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垣+謝世雄+甘媚
摘要: 一、引言
中國正以經濟大國和文化大國的形象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這個歷史節(jié)點已然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機遇。作為中華優(yōu)秀文化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嶺南文化同樣面臨著重大的歷史機遇,這一點早已為有識之士所洞見。嶺南文化覆蓋了嶺南地區(qū)大片土地、具有豐富的歷史蘊涵,這樣的特性皆由嶺南文化精品得到體現(xiàn)。嶺南文化精品的主要內容既包含精神層面的,也包含物質層面的;既有嶺南的地域特色,又是大中華文化的縮影。要讓這些反映人類文明進程的文化遺產走向世界,對中華文化的翻譯起到了難以替代的作用,莫言的作品成功地走向世界就是一個重要啟迪。翻譯在讓莫言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固然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這一成功蘊含著不遜于翻譯作用的因素,即如何駕馭外譯策略的問題。中國正處在這樣一個時期:國際綜合實力日益增強、政府文化活動頗為頻繁、意識形態(tài)差異日見凸顯、影視傳播大為廣泛、作家交流日益密集、學術推動力度大大增強。此外,中國的地域風情、民間特色、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交相輝映、多姿多彩、無盡綿綿,時間上的歷久彌新、空間上的幅員遼闊,獨特的文學經驗和審美趣味都為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奠定了基礎。作為中國文化外譯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嶺南文化精品同樣具備了以上的一切特性。但國外人們對包括嶺南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的認識并不深入,其影響作用受到極大的限制,所以,嶺南文化精品外譯工作的重要性便日益彰顯出來。今時不為,更待何年?嶺南文化外譯是一種文化自覺、翻譯自覺,是迎合時代潮流而動、意欲把中國文化推向世界的壯舉之一。當下,嶺南文化走向世界已正當其時,而深入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策略研究更是意義非凡。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實現(xiàn)諸如此類的壯舉,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取決于外譯策略的研究、設計與制定上。其關鍵性的體現(xiàn)首先在于如何選擇策略、選擇什么樣的策略以及這些策略的有效保持與貫徹落實上。這一切都為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策略研究奠定了立論基礎。
二、嶺南文化精品的內涵及其傳播現(xiàn)狀
在著重對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策略進行討論之前,我們不妨就嶺南文化精品的內涵及其傳播現(xiàn)狀進行一番闡釋與梳理。
(一)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內涵略說
華 南 理 工 大 學 學 報(社 會 科 學 版)
第3期李英垣 等: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策略研究
有學者認為,所謂“嶺南文化精品”,擁有地域概念,文化概念更在其中,也少不了精品的內涵。相對于中華文化而言,“嶺南文化”是一種狹義概念,主要以廣東為代表。而文化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區(qū)別。‘廣義的“文化”從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上立論,認為正是文化的出現(xiàn)“將動物的人演變?yōu)閯?chuàng)造的人、組織的人、思想的人、說話的人以及計劃的人”,因而將人類社會——歷史生活的全部內容統(tǒng)統(tǒng)攝入“文化”的定義域。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于物質創(chuàng)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于精神創(chuàng)造活動及其結果,所以又被稱為“小文化”(張岱年、方克立1994)。 [1]7本研究所涉及的“文化”是狹義文化,屬“小文化”范疇,“嶺南文化”畢竟是帶有地域色彩的“小文化”。所謂“精品”是指精良的作品或上乘的作品(fine works of art)。本文所述的嶺南文化,是指由中國嶺南地區(qū)各族在這片土地上創(chuàng)造的文化。以上對嶺南文化精品的界定說明,嶺南文化精品既是歷史的又是現(xiàn)實的,主要突出的是嶺南地區(qū)的文化特色和精神自洽。因此,嶺南文化精品研究要立足于這種認識之上。
在過往的研究中,曾經有一些學者熱衷于嶺南佛教文化、世俗文化、市儈文化等的海外傳播,主要借助英語這種普世語言對外進行傳播。而今嶺南文化精品的宣傳正處于歷史的當口,英語作為普世語言仍然具有其工具性作用,同時,德語、法語、俄語、日語、西班牙語等多種語言也可作為工具,在傳播嶺南文化過程中發(fā)揮作用,以使嶺南文化精品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具備更大的可能性。應當認識到,我們當前的任務應當利用以英語為主的外語文化工具,借助嶺南這片具有深遠影響力的熱土,真正實現(xiàn)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任務。要做好這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要對嶺南文化精品進行耙梳,對具有能夠代表嶺南地區(qū)特色的文史哲、儒釋道以及與經史子集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遴選和確定,制定相應的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策略,明晰當前全球文化語境下“東學西漸”的路徑,真正做好嶺南文化精品在海外的傳播。
(二)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現(xiàn)狀分析
展開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策略研究的同時,就嶺南文化精品的外譯現(xiàn)狀加以研究,才能對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定位更為準確。2006年,趙啟正[2]在全國政協(xié)會議期間指出:“和中國對外貿易‘出超相比,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則是嚴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以圖書為例,多年來我國圖書進出口貿易大約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圖書主要是到一些亞洲國家和我國的港澳臺地區(qū),面對歐美的逆差則達100:1以上。2004年,從美國引進圖書版權4068種,輸出14種;從英國引進2030種,輸出16種;從日本引進694種,輸出22種。2005年,對美版權貿易是4000:24。文藝演出也有類似狀況。從1999年到2002年,僅俄羅斯就有285個文藝團體到中國演出,同期中國到俄羅斯演出的文藝團體只有30個,相差近10倍。從2000年到2004年,中國進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卻屈指可數(shù)。美國電影的生產量只占全世界的5%~6%,但放映時間卻占全世界放映總時間的80%。”1995年至2004年有一組統(tǒng)計數(shù)字(國家出版總局統(tǒng)計)表明,中西方文化產品的引進和輸出比反映出了巨大的逆差,在西方中心主義的世界語境下中國文化完全處于弱勢地位,情況是非常令人不安的。種種事實表明,直至目前,這樣的處境依然沒有太大的改變。翻檢馬祖毅、任榮珍《漢籍外譯史》,就會發(fā)現(xiàn)翻譯到外國的廣東籍作家的著述就更加少得可憐,嶺南文化的處境是十分尷尬的。這種情勢就促成了一個基本事實:這些少得可憐的譯作,根本不可能造成國際影響,遑論樹立廣東的文化形象。這一點與嶺南文化之底蘊深厚、現(xiàn)實生命力旺盛以及廣東的未來前景很不相稱。這其中與嶺南文化走出去的外譯策略制定和執(zhí)行不當密切相關。
然而,近年來國內強調“西學東漸”的同時,季羨林先生提倡的“東學西漸”的主張也得到了響應,使得漢譯英狀況日益興盛,幾成潮流,令人欣慰(王宏印2009)。[3]5“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起源、地域環(huán)境和歷史過程各不相同,而色彩斑斕的人文圖景,正是不同文明之間相互解讀、辨識、對話和交融的動力。中華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樣是偉大的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悠久歷史文化傳統(tǒng),它的文化對人類社會來說是極為寶貴的財富。中國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國,把中國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介紹給世界,是我們翻譯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保ㄍ羧嘏唷⒗钚阌?006)[4]1一如中國文學文化典籍的外譯一樣,嶺南文化精品外譯在廣東也作為“文化走出去”的主打產品,日益受到重視。眾所周知,嶺南文化精品要“走出去”,就必然涉及嶺南文化的對外翻譯。而在做好對外翻譯的前提下,一種文化是否能夠走得出去還是未知的。由此不難推斷,一種文化能否走向世界,翻譯只是一個方面,在翻譯的背后,制定與實施對外傳播相關策略起到的作用恐怕更為關鍵。要使嶺南文化精品走向世界,應當吸取以前的種種教訓,在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策略制定與實施上狠下功夫。我們應當制定與實施的策略應當包括:積極爭取政府層面的支持,與各文化單位或部門協(xié)同作戰(zhàn),全方位組織力量主動向海外進行文化精品輸出,通過海內外人士或華僑群體組織參與,從多個管道、多個層次的積極滲透,擴大嶺南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范圍,從而使嶺南文化精品走出去的步子邁得更加迅疾、堅定與扎實。
三、嶺南文化精品外譯之策略研究
(一)嶺南文化精品外譯之策略厘定
不少人可能認為,嶺南文化精品的外譯需要解決以下問題:正確理解原文作品,也就是說,盡可能做到“信、達、雅”。而要做到“信”就必須正確理解嶺南文化精品,否則就很可能“熵化”或“耗散”原文的信息,要做到準確理解嶺南文化精品的意思,就需要對諸多因素進行梳理,以揭示其背后所隱藏的種種奇思妙想,盡可能避免可能的“誤解”與“誤讀”。劉紹銘先生曾毫不含糊地指出:“要中國的文學走入世界文學主流,當然得通過翻譯。”(楊全紅2014)[5]許鈞指出,“翻譯活動是文化交流的先鋒,大規(guī)模的翻譯活動總是出現(xiàn)在歷史的重大節(jié)點,目前我國正處于這樣一個把中華文化推向世界的重要發(fā)展時期。”(許方2014)[6]早在2002年有學者指出:中國也需要在文化上“走向世界”——繼續(xù)從事未完成的“全球性”文化啟蒙和在這種語境中對中國獨特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認同,這要求既師法西方經驗更要在西方面前重塑“中國”,以便在“全球性”文化語境中確立中國文化的新形象。于是,物欲滿足和文化認同,成了重新開放以來中國的“全球性”境遇的兩個相互交融的主導方向(王一川2002)。[7]331一個國家內部的發(fā)展與國際地位的奠定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文化軟實力,而文化軟實力無論輸入還是輸出,在我們看來首先是一個翻譯的問題(許鈞2012)[8]魯迅曾經說過,“現(xiàn)在的文學也一樣,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打出世界去,即于中國活動有利?!保斞?005)[9]81就以上論點而言,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核心問題依然聚焦在翻譯上,但就目前國內翻譯水平而論,翻譯并是能從根本上決定中華文化乃至嶺南文化精品是否走得出去的關鍵性因素。今天,我們不能忽視的事實是:即使我們的文字翻譯依然到位、文化障礙相對得到克服,這些作品依然走不出去。這就說明,要使嶺南文化精品真正“走出去”,宏觀層面的因素即外譯策略這一因素恐怕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由此看來,外譯策略的制定就自然成為十分重要與極其關鍵的方面。制定這些策略需要著眼以下幾個方面:中西合璧的譯介主體、詩學、贊助人和意識形態(tài)關照、多重傳播媒介合力打造、傳播主體與受眾的完美融合和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人才培養(yǎng)。從這個意義上說,有針對性地進行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策略的制定,使其具有全面性,可行性,有效性,持續(xù)性,才能保證“走出去”的目標具有現(xiàn)實性??梢妿X南文化精品外譯,策略的研究、設計與制定是決定其能否走出去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圍繞嶺南文化精品的歷史、現(xiàn)狀及其與大中華文化的關系,對嶺南文化精品的概念及其相關問題開展一定程度的梳理、分析與探討之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嶺南文化精品一直以來無法走出國門并讓世人分享,原因首先就是沒有制定好行之有效的外譯策略,使得嶺南文化外譯工作得不到堅實而有力的支持。隨著時代的變遷,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重要性越發(fā)突顯出來,在此情形下,深入研究、精心設計與全面制定有關外譯策略并加以有效執(zhí)行便可加快嶺南文化精品走出國門的步伐。作為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使者,讓世界各國人民一同分享嶺南文化品位,弘揚嶺南文化的精神風貌從而擴大其影響力,表達嶺南文化參與世界文化活動的意愿,能在促進世界文化繁榮、豐富各民族文化生活方面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一件無比光榮的使命。所以,我們必須增強完成嶺南文化精品外譯這一“東學西漸”偉大任務的使命感和緊迫感。而要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歸根結底還是要把精力用于深入研究、精心設計與全面制定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策略這一重要步驟上。
(二)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目的之實現(xiàn)策略
嶺南文化精品外譯至少有三重目的:戰(zhàn)略目的、現(xiàn)實目的、理論目的。通過文化輸出,擴大中國文化特別是嶺南文化精品的國際影響力,促進廣東文化體制改革,塑造廣東“文化強省”的形象,這就是嶺南文化外譯的戰(zhàn)略目的。針對海外主流社會中特定讀者群體及其特定需求,翻譯出版帶有鮮明廣東印記的中國文化精品圖書,建構完善的海外營銷渠道,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廣東出版品牌,這便是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現(xiàn)實目的。加深對中國文化“走出去”這一復雜性活動的理論認識,創(chuàng)新嶺南文化精品外譯模式,為文化外譯傳播以及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提供理論指導,并為相關部門機構提供決策咨詢服務,此乃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理論目的。為了實現(xiàn)這些目的,對“嶺南文化精品”必須加以準確定位。因為“嶺南文化精品”的概念直接關系到最合適、最需要的文化作品的選擇、厘定和外譯的方針,事關制定相應的外譯策略等一系列問題。對于嶺南文化,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界定。從文化哲學角度去界定,嶺南文化就是標志著嶺南人的本質力量發(fā)展水平的社會范疇,是嶺南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嶺南人實踐的產物,嶺南人活動方式的總和(李權時、李明華等2010)。[10]14一般來說,嶺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重商性、開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創(chuàng)新性、務實性、享樂性、直觀性(李權時、李明華等2010)。[10]19由此可見,要實現(xiàn)以上目的,相關策略的研究、設計與制定是必不可少的,這些策略必須根據(jù)宏觀和微觀以及現(xiàn)實需要的角度去做深入的思考。談到戰(zhàn)略目的、現(xiàn)實目的和理論目的,我們必須著眼于嶺南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精神和物質需求。嶺南文化精品外譯對這些方面的反哺作用有利于促進當前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文化理論建構。我們應在此基礎上,奠定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范疇化基礎,使嶺南文化外譯的實現(xiàn)具有策略保障。
(三)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范疇化策略
這部分所要討論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對嶺南文化加以范疇化的問題。正如前面提到,嶺南文化包括了重商性、開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創(chuàng)新性、務實性、享樂性、直觀性等,而這些嶺南文化的特性理所當然地與大中華文化的特性一脈相承,體現(xiàn)出悠久的歷史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本土文化與異族文化的交匯與融合的同時,體現(xiàn)出鮮明的本土化的特色。嶺南文化精品既可以按照傳統(tǒng)上的做法把嶺南文化劃分為具有代表嶺南地區(qū)特色的文史哲、儒釋道以及與經史子集相關的文獻資料,也可以按照時間先后順序來加以劃分;可以按照文史、文學(包括傳說)、宗教、曲藝、農工商等來劃分,也可以根據(jù)嶺南地區(qū)方言如白話、潮汕話、客家方言等傳頌的嶺南文化精品來進行劃分,劃分就是進行范疇化。為了更加有序地對嶺南文化精品加以整理,準確地對這些文化精品進行研究,在對這些精品進行外譯時有利于分工,從而準確把握這些精品的精髓要領,范疇化是必不可少的策略。在開展嶺南文化精品外譯時具有針對性、實現(xiàn)各個難點的擊破上,范疇化策略將大大提高效率。眾所周知,翻譯效果的提高,翻譯質量的保證必須建立在范疇化策略基礎之上。只有這樣,嶺南文化精品外譯才能順利開展。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范疇化策略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中外合璧的譯介主體
嶺南文化精品走出去是不能一廂情愿的,要成功地開展嶺南文化精品的外譯工作,取決于譯出語一方或譯入語一方都是不現(xiàn)實、不足取的。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想獲得成功主要還是取決于中外合璧的譯介主體。所謂的譯介主體是“指翻譯的發(fā)起人,它既可以是新聞出版署、出版社等組織機構,也可以是個體譯者。譯介主體在翻譯傳播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鮑小英2014)。[11]67我們這里談到的譯介主體當然包括國內外的譯介主體,如海外出版社和譯者,國內出版社和譯者。從歷史上來看,“東學西漸”更多地反映出國外學者(有的是精通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學者,更多的是宗教界人士)將中國文學文化的精華介紹到國外去,而不是由中國學者去做這樣的一件事。但是通曉中國文化和漢語的外國人自古以來就少之又少,因此完成中譯外任務的重擔只能落到中國翻譯工作者肩上。經過多年翻譯經驗的積淀,中國學者似乎是這方面的行家里手,透徹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也似乎有一定的保障,然而,對于異國他鄉(xiāng)的背景或文化就未必都了解得很是透徹,尤其是要讓國外受眾理解和接受中國人的翻譯作品,其任務就顯得更加艱巨。嶺南文化精品翻譯決不可走只顧翻譯而置于對方背景和文化于不顧的老路,也決不能僅僅寄望于土生土長的中國本土譯者,也不能過多地寄望于國外譯者,而是要充分發(fā)揮國內外那些精通嶺南文化的國外學者和譯者的潛能,盡可能把國內外學者和譯者可以提供的資源加以整合,并有效地利用起來,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除了盡可能發(fā)揮譯介主體的作用之外,我們也要特別對詩學、贊助人和意識形態(tài)進行全面關照。
2.詩學、贊助人和意識形態(tài)的相互觀照
精品意味著經過精挑細選的作品,折射了選擇的意味。所謂的嶺南文化精品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關于嶺南文化的精細作品,它們是嶺南地區(qū)人民千錘百煉的結晶,具有代表性、廣泛性和稀有性的特點。它們流轉于嶺南地區(qū),是膾炙人口的作品,是嶺南人的精神家園。但是在真正滿足當?shù)厝嗣窬裆钚枰耐瑫r,是否也迎合了外國人的精神追求與口味?這是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尤其是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過程中需要給予充分考慮的。嶺南文化精品外譯涉及到譯入國的歷史、社會、文學、文化、審美情趣以及統(tǒng)治階層、政治制度等意識形態(tài)問題。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譯入語文化中的詩學、贊助人和意識形態(tài)三大要素(Lefevere 1992)[12]17-58,它們決定了譯本被接受或被拒斥、處于經典邊緣(耿強2010)。[13]事實上,嶺南文化精品是受到國內詩學、贊助人和意識形態(tài)深刻影響的。照例,國外的詩學、贊助人和意識形態(tài)對譯入語作品的接受也必然施加深刻的影響。要通過翻譯實現(xiàn)嶺南文化的向外傳播,就有必要深入了解與研究目標語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詩學以及讀者的期待視野和需求,充分考慮他們相互關切、相互觀照的關系,精心選擇譯介內容。這也是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重要策略之一。
3.合力打造多重傳播媒介
嶺南文化精品外譯靠傳統(tǒng)的方式和渠道,一味指望靠翻譯作品自身的翻譯質量去闖蕩天下已經是遠遠行不通的了。在過去,人們也認識到光引進外國的文化產品而不考慮把自己的文化產品推向世界是不夠的,但是卻苦于有這份雄心壯志而始終找不到正確的渠道。問題恐怕就在于不了解傳播媒介的作用與價值。而今,在嶺南文化精品外譯過程中,傳播媒介所能發(fā)揮史無前例作用的事實已經被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八^的傳播媒介,是指能夠向社會大眾傳播信息的媒介組織和信息載體,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wǎng)絡、圖書、報社、雜志社、出版社等?!保U小英2014)[14]嶺南文化精品外譯必須拓展譯介途徑,這是擺在這一“東學西漸”運動面前的必由之路。所以,我們不能單純地依靠自己國內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wǎng)絡、圖書、報社、雜志社、出版社來進行嶺南文化精品的推廣,而是要尋求合作,使國內出版社和國外出版社進行聯(lián)姻,有時甚至還要依托國際銷售渠道和發(fā)行網(wǎng)絡譯介嶺南文化精品,借助知識產權輸出策略走出去,還可以聯(lián)合出版、版權轉讓等形式與外國出版社合作,協(xié)力開拓海外市場。中外出版單位從選題策劃、撰寫書稿、翻譯編輯,到版式設計、印刷出版、發(fā)行銷售,進行全程合作,雙方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是一個理想的模式(袁莉2010)。[15]針對海外主流社會中的特定讀者群體及其特定需求,翻譯出版帶有鮮明廣東印記的中國文化精品圖書,建構完善的海外營銷渠道,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廣東出版品牌,樹立品牌意識、合作意識、聯(lián)姻意識、借力發(fā)揮意識,這些都是嶺南文化精品外譯所要采用的靈活的策略。
4.傳播主體與受眾完美融合
傳播是由傳播主體和傳播受眾共同建構的。傳播受眾是接受主體、反饋主體。傳播主體和傳播受眾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共同組成傳播環(huán)流。沒有傳播主體就沒有受眾;沒有受眾,傳播主體的存在毫無疑義,最終也會不復存在。由此可見,對受眾進行研究,就是考察傳播效果、預測和評估傳播的價值和意義的核心課題(趙水福2000)。[16]嶺南文化精品外譯過程中,譯者、傳播主體、譯介內容固然是主要和重要的,但是譯者所譯的作品并不為受眾接受,國內傳播主體無法和宗主國傳播主體形成合作機制,達到理想的合作效果,這樣的傳播遠不是嶺南文化精品外譯所期待的。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以讀者為本,即以受眾為本,必須在譯介嶺南文化精品之前,對宗主國受眾沒有一個深入的調查分析并作透徹的了解。沒有尋找出嶺南文化精品受眾的欣賞習慣和心理與宗主國受眾的欣賞習慣和心理的區(qū)別,不了解宗主國的讀者期待,不根據(jù)宗主國受眾的意識形態(tài)、興趣愛好等情況而只注重譯文形式就決定譯介的內容和翻譯的策略是行不通的。另外,譯介內容也得相當講究,因為要國外讀者能夠將嶺南文化的內容看得下去,并很好地進行消化,就要有一點“異國情調”,從而增加外國讀者對嶺南文化精品中所反映的人生百態(tài)的了解。
5.嶺南文化精品外譯之人才培養(yǎng)
一切文化活動都是人的活動。因此,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絕不能忽視這一點。嶺南文化精品外譯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嶺南外譯人才的培養(yǎng)。以上就嶺南文化外譯所涉及的策略問題從幾個角度展開了討論,這些問題大都可以說是涉及嶺南文化精品外譯必須具備的條件,而真正意義上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還是要圍繞嶺南文化精品外譯之人才培養(yǎng)來展開。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涉及到方方面面,但一個絕對不可以忽視的問題就是對嶺南文化的高度自覺和強烈意識的培養(yǎng)。因此說,培養(yǎng)具有高度嶺南文化自覺和強烈?guī)X南文化意識的翻譯人才才是解決好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關鍵所在。翻譯人才有了文化自覺和強烈的文化意識,一方面,他可以有決心、有信心地去克服翻譯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另一方面,又使得嶺南文化精品的外譯在質量上有所保障。就當前來說,嶺南文化精品外譯所遭遇的瓶頸恐怕還在于嶺南文化精品外譯人才的高度匱乏,從而導致了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人才庫遲遲無法建立起來。就當下而言,嶺南文化精品外譯面臨的問題不僅是培養(yǎng)具有高度嶺南文化自覺、強烈?guī)X南文化意識和能夠精通嶺南文化精品的高級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能夠適應海外對嶺南文化精品需求情況、善于開拓海外文化市場、順應和滿足海外對嶺南文化精品譯介的讀者期待的高層次、全方位的人才。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才培養(yǎng),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牢牢把握住這一點恐怕是嶺南文化精品外譯早日走向世界的重大策略之一。
四、結語
一個地區(qū)的文化是該地區(qū)軟實力的象征,經濟實力是這種軟實力最為重要的基礎,是一種文化走向世界的保證。嶺南文化是中華大文化的一個分支,其精品外譯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實現(xiàn)走得好、走得穩(wěn)的目標,完全取決于采取什么樣的策略。因此,就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策略展開研究不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讓嶺南文化精品走向世界是一項宏偉而復雜的工程,它與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一樣面臨著錯綜復雜、艱巨異常的工作和要求,并且還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我們務必以史為鑒,立足當下,從而面對未來。只有精選策略才能應對有方,只有理順中外合璧的譯介主體,明確使命感和責任感,對宗主國的詩學、贊助人和意識形態(tài)了如指掌,做到譯出國和譯入國傳播媒介的中外合璧,使傳播媒體與譯文受眾的交流渠道真正暢通,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宏偉目標。鑒于這種情況,對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策略爛熟于心,準確把握大方向,嶺南文化精品外譯的目標是完全可能得以實現(xiàn)的。
參考文獻:
[1]張岱年,方克立. 中國文化概論[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4.
[2]趙啟正. 中西文化交流嚴重逆差 中國文化要振興 [EB/OL](2006-03-20)[2017-03-02].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216554.html.
[3]王宏印. 中國文化典籍英譯[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9.
[4]汪蓉培,李秀英. 典籍英譯研究(第二輯)[M].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6.
[5]楊全紅. 中國文學走出去之醒世“銘”言——劉紹銘先生印象[J]. 英語世界, 2014, (9): 104-105.
[6]許方. 關于加強中譯外研究的幾點思考——許鈞教授訪談錄[J]. 中國翻譯,2014, (1): 71-75.
[7]王一川. “全球性”境遇中的中國文學[A]∥王寧.全球化與文化:西方與中國.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8]許鈞. 翻譯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J]. 中國翻譯, 2012(1): 12-16.
[9]魯迅. 魯迅全集(13卷)[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
[10]李權時,李明華等. 嶺南文化(修訂版)[M].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0.
[11]李照國. 國學典籍英譯教程[M]. 江蘇:蘇州大學出版社, 2012.
[12]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13]耿強. 文學譯介與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熊貓叢書”中國文學英譯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14]鮑小英. “中學西傳”之譯介模式研究——以寒山詩在美國的成功譯介為例 [J]. 外國語, 2014(1): 65-71.
[15]袁莉. 著名翻譯家傾談“文化走出去”[J]. 上海風采, 2010(3): 16-29.
[16]趙水福,試論大眾傳播體系中的主體[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000(1):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