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華
[作文題](泰州市2016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有人說,人需要弄清了一切的生活奧秘,生活才有意義;也有人說,對于生活的真相,不知,不盡知,生活才有滋味。
[寫作指導]
本題是新材料作文中的人物言論類材料,采用兩句看似相互矛盾的言論作材料。寫作時既可以據(jù)其一方來論述,也可以抓住兩者共同點來分析。存異求同法可以說是最好的切入點。
“異”,材料前半部分是說“弄清一切生活奧秘”,即“盡知”;后半部分是說“不知,不盡知”?!巴保床牧锨昂蠖贾赋鰞煞N人生觀所帶來的影響“生活有意義”“生活有滋味”。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應對材料進行全面深刻的認識?!氨M知”“不盡知”是前提,是寫作重點,“生活有意義”“生活有滋味”是結果,不能主次顛倒。
還有,不能割裂材料前后的聯(lián)系,如:大談“生活的意義或滋味”而忽視這種“意義”“滋味”存在的前提應在“知與不知”中生成;或只談“知與不知”的差異或意義,卻將“全知”“不知”“不盡知”完全拋開,只寫到“生活”“生活的意義”或“尋找”“尋找的意義”。
也不能在寫作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替換關鍵詞,游離了主旨。如不能把中性的“不知”變成貶義的“無知”,客觀上的“不盡知”變成主觀上的“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更不能因為材料的兩面性,而寫成“選擇”“進與退”“真相”等。
[作文示例]
花未全開月未圓
翻閱詩集,慧能和尚的一句偈語跳入我眼中:“花未全開月未圓?!奔榷@示注釋為“生活至美”,誠哉斯言。
花未全開,我不必于猜測他是綻放前的沉睡或是飛蛾寄居的美夢中困惑,只顧品味其嬌羞;月兒未圓,“梢梢新月偃”的另一邊是彩月遮面或是愁煙翳然亦不足深究。真相且讓他半露半顯。
我想,對于生活的真相,不盡知之,反倒為生活增添不少滋味。
不知真相,能讓我們保有一份好奇心,增加生活中的驚喜之美。
想起古代那些筑園的文人們。他們本不一定盡知園林之樂,只是想在喧囂城中選擇一處安寧的居所,所謂“城市喧卑,必擇居鄰閑逸”是也。可在他們筑園的過程中,筑園之后的安居里,發(fā)現(xiàn)園林的真相所在——不僅是身體的居所,更是安放精神的詩意棲居。蘇子在《靈璧張氏園亭記》中寫道:“使其子孫出門而入仕,則跬步市朝之上,閉門而歸隱,則俯仰山林之下?!边@樣兼顧儒家入世與道家養(yǎng)心的園林效用,豈是他們在筑園之處就能預見到的?
設想,這些文人倘若在筑園之初已知曉其卓絕之處,洞悉真相的他們還會有身心俱暢時的滿心歡喜么?沒有了這種驚喜,蘇子“于以行義求志,養(yǎng)生治性,無適而不可”的酣暢將何以生發(fā)?司馬遷“天壤之間復有何樂可以代此”的興趣也無從談起。一切,都是不盡知真相的妙處——驚喜橫生,滋味盎然。
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相潛藏著痛苦折磨,不盡知真相更能讓人擁有活在當下的平淡從容,添悠然而充實之滋味。
還是說說那些筑園文人吧!他們中或許鮮有人知筑園未易事,方寸之園需萬千心血呢?因而在不知真相時,他們已開始為筑園所做的準備了。他們或許曾在荒郊野外為求得竹影蘭香而留下尋訪的屐痕蜿蜒;或許曾因選用胡石還是黃石疊山理水而不遠千里;或許曾因亭臺館榭飛檐上翹的弧度而頗費匠心……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他們未曾料想到這一閑居逸所的構建“成如容易卻艱辛”,只顧一點一滴地積聚著、創(chuàng)作著。經(jīng)寒歷暑,沐風滯雨,真相之艱難繁雜遠非外表的花鳥纏綿。
我暗自慶幸筑園者筑園時不知前方困境真相,他們只顧活在當下,只顧此刻努力讓夢想更進一步,因而無所畏懼,因而在苦痛折磨的真相面前,自有充實而悠然的滋味。
或許有人說,“世事洞明皆學問”,明悉生活奧秘的生活才有意義??晌艺f,當一切驚喜成為必將發(fā)生的已知,興奮何在?當未來的重重險阻讓你不得不汲汲于名利,戚戚然度日,幸福何在?也只有對生活真相不全知,才能品味生活滋味。
王開嶺的話發(fā)人深省——“向孩子學習”,他寫道:“讓靈魂從嬰兒做起,像兒童那樣,咬著鉛筆,對世界抱有純真、好奇和洶涌的愛意。”因其不全知,所以常懷愛意。那我們何妨選擇“花未全開月未圓”的一知半解,滿心欣然地去享用生活滋味呢?
你看,那半開之花,未圓之月多美好。不明真相,于我無礙!
[點評]
《花未全開月未圓》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議論性散文。
1.名句開篇,引人入勝。本文以闡釋人生一大境界的“花未全開月未圓”的哲理句作為題目和開頭,既緊扣材料,又新穎別致,給人耳目一新、清新雋永之感。
2.形象說理,深入淺出。本文借助“未全開的花”“未圓的月”等意象,借助筑園之樂、筑園之苦等體驗,形象地闡釋“對于生活的真相,不盡知之,反倒為生活增添不少滋味”的觀點,將抽象的道理,滲透到可感的意象、體驗中,讓讀者易于接受、樂于接受。
3.論據(jù)豐富,論證嚴密。本文借助王安石(“梢梢新月偃”)、慧能和尚、蘇軾、王開嶺等眾多名人名言和古代文人筑園的典故,從多方面多角度加強說理。尤其是“筑園”,既論述“不盡知園林之樂”的妙處是“驚喜橫生,滋味盎然”;又闡述“不盡知筑園的痛苦折磨”卻“更能讓人擁有活在當下的平淡從容,添悠然而充實之滋味”,同一事件,兩個角度,辯證分析,嚴密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