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萍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的教,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學。學生在學的過程中,若能有一種輕松感、愉悅感、新奇感、成功感伴隨著,那學習效果一定會好。而教師教的過程中的幾個“度”的把握,在相當程度上左右著學生良好學習心態(tài)的培養(yǎng)。下面具體述之。
一、提問的深淺度
提問是課堂教學過程中一種很常見的教學手段,它在促進學生思維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而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方式方法、問題的設計,都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上課或聽課時??煽吹浇處熞粋€問題才出口,學生就個個高舉著手爭先發(fā)言的情景。這時的教師往往心中生喜,聽課的人也往往以學生發(fā)言的踴躍與否來判定教師上課的水平。其實很多時候,課堂上舉手的人不多,而學生的思維卻在積極地進行著。這體現(xiàn)出的其實是兩個層次的教學,一類教師的提問是想辦法把學生的認知納入自己的認知框架之中,這樣的問題學生回答起來很活躍,舉手的人很多,可所提的問題不一定有價值。另一類教師的提問,學生會出現(xiàn)暫時的冷場,而冷場的背后卻是在積極地思考,緊接著的是踴躍的、有價值的交流,這樣就能很好地解決課堂教學中的重點。
提問的深淺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的好壞。問題提得淺了,學生無需動腦,思維得不到訓練,于學習無益;提得過深,學生思維受阻,產生畏難情緒,教學亦收不到好的效果。怎樣把握深與淺這個“度”呢?關鍵是要看某一目標達成的要求。目標是一切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問的目標是教師根據(jù)教材內容、學生能力以及課堂教學目的等因素確定的“每一問”的期待性的結果。錢夢龍老師教《愚公移山》一文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幫助愚公移山,勞動之大,生活之艱苦,他爸爸肯讓他去嗎?”這一問學生馬上會想:“他爸爸?書上沒有寫?。 彪S后,老師引導學生讀課文,落實“孀妻”一詞的意義。這樣的問題看上去不深,卻有價值。學生讀課文,往往只注意大體情節(jié),而忽視對詞語的推敲,不注意作者用詞的準確性,這一問,使學生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及用詞。
有些問題比較深,如《醉翁亭記》中揭示全文主旨的“太守之樂其樂”究竟指的是什么內容?這樣的問題是涉及總體目標的,可以先提出,也可以水到渠成地最后歸并總結。但不管是先提出還是后提出,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都可以分成幾個部分,讓學生一口一口地“吃掉”問題。即要讓學生真正領會“太守之樂其樂”,必須先清楚:山林之樂、民情之樂、宴酣之樂、禽鳥之樂,必須有前面這些“樂”的層層鋪墊,最后才能得出“與民同樂”這一文章主旨,而這個“鋪墊”過程,就需要教師一步步地設疑、提問了。
一般來說,識記、理解類的提問,當然應該淺些,讓全體或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課堂上得到落實。而對于一些分析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的提問,就應有一定的深度,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要把握好提問的“度”,應注意幾條原則:
(1)有明確的目的性原則。課堂教學目的,是確立“問”的目的的核心,離開了這個核心來設計問題的深淺,則不管多么具有藝術性也是沒有用的。
(2)有一定的啟發(fā)性原則。如果說學習的動機、興趣態(tài)度是學習的動力系統(tǒng)的話,那么情緒方面的因素,則是調節(jié)維持系統(tǒng)。課堂上教師富有啟發(fā)性的提問,往往能調控學生情緒方面的因素。
(3)有明顯的梯度性原則。這不是單純追求提問的坡度,而應該是充分緊扣教材和圍繞教材要求,有計劃、有步驟地設置階梯,讓學生逐級登高。
(4)有靈活的調控性原則。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情況隨時有變化。能順順當當?shù)匕丛O計的問題進行教學固然理想,但中途“卡”住,產生不得不改變提問方案的情況也在所難免。因此,要把握好這個“度”還必須隨機應變,靈活設計,這樣才能變被動為主動。
二、訓練的松緊度
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在課堂上思想高度集中,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以達到高效率。其實,這只是教師一廂情愿的良好愿望而已。筆者曾上過這么一堂課,把教學參考用書上安排的兩課時的內容壓縮到一課時講完。其結果是上課一開始就投入緊張的授課、提問、講解、板書、練習中,幾乎沒有讓學生有空閑的時間,甚至連“說”的時間都省略掉了。由于這是一堂公開課,學生的精神還算集中,配合得還算不錯,任務算是完成了,可那堂課一結束,學生都說累死了。一個個臉上再沒有平日語文課后的滿足感。這顯然是筆者把課安排得過緊的原因。偶爾也聽過松而不緊的課,那是教師事先沒有認真?zhèn)湔n,上課時漫無邊際地扯,結果沒有完整、嚴密的訓練,學生聽不聽也沒關系,這樣的課誤人子弟。
訓練過程中的“松”,往往體現(xiàn)在時間的拖沓和節(jié)奏的松散。時間的拖沓大多與教師課堂上的調控失當有關,而節(jié)奏上的松散又往往與教師的備課有關。好的課堂調控能夠促使訓練由多元性、散漫性和隨意性向系統(tǒng)性、規(guī)范性和科學化轉化。
一堂好的課應有松有緊、有張有弛。講課時,重點、難點、特點要緊扣,要敲重錘,認真講,仔細講。要讓學生思想高度集中地聽,讓他們的注意力、思維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都處于積極狀態(tài),體現(xiàn)一個“緊”字,落到實處。一些非重點、非難點、非特點的地方,一些學生多次遇過的知識點,可以讓他們自己學,自己整理。給足活動時間,以體現(xiàn)一個“松”字。松緊結合、張弛有度、快慢有序,必將相得益彰。把握好訓練過程中的“度”避免出現(xiàn)過松或過緊現(xiàn)象,提高訓練的效率,應注意以下三點:
(1)聽說讀寫幾種訓練的結合。新編教材練習各有側重,但這并不排斥幾種訓練的綜合運用。相反,各種訓練穿插進行,學生不容易疲勞,效率自然也高。
(2)發(fā)展智力。訓練的最終目的是發(fā)展智力、提高能力。在訓練中,我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我經常在課后的作業(yè)練習中要求學生任選三四個詞語寫一段話,開始學生不是上下文不連貫就是理會錯詞義,后來訓練多了,學生打開了思路,造句能力大大增強。
(3)重視指導。訓練不應是機械的作業(yè),而是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活動。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要提高訓練的效率,教師應進行認真的指導,以提供有效訓練的條件。一位教師要求學生課堂幾分鐘內背出《醉翁亭記》的第三節(jié),學生有畏難情緒,這時教師及時地作了示范指導:抓住滁人游山熱鬧踴躍的特征,拎出關鍵詞語“負者、行者、前者、后者、老人、小孩,往來不絕”進行記背,學生一操作很快就熟練了。
三、講解的難易度
有的教師功底厚實,聽他的課往往有許多真知灼見,可他的教學效果欠佳。這可能是他的課講得太難了,脫離了學生可接受的范圍?!扒吆凸选贝蟾啪褪沁@樣。教師講得通俗,不能為一般學生所理解、接受。筆者也有過一次教訓:在講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眱删湓姷囊饩硶r,筆者扯開去講解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李清照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費了好多口舌,結果學生不是稀里糊涂的。相反,有的教師把課講得過淺,沒有把教材的內在思想挖掘出來,結果學生學不到真正的知識,更不用說提高能力了。
好的教師往往能針對教材、學生諸因素制訂出難易適中的教學目標,據(jù)此設計一系列問題,在課堂上作有效的講解。他們往往能夠易中尋難、化難為易。要把握難易之間的“度”,使難易適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兩點:
(1)由易到難。就一堂課的教學而言,教學訓練應該是循序漸進的,由易而難,體現(xiàn)一個梯度。
(2)因人而易。教師可根據(jù)問題的難易度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回答,如對于“尖子生”可以合理提高問題的難度、深度和廣度;對于“中等生”的提問可以逐步升級,層層推進;對于后進生則要適當降低問題的難度。引路性問題要多問優(yōu)等生,鍛煉性問題要照顧中等生,鼓勵性問題要選擇后進生來回答。這樣,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機會,都能體驗成功的快樂。
(作者單位:湖南省新田縣瑞華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