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燕
筆者在批閱學生作文時,總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問題:學生的取材和表達方式雖不是千篇一律,卻也如出一轍。如寫秋天:“秋風一吹,小草們一片枯黃”“秋天來了,成群的大雁從天空飛過,它們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果園里的水果成熟了,黃澄澄的香蕉、紅彤彤的蘋果掛在枝頭”……這些描寫盡管也用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可是總讓人感覺“似曾相識”,猶如“八股文”一般。究其原因,便是學生事實上并未獲得與素材相匹配的真實體驗和感受,只是憑著記憶在抒寫別人眼中的秋天。其實在浙北,秋天的草仍舊保有翠綠鮮活的顏色,再說哪里有種植黃澄澄的香蕉和紅彤彤的蘋果呢?憑空捏造,任性模仿,便是文章缺少個性化表達、缺少生命活力、不接地氣的原因之一。
難道因為浙北的秋天沒有枯黃的草,沒有種植香蕉和蘋果,就不能作“秋天”之文了嗎?當然不是!浙北有浙北的秋天,浙北有浙北的文化,單是筆者生活的平湖這一座小城,便有與眾不同的性格和溫度,如實地描繪這座小城的美景和文化,難道不是一篇好文章嗎?小學生習作的目的之一,便是真實地記錄生活和心情,真實地描寫眼中的世界萬物??!于是,筆者萌發(fā)了將本土資源引入到學生作文中來的想法,并在“新體驗作文”班上進行實踐,不但讓學生們快樂地步入寫作的殿堂,而且使學生的作文更加接地氣,更有生命活力,更具個性化了。
一、名人文化滋潤心田
平湖雖是座小城,卻名人輩出:美術(shù)大家陸維釗、詩詞大家趙孟堅、工程院士葛昌純、冶金專家鄒元……這些名人文化及其風骨恰如覆蓋在白雪之下的綠草一般,持續(xù)不斷地展示出生命的青翠,蕩滌著平湖子民的精神之河。其中對平湖文化影響最深的莫過于弘一大師李叔同和保存完好的“小巧玲瓏、布局緊湊”的莫氏莊園。筆者將此二者引入習作課堂,讓平湖的名人文化滋潤學生們的心田。
(一)長亭外,古道邊——叔同文化啟迪學生智慧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shù)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后剃度為僧,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在平湖的東湖景區(qū),有一座潔白的“蓮花形”叔同紀念館,筆者視此為濡沐叔同文化的殿堂。
1. 走進“李叔同紀念館”,了解大師生平經(jīng)歷
秋日,筆者帶領(lǐng)學生前往李叔同紀念館,在紀念館工作人員的講解下,學生們走近大師,初步了解了他在音樂、話劇、書法、佛教等方面的成就。瞻仰著大師的遺像,孩子們齊唱著《送別》,當“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優(yōu)美旋律飄蕩在蓮花館內(nèi)的時候,我們的心中不禁涌起了對大師杰出成就的尊重和敬佩。陶天宇在《參觀李叔同紀念館》中這樣寫道:他短暫的一生竟然能留給后人這么多的精神財富:音樂、話劇、詩歌、書法……走進紀念館,我仿佛看到了一個精美的藝術(shù)萬花筒,我對弘一大師也更好奇了,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2. 欣賞電影《一輪明月》,感受大師精神之美
雖然學生參觀了李叔同紀念館,還閱讀了《叔同傳記》或相關(guān)作品,但是對于弘一大師這樣的杰出人物,學生在理解上還是頗有難度的,尤其是其出家后的苦心孤詣是學生理解的難點。于是,筆者組織學生觀看由濮存昕主演的電影《一輪明月》,對于片中的經(jīng)典鏡頭反復播放,讓學生感受一代大師善良慈悲、心懷天下的偉大人格。
“月落烏啼,夢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樂之長逝兮,感親之恩其永垂?!笨粗钍逋谧返繒蠝I流滿面地自彈自唱這首哀歌,我被他對于母親的深愛感動了,唯有深愛,才能掙脫禮教束縛,用真誠的方式來悼念自己的母親??!
——周子杰
他不坐轎,堅持步行廣宣佛法;他不奢侈,破衣破被縫縫補補。然而他又是如此慷慨,在病重期間,拒絕買藥醫(yī)治,而將珍藏的筆和眼鏡送給貧民。這份仁愛、這份慈悲,像光芒一樣圍繞在他的一生中。
——左 源
學生們被電影中弘一大師的家國天下、悲天憫人的善良感動著,也感受著大師至真至純的文人情懷和勤勉刻苦的治學精神。品讀學生的文章,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正逐漸走近大師、了解大師、崇敬大師、學習大師的心路歷程。這樣的文章,難道不是自發(fā)于心、表達于心的好文章嗎?
(二)后花園,筑高臺——莫氏建筑帶來審美之光
莫氏莊園位于平湖市南河頭。作為江南六大廳堂之一的平湖莫氏莊園,至今已經(jīng)歷了三個世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莫氏莊園的建筑之美,可稱古典園林的典范。筆者組織學生前往參觀,感受其建筑之美,感受古人智慧。
1. 亭臺樓閣皆景色
莫氏莊園里三座花園錯落其間,拳石勺水,移天縮地?;尽⑺?、曲徑、湖石皆成小景,如詩如畫,使人賞心悅目。帶領(lǐng)學生游賞其中,學生們不時發(fā)出陣陣贊嘆。
轉(zhuǎn)過那條長長的回廊,眼前頓時開闊——竟是一個別致的花園。穿過月亮門,只見花園中央有一口古井,井邊綠植掩映,那一片翠竹在風中輕輕低吟。翠竹叢中,是一座假山,山石嶙峋,像飛鳥,像巨鷹,清靜優(yōu)雅。
——吳允喬
在學生們的參觀游記中,莫氏莊園的建筑之美成了一大亮點,那些出人意料的布景設計、巧奪天工的繪畫和雕刻,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灶頭文化獨樹一幟
平湖的灶頭文化是民俗一絕。在莫氏莊園中有一座有名的三眼七星灶,灶頭上畫著蟲魚花卉、松鶴延年等,在引導學生了解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吉祥寓意后,孩子們對灶頭畫頓生興趣。喜鵲代表喜事,蝙蝠代表福氣,鹿代表祿……孩子們尋找著、品評著,傳統(tǒng)文化在灶頭畫上流淌著。正如學生蔣樹樹在文中所寫的那樣:
灶頭是平湖農(nóng)村司空見慣的,可是真是沒想到灶頭畫中竟然還有這么多的說法和講究。參觀了莫氏莊園的灶頭之后,每每看到鄉(xiāng)下的灶頭,我總要研究一番,看看主人心中最祈禱的是什么……
二、支柱產(chǎn)業(yè)沖擊課堂
平湖是中國服裝之鄉(xiāng),全世界每100件品牌服裝中,就有1件產(chǎn)自于平湖!平湖也是箱包之都,是全國三大箱包生產(chǎn)基地之一。不少學生的家長就從事著服裝和箱包生產(chǎn)。筆者利用服裝城和箱包城,讓支柱產(chǎn)業(yè)沖擊作文課堂,帶領(lǐng)學生前往參觀調(diào)研。
(一)服裝之鄉(xiāng)——市場調(diào)研自豪滿懷
筆者與學生在出發(fā)前進行商討,針對調(diào)研的目的商定了幾個采訪話題,如:平湖的服裝生產(chǎn)以哪一類為主?本店的年銷售量大概在多少件?這些服裝大多銷往哪里?然后將學生分組,由學生在市場里自行尋找采訪對象,并對采訪結(jié)果進行整理。
從我們采訪的數(shù)據(jù)來看,平湖服裝主要是以羽絨服批發(fā)為主,所以銷售量非常大,一家店少則三四百件一天,多則幾千件一天,生意非常好。外貿(mào)服飾基本上都是銷往北方,因為北方很冷,而我們的羽絨服就是保暖防寒的,所以每年10月~12月是服裝的銷售旺季。
——楊億能
學生們在服裝城中不但看見了平湖服裝的生產(chǎn)與銷售盛況,且能深入采訪,對內(nèi)在運作和銷售渠道等進行調(diào)研了解,并且對調(diào)研結(jié)果進行理性的分析。這次寶貴的社會體驗和能力鍛煉,難道不是寫作文之外的另一大收獲嗎?
(二)箱包之城——創(chuàng)意設計盡顯才干
箱包作為平湖的一大支柱產(chǎn)業(yè),以拉桿箱為主,遠銷歐美。隨著人們對拉桿箱的使用需求提高,創(chuàng)意和質(zhì)量成了平湖箱包在市場上得以取勝的關(guān)鍵。那么,未來的拉桿箱會有哪些發(fā)展趨勢呢?眼前的拉桿箱雖然已經(jīng)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出行,還有沒有創(chuàng)意提升的空間呢?筆者組織學生聯(lián)系實際需求、暢想未來拉桿箱,嘗試設計實用、創(chuàng)新的拉桿箱。學生們的作文中,有的考慮到女性愛美的特點,采用鏡面材料;有的考慮到充電問題,因此拉桿箱還自帶充電裝置……這些創(chuàng)意設計,不正體現(xiàn)出學生們作為一名平湖人的主人翁意識嗎?他們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理性地思考市場需求,盡顯設計才干。
社會實踐和調(diào)研,不但給學生帶來新鮮感,而且激發(fā)了他們參與社會活動的欲望。因此在作文中,學生們紛紛表達對平湖未來服裝產(chǎn)業(yè)和箱包產(chǎn)業(yè)的建議和意見。本土資源與習作的巧妙對接,或許已經(jīng)為學生未來走向社會開啟了大門。
三、本土特產(chǎn)盡享美食
平湖的特產(chǎn)美食像這片廣袤土地上的點綴,它使人們富足的生活更有情趣。筆者嘗試將平湖特產(chǎn)美食帶入課堂,與學生們在課堂上盡享美食,讓舌尖與筆尖共舞。
(一)曹橋杜瓜子——舌尖上的美味
杜瓜子于平湖人來說,可是一絕。課堂上,筆者組織學生品嘗杜瓜子,并且提出要求:仔細觀察同學們品嘗杜瓜子時的動作和神態(tài)等,用心感受舌尖上的美味。小小一粒杜瓜子,給孩子們帶來了極大的愉悅。
你看我同桌,翹起蘭花指,用大拇指和食指捏起一顆杜瓜子,慢悠悠地放入口中,輕輕地吮著它的味兒,不由得瞇起眼睛,仿佛在享受天下第一美食似的。
——胡陳成
杜瓜子一入口中,先是一股咸咸的味道在舌尖上彌漫開來,那咸中帶微辣,辣中帶著鮮,再一吮,一股極細的甜味升起來,再吮,更甜了。
——張奕晨
因為有著課堂上真實的體驗,學生們作文中的杜瓜子也便有了更具個性化的味道。有甜有咸有微辣,有鮮有麻甚至有點苦,每個孩子都用心感受,寫出了不一樣的味道。與此同時,孩子們也細心觀察別人品嘗杜瓜子時的表情和動作,將這一刻寫得傳神精致。
(二)平湖糟蛋——天下第一蛋
糟蛋歷來是平湖人的驕傲,它曾被皇帝譽為“天下第一蛋”。糟蛋的味道極其獨特,因其是在酒中發(fā)酵過的,因此有的人還不能接受它的美味呢!筆者買來了糟蛋,讓學生分組進行品嘗。當然品嘗之前先讓學生觀察糟蛋的外形,品嘗之時凝神感受它的味道。學生們一時興致高昂,勁頭十足。
你瞧這糟蛋,與我們平時吃的雞蛋大為不同:蛋的外面粘著些白白軟軟的東西,一股酒味直鉆我們的鼻子。蛋膜之下,隱隱約約能看到蛋黃。用牙簽輕輕刺破蛋膜,更濃烈的酒味撲面而來。我拿起筷子夾了一點放入嘴中,呀,這是什么怪味道呀?沖,像芥末似的;辣,像白酒;可是還有淡淡的甜味……一時間,我的舌頭上像開了調(diào)味鋪似的。
——陸一諾
這就是學生獨特的個性體驗。筆者用這樣的方法,先后將南湖菱、石榴、元青豆等引入課堂,學生們的體驗感受越來越深刻,文字表達也越來越豐富了。特產(chǎn)美食打開了學生的味蕾,孩子們舉一反三,在快樂的品嘗中豐富著自己的感受,細膩著自己的表達,寫出來的美食文章讓讀者閱讀之后垂涎三尺。
四、民風民俗源遠流長
英國政治家、小說家迪斯雷利說,習俗也許不如法律來得明智,然而它們向來比法律更受人歡迎。的確如此,在逢年過節(jié)時,平湖的民風民俗使這些日子變得非同尋常。于是,筆者將這些習俗帶入課堂,與學生共度那些與眾不同的節(jié)日。
(一)清明之際——青汁團子巧手做
清明節(jié)來臨之際,筆者邀請了兩位學生的奶奶,準備了做青汁團子的材料,讓學生們體驗了一回做青團、吃青團。學生們一邊向奶奶請教,笨拙地做青團,一邊聆聽青團的歷史典故,還美美地品嘗自己親手制作的青團,過了一個別樣的清明節(jié)。
我從青汁面團上揪下一小團面,學著奶奶的樣子把它搓成一個球,再以兩個大拇指為中心,慢慢轉(zhuǎn)動面團,將它捏成一個“小碗”,夾了一筷豆沙放在其中。奶奶說收口時一定要小心,不能把豆沙擠出來。我小心翼翼地托著“小碗”,用虎口一點一點往里推,“碗口”乖乖地往里收攏,哈哈,這有什么難的呢!正當我要鳴金收兵時,突然手心里一濕,我一看,呀!不知道什么時候,“碗底”竟然漏了,豆沙像巧克力一樣沾滿了我的手,我的青汁團子光榮地犧牲了!嗚……
——張 微
這樣的文章真實有趣,不但寫出了做青團的過程,還充分表達了自己的心情,學生能在文章中說真話,而且加深了學生對于清明節(jié)的印象和理解,可謂一舉多得。
(二)端午時節(jié)——七彩香囊我來繡
清明節(jié)做青汁團子后,學生就很盼望端午節(jié),因為筆者許諾他們端午節(jié)做香囊。課前,筆者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做香囊這一習俗的淵源,便布置學生去了解為什么端午節(jié)要做香囊,香囊中應該放些什么。課堂上,在交流之后我們便著手開始做香囊。教室里飄蕩著艾草的清香,學生們穿針引線,好不熱鬧。
夏文奕同學在作文中這樣寫:
看著自己一針一線縫制的香囊,我倍生成就感。這香囊中裝的不只是朱砂、雄黃和香藥,還有避邪驅(qū)瘟之意。你看這一個個精美的香囊,不正是端午節(jié)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嗎?我愿用我的巧手,縫制八個十個,分發(fā)給親戚朋友,送上我真誠的祝福。
平湖有趣豐富的民風民俗像養(yǎng)分一樣滋養(yǎng)著平湖的水土,也讓平湖人民將每一個節(jié)日都過得詩情畫意。在課堂上與學生重溫這些習俗,我們收獲的不止只是精彩的作文,還有愛家鄉(xiāng)、愛節(jié)日、愛平湖人民的樸素情感。
其實平湖的本土資源眾多,除上述活動,我們還去菜場采訪調(diào)研、去民俗風情館參觀游覽、去當湖中心幼兒園與小朋友們互動交流……依托這些本土資源,我們在課堂上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獲得真實且獨特的感受。這些感受,在學生的筆尖流淌開來,開出一朵絢麗的作文和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