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楷
【摘 要】思辨力是思品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力首先要立足思辨能力,挖掘文本資源,其次要巧設思辨話題,如創(chuàng)設沖突性問題、設置課堂辯論、創(chuàng)設兩難情境來提高思辨技能。
【關鍵詞】思品教學;思辨力;文本;獨立思考
思想品德課程強調(diào)的思辨力是初中生能運用辯證的、歷史的觀點和批判性思維方法看待社會問題,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獨立思考,從而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能力。如果缺失思辨力的支撐,學生的是非善惡觀念可能就是線性的、 平面的,公民責任素養(yǎng)將會偏離社會現(xiàn)實,與思想品德課程的理念追求和育人目標相悖。所以,讓學生學會辯證思維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力應當成為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
一、立足思辨能力,挖掘文本資源
初中生自我意識快速發(fā)展和批評性思維能力萌芽,他們樂于品人評事,教師要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對話文本、關注生活、關照自我,培養(yǎng)批判精神和雄辯氣質(zhì),潤澤精神世界。
八年級思想品德課的主題是“我與他人”,而本框“同樣的權利同樣的愛護”就是“我與他人的關系”的相關部分,主要說明了應積極行使自己的生命健康權,擔負起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的義務,本框在全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樣的權利,同樣的愛護”分為兩目,第一目“積極行使生命健康權”主要說明積極行使生命健康權的表現(xiàn),注重自己的生命健康權是權利也是一種責任;第二目“關愛他人的生命與健康”主要說明我們負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的義務,應主動關愛他人的生命與健康。
本課中從四個層面由淺入深,層層辨析,其思辨預設如下
二、巧設思辨話題,提高思辨技能
通過思辨話題的設置與探究,激發(fā)學生主體積極性,在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jié)合的過程中,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要想達到好的效果首先要營造思辨性氣場,給予學生思辨的自由。
(一)創(chuàng)設沖突性問題,矛盾促進思辨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一些先入為主的思想觀念經(jīng)常會誘導我們得出帶有個人主觀色彩的結(jié)論,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審察,圍繞核心問題思辨,自殺這個問題就是如此。初中生由于缺乏一定的法律知識,自我意識膨脹,認為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是個人的權利,與別人無關,忽視、漠視自己的健康。因此在“同樣的權利,同樣的愛護”這一課中針對自殺設置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進行小組討論。
問題:有人認為自殺只是個人行為,是個人的權利,自己有權決定放棄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有人認為自殺的行為與社會道義相悖,與法不合。你們支持哪個觀點,小組討論并闡明理由。
兩種觀點同時呈現(xiàn),沖擊他們原有的觀念,使學生設身處地地加以體會和感受,從情、法、理三維角度加以理解,激發(fā)內(nèi)心的斗爭與沖突,走出心理誤區(qū)。認識到除了為正義獻身外,生命健康權不能讓于或拋棄。,輕生或自殘等行為都與社會道義相悖,與法不合。
(二)設置課堂辯論,碰撞演繹思辨
“辯者,語之智者,詭之道者?!睂嵸|(zhì)上,辯論的過程是相互誘導、相互激活的過程,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想象一旦被觸發(fā),就會激流奔涌。
在“同樣的權利,同樣的愛護”這一課中用“父親大義滅親殺死兒子”的真實案例,讓學生模擬法庭辯論。在辯論過程中通過觀點交鋒,發(fā)現(xiàn)、修正不當觀點,能區(qū)分“正當防衛(wèi)”和“防衛(wèi)過當”,能區(qū)分同違法犯罪做斗爭和侵犯生命健康權的不同, 學會用法律武器與侵害生命健康權的行為作斗爭,明白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權,否則要受到法律的懲處,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提升思維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下面是辯論的一些亮點。
公訴人:被告人在不堪忍受的情況下出于義憤而將其打死,其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
被告律師:張某持刀逼母、砍母、劫掠財物,被害人有重大過錯,侵犯了父母的生命健康權和財產(chǎn)權。被告人傷害他是為了讓自己免于侵害,屬于正當防衛(wèi)。
公訴人:張某酒后持刀威逼母親要錢,其母親跑出門外喊人求救,根據(jù)這一案情,案發(fā)時生命健康權受到侵害的是張母,而非被告人。而且張父被害人是在張某睡覺時將其殺死,也不在被害時,所以不屬于正當防衛(wèi)。
被告律師:被告人殺人行為,屬于大義滅親,主觀惡性很小,社會危害性不大,整個犯罪情節(jié)較輕,應對其從輕處罰。
公訴人:被告殺人后連夜將被害人掩埋,沒有主動自首,被告沒有意識到其行為的嚴重性。
教師總結(jié):現(xiàn)代法律強調(diào)“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立法觀念和法治精神。個人不論出于什么動機,都無權不經(jīng)法律允許剝奪他人的生命和健康,這是對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無條件尊重。
(三)創(chuàng)設兩難情境,抉擇體驗思辨
黑格爾說:“真正有價值的悲劇不是出在善惡之間,而是出現(xiàn)在兩難之間”。兩難就是面臨困難抉則,進退兩難,無論選擇哪一種,都有合理性和片面性,有利亦有弊。
在闡述“主動關愛他人的生命與健康”時展示彭宇扶起了被撞成骨折的老太太,被老太指認撞人者一案,問學生碰到類似情況,你扶還是不扶?
學生:扶吧,路見不平應該施以援手,看到摔倒老人應該扶一把。
學生:不扶吧,她恩將仇報怎么辦?
學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應該要去扶的,但她冤枉我怎么辦?我不知道該不該去扶?
學生:不扶吧,但可以打120急救……學生:扶吧,我可以用手機拍照,證明不是我撞得。
老師:扶不扶都有道理。但大家內(nèi)心其實都是支持扶的,說不扶的主要怕助人為樂卻被恩將仇報。老師覺得也應該扶,這是見義勇為的行為,是珍愛他們生命健康的行為,這不但是道德的要求,更是法定的義務。
通過創(chuàng)設“扶不扶老人”這個帶有認知沖突的兩難情境,使學生有認知結(jié)構與當前面臨的情景發(fā)生沖突,在探索、爭論、批判、選擇中,對情境持分析鑒別的態(tài)度,并勇于提出見解,得出結(jié)論,真正體驗思辨的魅力。
我們應該在在每一堂課中,在每一個問題中,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踏踏實實地做到謹慎地思考、明確地分辨,提升學生的思辨力。
參考文獻:
[1]基于思辨力的思想品德教學以人民版難免有沖突為例,王麗,中學政治教學參考,35-37頁.
[2]思辨力讓學生的思維更深刻,唐鳳林,江蘇教育研究,21-23頁.
[3]思品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戎士鋒,政史地教學,95頁.
[4]在思品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觀,郭紅心,思想政治課教學,31-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