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摘要:中韓兩國在1992年建交以來,兩國的的友好協(xié)作關系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此背景下,文章從出口貿易國內增加值的視角出發(fā),測算兩國出口貿易對GDP的形成的貢獻率,剖析兩國的出口貿易結構方面的變化,同時說明分產業(yè)和部門測算兩國由出口貿易形成的GDP、出口貿易對GDP形成的貢獻率、單位出口貢獻系數以及出口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文章認為兩國應該注意貿易結構內部的變化,尤其是要轉變中韓兩國貿易的主要部門結構,這對于中韓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對雙方產業(yè)結構更新升級,使出口增長正方向地拉動經濟增長將起到重要作用。
關鍵詞:出口貿易結構;經濟增長;國內增加值;出口貢獻率
在沒有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之前,中韓兩國之間沒有官方問的直接貿易,僅在民間有少量的間貿易。改革開放之后,中韓兩國的間接貿易的品種范圍逐漸擴展。1992年,中韓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兩國的經貿合作加速前行,雙方的貿易發(fā)展突飛猛進,中韓兩國2000年雙邊貿易達313億美元,2014年雙邊貿易額接近3000億美元,經貿合作獲得了巨大的成績。中韓兩國之間貿易的迅速發(fā)展是建立在中韓產業(yè)結構互補基礎上的,中韓產業(yè)結構的互補性是建立在雙方比較優(yōu)勢存在差異的基礎上的。本文從兩國出口貿易和出口貿易的國內增加值之間的關聯性出發(fā),對比了兩國出口貿易結構及其變遷情況。然后采用投人產出法對中韓兩國的投入產出表進行數據測算,測算出口貿易分不同部門對GDP形成的貢獻率,并對數據結果做相應的比較,結果發(fā)現中韓雙邊貿易中產業(yè)內貿易只在少數部門發(fā)生,這說明中韓在貿易領域之間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中韓貿易進出口結構作為中韓兩國貿易狀況的直接反映,不僅可以體現兩國間的經貿關系、貿易條件,也可以體現兩國各自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地位等情況。分析中韓兩國貿易結構及其變遷情況,可為中韓兩國未來貿易合作的發(fā)展導向、戰(zhàn)略決策和.結構調整提供依據,對促進中韓貿易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極具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一、數據說明與測算方法
(一)數據來源及其說明
本文采用的1995年以后各年度的對外貿易數據,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我國海關對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的統(tǒng)計數據,韓國統(tǒng)計局對韓國進出口貿易的統(tǒng)計數據,以及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Comtrade)提供的數據,它們與WIOD提供的投入產出表的前18個部門對應;二是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中文網站對各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的統(tǒng)計數據和世界貿易組織(WTO)年度分析報告中提供的數據。
(二)測算方法
本文運用WIOD提供的1995-2011年中韓兩國非競爭型投人產出表的時序數據。此數據庫由歐盟11個機構聯合編制。提供了包含全球40個主要經濟體1995-2011年的單區(qū)域進口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35×35部門)。運用投入產出法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國和韓國對外出口貿易額以及分部門的出口貿易額所反映出的貿易結構變遷分別與兩國經濟增長(GDP增長)之間的影響效應關系。
本文通過測算出口貿易國內增加值的方法,測算出口貿易對于中韓國內增加值形成的貢獻率以及各個部門出口所形成的出口貢獻率,進而比較分析出口貿易對中韓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
二、中國和韓國對外出口貿易及其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影響效應分析
(一)中國對韓國出口貿易及其結構變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
1.中國對韓國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
從全部出口產生的國內貿易增加值來看,我國對韓國所有出口產生的貿易增加值在1995-2011年除了在1998、2001、2009年出現下降外,總體保持了持續(xù)的上升趨勢,這與出口總值的增長情況是相對應的。這在一定層面上說明中韓之間的貿易關系在近年來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此外從相對值來看,我國對韓國全部出口對GDP形成的貢獻率下降的次數較多,尤其是2009-2011年,中韓之間出口貿易對中國GDP形成的貢獻率下降較大,但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另外,中韓兩國全部單位出口的貢獻系數卻是呈現遞減的態(tài)勢,這表明中韓之間的部門出口貿易產生的國內增加值的速度慢于GDP的增長速度,使得由出口帶來的國內增加值在GDP總量中的比重減少。
2.中國對韓國出口貿易結構變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
基于我國海關對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的統(tǒng)計數據,韓國統(tǒng)計局對韓國進出口貿易的統(tǒng)計數據,以及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UN Comtrade)提供的數據,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中文網站對各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的統(tǒng)計數據和世界貿易組織(WTO)年度分析報告中提供的數據,確立了以HS編碼為標準的國際貿易商品分類部門。由于部分部門數據為0,故此處沒有列出全部部門,下面類同。
與中國對韓國全部出口貿易對GDP形成的貢獻率相對應,從分部門來看,除了紙漿、紙張、紙、印刷和出版、橡膠和塑料、其他非金屬礦物、機械電器、機械電器、運輸設備、和其他商業(yè)服務這幾個部門外,我國對韓國其他部門出口對GDP形成的貢獻率都呈現過下降趨勢。從具體部門來看,1995-2011年間,紡織類和紡織產品和皮革和鞋類等傳統(tǒng)優(yōu)勢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出口對中國形成的貢獻率均呈下降趨勢;而除傳統(tǒng)資本密集型產業(yè)外其他資本密集型產業(yè)和機械電器兩大技術密集型產業(yè)部門出口對中國形成的貢獻率均呈上升趨勢,表明中國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yè)在出口中日益發(fā)揮了主導作用;另外,其他商業(yè)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yè)的出口對GDP形成的貢獻率呈現了上升趨勢。還可以看出,由于第二產業(yè)包含的部門內容相對較多,它對GDP形成的貢獻率自然就會高于三次產業(yè)中的第一、第三兩個產業(yè)。這與前面中國對韓國出口結構分析得出的結果是高度一致的。這表明,無論中國對韓國的部門出口貿易結構如何變遷,其出口貿易額占主要的部門對GDP形成的貢獻率仍然是相對排在前列的。
(二)韓國對中國出口貿易及其結構變遷對韓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
1.韓國對中國出口對韓國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
從全部出口產生的國內增加值來看,除2008、2009年外,韓國對我國所有出口產生的GDP均呈上升態(tài)勢,這與出口總值的持續(xù)增長情況是相對應的。此外,從出口對GDP形成的貢獻率的相對值來看,韓國對我國所有出口對GDP形成的貢獻率于1999年出現過下跌,總體上來看,中韓之間出口貿易對韓國GDP形成的貢獻率是不斷增加的,由1.19%增加到7.80%,擴大了將近7倍。
雖然韓國對中國的全部出口貢獻率基本是上升的,但全部單位出口的貢獻系數卻是呈現遞減的態(tài)勢,這和韓國對外貿易總體的情況一致,但減少的程度要更大。同時表明中韓之間的出口貿易產生的國內增加值的速度慢于韓國GDP的增長速度,使得由出口帶來的國內增加值在GDP總量中的比例減少。
2.韓國對中國出口貿易結構變遷對印度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
與韓國對中國全部出口貿易對GDP形成的貢獻率相對應,從分部門來看,除了紡織類和紡織產品、皮革和鞋類、木材、木材產品和軟木塞、紙漿、紙張、紙、印刷和出版及保險外,韓國對中國各部門出口對GDP形成的貢獻率的基本上呈上升趨勢。從細分部門來看,1995-2011年間,紡織類和紡織產品和皮革和鞋類等傳統(tǒng)優(yōu)勢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出口對韓國形成的貢獻率均呈下降趨勢;而除了第一產業(yè)外,傳統(tǒng)資本密集型產業(yè)和機械電器、電器和光學設備兩大技術密集型產業(yè)部門出口對韓國形成的貢獻率均呈上升趨勢,表明韓國的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yè)在出口中依然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另外,運輸、旅游、通訊、專利與特許權、其他商業(yè)服務、政府服務等服務業(yè)的出口對GDP形成的貢獻率呈現了上升趨勢。此外,就整體而言,韓國對中國分部門出口對GDP形成的貢獻率較大的主要是紡織類和紡織產品,焦炭、精煉石油和核燃料,化學和化工產品、橡膠和塑料、基本金屬和金屬、機械電器、電器和光學設備、運輸設備、運輸服務業(yè)等部門,特別是機械電器、電器和光學設備這兩項,2011年貢獻率分別達到了3.4466和1.2688的高水平。這表明,雖然韓國對中國的出口貿易結構變遷比較大且明顯,但其出口貿易額占主要的部門對GDP形成的貢獻率仍然是相對排在前列的。由于第二產業(yè)包含的部門內容較多,它對GDP形成的貢獻率自然就會高于三次產業(yè)中的其他兩個產業(yè)。
(三)中韓雙邊貿易及其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比較研究
通過分別從中國和韓國兩國不同的視角出發(fā)測算和分析中韓雙邊貿易投入產出表數據,得出出口貢獻率指標,可以非常清楚明白地比較中韓雙邊貿易分別對中國和韓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以及拉動效應。
首先,我國對韓國所有出口貿易產生的國內增加值在1995-2011年除了在1998、2001、2009年出現下降外,總體保持了持續(xù)的上升趨勢,這與出口總值的增長情況是相對應的;韓國對我國所有出口產生的GDP除了2008、2009年外,均呈上升態(tài)勢,這與出口總值的持續(xù)增長情況是相對應的。這在一定層面上說明中韓之間的貿易關系在近年來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就出口貿易國內增加值數值而言,各年同期中國對韓國的國內增加值明顯小于韓國對中國的國內增加值。
其次,從出口對GDP形成的貢獻率這一相對值來看,我國對韓國全部出口對GDP形成的貢獻率下降的次數較多,新世紀以來,出口對GDP形成的貢獻率有所增加,但是2009-2011年、,中韓之間出口貿易對中國GDP形成的貢獻率下降較大,但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從相對值來看,韓國對我國所有出口對GDP形成的貢獻率于1999年出現過下降,總體上來看,中韓之間出口貿易對韓國GDP形成的貢獻率是不斷增加的,由1.19%增加到7.80%,擴大了將近7倍。無論中國對韓國出口還是韓國對中國出口,其全部出口貢獻率基本上是上升的,但全部單位出口的貢獻系數卻呈現遞減的態(tài)勢。
三、主要結論
中韓作為世界上推行“出口導向型的國家”的兩個國家,出口貿易呈快速增長趨勢,相互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密切。本文從出口貿易國內增加值的視角出發(fā),并利用WIOD數據庫中的數據,測算了中韓出口貿易結構的變遷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進而進行比較分析,得到的主要結論如下。
第一,兩國貿易中資金、技術密集型技術產品的比重不斷增加。建交初期,中國對韓國出口的商品多以礦產、纖維制品、皮革等原材料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較低;從韓國進口的商品則以電子產品、化工產品、產品零部件、整車、機械產品、船舶、工業(yè)用纖維等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伴隨著中國國內產業(yè)結構不斷調整升級,兩國間的貿易結構迅速優(yōu)化。雖然中國向韓國出口的產品目前雖然仍以中低檔產品為主,但其比重在不斷減少,技術密集型產業(yè)部門出口對中國形成的GDP貢獻率呈上升趨。近幾年,中韓貿易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品比重的增加,說明中國的產業(yè)結構在不斷優(yōu)化升級,表明中國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yè)在出口中發(fā)揮了主導作用。同時,由于高技術產品的生產需要更多技術含量高的原料和中間品。因此,又帶動了從韓國進口產品的升級,使韓國出口中國的產品中技術含量高的高檔和中高檔生產原料和中間產品的比重增加。
第二,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出口對中韓GDP形成的貢獻率均呈下降趨勢。資本密集型產業(yè)、技術密集型產業(yè)和生產性服務業(yè)均呈上升趨勢。而服務業(yè)出口對韓國形成的貢獻率呈上升趨勢,而相應服務業(yè)對中國形成的貢獻率呈下降趨勢。中國主要通過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分別轉向主要通過技術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來拉動經濟的增長,而韓國則發(fā)揮傳統(tǒng)優(yōu)勢,主要通過技術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來拉動經濟的增長。
第三,從細分部門來看,紡織類和紡織產品、皮革和鞋類等傳統(tǒng)優(yōu)勢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出口對中國形成的貢獻率均呈下降趨勢;而除傳統(tǒng)資本密集型產業(yè)外,其他資本密集型產業(yè)和機械電器兩大技術密集型產業(yè)部門出口對中國形成的貢獻率均呈上升趨勢,表明中國在出口中發(fā)揮主導作用的是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yè);另外,其他商業(yè)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yè)的出口對GDP形成的貢獻率呈現了上升趨勢。韓國從細分的產業(yè)部門來看,1995-2011年間,紡織類和紡織產品和皮革和鞋類等傳統(tǒng)優(yōu)勢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出口對韓國形成的貢獻率均呈下降趨勢;而除了第一產業(yè)外,傳統(tǒng)資本密集型產業(yè)和機械電器、電器和光學設備兩大技術密集型產業(yè)部門出口對韓國形成的貢獻率均呈上升趨勢,表明韓國的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yè)在出口中依然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另外,運輸、旅游、通訊、專利與特許權、其他商業(yè)服務、政府服務等服務業(yè)的出口對GDP形成的貢獻率呈現了上升趨勢。應該看到,中韓兩國的經濟具有一定互補性,今后中韓貿易合作將進一步擴大,這不僅有利于兩國的共同繁榮,還將對東北亞地區(qū)的區(qū)域經濟合作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