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李麗琴
諾鄧:歷久彌新的千年白族村
文·圖/李麗琴
”一顆印”民居門樓
①古村諾鄧
我小心翼翼地走下井房里的木梯,躬下身子從一塊厚實的木梁下穿到一口井邊,用手指沾了一些井水放進嘴里嘗。
我嘗的是滇西北云龍縣諾鄧村口的“諾鄧井”水。井水有我們平時吃的鹽的味道,但比平時吃鹽的口味稍微咸了些,有一種說不出的香氣。
“諾鄧井”房現(xiàn)在是一個鹽文化博物館,兩個井口都用木條護欄半封著,旁邊墻上的圖文介紹,讓來人直截了當?shù)刂肋@是兩千多年前挖掘出來的鹽井,有著21米深,古代用人工汲水的方法從井下取鹵再分給各家“灶戶”煮鹽。諾鄧鹽井在歷史上同屬于滇西四大鹽井(彌沙井、喬后井、諾鄧井、啦雞井)之一,但年代比其他鹽井早,自漢代就開始開采,至今歷兩千余年?!爸袊鴼v史文化名村”“中國景觀村落”“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諾鄧火腿”……近年來,諾鄧在春風中散發(fā)著的香氣也早已穿透千山萬水,飄進千家萬戶人的心里。
在陌生的地方,正午是很難辨別方向的時候,鹽井在下,村莊在上,過了鹽井旁邊的小河,我跟朋友們就踏上了諾鄧村的石階。這是一個沒被現(xiàn)代化侵蝕的村子,依山而建的一百多座房屋錯落有致,逐層而上,土木瓦房始終保留著它們古代民居院落的原始風貌,目光從前一家的房頂上掠過,就自然地進入下一家的院子。和村口流淌的小河一樣,村子里的土墻都是紅褐色的,掩映在青翠的古木中,顯得無比靜謐清爽。把頭向后仰,村莊的背景是蔚藍的天空,像是建在天上的世外桃源,有一種遺世獨立的美。我想如果是在云霧繚繞的時候來看諾鄧古村,一定有海市蜃樓般的美幻感。
②諾鄧老水井
村中紅砂石板一塊一塊往上鋪,鋪出一條一條向上的小道,有一條較陡峭的梯形石板小道就是過去的臺梯集市,階臺如梯,我們每邁上三五個臺階都要停下來歇一歇,想想過去村民在石階兩旁做生意,無疑是艱難的。諾鄧山高坡陡,村中平坦之地極少,人們很多時候得隨著地理位置安排或進行與生產(chǎn)生活有關的事情,受地形限制,肉鋪就設在石階兩邊,傳說曾有豹子晚間偷吃肉食從石階上滾到谷底致死,可見諾鄧人在此經(jīng)營需要多么的小心謹慎。
有馬馱著貨物下來,我們便讓到石階邊的水井邊。水井也是紅砂石板砌成,石板上有少量的青苔,旁邊有藤蔓蔓延下來。雖為坡地,村中水源也是充沛,井不深,中午無人汲水,井水已滿得溢出井口,但清澈見底??吹骄允迳嫌兴肮┤思乘覀儽阋撕?,此時走得正是燥熱,胃里一下進入清冽甘甜的水,便覺身心清涼,舒暢無比。
村民長期以煮鹽為生,這讓我們還能在村中見到白花花的鹽。一個掛滿火腿的古民居門外,土灶和大鍋還在共同進行鹵水煮鹽的故事,煮好的散鹽放在大鍋上一個圓形篾簍里,滲出的鹽水凝結在篾簍外邊,像頑固不化的冰川。砌灶煮鹽,是諾鄧村民千百年來的習慣,過去是生活所迫,現(xiàn)今服務范圍已經(jīng)縮小,只是一個杯子大的筒子鹽,已經(jīng)作為代表村莊的一種小型旅游特產(chǎn)擺放在門里門外,讓我等往來者觸摸一個村莊歷史的同時,深刻感受她厚重的鹽文化。潔白小巧的筒子鹽,不再像我們小時候一樣是生活必需品,但也勾起了我等久遠的記憶。80年代,我們吃的鹽就是50市斤重的一坨坨筒子鹽。那種筒子鹽很硬實,直接捆上繩子用背板背也不會散開,父母背回家就用錘子或柴刀敲開,再用石頭做的鹽臼搗碎食用。除了在一日三餐中的重要性,它們在生產(chǎn)生活中也具備著很重要的作用。冬天有時候我們感冒鼻塞得不行,父親就把一小塊鹽丟進火塘里,再燒兩個干辣椒,鹽塊燒得通紅了就用火鉗夾出來,和燒辣椒一起放進他的土陶茶罐里煮鹽茶給我們喝。而我們偶爾上山回來腿疼,母親也用同樣的方式,把燒紅的鹽塊和艾草一同放進水盆里讓我們泡腳。更多時候,我們看著盤子里用筒子鹽腌制的咸鴨蛋和泡菜,饞得口水直流。那些鹽在生產(chǎn)生活中所散發(fā)出的香氣,成為我們忘不掉的記憶。
③潔白的諾鹽
④諾鄧火腿
從一家老宅院出來,再走進一家老宅院,諾鄧的古民居不停地吸引我們的腳步。雖然都有久遠的歷史,但每一個院落都有自己的特別之處。
有個院子一踏進就見到紅砂石砌的花壇里盛開著的大麗花,還有幾種不知名的菊科小花,金邊蘭從高高的花壇一直垂到地面的石板上。碧綠的葉子旁邊,是曬著紅色豆子的簸箕,紅豆中摻了一部分黃豆,色彩分明,自然中透著一種生活情趣。老人坐在左邊的門墩上摳著苞谷,右邊光滑的門墩中有一個小碗般的淺窩。門欄迎來送往了千年時光,已經(jīng)被歲月磨去了棱角,凹下去的木頭紋絡中,一個天生的樹釘子頑固地堅守它的堅韌。這是一座“五滴水四合院”,雖然同為白族村落,和我家鄉(xiāng)的有些不同。我家鄉(xiāng)的院子大都比較大,即便是“四合五天井”,其中最大的天井——院子的面積也是方方正正的三間房大,能晾曬糧食作物,能做麥谷打場,還能擺十來張八仙桌,充分具備生產(chǎn)生活功能。而這座四合院的天井只有一間房大,除了堂屋前的部分,其余都被遮擋住了。雖是陽光強烈的時候,但能照進天井里的陽光并不多,從天井望出去,每一方都是四層瓦檐。這是充分利用白族民居特點的一種建筑方式,正房的基礎比其他三座房高一些,不在同一平面上,房檐就自然錯開穿插了,錯綜而不復雜。從健康角度來講,這種“五滴水四合院”采光不足,有些暗。由于地勢的原因,整個村子高低海拔相差數(shù)百米,地勢不平整,房屋自然沒有我們住慣了的寬敞明亮,這也充分展示了房屋結構的緊湊嚴密性和古人的智慧。房門里走出來招呼我們的是穿現(xiàn)代簡便服裝的老奶奶,但望著屋檐上被陽光照亮的青草,我忽然希望還有一個穿著民族服裝、手捧書卷的女子住在里面。你想,在一個有雨的日子里,一邊念著書本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語句,一邊看雨滴滴答答一點一點落到這棟房屋房頂?shù)耐咂?,然后聚成一小股水跌落下來,落到另一棟房子的瓦片上,再以同樣的方式回到這棟房子的瓦片上,再繼續(xù)以同樣的方式落到另一棟房子的瓦片上,最后才跌落到天井里。這個過程里,雨水隨著轉換位置而不斷增大,坐在最低的房檐下看雨,水以簾幕的形式藝術地從一個不大的四方天空里一層一層下落到地面,濺起一池水花,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
另一個院落一進四院,踏上幾臺石階,一扇雕刻著歲月的大門進去以后,除了正面開著大門的院落,左右邊的通道也能各進一個院落。進入正面的院落,又能看到通向另一院落的門。這就是村中有名的“貢爺院”,因舊時世代均為貢生而得名,也是諾鄧村中最大的院落?!柏暊斣骸贝箝T敞開,進門就遇到馬廄、馬鞍、柴垛、蘭草、燈籠花。和其他院落一樣,房屋的墻壁和柱子椽子都被炊煙熏黑了,泛著一種原始而親切的炊煙味道。不同的是前堂有屋梁焚燒痕跡,讓我覺得詫異。在我的家鄉(xiāng),白族很少在家里留有焚燒痕跡的物件,也不把燃燒過的柴禾撿回家。經(jīng)主人介紹,我便知道院落為清代中期遺留下來,院中無人在家時大樓莫名其妙失火,但又僅焚毀一梁即自滅。事物的存在總有它的道理,白族常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因火失得蹊蹺,貢生家自省自檢,改過遷善,以保家宅安寧,久而久之,成為了諾鄧古村景觀——貢爺家風。牌匾介紹說“該貢生家族即以此保留作代代家教樣本,告誡后人須重視文化、遵守禮樂、行義好善”,同樣地,我們都應該有此心懷。
馬廄里的紅砂石被馬磨蹭得光滑發(fā)亮,兩座馬鞍疊放在墻邊,柴垛整齊地堆放在階臺前,蘭草長在柴垛邊的花盆里,燈籠花在蘭草邊含苞欲放?!斑@是我們現(xiàn)在用的馬鞍,村中家家戶戶都有,過去……”頭發(fā)花白的楊家老奶奶邊用白族話跟我說村子里的光陰,邊抬手把馬鞍舉了起來。這讓我覺得白族是一種很難被同化的民族,我外出學習時聽多個民族的同學說他們不會說本民族語言,本地也沒有民族服裝。他們覺得那是一種遺憾,我為他們遺憾之余又為自己的民族感到自豪幸運,我還沒有看到在本地區(qū)不會講民族語言的白族人,我們一直講著自己的語言,甚至遇到說漢話的人也都要以唱民歌的方式教會別人說幾句白族話。不會失去自己的母語,這讓我覺得很美好。作為一個有著上千年歷史的白族古村落,諾鄧一直保留著他的風骨。不僅民族語言,大量明朝、清代、民國的白族古代民居建筑在這里也得到了完整保留。一進幾院在村中并不罕見,除了我們進去過的“四合院”,還有“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袖珍一顆印”等(這些在之前或之后的行走中都已見到)?,F(xiàn)在養(yǎng)馬多為生活所需,但過去村子里有很多專業(yè)的馬幫,頭騾、二騾戴著漂亮的花籠頭,在各種院落里的人們老遠就能聽到馬幫叮叮當當?shù)拟忚K聲。無數(shù)個像楊家奶奶一樣的女子就在鈴鐺聲中目送一個男子離家后又盼星星盼月亮地盼望他歸來。鹽業(yè)的興盛引得很多外地人紛至沓來,有的舉家?guī)Э谧∵M了某一個四合院,有的娶了村里的女子后永久地留了下來,但他們的兒子和女兒說的都是白族話,久而久之,他們好像也忘記了自己最先說的是江浙吳語、四川土話,還是福建方言,在濃郁的民族氛圍中,他們跟兒子和女兒說一樣的白族話,崇拜一樣的本主。
“道長月臺”是清末民初一位著名道長的家宅舊址,院內(nèi)有可作法事和彈演洞經(jīng)等的庭前月臺,因一般白族民居不作如此建筑,月臺為道長家獨有,也就成了諾鄧特別的建筑特色。
五井提舉衙門舊址在大青樹旁邊,我們看到的門樓是一個石雕“題名坊”,門樓正反兩面滿是石刻匾題和功名,有“士大夫第”“科貢傳家”橫匾,有“祖德光中葉,君恩啟甲門”豎聯(lián),有“奉直大夫五井提舉黃孟通”“奉直大夫廣東提舉黃文魁”“明朝恩選貢黃翔龍”等功名石刻。由介紹可知,公元1383年明政府在全國置七個“鹽課提舉司”,這里就是云南四個“鹽課提舉司”之一的“五井鹽課提舉司”衙門舊址。提舉司衙門后來外遷,這里就演變成了諾鄧黃氏家族私宅區(qū),族人將原提舉大門改造成登載本家科舉功名的“題名坊”??粗邦}名坊”很是感慨,清光緒年間,我老家曾有人家因三父子連續(xù)登舉人榜而名揚一方,成為教育典范。沒想到諾鄧清代黃氏門中共出兩進士、五舉人及上百名秀才。想必黃氏家風、學風都是他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從這個路口一直走就是能走到你們劍川的鹽馬古道了?!币慌铋L得很茂盛的翠竹邊,一條小道蜿蜒向前。在現(xiàn)代人看來,井都是供人飲用的水井,但在滇西北地區(qū),以“井”為名的井都指鹽井。云龍除了諾鄧井,還有以石門、寶豐、天耳、順蕩、師、山、大為名的七口鹽井,鹽業(yè)的興盛讓諾鄧在歷史上一度成為滇西地區(qū)的商業(yè)中心,不僅有通往騰沖、保山、緬甸的商路驛道古道,還有通往我家鄉(xiāng)的鹽馬古道。我出生地就位于鹽馬古道交匯處,還有一座鹽路山。馬幫抵達后,可北行經(jīng)德欽至西藏,也可南行至保山騰沖。和很多鹽井地區(qū)一樣,諾鄧民間也稱“諾鄧井”,歷史上都一度因鹽興盛而成為滇西地區(qū)的商業(yè)中心,馬幫絡繹不絕,四方商賈云集,百業(yè)昌盛。不同的是,很多鹽井關閉后就沉寂在大山深處,而諾鄧村卻因諾鄧井水散發(fā)著的濃烈香氣和千年不變的民居建筑重新被世人一遍遍刷新。春風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聞到了諾鄧井水腌制的火腿香氣,樸素寧靜的紅砂石板迎來了四面八方的腳步,醇正的民族風情與一雙雙文化學者的目光深情對視。我們從村子最高處下來時,就有一群來自遠方的年輕人氣喘吁吁地詢問離玉皇閣還有多遠。
“不遠了,慢慢走,一定要走到最高處看看。”
一個個馬蹄印記錄著歲月的流逝,一棵棵古樹刻錄著光陰的故事。來到了諾鄧古村,即便在古院落感受了貢爺家風,在數(shù)百年大青樹下聽老人們說一個鹽井人家滿是功名的書香門第,在進士第旁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門當戶對”,也在響著鈴聲的古道邊吃了“味甜、汁多、肉嫩、皮薄”的諾鄧梨,但欞星門坊、文廟秋陽、玉閣星圖又怎么能錯過呢!不用說這里有滇西最古老的明清古建筑和文化遺蹤,那有著歲月斑駁印痕的龍頭木雕、斗拱翹角,靜待時間浸染的楓葉,都是能牽動我們縷縷情思的寶貝。
①諾鄧玉皇閣
②玉皇閣木雕
玉皇閣就在村莊最高處。村人說玉皇閣時指的是一個建筑群。除了玉皇閣,建筑群還包括文廟、武廟和欞星門木牌坊等明清時期的廟宇建筑,并被冠于各種景觀名稱。一路沿著石階行至欞星門坊時,只見高大的門坊是四柱三楹,正反兩面飛檐斗拱間分別有“騰蛟”“起鳳”大字。門坊始建于清初,重修歷史也有250多年,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滇西地區(qū)最大最古老的木牌坊。諾鄧歷史悠久,人才眾多各顯其能,欞星門坊又叫“騰蛟、起鳳”坊。欞星門坊和文廟之間的石板路被古木掩映,偶有陽光透下來,我們便把臉湊到陽光下拍照,一邊拍照一邊欣賞了解。雖然一路上坡,卻也輕松自在。
文廟的紅墻外有“江漢秋陽”匾,大殿塑有身著布衣的孔子像,雖為塑像,面容也非常和藹可親,顯出師者風范。我知道“江漢秋陽”出自《孟子》,贊頌孔子無比高尚的思想境界,也知道滇西北民間在建造廟宇時,會把對生活的感恩和對未來日子及兒孫后代的美好期望融進其中。諾鄧文人輩出,村莊舊時就有很濃的尊孔風習,祭孔活動沿襲至今依然隆重。孔廟旁還有供奉關公的武廟,想必諾鄧村人在敬仰文武圣人的同時,既期望子女成材,又希望他們能“文武雙全”。
在村莊最高處,溫潤的氣候讓玉皇閣大院的植物生長得粗壯而茂盛,那株明代的古梅長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裹上了一層厚厚的綠色苔衣。高過房檐的紫薇還開著紫紅色的花朵,金桂粗壯樹干上的新枝葉墨綠肥實。從左右兩蓬翠竹間望去,一座三層閣樓儼然聳立,樓前有很多木刻牌匾楹聯(lián),樓上方匾上的 “通明寶閣”“紫極流光”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座古建筑就是始建于明嘉慶年間的玉皇閣了!我來自木雕之鄉(xiāng),見到古建筑時,總是下意識地把眼前的和我見過的做個比較,上前細看,龍頭木雕栩栩如生,斗拱翹角錯綜有序,有著歲月斑駁印痕的彩繪精妙絕倫,無疑是我見過的上好古建筑,內(nèi)心贊嘆不已。滇西大地,處處有能工巧匠!大殿寬闊,仰頭便見頂層的藻井繪畫“二十八星宿圖”,星宿圖由32塊木板組成,按八卦方位拼合成天花板,木板上的28種彩繪動物分別代表相應星座。我們看到的“二十八星宿圖”缺了幾塊,但身為平凡人,看手里《云龍風物志》上的完整星宿圖也只是在看一件建筑藝術品,看不出其中的天文玄學,只是看一件事物有缺失時,內(nèi)心會不由自主生出憾意。云龍朋友看出我們內(nèi)心的遺憾就說,玉皇閣古代是著名的道教宮觀,現(xiàn)存的藻井繪畫“二十八星宿圖”為“諾鄧一絕”,在研究中國古代宇宙觀和天文、藝術、建筑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大殿修繕完好后星宿圖也將完好呈現(xiàn)。
“事務頗繁得閑時試領之松風水月;人生若夢到醒后須聽此暮鼓晨鐘?!闭麄€玉皇閣建筑群精致莊嚴、古樸典雅,周邊古木參天,老樹虬枝,一棵高達三四十米的黃連木,已有800多年樹齡,繁茂的枝葉遮擋了灼熱的陽光。我們從玉皇閣出來,在濃郁的綠蔭下一邊品味聯(lián)中深意,一邊愜意地享受一片清涼時,給我們講解的云龍文化學者說,深秋這邊樹葉紅黃相間,色彩斑斕。在她描述這一大片古木“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美景時,一干人再次來諾鄧的欲望又被勾起。
③玉皇閣古梅
④玉皇閣里的紫薇
從低處到高處,再從高處回到低處,在陽光的照耀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村莊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日出月落后所散發(fā)出的歷久彌新的光澤。作為云南最早開發(fā)的鹽井之一,“諾鄧井”不僅繁榮了一方經(jīng)濟,也給村子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爸Z鄧”是云南最古老的村名,在唐代《蠻書》出現(xiàn)至今就沒有改變過,被稱為“千年白族村”,是白族最早的經(jīng)濟重鎮(zhèn)。在村中,只要一交談,隨便一個老人就能說出很多與歷史有關的話題來,誰的家中留存著明清時期的古老家具,哪個院落里有家傳文物陳列室,哪個民間禮道規(guī)矩村是鹽業(yè)興盛時期存留下來的,村中出了多個進士舉人的人家原來是本地土著還是外來人員,他們是如何勤奮努力地傳承儒雅家風……在敞開的心扉里,我看到了一個村莊近乎倔強的堅韌和隱忍,也深切感受了一個村寨千年的淳樸堅守。堅守是困難的,世間風云變幻得太快,人不到百年都會嘗遍人世間酸甜苦辣,上千年時光,人背馬馱,即便輕描淡寫,村莊肯定也概括不盡她所經(jīng)歷的風雨滄桑和艱難困苦。事物與人一樣,如果沒有一點自己的原則,不經(jīng)意間就會被時間的洪流沖擊得面目全非。是要感謝這種堅守,正是這種近乎倔強的性格,諾鄧才沒有被時間改變,讓我們能在這樣一個日子里觸碰到她千年之前的繁華與榮光后,還能在時光中找到一種向上的力量?;氐杰囁R龍中,回想起沒有噪音、沒有機動車聲影的諾鄧古村,無限懷念和向往村中的靜謐安詳。如果能跟楊家奶奶一樣,守著一個老院子,喂馬、養(yǎng)雞,在鹽鹵的香氣里笑看花開,靜賞花落,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責任編輯/呂文錦 設計/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