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穎
摘要:古詩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選入小學課本里的古詩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古詩教學對發(fā)展學生個性,豐富學生精神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語文學習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古詩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是一次自主性體驗的過程,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一、引導質疑——挖掘主動探究的源泉。二、引導品悟——培養(yǎng)自主探究的能力。三、引導拓展——結出自主探究的碩果。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古詩教學;自主探究
古代詩歌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從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怏怏大國的詩風詞韻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詩歌的特點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璣,常常是一字驚人,一字道破天機。錘煉的語句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一首好詩本身就是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一段精彩的敘述。
古詩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歷史文化,是小學生接觸了解祖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好教材。它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在歷來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在每冊課本中一般都有四篇或八篇左右。而在國家教育部頒布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新課標》中,除課本有一定的古詩內容外,還另行推薦了80首,要求學生學習背誦。這些都說明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學習古詩的要求愈來愈高,古詩教學愈來愈受到重視。
小學高年級古詩教學要教會學生學會質疑,學會探究,點燃學生創(chuàng)造智慧的火花——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能力。針對詩歌的特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抓好詩歌教學:
一、引導質疑——挖掘主動探究的源泉
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知道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心態(tài),然后再去理解詩意,體會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江雪》一詩,詩人柳宗元通過自己的所見,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靜、凄涼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詩人為什么寫一個老翁在這樣的季節(jié)、這樣的地方垂釣呢?其中的感情,學生很難一下子領悟出來。這時就應該讓學生去搜集、查詢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當時,柳宗元是朝廷中主張改革的重要官員,由于革新失敗,他被貶為邵州刺史,未到任又被貶為永州司馬,這首詩正是他被貶為永州司馬時的作品。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壓抑,于是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巧妙地表達自己被貶后的那種失意寂寞的情懷和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思想?!督愤@首詩正是詩人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這樣,學生了解了詩的寫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詩,就會水到渠成。另外,在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介紹背景只是古詩教學的前奏,因此,教師教學時一定要抓住重點,言簡意賅,不能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而講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二、引導品悟——培養(yǎng)自主探究的能力
其次,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品文悟情”一直是教學的難點,如果教師找準古詩中的“想象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則可以化難為易。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展開想象,描述畫面,在不知不覺中已經(jīng)走進了詩人的情感世界中,在這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誦讀古詩,一定會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其次,古人講究“煉字”、“推敲”等,在古詩教學中如果能夠抓住一些重點的語言文字讓學生反復品味、琢磨,一定可以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欣賞古詩的水平。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欣賞古詩、品味語言的一個重要方法——比較。最后,教師立足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抓住最能反映詩人情感的字去品味,從字的意思,到這個字在詩中的具體體現(xiàn),最后到情感的體味,層層深入,步步扎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感受到了品悟語言的方法,又深入地游走于詩人的心靈,情感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
三、引導拓展——結出自主探究的碩果
學習了于謙的《石灰吟》,課后要求學生以第一人稱,童話的形式把《石灰吟》進行再創(chuàng)作?!妒乙鳌肥怯谥t一生清廉的寫照,這樣一首托物言志的古詩如何進行再創(chuàng)造呢?我們走進學生和他們聊起石灰,學生說:“石灰是白色的粉末,刷墻用的?!薄笆铱梢栽诖禾焖涓?,防蟲子。”石灰的用處學生可以說出,但是石灰的制作的過程學生并不清楚。怎樣根據(jù)這樣的一首詩進行童話故事的改編,教師要動一番心思,才能使學生感悟出于謙借石灰的特點來表達自己志向。我們找來石灰制作過程的圖片和錄像讓學生看。學生有了感性的認識后又引領學生從詩題入手自主探究:“吟”是說唱的意思,石灰是物體不會說唱,于謙要借用石灰的什么特點來表達自己的哪些情感呢?學生們帶著問題學習《石灰吟》認識到:石灰的清白留在人間經(jīng)過了“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粉骨碎身”的考驗,于謙的清廉品德也是在無數(shù)的磨難中成就的。原來如此,把《石灰吟》改編成童話就是以石頭為主人公,把石頭變成石灰,清白留人間歷經(jīng)的磨難過程寫具體。就是抓住詩中“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粉骨碎身”這三個詞語寫清故事的過程。特別是要把石頭當作人來想象。如:“千錘萬鑿”是工人開鑿石灰石的描寫,可以想象工人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比如:一邊揮錘一邊喊號,“一二鑿呀,加把勁呀!”錘子打在石頭上石頭是怎樣忍受鑿打痛苦的心理活動等等。學生在主動探究中明確了抓住重點詞語進行想象。很快就創(chuàng)作出《小石頭歷險記》《勇敢的石灰》《永把清白留人間的》等一篇篇精美的習作。
古詩的教學就要打破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要放開自己,放開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深切體會古詩的意境美、語言美、音韻美和形象美。同時,新課標也強調學科之間的交流與整合,這種古詩教學模式啟發(fā)學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語文古詩教學中,能力與素質得到全面發(fā)展與提高。
總之,小學高年級古詩教學只要教師敢于實踐創(chuàng)新,就會有絢麗的教學之花綻放。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文集》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2年版
[2]章娣《談小學語文中的詩歌教學》 《寧夏教育》 第7-8期 p37-38
[3]怡祥《小學古詩教學一得》 《教育評論》 2001年,第5期 p81
[4]李永紅《古詩教學尋徑》 《安徽教育》 1996年 Z1 p50-51
[5]涂培源 《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小學生展開想象》 《教育評論》 2001年 第2期 p68-69
[6]戴啟鈴《入境明理悟神--借助“想象”教學古詩》《江西教育》1997年第11期p.32-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