“我們要叫部汽車。你也可順便去理一理頭發(fā)?!崩戆l(fā)我可不在意,汽車倒是個很大的誘惑。我素來不喜歡在銀行進進出出,但我喜歡乘汽車。我想沾光到城隍廟去一趟,看看我可以給孩子們買些什么。我想這時總有燈籠可買,我要讓我最小的孩子看看走馬燈是什么樣的?!?〕
林語堂在這里一步一步地把抗拒過農(nóng)歷新年的心理被逐步瓦解的過程細致地描述出來,實際是用一種調(diào)侃的口吻,諷刺了民國政府廢除農(nóng)歷新年的做法,也形象地揭示了人們處于新舊交替生活中的糾結(jié)。
其實不光是過新年的問題。民國時期,高校教師的生活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這種貌似新舊的交疊。例如很多教師一方面在提倡著白話文,嘗試著新文學,傳授著科學,但是在生活中,他們卻熱衷于古體詩,收藏著古董、古畫,搓著麻將,哼著京調(diào)?;蛘叻催^來,很多教師一方面在研究著國學,在整理著國故,另一方面他們也熱衷于從外來的生活方式,如溜冰、跳舞、看電影等娛樂活動中享受著更多的樂趣。舊的習俗,新的時尚,就是這么和諧地交織在民國高校教師的生活之中。
二
在這種新舊交疊的生活場景中,有些教師心中就充滿了糾結(jié),錢玄同就是其中的一個。錢玄同熱望一場社會革新。譬如在“過年”問題上,他就希望自后不過農(nóng)歷新年,改過陽歷新年。但在社會風俗的裹挾下,他對農(nóng)歷新年又“不能不勉強敷衍”。他在1918年2月10日的日記中寫到:
今日為陰歷丁已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此月小建,故今日即為除夕。我最厭過年,尤厭過陰歷年,因陰歷本比陽歷野蠻。中國幸而已改陽歷,豈可依舊顧及陰歷?至從陰歷過年者必有許多迷信可笑之無意識舉動,大為(與)革新社會之道相反。故我家逢陰歷年無所謂過年,但因陰歷歲首數(shù)日店鋪什九皆關(guān)門,不能不預(yù)備數(shù)日間之飯菜及點心耳。然大兄之家近年來卻極端復(fù)古,至陰歷年除夕,且懸祖先遺像,供以酒、飯、菜、點,而人人跪拜如儀。吾雖滿腹不愿,亦有不能不勉強敷衍者。今日午后三時頃,偕婦、子、使女同往兄處,舉行典禮?!?〕
錢玄同的糾結(jié)是真心的,他確實想聽從政府號召以元旦為新年。1922年12月31日,錢玄同與妻子約定:“我們做了中華民國的人,當這國歷的新年,不可沒有些子點綴。明午闔家出外吃一頓飯,并且喝一點酒,算是過新年。”第二天,錢玄同與其妻、子同到東華飯店吃西餐,喝了一瓶葡萄酒,以示歡慶。
三
這樣的糾結(jié)心態(tài)并非只有過年一事。
蔡元培于1918年在北京大學創(chuàng)立進德會,其目的即為規(guī)范教員和學生的道德行為以凈化社會風氣。進德會的會員分為三種:“甲等會員不嫖、不賭、不娶妾。乙種會員于前三戒外,加不作官吏、不作議員二戒。丙種會員,于前五戒外,又加不吸煙、不飲酒、不食肉三戒?!卞X玄同參加的是丙種會員,并且還是《北京大學進德會雜志》的編輯。他是真心誠意地要遵守進德會的規(guī)矩,但在生活中也無形地給自己增添了思想壓力。1919年2月4日,“冷不可當,兩手凍僵,致不能握筆,身上也覺得不甚好過,因此到西車站去吃了一頓西餐,順便喝了一杯勃蘭地酒,為驅(qū)寒而喝酒!或可以說是喝藥酒,不算犯進德會會規(guī)吧!”〔3〕
另外就是對待傳統(tǒng)的家祭,錢玄同也是充滿著矛盾。1930年2月21日,錢玄同大兄三周年忌辰。其妻打聽到那邊要舉行家祭,準備叫三兒子過去磕頭。錢玄同一聽,制止了,“我說,還是犧牲了我吧,我還可以犧牲”。錢玄同認為不能再叫不到二十歲的少年“去干這宗無謂之事,那太冤了”〔4〕。錢玄同的想法是:
三綱者,三條麻繩也,纏在我們頭上,祖纏父,父纏子,子纏孫,代代相纏,纏了兩千年?!靶挛幕边\動起,大呼“解放”,解放這頭上的三條麻繩!我們以后絕對不得再把這三條麻繩纏在孩子們的頭上!可是我們自己頭上的麻繩不要解下來,至少“新文化”運動者不要解下來,再至少我自己就永遠不會解下來。為什么呢?我若解了下來,反對“新文化”、維持“舊禮教”的人,就要說我們之所以大呼解放,為的是自私自利。如果借著提倡“新文化”來自私自利,“新文化”還有什么信用?還有什么效力?還有什么價值?所以我自己拼著犧牲,只救青年,只救孩子!〔5〕
“犧牲自己,救救孩子”,這就是錢玄同思想痛苦的根源。在舊禮教包圍中成長的人,當他欲沖破舊禮教的天羅地網(wǎng)、尋求革新事業(yè)路徑之時,必然就甩不開這種“拼著犧牲”的精神痛苦。1925年1月31日,周作人設(shè)宴,錢玄同“吃得非常之高興,我吃了十幾杯黃酒,頗有醉意。我近年來精神感受痛楚極矣,明知此事無可避免,但又不得不用物以麻醉之。故頗思從今年來一方面對于排除舊思想、鼓吹新文字以及整理國故等事——總名可曰‘疑古,仍當更加繼續(xù)進行,而自己的精神有時太痛苦了,不能不設(shè)法麻木之或慰藉之”〔6〕。
由于錢玄同深切體會到舊禮教的病毒,所以他沖破舊羅網(wǎng)的態(tài)度也就最激進,最堅定。但這種堅定并非是慷慨激昂的義無反顧,而是時時伴隨著精神的苦痛。這就是錢玄同生活的糾結(jié)所在。
四
當然,也有內(nèi)心不糾結(jié)的例子。同樣是在舊禮教包圍中成長的高校教師,有些人依舊在有意無意地用舊禮教約束下一代,甚至變本加厲。
張中行說到北大國文系教授黃節(jié),突出了一個“老”字。他說:“老的一個生活方式上的特點是‘舊,現(xiàn)在回憶黃先生,其突出的特點也就是舊。一貫是長袍,上課鄭重其事,連微笑也不曾有,是舊。講詩,用箋注法,都寫在講義上,其后并印成書,有《漢魏樂府風箋》、《曹子建詩注》、《謝康樂詩注》等,也是舊。作舊詩,集舊書,精于書法,連帶還藏硯,更是舊。還有屬于居室之事的,也無妨說說,是納妾,據(jù)說還不止一位。”〔7〕
這種守舊的生活方式,還深深地束縛著某些高校教師的教育觀念。辜鴻銘在西方待了十一年,精通西方文化,卻極力鼓吹中國文化的優(yōu)越性,甚至極力為傳統(tǒng)文化中的“小腳、太監(jiān)、姨太太”等現(xiàn)象辯護。周作人在《知堂回想錄》中說,五四運動期間,北大教授在紅樓一間教室里開臨時會議,商討的事件有挽留蔡元培校長一事。辜鴻銘發(fā)言,也主張挽留,理由是,校長是學校的皇帝,所以非挽留不可〔8〕。有一年,辜鴻銘在北京大學講英文課。當時剛剛實行男女同學,他忽然見座位中有女生,大異,有人告以是新招女生。他懷疑別人聽不懂,當女生讀給他聽后,他仍以音不對為由把女生趕出了教室。下課,辜鴻銘即找到蔡元培,說“教室中忽發(fā)現(xiàn)女性,男女授受不親,請辭去教職”,一時傳為笑柄〔9〕。
這樣守舊的教育觀念對下一代的約束恐怕更多的還表現(xiàn)在交往禮儀上。見面行禮是人們交往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跪拜和作揖在民國時期已被廢除,但在一些高校教師中卻還大行其道。例如黃侃,他對其師章太炎執(zhí)禮甚恭。黃侃脾氣壞,自視甚高,對學術(shù)界之人多有不敬,但對章太炎先生卻始終服膺無間。如有誰議論章太炎,黃侃必盛氣相爭。章太炎給他的書信、字、詩,黃侃都如獲至寶,裱裝珍藏。若逢面師,黃侃必執(zhí)禮。
黃侃有弟子陳某,也受其衣缽。古人席次尚右,右為賓師之位,居西而面東?!扒爸写蠼淌邳S季剛先生,為章氏最得意弟子,季剛先生事章氏恭謹又倍于他人。黃有弟子陳君,亦能傳其衣缽,主章家為西席,章氏以西席禮待之。每逢新年,季剛先生必詣?wù)抡蒂R,至必行跪拜禮,黃叩章,陳又叩黃,章又向陳行禮。坐定,陳舉茶敬黃,黃敬章,章又敬其西席。如此循環(huán)不絕,家人傳為笑談”〔10〕。
黃侃對其他學生也是如此要求。他常常身穿藍緞子團花長袍,黑緞子馬褂,頭戴一頂黑絨瓜皮帽,腰間露出一條白綢帶。在北京大學時,有次他過生日,幾個中國文學門的學生登門拜壽,進門后即對他行了個三鞠躬禮。黃侃大怒:“我是太炎先生的學生。我給太炎先生拜壽都是磕頭,你們卻鞠躬?!”當時嚇得這幾位學生只好磕頭。黃先生最喜愛的學生鄭奠,畢業(yè)后也在北大任教。有次黃節(jié)先生在家請客吃飯,黃侃和鄭奠都去了。黃侃看見鄭奠穿著一件皮袍,大為不悅,說:“我還沒有穿皮袍,你就穿皮袍了?”鄭奠說:“我穿我的皮袍,你管不著我。”黃侃先生聽了很生氣,從此不理鄭奠了〔11〕。
1932年,楊伯峻在北大求學,向叔叔楊樹達請教如何學到真經(jīng)。楊樹達對他說,要想學到真學問,必須要拜名師,而且指名要他拜黃侃為師。禮節(jié)是,一定要用紅紙包上十塊大洋作為拜師禮,而且要當面給他叩頭。楊伯峻一聽便猶豫不決,楊樹達便教訓他:“季剛學問好得很,不磕頭,得不了真本領(lǐng)。你非磕頭不行!”楊伯峻無奈,只得去黃侃家。見了黃侃,楊伯峻便把紅包放在桌上,跪下去磕了一個頭。黃侃果然十分高興,對他說:“從這時起,你是我的門生了?!彼终f:“我和劉申叔,本在師友之間,若和太炎師在一起,三人無所不談。但一談到經(jīng)學有我在,申叔便不開口。他和太炎師能談經(jīng)學,為什么不愿和我談呢?我猜想到了,他要我拜他為師,才肯傳授經(jīng)學給我。因此,在某次只有申叔師和我的時候,我便拿了拜師贄敬,向他磕頭拜師。這樣一來,他便把他的經(jīng)學一一傳授給我。太炎師的小學勝過我,至于經(jīng)學,我未必不如太炎師,或者還青出于藍。我的學問是磕頭得來的,所以我收徒弟,一定要他們一一行拜師禮節(jié)?!薄?2〕
北京大學教授陳漢章也是如此,他遵行禮教,彬彬有禮。對長輩,不論貧賤,總是跪拜迎送。晚輩到來拜年,跪下叩首,他做長輩的也同樣跪下向晚輩還禮。對于學生上門跪下拜師,他也是跪下還禮〔13〕。
在民國高校教師的生活中,這些僅僅只是滄海中的幾朵小浪花。個中涵義,只能說明民國高校教師在走向新生活之時,并不都是高歌猛進的,其中多有糾結(jié),多有對舊時代的迷戀。這或許還不能歸結(jié)于民國高校教師的素質(zhì)如何,生活本身就是這樣,多姿多彩,新舊交替。況且在生活習俗的后面,對民國高校教師而言,更多的是文化理想的驅(qū)動力在起作用,這就給民國高校教師的生活圖景賦予了時代色彩。
(“民國教育史”叢書,湖南教育出版社即出)
注釋:
〔1〕林語堂:《記元旦》,轉(zhuǎn)引自《林語堂散文精選》,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72頁。
〔2〕〔3〕楊天石主編:《錢玄同日記》(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333、345頁。
〔4〕〔6〕楊天石主編:《錢玄同日記》(中),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753、615頁。
〔5〕錢秉雄:《回憶父親——錢玄同先生》,載《錢玄同日記》(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400頁。
〔7〕張中行:《前輩掠影》,轉(zhuǎn)引自《故園人影》,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158頁。
〔8〕周作人:《知堂回想錄》,三育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版,第478頁。
〔9〕鐘兆云:《辜鴻銘:拖長辮的北大教授》,長安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256頁。
〔10〕汪修榮:《民國教授往事》,河南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頁。
〔11〕蕭勞:《六十年前我在北大的幾點回憶》,轉(zhuǎn)引自《北大舊事》,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第492頁。
〔12〕楊伯峻:《黃季剛先生雜憶》,轉(zhuǎn)引自《量守廬學記》,三聯(lián)書店2006年版,第147頁。
〔13〕陳昂:《紀念先祖父陳漢章先生》,轉(zhuǎn)引自錢理群、嚴瑞芳主編:《我的父輩與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