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蔣生評論特輯

2017-07-21 08:27
西部散文選刊 2016年3期
關鍵詞:雷州

近來,陳忠賢老師告訴我,他準備將多年寫作的詩詞等作品整理結集出版,其書名《含羞草》,并囑我為之作序,我既感到為難,又不敢推辭。我感到為難,是因為我的知識淺薄,對他的詩詞理解不深,擔憂寫不出什么像樣的文章,對他的書影響不好;不敢推辭,是因為他對我非常關愛,我雖然沒有上過中學受他教導,但自從與其相識,在學識方面我經(jīng)常向他請教,一直把他敬之為師,作為學生,老師委托做點事兒怎能不為之盡力呢?我想了想說:“陳老師,您出書要我寫序,這是您對我的信任,我非常感謝。但我不一定寫得好,恐怕有失厚望?!标惱蠋熞宦?,立即回聲道:“不要謙虛,你對我比較了解,給我寫吧!”我無言以對,只好為之動筆。

陳忠賢老師性格謙和厚道,心胸寬闊,氣量很大,待人熱情,是個很值得人們尊敬的長輩。他喜愛學問,鉆勁很強。高中畢業(yè)時,適逢文化大革命取消高考,全國沒大學可考,他便回鄉(xiāng)當民師,后來,他參加自學讀完大學本科,被調(diào)進雷州市紀家中學任教,并先后擔任過語文教研組長,校辦公室主任等職務。在任教的空閑時間里,他閱讀了大量今古名著,尤其是讀了大量國學。他對古代詩詞研究很深,也很喜愛吟詩作對。記得我尚在村中務農(nóng)時,就聽許多人說,每個星期六晚上,或星期日的白天,他幾乎都跟校里的老師在一起飲酒吟酌,互相唱酬。到了“四人幫”倒臺初期,粵西知名詩人戴明光先生被該校聘為教師與其同事,兩人志趣相投,一有空就坐在一起切磋詩藝,有時還邀至家中,炒一二碟小菜,或買些花生共同享受,暢飲豪吟,更是如癡如醉。其時,校里的墻報每期都由他籌稿并抄寫,每期墻報,他也根據(jù)形勢創(chuàng)作一首詩詞寫上。

1982年春節(jié),??悼h文化館進行詩詞征稿評獎,他的詩《雷城晨眺》:“夢厭雞鳴睡不寧,登高遠眺覺神清。煙籠古塔星初沒,歌繞新樓日漸升。極目東洋禾浪滾,凝眸南渡汛潮平。山河處處如圖繡,多少功夫織得成?!庇捎谝饩城逍隆φ坦ふ?、平仄嚴謹、韻律優(yōu)美,深受評委的一致好評,獲得了一等獎。此后,他對詩詞的創(chuàng)作更是興趣盎然,有時外出旅游觀光,或回老家看到什么有所感悟,都進行沉思創(chuàng)作。

陳老雖然酷愛吟哦,但由于日常事務較忙,至今寫的詩詞僅200余首??上驳氖?,所寫詩詞不乏佳作。如《詠蝦》:“屈里求伸進有功,能伸能屈始為雄??v觀多少經(jīng)天業(yè),就在伸前一屈中?!贝嗽婋m然寫蝦,但他在觀蝦跳躍的感悟中告訴了人們一個大道理——即是一個有志于成就大業(yè)的人,必須具備有堅強的意志,像蝦一樣能伸能屈,屈里求伸才行。是呀,蝦要前進必先屈其身而后伸,人有志走向遠大前景,緣何不可屈?屈,就是為了積蓄能量發(fā)力飛躍!《螢語》:“胸有丹曦夜自明,遨游幽徑一身輕。雖棲草底瑩如玉,倘集花冠燦若星。興勃謫仙譏畏懦,荒淫煬帝戲飄零。笑他五鼓墻頭月,不借陽光魄不生。”此詩寫螢火蟲的胸堂像紅日一樣,自己能發(fā)出光亮。夜里,由于它能自己發(fā)光,可以在小徑上自由自在地遨游,棲于草底能如玉那樣晶瑩發(fā)亮,集于花冠可像星那樣燦爛呢。螢火蟲這么小,憑著自身的能量竟能發(fā)光,這真是了不起??上У氖牵笤娙死畎讌s譏笑它畏懦不敢見太陽,荒淫的煬帝竟然叫人收集它在夜里與美人撒著取樂,螢火蟲在他們的眼里都得不到正視;月亮雖然很大,但它不借著陽光的照射是不會發(fā)光的,它卻受百般寵愛、歌頌,豈不是可悲可嘆!在《螢語》這首詩中,詩人以優(yōu)美的筆調(diào)高度贊揚螢火蟲自我發(fā)光,為人類無私奉獻的精神,以隱藏鋒芒的筆尖痛刺了那些身居高位而無所作為,卻喜歡沽名釣譽的人。讓人讀后不禁拍手叫好。以上兩首詩,其中《詠蝦》文字樸實,通俗易懂,《螢語》行筆灑脫,文字幽雅,但都飽含哲理,可說是詩中珍品。他的五律詩《臨?!罚骸按蠛oL云壯,滄瀾蕩五洲。位卑低百壑,量廣納千流。浪起魚龍躍,波平日月浮。縱眸天宇遠,頓釋稻糧愁”。此作很有唐詩韻味,前兩句氣勢磅礴,可與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詩句媲美。讀來如身臨其風云激蕩中那滄瀾奔涌的壯闊大海,可見其狀,可聞其聲,讓人震撼。第三第四句寫大海雖然其位低微,但容量巨大,可納千流,具有深邃的誨人哲理……總的說來,此詩應稱得上是一首上乘之作?!逗卟荨贰凹t花依綠葉,籬外獨憐幽。地僻從吾好,風狂伴眾憂。疾邪常帶棘,思過每含羞。莖敗存殘節(jié),腋間尚匿鉤。”這是一首寄物抒情詩,高度贊頌了含羞草的美好情操。我想,陳老一生做人喜愛靜雅,低調(diào),重感情,常為他人擔憂,但對一些不軌行為也生憤慨,甚至寫上幾句詩進行痛刺,時有過激,又擔心傷其感情,卻進行自責,詩中的“地僻從吾好,風狂伴眾憂”、“疾邪常帶棘,思過每含羞”也許就是他本人的真實寫照。

陳老對律詩對仗句的用詞都很用功推敲,既瑰麗又生動。如七律《柔情駐客》中的“車推路轉峰紛出,舫逐山開江曲流;倒影翠崖頻見笑,回青碧水每含羞?!?、《詠竹》“個個葉搖篩竹影,丫丫枝動壯風聲;敲棋篁下盤添綠,覓句窗前紙浥青?!?、回文詩《水鄉(xiāng)小詠》“游蝦戲羞波底月,牧翁歌潤雨中秋;流霞彩溢飄香果,黛霧煙籠疊翠樓?!?、《雁塔題名》、“毫翰揮時晴日路,華箋展處礙云程;亂眸樓廈如鱗疊,悅耳謳歌應節(jié)生?!保秩缥迓稍姟稘O父》“靜聆潮漲落,慣看日沉浮;杯月三傾盡,水天一網(wǎng)收。”、《詠潮》“朝朝霧里去,夜夜月中來;輕吻灘沙潤,狂呼岸石摧。”等詩的對仗句都特別優(yōu)美。由此,既讓人看出他對詩作的用功提煉,又可見到他文字功底的深厚和學問的廣博。

我特別贊賞陳老的詠物詩??梢哉f,他的詠物詩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如《詠蝸?!贰吧罹迂愱I匿真形,籍在農(nóng)家不事耕。遍齕新苗遺齒印,高標觸角冒牛名。宵游只為售奸計,晝伏皆因避罵聲。隱卻污行藏丑態(tài),但留虛譽倩人評。”,《詠牛》軛篷繩帳任施能,篳路犁耙奮步輕。篩碎荒丘千畝綠,翻松畬垅滿園青。墊糠作褥無須剪,龁草為糧不用烹。閑背牧童橫短笛,斜風細雨唱升平。”。這兩首詩,對蝸牛和牛的不同形狀和作為,都寫得神形畢至:前者怒斥蝸牛冒著牛的名字,專門糟蹋農(nóng)家莊稼的可惡陋行,運筆凌厲,入木三分;后者頌揚牛無怨無悔地為人們辛勞的奉獻精神,感情真摯,格調(diào)高昂,讓人讀之無不扼腕叫好。難怪《詩詞月刊》主編、著名詩人許清泉收到他這兩首詠物詩時拍案叫好,立即給他發(fā)來信息說:“您的詠物詩很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幾乎一字移易不得,請多供稿?!?

陳老創(chuàng)作的詞也頗有宋詞的風韻。如80年代初,我在縣文聯(lián)和紀家鎮(zhèn)黨委、政府及文化站的支持下,組織成立了“紀家翠文文學會”并創(chuàng)辦了會刊《花蕾》。當《花蕾》的創(chuàng)刊號發(fā)刊時,他寫了一首《鷓鴣天·花心——為〈花蕾〉創(chuàng)刊而作》:“正是群芳競艷時,呆牽春手挽春衣。癡心惟恐春歸去,急趁風和放幾枝。苞大小,蕾高低,含羞吐馥笑相依。他年遍地花光燦,尚賴秋翁灑汗滋?!贝嗽~將《花蕾》創(chuàng)刊號中的作品比如春天里含羞吐馥的花蕾……讓人讀來恍如見到一群羞澀而多情的少女挽著春衣姍姍而來。其立意新穎,意境清新,文字優(yōu)雅,耐人尋味,真不愧為佳作!又如《風流子.春游雷州西湖公園》、《鷓鴣天·布谷鳥》等都無不讓人讀來扼腕叫好。陳老不僅善于寫作詩詞,他寫的辭賦、楹聯(lián)也達到了很高的造詣,其雷歌創(chuàng)作也時有獲獎。

這本作品集陳老將其命名為《含羞草》,不僅體現(xiàn)了他謙虛做人的本質(zhì),同時也含其有的作品尚欠提煉的謙意。但是,一本書有那么多可圈可點的佳作,我認為已實屬難得。為此,該書的出版是很值得慶賀的。是為序。

山川留勝跡故園賦深情

——讀《雄鷹留下的軌跡》有感

一天上午,我剛到辦公室坐下,就接到吳康健老師的來電。他說有事找我,我正欲問其何事,他卻把電話放下了。

不多久,吳老急匆匆的來了。他的臉上漾著春光,手里攥著一本厚厚的書稿,一走近我的辦公室,就把書稿放在我的辦公桌上,懇切地道:“我最近寫了一本書,想請你看看,寫篇序。”

吳老是雷州市第二中學退休中學高級語文教師,也是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廣東省特級教師。我雖然是近幾年才與他認識和讀到他的文章,但在我對他的了解和文章中,知道他不僅是一個優(yōu)秀教師,也是一個知識淵博,筆力雄健的學者。我的心里深深地敬佩著他,常常去拜訪請教他。他很大度,對我的請教,有問必答。確切地說,我們已建立了師生關系。寫序是名人的份兒,吳老卻來找我這個學歷低微、知識膚淺的學生,這著實讓我自感汗顏。也許是感情的驅使,我覺得推之不恭,只好將書稿收下拜讀,勉力寫上幾句,就教作者和讀者。

四年前,我們雷州市文聯(lián)組織了一百多位作者到千年古鎮(zhèn)英利采風,結集出版了《雄鷹展翅的地方》;今年,英利人寫英利事,吳老又撰寫出《雄鷹留下的軌跡》這部歷史文化散記,可見千年古鎮(zhèn)英利的文化底蘊是多么深厚!如果說,前者在古鎮(zhèn)山川勝跡面前,展示了雷州文藝界的強大陣容;那么,后者故園情深,拾起歷史的碎片,織成璀璨文集,為我們構筑了英利鎮(zhèn)乃至雷州市文化建設的一宗精品工程,其意義和價值是不容忽視的。

英利,雷州半島文明的發(fā)祥地,它是一個詮釋古今文明的神奇地方。這里有秀美的山川,厚重的歷史文化,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著傳奇的故事,這里的一磚一瓦,都煥發(fā)著奪目的人文光彩。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年代的久遠,有些歷史文化或被塵封,或只留下一聲聲若隱若現(xiàn)的空谷足音,讓人們面對著這條歷史長河,常常泛起莫名的悵惘。吳康健老師寫的《雄鷹留下的軌跡》這一書,就像一幅長卷,將英利歷史文化徐徐地、慢慢地展示開來,讓那模糊的不再模糊,遙遠的不再遙遠,閃亮的繼續(xù)發(fā)光,輝煌的更加燦爛。人們在這部展開的古鎮(zhèn)文化長卷里,循著雄鷹留下的軌跡,尋找到英利文明的原動力,品味到古鎮(zhèn)歷史文化傳承的精髓,呼吸到生命的一種新鮮空氣,欣賞到生命的自由旋律。雷州半島的人閱讀它,內(nèi)心會產(chǎn)生驕傲、自豪和振奮;外地人通過它,走近英利,了解英利,熟識英利,以致?lián)肀в⒗?,擁抱了雷州。從這一角度講,這本書不失為一部既能提高英利以致雷州知名度,又具有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地域文化專著。

《雄鷹留下的軌跡》從形式上看,它是一部鄉(xiāng)情濃郁,民俗氣息充盈,集歷史跫音與地域風貌之大成的文化散文集。作者筆下的英利人文民俗,源遠流長,豐富多彩。他們祖先開辟出如此富饒文明的家園,讓人產(chǎn)生感奮;他們的崇祀信仰,讓人看到一種精神的凝聚;他們多彩的歲序節(jié)俗,讓人感到人世間的溫馨與熱烈;他們壽誕婚嫁喪葬風情,讓人品嘗到宛如陳年老酒的濃烈與甘醇。倘若你是在夜闌人靜之時讀這本有心人筆下的有情文字,你會被它深深吸引住,讓你欲罷不能,非得熬夜不可。

作者寫傳統(tǒng)文化,不是簡單的尋覓、搜集和追蹤,也不是簡單的發(fā)思古之幽情,而是進行一種復雜的審美:他拂去歷史的塵封,深情地撫摸歷史的肌膚,把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歷史更迭、人文蛻變、社會風貌、人物心態(tài)袒露在我們的面前,并由此對歷史文化做出獨到的發(fā)現(xiàn)和思考。如作者對青桐洋農(nóng)耕文化區(qū)的民風、民俗、社會結構、社會心里、社會意識作了一番梳理之后,發(fā)現(xiàn)“青桐社在有清一代之所以成為雷州半島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是與這一地區(qū)傳統(tǒng)文化,村落宗族自治,以及地主土地租佃制下的永佃權不無關系。”認為“該地區(qū)以‘和為核心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和安土重遷觀念,使這里每一個人都愛戀自己的家鄉(xiāng)熱土?!庇纱硕岢隽恕扒嗤┭筠r(nóng)耕文化是雷州地域文化的主要構件之一”這一觀點,就很有見地。又如作者把古碑刻當作“傳世文獻之外的史書,民間的歷史檔案”,他搜集散落于英利地區(qū)具有重要意義的碑刻銘文,“告訴我們一個故事,一段人生,甚至一個社會”,這是很有意義的。再如作者寫英利人對人神的崇拜和自然神的敬畏,對于現(xiàn)代人那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意念,使自己迷失在人類文明的海洋中,就很有現(xiàn)實意義。

寫文化散文是需要學識的。吳老的知識面很廣,且又熟識英利風土人情,因而該書不論是寫英利宗祠、宗族文化,或者古商埠經(jīng)商文化,抑或是當?shù)氐姆鹞幕瑲舛葟娜?,娓娓道來,既生動活潑有趣,又有思想深度,不乏沙礫淘金的發(fā)現(xiàn),讓人在閱讀的愉悅中增長不少知識。如《英利宗祠文化摭談》和《英利祠堂、宮廟、寺庵、戲樓、民居、店鋪楹聯(lián)拾萃》等篇目,就讓讀者在了解英利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又增添了不少知識。

文化的真實步履,往往落在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落在歷史遺跡的一磚一瓦上。作者寫英利的山川勝跡,能夠揭開歷史的塵封,讓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奔瀉出來。如作者寫鷹峰嶺,感受到的是“這只蒼鷹渾身散發(fā)著一種桀驁不馴的野性”,透過對鷹峰嶺野性林木的描寫,讓人們獲得了“力的啟示,美的意念,希望的鼓舞和鞭策”;寫雷陽八景之一的雙髻嶺,則側重在人文傳說。這樣,作者筆下的山水,已不再是純粹的自然景觀,而是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的“人文山水”。作者寫歷史遺存的勝跡,一方面做深入細致的考證,力圖讓讀者看到它的歷史真實面貌;另一方面,又深挖其蘊含的人文內(nèi)核,給人以知識和美感,讓人得到啟迪和熏陶。如寫“姑媳同貞坊”,既旁征博引,對封建社會婦女貞節(jié)觀做深度的歷史透析,又寫出自己的斷想:“每一處貞節(jié)坊,不是埋葬了一個活潑的生命,至少也埋葬了一個女子數(shù)十年的青春”,在夕陽下“撫摸著被歲月侵蝕了的牌坊,身邊仿佛有姑媳倆嚶嚶的哭泣聲”,“慶幸這凄厲的哭泣聲己遠離了我們的時代”。這些思考,寫得十分深沉。寫《絕版的烽火臺》,既給我們介紹了有關烽火臺的歷史知識,又仿佛讓我們“看到高臺上那燃起的滾滾烽煙,那飄揚的王旗,那嘶鳴的戰(zhàn)馬……”寫冼夫人廟,從“把深藏在長長睫毛下的開闊深沉、熾熱多情的眼神投注給中華民族歷史”的俚人女酋長冼夫人身上,挖掘出英利人的英雄崇拜和愛國主義情結?!肚四埂分袑θ诵詯号c善的追憶和思考,《英利驛站·英利汛》中對驛宰和把總的褒揚,這些無不透出作者獨特的視角和人文情懷。

地域文化,人是靈魂。古鎮(zhèn)英利,人文薈萃,俊采星馳。寫誰?怎么寫?是須費一番思量的。作者圍繞地方歷史文化這一主軸,選擇最能代表英利文化的鄉(xiāng)賢、進土、舉人、傳奇人物、革命烈士、全國勞動模范來寫,我認為這是十分精當?shù)?。這些人都是歷史人物,記述他們,屬于志傳,怎么寫?吳老堅持真實性與文學性結合的原則,廣集資料,反復考證,把人物置于一定歷史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中,抓住最能表觀人物性格特征的事件來寫,做到“情真而不詭”,“事信而不誕”,雖然沒有華麗詞藻,曲折情節(jié),但形象鮮明,個性突出,大有《通史》所說的“文而不麗,質(zhì)而非野”的志傳韻味。如《縣太爺吳霏》、《傳奇人物白玉蟾》等篇,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可讀性強,堪稱志書人物傳記中真實性與文學性完美結合的典范。

散文,是真正嚴格意義上的語言藝術。寫散文,不像小說那樣有情節(jié)可做支撐,也不像詩歌那樣有韻律當護佑,更不像戲劇那樣憑矛盾沖突來取勝,它只能致力于語言的差遣和打造,依靠語言特有的魅力來強化自身和感染讀者。語言到位不到位,是一個關鍵看點。用散文形式來寫歷史文化,如果文氣過余,弄不好會造成矯情失真;如果太直白,就會造成內(nèi)容淺薄,難上檔次。如何把握好這個度,吳老把捏得很好,作品中的語言往往融思想、情感、學識于一體;集描寫、敘述、議論于一身。

縱觀全書,其語言有如下三個突出特點:一、生動鮮活,富有質(zhì)感,講究審美效果。如寫貞節(jié)牌坊,“只見牌坊孤獨地立在漠漠的原野上,周圍是凋零的荒草,夕陽將它黝黝的身軀染成微紅,看起來像陳舊的血跡?!睂懬嗤┐宓墓澎籼茫白哌M這座祠堂,人們無不驚嘆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看完它的灰塑、木雕,就是讀完一門雕塑美學。……百年風雨的侵剝和令人扼腕的人為破壞,雖然給它留下了道道傷痕,但今天它仍像一個雍容華貴的少婦,散發(fā)著令人無法抗拒的魅力?!边@些描寫、議論、抒情,有質(zhì)感,生動鮮活,審美效果十分強烈。二、講究辭采,注重意境,潛心追求語言的音樂性和旋律美。如寫響水灣亂石灘中的樹木,“高矮參差,碧森森,水嫩嫩,像情竇初開的處女,又明媚,又撩人?!睂扂椃鍘X百年古木,“它還是又可愛、又嫵媚、又年輕,因為春日的光,夏日的雨,秋季的風,冬季的霧,在為它們濃妝淡抹?!睂懤钻柊司爸坏碾p髻嶺,“青山疊翠,四周森林莽莽蒼蒼。早上霧起,兩座青黛的山崗飄浮在霧氣之中,朦朦朧朧,縹縹緲緲,時隱時現(xiàn),似真似幻,仿佛睡意未醒的仙女?!边@些描寫,運用多種辭格,整散結合,在意境和旋律上都給人以美感。三、清新自然,簡潔流暢,遠離雕琢的斧鑿。如《菠蘿·英利人甜蜜的夢》,無論是敘事或描寫、說明或抒情,都清新流暢,毫無斧鑿的痕跡;《英利古商埠文化》明快自然,信手拈來,無拘無束。即便是以記敘和說明為主的《不應遺忘的吳氏三鄉(xiāng)賢》、《英利人的民間宗祀信仰》,亦簡潔明快而情思無盡。

當然,這本書也免不了存有缺憾,如對人文方面還可以挖掘更深、更細一點,但瑕不掩瑜,它仍不失為是一本好書,很值得我們欣賞和收藏。

雷歌壇上一才子

——鄧景星及其作品

鄧景星先生是首屆”十佳”雷州歌作者之一,由于他在雷歌創(chuàng)作方面成果頗豐,其詩與歌詞、楹聯(lián)等也常有佳作,聲望很高,加上他為人誠實,待人熱情,樂于助人,很受人們尊重。為此,在雷州的文壇上,不論男女老少都尊稱他為“鄧伯”。

我記得與鄧伯相識是在1984年5月初旬的一天。那時,浚元雷歌研究會(現(xiàn)“雷州市雷歌研究會”)正準備成立,我到縣文聯(lián)來,他一看見就與我打招呼并邀我參加。此后,我與他時有相聚,其話題也離不開雷歌。

鄧伯可以稱得上是當今雷州歌壇上的一個才子。2003年9月,我與何安成主席到文聯(lián)任職,為搶救雷州傳統(tǒng)文化,在上任后的前幾年,文聯(lián)連續(xù)舉辦姑娘歌“擂臺賽”或“歌王歌后大賽”。每次歌賽,我們都按照協(xié)辦單位的要求,安排穿插一些表演唱節(jié)目。這些表演唱節(jié)目既要正面宣傳黨的相關政策,又要有姑娘歌演唱的風味,其歌詞很是難寫,但每次他都能與我們編寫得很精彩,演員在臺上演唱,觀眾無不拍手叫好。

最近,鄧伯打算將多年發(fā)表、獲獎的作品結集出版,囑我作序。我雖然知道自己知識淺薄,寫不出什么好的文字,但是由于我們是多年相交的至誠文友,推之有失于人之常情,只好答應。

鄧伯自小喜愛文藝。他在白沙小學讀書時,就讀了臧克家、韓笑、張永枚等很多名家的詩,以及雷州文化名人劉拔、宋銳等收集編輯的歷代雷州歌佳作集《雷州歌籃》、《情義歌》等,并從中悟出了詩歌的寫作規(guī)律,很小就學會了寫作。他在讀小學四年級時寫有一首雷歌:“選好蒲草情無限,十指當成繡花針。尼婆懷念毛主席,席心繡個紅太陽?!逼涓桀}是《繡》。此歌既寫了編織蒲席的具體過程,又寫出編織蒲席人物的具體形象,并表達了她懷念偉大領袖毛主席那濃郁的思想感情,實屬一首詩意濃美,思想性很強的雷州歌佳作。當時,此作被收入《白沙小學優(yōu)秀作品集》,刊出后在校里傳唱一時,深受全校師生的高度贊賞。從此,他一有空就閱讀或寫作。進入??刀凶x書時,學校領導看見他會寫作,字又寫得漂亮,學校辦的墻報大多讓他寫稿和抄寫上壁。高中畢業(yè)后,他意識到雷州歌是雷州人民最喜愛的歌,便主攻雷州歌創(chuàng)作。1970年至1976年,當時公社和縣里宣傳有關政策,如掃盲、衛(wèi)生、計生、征糧、征兵等大都以雷州歌演唱的方式進行宣傳,他一有空就按照報紙的社論或中央的文件精神進行改編雷州歌,供人們演唱和廣播宣傳。因而,他的雷州歌創(chuàng)作得到了長足的進步。1975年與1976年,他在《湛江文藝》分別發(fā)表了《學習大寨好經(jīng)驗》和《農(nóng)業(yè)學大寨,紅旗倍鮮艷》雷歌兩篇,每篇20多首。隨之在《湛江日報》連續(xù)發(fā)表組歌《新生事物贊歌》、《果林獻歌》和單首歌《天亮之前獻條河》等,并在《廣東農(nóng)民報》發(fā)表了一些猜謎歌。改革開放后,鄧伯對雷州歌的鐘愛更是熱情高漲——他不僅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雷州歌作品,還跟何希春等文友相繼發(fā)起創(chuàng)辦了白沙歌聯(lián)社、浚元雷歌研究會(現(xiàn)改稱“雷州市雷歌研究會”)和湛江市雷歌研究會,并參與編輯兩會的會刊《山稔花》、《雷州歌聲》和雷歌作品集《??淀灐?、《新風贊》,以及參與編輯了《雷州歌大典》和制作《雷州第一碟》等。此外,他還移植名劇80多本,供有關職業(yè)雷劇團和市專業(yè)雷劇團演出,并參與攝制出版雷劇《張文秀》、《還陽公主》、《啞女告狀》等10多個碟片,創(chuàng)作演唱小品20多個,為雷州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與傳承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多年來,鄧伯寫作的雷州歌數(shù)以萬計,其獲獎作品也數(shù)不勝數(shù),僅一等獎的就有30多首,其中《寫福字》榮獲21世紀首屆“雷歌狀元賽”“歌狀元”獎。同時,他的詩作與對聯(lián)、音樂歌詞等作品也常有獲獎。他的文化功底深厚,思維活躍,不論創(chuàng)作什么體裁的作品,其構思都很巧妙,立意也很高,遣詞用字優(yōu)雅,并具有深刻的內(nèi)涵,耐人尋味。如雷州歌《天亮之前獻條河》:“月亮笑著對我講,一年怎能大變樣?肩上扁擔大聲答,天亮之前獻條河?!贝烁桦m不寫人,只寫月亮與扁擔,但不難看出這是以擬人化的寫作手法、豪放而夸張的筆調(diào),寫出了當時群眾夜間突擊開挖運河的雄心。又如《田野歡歌》:“老漢拋去駛牛繩,騎上鐵牛耕田坡,犁去窮根填苦海,開出富途萬里長?!贝烁枨皟删鋵懙氖寝r(nóng)民從原始的農(nóng)耕方式轉化為現(xiàn)代機械化耕作的喜悅心情,其筆調(diào)極度爛漫;后兩句以隱喻而夸張的詩化手法,寫出了時代給農(nóng)家?guī)淼拿篮米兓?。全歌遣詞用字很是講究,尤其是第三句“犁去窮根填苦?!?,頗見功夫。還有他的《情哥情妹》:“情哥情妹腳步穩(wěn),塞海養(yǎng)魚獻青春,風雨同舟情意厚,魚也滿船情滿船?!苯M歌《果林獻歌》中的:“放眼果山心高興,千嶺萬峰起歌聲,衷心祝賀國慶節(jié),滿山飄甜滿山情?!薄队⒗麛垊佟分械摹袄赘枋资壮⒗?,名山磨墨田捧硯,一步印出一腳韻,韻在連環(huán)宮里迷?!钡龋@些歌都充滿著詩的韻味和美的意境。也許出自鄧伯為人文雅的本性,他即使是寫諷刺歌也講究其雅。如他寫的《用人唯賢》:“誰人還敢有意見,我是唯賢不唯親,任用賢妻和賢弟,怎講用人不唯賢?!贝烁枵б怀獊?,文縐縐的,但細敲其意猶如一把利劍,刺進了用人唯親的糊涂官員胸膛??芍^是綿中藏針,其構思非常巧妙!他的詩和音樂歌詞也都洋溢著優(yōu)美的韻味和很深的意蘊,如詩《回故鄉(xiāng)數(shù)新景》“……四村巷口的小葉榕迎來了大棕櫚/生態(tài)公園又增添了新的風貌/五谷豐登是昔日祈求溫飽的底線/多種經(jīng)營夯實了今日的致富大道/聽/節(jié)能灶旁的水龍頭情話滔滔/七個音符譜就老百姓一張張祥和的笑靨/建設新農(nóng)村一浪更比一浪高……”;《清風林里摘詩箋》“……披綠掛翠的花架/映襯出清風林那大度的鮮艷/清風亭高高興興地編輯新詩/向天下詮釋尊嚴/木棉/青蓮/紫薇/以崇高的氣韻為清風林精心打扮/撲入清風林的心靈啊/摘到了一葉葉廉潔的詩箋”;音樂歌詞《雷州有座鷹峰嶺》:“雷州有座高高的嶺/她的名字叫鷹峰/雄鷹鳥背來美麗的故事/展開雙翅氣貫長虹/水牛耕種著傳奇/山腳下良田萬畝沐春風/啊/遠方的來客快快來

喲/騎上那神鷹去探索月宮……”等,不但構思新穎奔放,用詞幽美含蓄,其意

也深邃高雅。

鄧伯的作品無論是雷州歌、抑或是詩、音樂歌詞等都形成了自己的特殊風格,讓人讀來如飲瓊漿,無比甜潤。可以說,他的作品集的出版,是他為讀者奉上一瓣心香,為雷州特色文化獻上一筆財富,很值得慶賀!

仰詠低吟皆抒情

——解讀詩人梁寶琦及其作品

梁寶琦老師想將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詞作品結集出版,要求我為其寫一篇序文,我覺得自己對古詩詞的領會不深,不敢答應。但他卻對我的要求很認真。他說,你對我的情況比較了解,所以我不想請別人,你寫吧,只要你給我寫就行了。既然這么說,我再推之不恭,只好從命。

我跟梁老師相識于八十年代初期。那時,文化剛剛復蘇,各地都創(chuàng)辦詩聯(lián)社開展詩聯(lián)大賽,我雖然年輕,亦喜歡涂鴉參賽。一天,我到紀家圩黃秀增先生的家給吳川縣詩聯(lián)社投對聯(lián)稿,與一個年約五十,身材魁梧,文質(zhì)彬彬的人相遇。黃秀增先生給我介紹,他是梁成久先生的孫子梁寶琦老師。我從一些書本里得知梁成久先生是民國初期的國會議員,任《海康縣續(xù)志》總纂,著有《漱芳園詩鈔》三冊和《讀史隨筆》、《詩人流派征評》等,并寫得一手好書,當時雷州人以獲得他的墨跡為榮,不少祠堂廟宇的對聯(lián)都是他寫的,曾被譽其墨跡寫遍雷州,是雷州大名鼎鼎的文化人。一聽說他是梁成久先生的后裔我肅然起敬,即時上前跟他握手并親熱地攀談起來。于是,我便與他成了忘年之交。

梁寶琦老師不愧為書香門第的后裔。他的知識雖然比不上祖父的淵博,書法也比不上祖父的高雅,但他自小喜歡唐詩和書法,并受其祖父詩書的感染,其詩詞和書法作品在有關大賽中屢有獲獎。應該說,他在詩詞創(chuàng)作方面是頗有研究的。三十多歲時,他參加雷州半島青年運河和抗洪,就有詩作在《粵西農(nóng)民報》和《南方日報》副刊發(fā)表,其中《抗洪》還獲得國慶十周年征文獎。此后,他的詩情一發(fā)難收,不論身處逆境或在祥和幸福的日子里,都堅持豪吟暢詠,并寫下了大量詩詞作品。他寫的詩詞平仄嚴謹,對仗工整,韻律優(yōu)美,題材廣泛:花草樹木、人物禽獸、政見時事、山水建筑等等無不入詩,其中有許多佳作,讓人讀來深有感觸。如《竹子》:“竹子青青十里山,狂風暴雨任摧殘。左顛右撲腰難折,立地身經(jīng)百歲寒?!贝俗魇亲髡咴谖幕蟾锩鼤r期,無端遭其迫害,頑強地挺了過來后,看到竹子有所感觸而寫的。其詩雖然不長,僅是寥寥數(shù)句,但是,既寫出了竹子的堅韌本性,又從中道出了作者飽經(jīng)風霜的堅強意志,堪稱是一首借物抒懷的豪吟?!对佒┲搿罚骸扒Ыz萬縷腹中抽,橫結縱聯(lián)有大謀。全仗層層關系網(wǎng),一方墻角作王侯?!贝嗽娛亲髡呓柙佒┲虢Y網(wǎng)對那些拉幫結派,獨霸一方,作威作福,欺世盜名的人的無情怒斥,不愧為詠物佳作?!冻孔x》:“幾度風霜寒夢醒,殘篇還讀慰懷情?;▓@摧毀家雖破,書卷焚燒墨尚馨。灌圃畸人心血在,漱芳風韻子孫承。臨窗遠眺三元塔,聳立南天曙色明?!睆拇俗骺煽闯鲎髡叩募彝ヒ郧安皇且粋€尋常的書香人家。雖然歷盡了劫難,但冬去春來,終于迎來了溫暖的曙光,祖輩的漱芳風韻得到了子孫的傳承,使他感到了無比慰藉。這是作者對自家經(jīng)歷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一個時代變遷的縮影,讓人讀來感慨良多?!段骱偶罚骸拔骱φ胀硐技t,九曲橋頭百感中。宰相祠堂尋寇井,濬元書院覓賢蹤。流螢閃處詩題壁,飛鳥投林仙臥松。幾代賢豪流放處,今宵亭榭醉騷翁?!边@是作者同詩友們歡聚于雷州西湖時的感興之作。該作可以說是作者用生花妙筆描繪西湖,發(fā)懷古之情,很有唐詩韻味?!豆枢l(xiāng)新韻》“樓頭飲罷醉難眠,小院風涼聽曉蟬。農(nóng)友提籃催起步,院中雨過荔枝鮮”;《荔枝園.》:“來園啖荔枝,興詠嶺南詩。口味香甜潤,雅懷豪放奇。暮蟬吟唱晚,明月笑歸遲。佳果名賢句,情思不盡時”。此兩詩寫的是農(nóng)家生活小景,雖然是作者信手拈來之作,但其詩句樸實甘潤,情景相融,生活氣息很是濃郁,簡直是兩幅美麗的鄉(xiāng)村畫卷!此外,其佳作尚不勝枚舉。

梁寶琦老師的《漱芳風韻集》雖然不是字字珠璣、句句俱佳,有些作品尚欠提煉,但從整體來說還是一本好書,是值得人們欣賞的。為此,正值該書出版之際,我謹以此文表示祝賀!

《莫永英作品集》序

《莫永英作品集》即將出版,我感到很高興!

莫永英是我多年心交的文友。他原是雷州一中(當時稱海一中)的高材生,畢業(yè)后,即回家鄉(xiāng)的烏石中心小學當民師。1982年,他雷州師專(現(xiàn)湛江師范學院)中文函授畢業(yè)。不久被調(diào)入中學任教,接著又任一間初級中學的副校長。由于他經(jīng)常有文章見報,烏石鎮(zhèn)領導求賢若渴,便要求上級將他調(diào)入鎮(zhèn)里任鎮(zhèn)黨政辦主任。他擔任鎮(zhèn)政府辦公室主任后,不僅將有關工作做得井井有條,還不時在忙里偷閑搞文學創(chuàng)作,或寫報道,在縣、市、省的報刊發(fā)表,并多次獲獎。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我在《湛江日報》上常常讀到他的文章,但真正與他相識是在1994年雷州市第二屆文代會上。他人才俊秀,談吐大方。從說話中,得知他是個剛正不阿的人,加上他的文筆老辣,我對他很是敬重。初次相識,他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我在文藝界里一直把他當師兄看待,平時相遇或通電都不以職務稱謂,而是叫他“永英兄”。

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永英兄在雷州是個骨干作者。2003年我到文聯(lián)任職,由于文聯(lián)分工我主管文藝創(chuàng)作,我一上任就與作者聯(lián)系,鼓勵他們積極創(chuàng)作。此時,永英兄已經(jīng)內(nèi)退,在創(chuàng)作方面思想有所消沉,許久沒有作品見報了。我覺得一個骨干作者,由于退休而拋棄筆桿,既感遺憾又可惜。為此,我第一個就去電向他問好,并要求他對我的工作給以支持,鼓勵他振作精神堅持創(chuàng)作。在我多次的動員下,于?2006年雷州市文聯(lián)與雷州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局聯(lián)合舉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計生杯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大賽”中,他終于又舉起筆來。當時,他寫的是一篇報告文學《漁村女支書》獲得一等獎。此后,他的文章又時有見報……

永英兄在寫作方面可說是個多面手:小說、散文、報告文學、雜談、通訊等都寫,而且都寫得很好。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社會生活是文學的唯一源泉”。他出生在沿海農(nóng)村,善于深入生活,體驗生活,熟悉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一個個亮點,一幅幅美好場景,作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素材。因此,“海之生活”就成了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chuàng)作源泉。他的作品大都是寫家鄉(xiāng)的人和事,讀他的作品就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親歷其事,形象生動,親切感人。如《海釣》寫的是烏石人在艱苦的歲月里,他們?yōu)榱松嫞笕撕托『⒁黄鸬酱蠛5慕甘厢烎~,既經(jīng)歷著垂釣的樂趣和收獲的喜悅,也飽嘗了無數(shù)的艱辛和風險,讀之,使人興趣之余,無不產(chǎn)生慨嘆與同情?!栋犷埂穼懙氖菫跏寺勌柊犷冠s海捕魚的事。他將整個捕魚和收獲的過程都寫的細致入微,生動活躍。此外,以家鄉(xiāng)漁港為題材而寫的尚有《漁家的變遷》、《媚嫂下海》、《烏石港素描》、《漁港黃昏》、《漁村晨曲》、《海灘拓荒人》、《蜜月》等。這些文章都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感。小說《承包》寫的是贍養(yǎng)祖母的事。前幾年由于祖母還能干活,大家為了讓她帶孩子,做家務,都輪流著養(yǎng)。她年紀大了,干活艱難了,兒子、妯娌就互相推搪。最后訂下“君子協(xié)定”一月給養(yǎng)制。以致祖母生活顛沛、凄苦。二嬸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便將老祖母“承包”下來贍養(yǎng)。此作既寫出家鄉(xiāng)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中,群眾生活的美好變化,也寫出雷州人愛老尊老的精神內(nèi)核和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刻劃了農(nóng)村婦女二嬸善良、仁慈具有寬大胸懷的美好形象。《妻教》是寫一位青年婦女對染上惡習的丈夫的幾番容忍和耐心勸教,最終使丈夫迷途知返的故事,讓人讀之深為感動?!稘O村女支書》把女支書黃雪芳在艱難的日子里如何帶領廣大干群艱苦創(chuàng)業(yè),走上致富道路的事跡,寫得繪聲繪色,可歌可泣,我由不得為其發(fā)聲贊嘆。寫人的文章尚有《愛之悔》、《神筆》、《父親與犁鏵》、《奇女子阿霞》等。如果說前面的寫海文章是一幅幅生動而喧鬧的耕海圖,那么,這些寫人的文章就是一張張生動而感情豐富的人物畫,無不吸引人。此外,其他篇雜文章,也充滿雷州風味,很有親切感。

《莫永英作品集》可以說是一本鄉(xiāng)情味濃濃,鄉(xiāng)土味也濃濃的書,感染力很強。為此,我一口氣將其讀完。希望永英兄繼續(xù)努力創(chuàng)作,也相信他會寫出更好的文章。

《林勝作品集》序

林勝兄沒上過學堂,卻當教師、文藝家、楹聯(lián)家、被稱為中華吟壇嵌名妙手,并是享受國家特殊補貼的廣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早幾年還出了一本書,影響較大,我對他無比敬佩。

林勝兄對我說,他準備又出一本書,書名是《林勝作品集》,要我寫序,我聽了說,勝兄,你出書固然是好事,我為你慶賀。但我寫序不夠分量,還是請個大名人寫吧!他卻非常誠意地說,我就喜歡你這個不夠分量的人寫,別推了。近日,他叫人將書稿傳到我的郵箱,再次囑我為之作序,他對我的信任,實在令我感動。

我與林勝兄相識緣于80年代初期睿元雷歌研究會(現(xiàn)為雷州市雷歌研究會)的成立。那時,我在鄉(xiāng)下教書,經(jīng)著名雷歌作者鄧景星先生推薦,參加了這一民間組織,開會時認識了他。他為人誠實可親,很是健談,在談話中我對他的人生及其家境得到深入了解。他出生于書香門第。他的父親林布威先生是中山大學的高才生,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回家任小學校長。雷州是雷歌的發(fā)祥地,經(jīng)常舉行雷歌大賽,1941年,有一期大賽以《女子從軍》為題,他的父親獲悉便隨手寫了一首,投出后被評為冠軍,獲得獎金300大銀,轟動一時。此后,他常常參賽并有所獲獎,其中不乏奪冠之作。此公既不貪財又不貪官,他將所獲得的獎金送給游擊隊助其抗日,當時的國民黨海康縣長陳桐和書記長李祖舜因慕其才,曾多次到他家動員其擔任海康縣教育長,他都婉言謝絕。

數(shù)年后林布威先生身亡,其時林勝兄僅11歲。由于生活所迫,母親將小妹送給人養(yǎng),往后杳無音訊。不久,母親也不幸死亡。他和6歲的弟弟林景利無親可依,各奔東西給人家收養(yǎng)放牛。家運不濟惡事重生,弟弟12歲也被牛車撞死。他更是苦不堪言,常年以淚洗面。在少年時期,他一直當傭工,不管多苦多累,為了生存無活不干,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在反右傾時期,人們說他是官僚子,再也沒誰敢收養(yǎng),他只好回到自己的村里。此后,被生產(chǎn)隊里派去采煤、挖運河、修水庫等,嘗盡了人生的甜酸苦辣。

林勝兄自幼聰明好學,他雖然沒上過學堂,但小時在家里受父親教導,10歲就念完了國文8冊,在給人家放牛的數(shù)年里,他也常到學校教室的窗外偷聽,后來又堅持看書學習,曾讀過《三國演義》、《紅樓夢》、《幼學瓊林》、《古文觀止》等大量古典名著,從而學會了很多知識。

林勝兄對雷歌特別愛好,10歲開始學會唱歌,13歲能口頭對唱。他曾唱過130多本雷歌冊。唱多了即“熟能生巧”,于是他寫雷歌、編雷劇都能得心應手。他17歲參加做水庫當報道員,26歲將京劇《智取威虎山》移植為雷劇,被墨城大隊宣傳隊采用演出,深受群眾好評,后來他們被請到白沙、府城、楊家、唐家等公社的鄉(xiāng)村演出。由于這本戲的移植和導演都是林勝兄,他又當反角主演座山雕,便有人控告他,說他有意變相要群眾向他跪拜而抓去批斗。不久,他和幾個群眾被大隊派去湛江購買柴油,在“一打三反”運動中被當作是長途販運,又被抓去坐牢。令他最為驚恐的是在多次槍斃犯人時,他都被拉去“奉場”……

林勝兄的前半生雖然受盡了折磨,但“四人幫”倒臺后,他終于擁抱到了春天,并在這美好的春天里大顯身手。1977年,他被聘為教師,在一間學校里擔任小學三年級班主任兼教初二的地理和歷史。僅一個星期,他就將一個最亂的班治理為標兵班,年終考試也成為成績最好班,深受群眾贊賞。

改革開放后,他有幸成立了一個溫馨的小家。為了生活,他只好放棄教學另謀職業(yè)。不過,他干哪行都忘不了學習和寫作。1983年,海康縣文化館舉行雷歌征稿比賽。其時,體制正處于轉型時期,國家比較困難,政府為充實國力,發(fā)動群眾購買國庫券。他即以此為題材寫了一首歌“買一百元國庫券,回給老婆詬一身。她講咱是萬元戶,該得帶頭買千元?!逼涓桀}是《詬》。此歌乍一看前兩句,似是老婆罵他不該花錢買國庫券,但后兩句筆鋒一轉道出了真情——不是詬他買,而是詬他不帶頭多買。好一個“詬”字了得,大大地提升了此歌的主題內(nèi)涵,其構思十分巧妙。為此,評委們對此歌一致贊賞,獲得了一等獎。此后,他幾乎期期歌賽都參加,也幾乎期期獲獎。他至今寫歌上萬首,其中不少佳作。他不但善于寫作雷歌,也善于創(chuàng)作雷劇并屢有獲獎,其楹聯(lián)創(chuàng)作更是碩果累累,求賜者紛至沓來。

《林勝作品集》是林勝兄創(chuàng)作的雷州歌組歌、對聯(lián)、詩詞,以及雷劇代表作等的綜合作品集。我瀏覽一下他的書稿,有的作品寫得實在感人,讓我禁不住拍案叫好。如雷歌《說忠奸》,作者以飽含敬仰之情,雄渾的筆墨贊頌了歷代忠臣;以極其憤怒之心,凌厲的筆鋒鞭撻了歷代奸臣。其歌遣詞造句語落千鈞,讓人震撼。《話滄?!罚瑥那宄ヂ鋵懫?,至胡錦濤主席執(zhí)政為止的世事變化,其歌詞樸實流暢,述事明了,是一篇敘事歌的佳作。從以上兩篇作品中,可看出林勝兄是個深諳歷史,博覽群書之士,同時,也表現(xiàn)出他具有相當深厚的文字功底?!蹲詡鳌?,是作者寫他自家以及自己前半生的不幸遭遇,其歌詞可以說是字字沾血,句句滴淚,讓人唱之感觸至深,肝腸寸斷……書中佳作舉不勝舉。

古言:欲成大器必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我雖不敢說林勝兄是大器,但他也不是小器。小器能獲得廣東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的榮譽稱號和國家的特殊補貼嗎?應該說,他能獲得此項殊榮,自由過人之處,是個很有志氣苦學的人,是個奇才!不是么,天下有多少人沒上過學校,能獲得如此成就?

此書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內(nèi)容豐富,筆力雄健,鄉(xiāng)土氣息濃,很值得一讀。希望作者繼續(xù)努力創(chuàng)作,為雷州文化事業(yè)多做貢獻。

情到濃時總是詩

——李日興其人其詩

我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認識文友李日興,算起來我們的交往已有二十多年。

那年春節(jié),??悼h(現(xiàn)雷州市)舉辦征文比賽,我有兩件作品獲三等獎,李日興的詩《鄉(xiāng)村即景》獲一等獎。他那首詩是以姑娘們在溪邊洗濯衣裳,反映鄉(xiāng)村群眾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生活、精神風貌的。詩雖廖廖數(shù)句,但讓人讀來覺得畫面清新,情景交融,受到讀者的好評。

我當時不知李日興是何許人,也不知是哪里人,直到頒獎領導委托我?guī)退I獎品帶回,才知道他與我是同鄉(xiāng),年僅二十歲。他這么年青就在100多萬人口大縣的成人作品大賽中獲得了頭等大獎,我實在感到有點驚訝。

此后,我與他常有往來,交上了朋友。我們走在一起,所談的話題總離不開文學的。

一九八四年,我在縣文聯(lián)領導的授意和紀家區(qū)公所(現(xiàn)紀家鎮(zhèn))的支持下,組織成立了“萃文文學會”,并請他參加。在縣文聯(lián)劉拔主席的幫助下,我先后請了知名作家吳茂信、陳堪進等老師前來進行講課。大家聽了講座后,創(chuàng)作水平都大有提高。尤其是李日興,他不但在文學會的征文大賽中常獲一、二等獎,還經(jīng)常在市級以上報刊發(fā)表作品,成為縣里青年作者中的佼佼者。翌年,他跟文友符琳到湖南的九嶷山大學就讀,遠離了家鄉(xiāng),但他依然忘不了我。他把我當兄長看待,常來信問候并談及文學創(chuàng)作,有時還寄回他與符琳主辦油印的詩報《未名湖》或幾位學友合編的詩集。可見他是一個很注重感情和癡迷文學的人。

他大學畢業(yè)后,在中學教過書,在農(nóng)場當過辦公室主任,在鎮(zhèn)圩開辦過小廠,后來又走進報社任記者編輯。多年來,在社會上艱辛地摸爬滾打,不但豐富了他的見識,也磨勵了他的筆尖。我特別欽佩他具有敏銳的眼光和敏捷的思維能力。他走到哪里,都能找到詩題。情到濃時總是詩,信哉斯言!他寫詩之余,還幾次把我個人的創(chuàng)作情況寫成報道寄到市報和省報發(fā)表呢!

從李日興的詩中可以看到,他不論是寫人寫物,或抒情詠景等,字里行間都表露出他那豐富的思想感情。讀之,有的令人激情涌動,有的令人柔情縈繞,有的讓人默然沉思。如《涓流》:“從巖石底下鉆出/敢問路在何方/過密林帶一串鳥語/過山野捎一路花香”;《又一次整理行裝》:“登高而歌看大江東流去/岸邊的白楊正綠向天際/抖擻精神又一次整理行裝/登程去那怕是天涯孤旅”。其詩句的確是讓人讀之感慨激昂,蕩氣回腸,如不是詩人具有充沛的思想感情和激情是寫不出來的。又如《訪友不遇》:“訪友友不在/人在莽莽森林中”,“帶來這瓶美酒/看來難得對幾盅”;《贈文友張云玲》:“誰說夢如煙似霧/看明天花團錦簇/難忘的雨中行/讓我認識了通往草原的路”。這些詩句都蘊含著濃濃的友愛真情。誦之如飲香醇,芳香可口,讓人陶醉。再如《知青小屋》:“知青們返城去了/像白云飄去渺茫/小屋在風雨中歪斜/歲月把它默默埋藏”;《虎門炮臺懷古》:“芳草萋萋/掩埋不了那段恥國辱民的歲月/綠葉翩翩/揮不去的是烙在心頭的疼痛/撫摸著關天培血染的炮臺/我久久凝視著這如鐵的雄關”,這些詩句讀來,讓人慨嘆不已,無不勾起對歷史的沉思……

李日興的詩作,不論是新詩或散文詩都帶有古體詩詞的滋味:凝煉、含蓄,頗具音樂感,且意境清新,情感濃郁。有如此才情,深信他在今后的創(chuàng)作上必會取得更喜人的成就!值他的詩集《坡上青青草》出版之際,作為朋友,我閑聊幾句,借此祝賀。

一部誕生在紅土地上的長篇神話故事

——漫談鄉(xiāng)土作家張育斌與《石狗記》

2003年9月,我調(diào)入雷州市文聯(lián)工作,不久便跟張育斌同志相識。當時,他正熱衷創(chuàng)作,偶有文章見報。由于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執(zhí)著追求,他自從認識我后,晚上常常到我宿舍來跟我坐談,所說的話題幾乎離不開文學。就在這傾心相談中,我們交下了深厚的友誼。為此,在平時的交往中我都稱他斌兄。

斌兄原在??悼h(現(xiàn)雷州市)水產(chǎn)局養(yǎng)殖公司冷凍廠任車間主任。體制改革后,他失業(yè)下崗,為了生計,只好在車間里扛魚干苦力活。由于他酷愛文學,發(fā)奮學習,自2002年起開始寫作,至今不但在各級報刊上發(fā)表了許多作品,獲得了許多獎,而且出版了民間故事集《半島傳奇》,長篇小說《吳廣譽與陳瑸》等。他的作品取材來自家鄉(xiāng)雷州,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深受讀者的喜愛和好評,人們都昵稱他為“草根作家”。

斌兄的新作《石狗記》,可以說是一部以雷州石狗為題材,反映雷州半島宗教信仰與民俗風情的神話與現(xiàn)實較完美結合的佳作。

雷州原屬南蠻,昔時人煙稀少,瘴氣彌漫,野獸成群,居民常遭邪氣侵襲,野獸威脅。傳說天上的玉帝得知,便派“石敢當”(即狗的化身)下凡為保護神。因此,雷州人便將狗作為吉祥物,雕刻成石像奉祀。千百年來,雷州人對其特別崇拜,不論是城門官道,城樓垛口以及官府衙門或鄉(xiāng)村路口、家門、水口抑或農(nóng)田、荒山,甚至在墓旁都可以見到或蹲、或臥、或坐等姿態(tài)各異,形像逼真,造型古樸,神采奕奕,栩栩如生的石狗。這些石狗,有的雙目圓睜、咧嘴翹首,遠視前方,顯得很是機警威武;有的憨態(tài)可掬,溫柔訓順,顯得很是和藹可親,讓誠實善良的人無比崇敬,狡詐邪惡的人無比畏懼。

有關石狗的記載最早見于《山海經(jīng)》,后在東漢應劭著的《風俗通義》、范曄《后漢書·南蠻傳》、晉代干寶《搜神記》等史籍均有記述。近代在瑤、畬、苗等少數(shù)民族中還流傳著關于盤瓠的傳說,并保存有《祖圖》(狗皇史圖)、《狗皇歌》等,但都是三言兩語而已。為傳播雷州石狗文化,斌兄不辭辛勞,走遍雷州半島的山水田間、鄉(xiāng)村圩鎮(zhèn),并涉足于海南島及毗鄰廣東的廣西北海等地部分瑤寨、苗鄉(xiāng)以及黎、壯等少數(shù)民族村落,搜集古往今來流傳于民間的石狗傳奇故事,借鑒《封神演義》、《西游記》、《濟公》等神話小說,將其內(nèi)容吸收融化和糅合升華,開闊視野,拓展思維,通過多方位、多角度的裁剪墊鋪和聯(lián)想展開創(chuàng)作,歷經(jīng)一年多的努力,寫出了這部長篇神話小說《石狗記》。

《石狗記》由御醫(yī)從高辛皇后耳里取出一條蟲子變成龍犬寫起,接著寫龍犬隨二郎神上天被玉帝封為哮天犬,曾在平息孫悟空大鬧天空中建立大功。二郎神應王母娘娘之邀赴蟠桃會,哮天犬因尋覓二郎神誤吞太陽,遭貶下凡,被東合州(雷州)一姓陳名鉷的獵戶收養(yǎng)。隨之狗獲石卵,卵生陳文玉任雷州刺史仙逝后與狗登天。狗被玉帝封為“石敢當”大神,命其再次下凡,為民間匡扶正義,驅除邪惡,從而演繹出許許多多有關石狗為民鋤奸除惡,扶危濟困的傳奇故事。故事懸念迭出,情節(jié)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尤其欽佩作者在作品中插進一些風趣幽默的雷州方言,如“替人死啦!”、“乞食相爭巷”、“臉烏烏須毿毿”、“老鼠生仔做貓?!钡仁棺髌凤@得妙趣橫生,讀來倍感親切,愛不釋手,非一氣讀完不可。

《石狗記》的字里行間,無不浸淫著作者的殷殷心血,拳拳赤子深情,可以說,這是作者奉獻給讀者的一份富有“雷文化”特色的厚禮,很值得我們?yōu)橹畱c賀!

是為序。

生活真實的藝術性創(chuàng)作

──讀陳吳森長篇報告文學《暖風》、《見證》

近年來,我市文聯(lián)高度重視文學創(chuàng)作,多批次、高質(zhì)量地組織作者們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文學創(chuàng)作十分活躍,寫出了大批的好作品,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在湛江文聯(lián)組織的大賽中獲獎人數(shù)與等級都取得了突破。文學創(chuàng)作隊伍進一步鞏固和壯大,雷州文壇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新景象。其中陳吳森的報告文學《暖風》獲得了湛江市第九屆文化藝術精品一等獎;《見證》首發(fā)后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高度關注。其創(chuàng)作風格與手法讓人耳目一新,讀來令人親切、自然、可信,很有藝術感染力。本文試圖對這兩部報告文學的藝術特點做一些粗略的解讀。

一、面對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努力寫出文學的真實性

文學作品的基本特征,就是用感人的形象來描寫生活。而這個“感人”的“形象”又必須是“真實”的。只有用“真實”的“材料”堆壘出來的人物,才會得到讀者的認同,不然就是“胡編亂造”。

報告文學面對的,正是一個個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每天都接觸到的人和事,當作者把這些人們熟視的人和事寫成作品以后呈現(xiàn)到讀者的面前接受檢驗時,怎樣才能得到讀者的認可呢?這就需要作者在寫這個人物時,全面地了解他所描寫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恰如其分地寫出符合這個人物身份的形態(tài)、動作和語言,完成對這個人物的“文學塑造”。

例如《暖風》中描寫鄧維龍書記從省委接受任務歸來時,在高速公路上運疇固本強基工程,作者用了這樣的文字:“轎車,在如鏈的車流中疾馳著。車內(nèi),中共廣東省湛江市委書記鄧維龍仰靠在前方坐椅的高背上,風馳電掣般的車速產(chǎn)生的微微輕晃,搖得他微蹙著雙眼似睡非睡。”這樣的文字描述,作者并沒有身臨其境地看到這一幕,但是他這樣的描寫真實嗎?看過該書的人都認為真實。為什么?因為這樣的場景符合一位市委書記的心理狀態(tài),符合鄧維龍書記的基本形象。

再如《見證》描寫李昌梧書記在洪災發(fā)生之前,雷雨給他帶來減輕抗旱壓力時,文章是這樣寫的:“李昌梧感到終于可以松了一口氣。幾個月以來的旱情炙烤,使得這位1米78的魁梧漢子顯得十分憔悴:古銅色的肌膚沒有了光澤,眼眶熏黎。聽著一聲聲悶雷滾動而來,他仿佛看到焦渴的農(nóng)田澤潤,萎木抽枝,漫山綠遍。想到這里,他的臉色一掃陰沉,腳步頓時輕快起來?!边@樣的細節(jié)描述,做為一市父母官,我們沒有理由懷疑他的真實性。

還有,《見證》中寫民營企業(yè)家李春強的一段話:“李春強說:‘當時在廣州,我的心情是十分矛盾的,一邊是在洪水的包圍中等待救援的父老鄉(xiāng)親,他們的生命在呼喚。一邊是自己血肉相連的親兄弟,他們的安全受威脅,兩邊都不能缺??!但是,想起洪水中鄉(xiāng)親們的慘狀,我好像就聽到了他們的哭聲,好像就看到了他們絕望的眼神,悲憫就揪得我的心疼痛不已。所以每次讓我的兄弟們沖過去的時候,我都是咬著牙根說的,其實下命令的時候自己已經(jīng)在流淚,沒有辦法,我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祈禱,上帝保佑他們!”

陳吳森告訴我,這段文學色彩相當濃的文字,本不是李春強的原話,但卻是李春強在接受采訪時所談的全部內(nèi)容,由于作者對李春強的思想情感進行了文學濃縮,使得這段話既十分地文學化,又十分地生活化,以至后來讀給李春強核實時,李春強感嘆,沒錯,是這個意思。

二、從不同視角寫雷同事件尋找類同事件的特殊性

對于《暖風》、《見證》這樣的長篇報告文學,描述對象所反映的內(nèi)容基本雷同。《暖風》中每一個工作隊長所面對的工作就是筑路、打井、發(fā)展生產(chǎn)?!兑娮C》中的每一個感人事件就是救人。如果把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按生活事件寫下來,那么讀者就會感到千人一面,讀一個人物就夠了,根本用不了12萬多字的篇幅,這樣就不可能寫出固本強基工程的波瀾壯闊,也不可能寫出《見證》的雄渾、悲壯。鑒于此,作者從雷同的事件中以不同的視角尋找文學視點,不斷地變換角度切入,寫來就不會讓讀者似曾相識而味同爵臘。

例如《暖風》寫湛江市政府副秘書長張子英時,引述了他的特殊語言:“權力儲備影響”、“為官者的無形資產(chǎn)”;寫湛江市委副秘書長劉耀千時通過他的工作狀態(tài),突出他的實干;寫湛江市委組織部科長何曉鍛時,重點寫他的農(nóng)村工作經(jīng)驗和談話藝術;寫湛江財政局助理調(diào)研員李光時,抓重點事件“五過家門而不入”;寫雷州公路局長莊光權時,突出他“包打天下”式的英雄氣度;寫雷州房改辦主任林介山時,重點寫他掏盡腰包帶頭捐款……在書中有名有姓的上百位領導干部和基層群眾形象中,各個人物的切入角度不同,語言特色千姿百態(tài),各有千秋。同樣,《見證》寫英雄,并不是每一個人都寫他們的救人過程,而是緊緊盯著英雄的內(nèi)心世界。例如寫黃金琪這樣一個重癥肝病在身的基層支部書記,著重寫他對自己生命的漠然,而對他人生命的珍視來表現(xiàn)英雄的壯舉;寫普通老百姓唐再,抓住他放棄自己的蝦塘而趕往鵝感救人,并窮追不舍地寫出生死面前雷州人的血性……這些細致入微的文學描述,都是這兩部作品藝術上難能可貴的地方。

三、以濃重的情感描寫事件傾力強化作品的感染力

讀《暖風》和《見證》,我們都可以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傾注于人物身上的濃重情感。《暖風》在寫到駐紀家鎮(zhèn)鹽灶仔村的工作隊員程穎給村民黃進熙送被時,書中這樣寫道:“要走了,老奶奶彎著腰摸索到雞窩旁,把手伸進去掏出四只雞蛋來硬是塞到程穎的手里。四只雞蛋,多么微妙的四只雞蛋!此時的四只雞蛋在人的物質(zhì)世界里已經(jīng)不復存在,而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可是量重千鈞??!程穎掂著四只沉甸甸的雞蛋,千言萬語哽在心頭,只覺得一股股熱流在心中涌動!”

送別一節(jié)更是濃墨重彩,借助情景描寫,把情感的激流推向了極致:“下午三點,工作組要走了。頓時,掌聲雷動,爆竹連天,五鄉(xiāng)十里的村莊里大鼓聲、鞭炮聲震得地動山搖……

洪湖路口到了,這里的公路已經(jīng)連上了國道,再也不能往前送了。倏然,一切聲音嘎然而止,工作隊員和村民們相擁著,淚眼對淚眼,相視無言!

起風了,山風起處,卷起一股紅塵,飄向李光、何海濱、馮宏安......

風啊,你輕輕地吹吧,紅塵啊,你加點兒粘吧,給我們的親人多點情思,多點祝福,多點──惦念!”

同樣,《見證》在寫到黃金琪的一節(jié)時,書中這樣寫道:“我們真的不忍心告訴我們的讀者,黃金琪的疾病危重到了什么樣的程度,因為對于黃金琪來說,此乃‘天機。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希望黃金琪不要看到我們所寫的這一節(jié),以免他對自己的病情有太多的猜想而影響他的健康。含著熱淚,合上書卷,我們仰視上蒼,默默地祈禱:保佑他吧蒼天,這樣的好人應該長壽!

濃濃的感情注入,無疑增強了《暖風》和《見證》的藝術感染力。

四、把視野投向深邃的既往增強作品力度和厚重性

做為長篇報告文學,《暖風》和《見證》并沒有把目光僅僅停留在正在發(fā)生的事件上,而是從正在發(fā)生的事件中“跳”出來,動用文學積累把“過去時”和“現(xiàn)在進行時”串聯(lián)起來,進行對比、交流,一些看上去是“閑筆”的情節(jié),就變得活了起來,使作品的力度更大,深度更加厚重。

例如《暖風》寫湛石化干部余桂紅與東里鎮(zhèn)南頭村委會村民建立友誼的那一節(jié),作者動用了戰(zhàn)爭年代沂蒙山老百姓用乳汁救活了解放軍戰(zhàn)士,連夜給受傷戰(zhàn)士熬雞湯的情節(jié)來串聯(lián)老百姓對余桂紅的關懷,從深遠的歷史角度來展現(xiàn)勞動人民對黨的干部的情懷;《見證》中寫雷州慈善會和雷州佛教慈濟會,不僅僅寫他們在這次抗洪斗爭中的感人事跡,而且把筆鋒放到他們的成長過程,這種情節(jié)的鋪排,從表面上看與本次抗洪無關,但是這些看似“閑筆”的情節(jié),卻從一個遙遠的角度展現(xiàn)了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

所以作家吳茂信在評論《見證》時寫道:“這部長篇報告文學還告訴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是在不斷的艱苦奮斗中形成的。人民,在每一項艱苦奮斗的事業(yè)中體驗和認同著民族精神……這樣的精神,凝結著中國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和中國共產(chǎn)黨在過去一切艱苦斗爭中獲得的理性與意志……我們需要民族自信,需要印證,需要看到一些東西。這場雷州人民波瀾壯闊又不乏驚險的抗洪斗爭,讓我們能夠透過喧嚷的市聲,透過那些發(fā)展帶來的矛盾和富裕引起的恩怨,透過那些暫時的、飄忽的東西,看到了一個偉大民族更本質(zhì)、更穩(wěn)定的東西,看到了一個偉大民族的方向,看到了一個偉大民族的脊梁,因此,這部作品是有價值的,是值得向讀者推薦的?!?/p>

筆下風雷激浩氣貫長虹

──讀陳吳森長篇電視連續(xù)劇新作《通背神拳》

陳吳森先生堪稱我市高產(chǎn)作家,近年來,他繼長篇電視劇《商海情仇》出版后,發(fā)表了許多短篇文學作品和連續(xù)推出兩部長篇報告文學《暖風》、《見證》。接著,他應山西省洪洞縣的要求,又創(chuàng)作出一部二十集的長篇電視劇《通背神拳》,近日已由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

“洪洞通背拳”在清朝得到乾隆皇帝的御賜,稱之為“通背神拳”,并為之題寫了匾額,是山西省洪洞縣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在舉國上下建設文化強省、強市的熱潮中,洪洞縣為了在更廣泛的范圍內(nèi)擴大影響,使之走向世界,有關方面特地請我市作家陳吳森先生創(chuàng)作《通背神拳》這部電視連續(xù)劇。

陳吳森先生很能運墨,他把洪洞通背拳弟子們的故事揉合起來,放到廣闊的歷史背景中,流水行云般把武林弟子們的剛烈雄風、俠骨柔情寫得絲絲入扣,動人心弦。

《通背神拳》從抗日戰(zhàn)爭寫起,歷經(jīng)土地革命、解放戰(zhàn)爭、剿匪反霸、反右斗爭、文化革命、改革開放。該劇環(huán)繞主人公秦根山和娃娃親妻子羅秀兒、名伶九歲紅、知遇女人李韞霞之間的情愛糾葛,插上戲班班主和權貴梁大軍對九歲紅的拼命追求,致使秦根山立身于愛情和事業(yè)的多重矛盾漩渦中求生存、求發(fā)展這一主線展開。其中的武林門派糾紛、兄弟姐妹之間的命運起伏、情感跌宕,劇中人物的恩怨情仇,直接造至的組合、分裂、瓦解再到重新組合,讀來令人肝腸寸斷,感慨萬千。

難能可貴的是,面對如此復雜的情感糾葛,陳吳森先生的筆墨沒有停留在兒女情長、風花雪月之上,而是緊扣著通背拳的發(fā)展歷史來展開敘述。同樣是通背拳弟子,但人生觀不同,人生價值有異,他們的人生結局就迥異天壤:九歲紅瘋了,李韞霞逃了,衛(wèi)老虎被槍斃了,甄家鐵進了監(jiān)獄;而謹守情操的秦根山的事業(yè)成功了,他和羅秀兒雖然歷經(jīng)家破人亡,但是他們沒有后悔,用秦根山的話來說,他對得起祖先,對得起他為之獻出了畢生精力的通背拳,他的一生活得有尊嚴,活得有價值。

一部《通背神拳》,讓我們看到一大批抗日英雄:范國雄、范一舟、樊魁、楊興龍、張慶祥、秦根山等。他們在強敵面前沒有屈服,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他們運用智慧把侵略者打得屁滾尿流,并使對方從內(nèi)心佩服。直到改革開放,當年侵華日軍的后人循著通背拳的歷史軌跡,尋根來到我們的祖國。畢竟文化是沒有國界的。通背拳的弟子們正是抱著這樣一種神圣的向往,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

同時,《通背神拳》也從理性的角度,讓人世間的真、善、美與假、惡、丑展開了殘酷的、血腥的較量。人間煙火熏陶著各色人物,當然各色人物有他們各自的走向,人生的價值取向決定著他們的命運歸宿,讀過《通背神拳的人相信都會收到一定的教益。

鄙認為,《通背神拳》劇本的創(chuàng)造是成功的,但是誠如陳吳森先生所說,影視作品從劇本到熒幕、屏幕展現(xiàn)是靠金錢堆砌出來的,一個劇本的拍攝資金動輒就是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萬,因此,把一個劇本搬上銀幕、屏幕的機會是十分渺茫的,但是我仍然滿懷信心地期待著該劇被早日搬上銀幕。

猜你喜歡
雷州
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雷州潮溪村傳統(tǒng)裝飾工藝的創(chuàng)新研究
論雷州音樂文化的雙重性特征
雷州市早稻稻縱卷葉螟遷入發(fā)生情況
“雷州換鼓”的文化內(nèi)涵與現(xiàn)實意義
夢中題詞
鄉(xiāng)音心中留
蘇軾在雷州、儋州的行跡與東坡書院的興起
民間藝術奇葩 永綻光彩
淺析雷州古民居防御性特征
雷州市宋墓出土陶俑的研究
巴林右旗| 鹤山市| 惠东县| 凤翔县| 郧西县| 松原市| 沿河| 金乡县| 罗田县| 石林| 手机| 鸡泽县| 阜宁县| 镇平县| 常德市| 庄浪县| 阜新| 昌宁县| 美姑县| 新乡县| 荥经县| 炉霍县| 四川省| 湖南省| 寻乌县| 葵青区| 襄城县| 泽州县| 中山市| 阜城县| 岳阳市| 天柱县| 星座| 达拉特旗| 浏阳市| 腾冲县| 图木舒克市| 怀宁县| 肇源县| 长汀县| 堆龙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