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
摘 要:廈門,經濟實力遠未達到國內一線水平,房價卻僅次于北上深,形成“一線的房價,二線的經濟,三線的收入”的廈門樣本。它的房價水平、上漲速度與其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極不協(xié)調,為何依然維持著房價不跌的神話?本文將對此進行解讀,在外來人口吸引力、政府土地財政思想兩方面進行詳細闡釋。
關鍵詞:“一線”房價;人口吸附力;土地財政
1 研究背景
中國指數研究院發(fā)布的《2016年中國房地產指數系統(tǒng)百城價格指數報告》顯示:廈門采集樣本的平均房價達到27260元,僅次于北上深,比廣州高出9576多元,躋身房價“一線城市”。而根據胡潤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廈門在2016年獲得全球第二高的房價暴漲幅度,且有望繼續(xù)保持上漲態(tài)勢,穩(wěn)居房價 “北上深廈”陣營
事實上,廈門目前的房價水平與上漲速度與其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極不協(xié)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高昂的房價與廈門實際經濟發(fā)展水平極不協(xié)調。以2016年為例,廈門擁有390萬人口,GDP3700億,城區(qū)建成面積320平方公里,人均可支配收入39000元;而深圳擁有1200萬人口,GDP19000億,城區(qū)建成面積為900平方公里,人均可支配收入46000元。顯而易見,在經濟實力遠沒有達到深圳水平的時候,廈門房價已經逼近深圳,形成“一線的房價,二線的經濟,三線的收入”的廈門樣本。
(2)廈門房價水平與其人均可支配收入極不協(xié)調。有統(tǒng)計數據稱,2015年廈門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07元,在全國城市中排第17名,比排名第16位的常州少100元。以當前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平均房價計算,在常州買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需要17年半,而在廈門則需要64年。這種巨大的落差無疑是極不合理的,已經導致大批年輕人逃離廈門,在騰訊此前發(fā)布的qq大數據2016全國年輕指數中,廈門的年輕指數僅為73,年輕人口新增率僅為18.09%,而年輕人口流出率則高達37.26%。在未來,廈門很有可能成為第一座因為高房價、低工資而失去高素質勞動力的城市,這對廈門的產業(yè)升級帶來嚴峻挑戰(zhàn)。
(3)租金與房價極不協(xié)調。中國房價行情平臺發(fā)布的《中國城市租金排行榜》顯示,被統(tǒng)計的42個城市租金回報期都超過400個月以上,其中廈門回報周期最長,高達756個月,約63年才能收回購房的本錢,過于懸殊的租售比對城市經濟的健康運行將產生不利。
總之,廈門并沒有一線城市的資源和優(yōu)勢,其高昂的房價與經濟發(fā)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租金也呈現極不協(xié)調的態(tài)勢。那么它為何依然堅挺在“北上深廈”高房價陣營之中,在中國房價“老四”之位上盤踞了幾十個月?
本文將對此進行解讀,在外來人口吸引力、政府土地財政思想兩方面進行詳細闡釋。
2 原因解讀
2.1 對福建省內人口吸附力強
廈門,全國知名城市,被譽為“海上花園”。其城市環(huán)境建設位居全國前列,教育、醫(yī)療等公共資源更是在福建省內名列前茅,現已形成較完善的立體化交通網絡。這些優(yōu)勢都吸引著外部置業(yè)購買力的進入,或投資,或養(yǎng)老,或移居。自2010年以來,廈門每年的人口凈流入數量占據常住人口的將近一半。根據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廈門市商品住宅的購房人群中,本地客群購房面積為117.17萬平方米,占比33.45%。而外地客群購房面積為233.14萬平方米,占比高達66.45%,接近七成。
而在廈門外來購房群體中,福建泉州、龍巖、三明、莆田、漳州等周邊地緣縣市占據絕對主力。廈門對福建省內人口的吸附能力可見一斑,其原因有三:
(1)福建省人民對廈門的偏愛可以說是無奈,因為從就業(yè)機會、政府服務效率、氣候、宜居度、外地人包容度來說,廈門市是福建省最好也是唯一的選擇。它兼具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經濟特區(qū)三重身份,在福建省內地位首屈一指。福州、泉州近年來雖然發(fā)展較快,但與廈門還是存在一定差距。
(2)福建尤其是閩南等地的經商群體十分龐大,胡潤研究院發(fā)布的《2014中國高凈值人群養(yǎng)生白皮書》稱,福建省有4萬千萬富豪,2500位億萬富豪,占福建省人口的1.04‰。而閩南人鄉(xiāng)土情結較重,在外賺錢后都喜歡在家鄉(xiāng)置業(yè)。毫不夸張的說,“以在廈門買房為榮”已經成了某種默契。“廈門的房價與福建經商群體的關聯度很高,在福建稍微‘有頭有臉的人,誰在廈門沒有一套房子?”廈門當地一位開發(fā)商人士表示。
因此,支撐廈門高房價的主要力量不是當地經濟增長力,也不是高收入,而是持續(xù)不斷的人口凈流入。廈門房市的定價,不是由本土工資水平決定的,而是由周邊縣市乃至全國富人引導的,是外來群體的購買力支撐了廈門房價的增幅。
2.2 政府秉持土地財政思想,刻意壓低土地出讓面積
廈門和東莞是全國僅有的2個除北上廣深之外近5年平均供銷比小于1的城市,土地供應嚴重短缺。最近5年(2011-2015)廈門住宅成交面積一共約1807萬平方米,而由土地出讓的存貨面積僅為800萬平米,這意味著最近5年廈門住宅用地供應的缺口高達1000萬㎡。
從人口流入的角度來看,也印證了廈門惜地出讓的觀點。廈門從2000年到2016年共流入人口180萬人,按照戶均人口數量2.58人/戶,相當于廈門16年間增加了70萬個家庭,與此同時,廈門新增住宅面積約為3000萬平米,以戶均100平米計算,僅可容納30萬個新增家庭。這多出來的40萬個家庭,便是推動廈門樓市上漲的剛需。
既然房地產市場需求旺盛,政府為何捂地惜售?坊間盛傳是因為廈門土地太少,所以供應不足。其實這純屬輿論炒作,與真相不符。廈門島內的城中村、荒地、棚戶區(qū)面積廣大,光島內就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而島外尚待開發(fā)的荒蕪之地更是比比皆是。廈門全部面積和深圳相當,深圳屬于多山沿海的狹長區(qū)域,實際可用面積更少,但是容納了2500萬人。而廈門目前住了500萬人,絕大部分土地都沒有得到開發(fā)。
捂地惜售的做法,其實源于廈門政府一貫堅持的“土地財政思想”。廈門市規(guī)劃局原局長趙燕菁曾表示“過去二十年,中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土地財政基礎上的。某種意義上講,土地財政乃是中國經濟發(fā)展模式的核心競爭力,放棄土地財政模式無異于自毀長城。”根據這種邏輯,建立在土地國有基礎上的“最大優(yōu)勢”是基于一級土地市場壟斷的土地財政制度,土地需要經營,土地出讓也需謹慎。
因此,廈門政府限制土地供應,制造饑餓效應。僧多粥少,必然哄搶。房產缺口大,地價水漲船高,最終造就了一個房價畸高的廈門。
參考文獻
[1]翁曉琳.廈門房價上漲超37%溫和政策難抑高房價[N].中國房地產報,2016-07-18(A02).
[2]蔣錦仕.廈門房價高企租房更劃算?[N].海峽財經導報,2016-07-06(006).
[3]許倩.廈門高房價探究:人口持續(xù)凈流入之下寸土寸金[N].中國房地產報,2016-06-13(A10).
[4]黃鵬騰.廈門市商品住宅價格影響因素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3.
[5]梁巍.廈門房價泡沫及其成因的實證研究和政策分析[D].廈門大學,2008.
[6]邵芳卿.誰拉高了廈門房價?[N].海峽財經導報,2007-06-07(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