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新舟
摘 要:誦讀教學是近二十年來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師如何指導學生誦讀顯得尤為重要。學習文言文,通過誦讀積累古文知識,能夠使學生克服語言障礙,消除時代隔膜,領(lǐng)悟其思想感情。
關(guān)鍵詞:《蘭亭集序》;范讀;誦讀指導;背誦
《高中新課標大綱》要求,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因為誦讀和積累是學習文言文的兩個重要方面。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習文言文,通過誦讀積累古文知識,是千百年來教者從教學實踐中總結(jié)出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誦讀,能夠使學生克服語言障礙,消除時代隔膜,領(lǐng)悟其思想感情。錢夢龍先生說得好:“老師特別重視誦讀的指導,這非常有利于學生形成對古漢語的語感;熟讀和背誦又使學生逐步積累起比較豐富的感性材料,對古漢語的用詞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達習慣也逐漸熟悉,這就為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chǔ)?!保ā段难晕慕虒W改革芻議》)
但如何指導誦讀使之真正發(fā)揮效益,這并不是易事。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學情、課文內(nèi)容靈活應(yīng)用。
下面,以《蘭亭集序》為例進行闡述。
一、誦讀前的準備
1.知人論世。對作者身世了解有助于體會其文章的一貫風格和感情基礎(chǔ)。(可以參看學習資料了解)
2.創(chuàng)作背景。(可以參看學習資料了解)從中可知作者寫作此文當時的心態(tài),閱讀時就要很好地把握住這種心態(tài)。
二、誦讀指導
1.學生初讀課文,矯正一些容易讀錯的字音。如“會稽”的“會”、“少長”、“夫人之相與”的“夫”。
2.學生默讀課文
(1)借助注釋,掌握重點詞語的意思。
(2)借助《學案》,翻譯全文,并寫出段落大意。
3.教師范讀
這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有感情的范讀不僅可以影響學生讀準字音、讀準句讀,還可以感染學生,使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chǎn)生興趣。
4.學生聽了教師范讀后,再讀課文,教師指導學生劃分節(jié)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特別強調(diào):夫/人之相與。
學生分角色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并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樂—痛—悲—釋然。
5.根據(jù)大意,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第一、二段:
敘述描寫為主,兼有議論抒情。寫山水之美、飲酒之樂、賦詩之興。感情由平靜到滿足。
“永和九年”至“少長咸集?!贝藘删涫菙⑹?,應(yīng)讀得平和一些。
“此地有崇山峻嶺,”至“列坐其次?!贝颂幨敲鑼?,應(yīng)讀得激昂一點;應(yīng)注意“有……又有……”的朗讀變化。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贝颂幾h論兼抒情,最后一句應(yīng)帶有滿足感,重音落在“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此處敘述兼議論、抒情。敘述和議論部分感情平和但語調(diào)有點起伏,抒情句“信可樂也”,感情應(yīng)飽滿,重音在“信可樂也”。
第三、四段:
議論、抒情為主,兼有敘述、描寫。由第一、二段的賞景、飲酒、賦詩之樂,引發(fā)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感情由平靜到激蕩,由激蕩到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
“夫人之相與,”至“不知老之將至?!贝颂幾髡呦氲搅巳说膬煞N生存狀態(tài)“或……或……”,應(yīng)讀得平和一點;轉(zhuǎn)折句“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重音在“靜躁不同”;“當其……不知……”,感情由感慨轉(zhuǎn)為激蕩。
“及其所之既倦,”至“豈不痛哉!”此處作者想到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隨時間的流逝、事情的變化而變?yōu)殛愛E,繼而聯(lián)想到人的生與死也是大事,發(fā)出了“痛惜”之情。朗讀時,感情由激蕩轉(zhuǎn)為悲痛,重音在“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至“所以興懷,其致一也?!贝颂幱蓪ι赖母袊@轉(zhuǎn)為理性的思考。由“昔人”想到“今人”,由“今人”想到“后人”,雖然時代不同、事情各異,但人們所興感、文章所抒發(fā)的生死之情“若合一契”、“其致一也”。朗讀時,感情應(yīng)由激蕩轉(zhuǎn)為平靜。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此處交代寫作目的,應(yīng)讀得平和。
另外,除了有感情的朗讀外,學生還要注意抑揚頓挫的變化,長句與短句的變化,對偶句與排比句的感情處理。
6.教師指導學生背誦課文。根據(jù)學生情況,可分段、分層背誦,也可整篇熟讀后背誦。
文言文誦讀教學有多種手段,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學生的特點靈活運用?!爸苏撌馈薄傲私鈩?chuàng)作背景”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作者,感知作者寫作時的心情,還可以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讀的形式也是多樣的,如可以默讀,可以小聲讀,可以大聲讀,可以兩人對讀,可以小組讀,可以男女生分讀,可以表演讀,可以唱讀,可以背誦,等等??傊?,讓學生讀起來。每次讀完,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點評,把文言文的教學任務(wù)貫穿其中,如字音、字義、節(jié)奏、句式、重點句子的理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等,這樣,學生既有讀的快樂,又積累了文言詞語(實詞、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等)和文言句式,還有一些古文化知識。
參考文獻:
[1]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
[3]《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師教學用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