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淑婷+[日]島村輝
[摘 要]綜觀日本“鄭成功文學”形成、流變及其研究態(tài)勢可以看出,江戶時期是日本“鄭成功文學”的先聲期,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反映出強烈的國家主義意識;明治、大正及昭和前期(1945年以前)為發(fā)展期,相關文學作品具有濃厚政治色彩;“戰(zhàn)后”以來為繁榮期,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擺脫了“戰(zhàn)前”意識形態(tài)的束縛,而以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為主,“海洋”因素融入其中。日本“鄭成功文學”的研究態(tài)勢體現在《國性爺合戰(zhàn)》文學文本的研究態(tài)勢、《國性爺合戰(zhàn)》的戲劇視角研究態(tài)勢、日本“鄭成功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態(tài)勢、《國性爺合戰(zhàn)》翻案劇的研究態(tài)勢四個方面。
[關鍵詞]日本;“鄭成功文學”;形成;流變;研究態(tài)勢;
[中圖分類號]I31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007(2017)03-0038-06
自1661年至今,以鄭成功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雖然國內學界的鄭成功研究熱潮此起彼伏,但對于日本鄭成功題材文學作品的關注度并不高,或者只局限于《國性爺合戰(zhàn)》
邁松門左衛(wèi)門及其后世的很多日本人將《國性爺合戰(zhàn)》中的國姓爺鄭成功寫為“國性爺”,以突出他們的主觀創(chuàng)作意圖,但是我們在文章的敘述當中還是以“國姓爺”稱之。等個別文學作品。從跨文化研究的視角,觀照日本鄭成功題材的文學作品,能夠梳理出日本“鄭成功文學”形成、流變的發(fā)展階段,呈現出日本“鄭成功文學”的特點及其研究態(tài)勢,從而實現在跨文化對話中對鄭成功研究的推進。本文中的日本“鄭成功文學”所指的文學作品,既包括小說、戲劇、詩歌等虛構性的純文學作品,也包括人物傳記、日記、見聞報道等寫實性、紀實性的非純文學作品。[1](236)
一、 日本“鄭成功文學”的形成:從“國姓爺文學”到“鄭成功文學”
日本的“鄭成功文學”,脫胎于“國姓爺文學”,其誕生于江戶時期。1661年,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前一年,日本就出現了第一部以鄭成功為題材的文學作品《明清斗記》,這部作品可視為日本“鄭成功文學”的開端。繼《明清斗記》之后,1701年日本又出現了凈琉璃創(chuàng)作的《國仙野手柄日記》,這兩部作品為后來風靡整個日本的近松門左衛(wèi)門的《國性爺合戰(zhàn)》(1715年)的誕生奠定了基礎。1715年11月,《國性爺合戰(zhàn)》在大阪竹本座初演,據記載,在該劇上演的三年內,創(chuàng)造了連續(xù)17個月上演的長盛記錄,當時大阪人口約30萬,其中百分之八十的人觀看過此劇。之后,近松又創(chuàng)作了《國性爺后日合戰(zhàn)》(1717年)、《唐船噺今國性爺》(1722年),并與《國性爺合戰(zhàn)》一起被譽為“國姓爺三部曲”?!秶誀敽蠎?zhàn)》的成功,掀起了日本“國姓爺文學”的熱潮,致使日本文人至今仍然熱衷于“國姓爺文學”創(chuàng)作,涌現出了大量以鄭成功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同時,因為鄭成功的“國際化”身份,使他成為連接中國大陸、中國臺灣、日本、荷蘭等西方國家的紐帶,鄭成功的影響已經波及整個東南亞、歐洲乃至世界。因此,以鄭成功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不僅僅局限于日本的“國姓爺文學”,而是在上述各國普遍存在的文學現象。
在中國大陸和臺灣,鄭亦鄒的《白鷺藏書·鄭成功傳》(1706年)是中國第一本專門以鄭成功命名的鄭成功傳記。此外還有匪石的《鄭成功傳》、黃宗義的《鄭成功傳》、王鍾麒的《鄭成功》、陳三井的《鄭成功全傳》等。近年來,又有吳高飛的《鄭成功傳》、商金龍的《鄭成功大傳》等,都以傳記形式對鄭成功的史實進行了考證論述。另外,兼具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的楊英的《從征實錄》、黃宗義的《賜姓始末》、鷺島道人夢庵(阮旻錫)的《海上見聞錄定本》、江日升的《臺灣外記》等,這些作品成書年代較早,有些具體年份無法考證,是鄭成功題材文學作品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另外,還出現了后人整理出版的鄭成功、鄭經的《延平二王遺集》,收錄了鄭成功、鄭經所作詩文,非常珍貴。以鄭成功為題材的戲劇主要有阿英的《海國英雄》、郭沫若的《鄭成功》等。以小說形式創(chuàng)作的鄭成功題材的文學作品有曾德厚的《臺灣逐寇記》、陳墨峰的《海外扶余》、張國立的《鄭成功密碼》等。除此之外,李汝和主編的《巴達維亞城日記》、江樹生譯注的《熱蘭遮城日記》的出版,也為鄭成功題材文學作品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荷蘭及意大利等西方國家也出現了很多鄭成功題材的文學作品,其中一部分已被譯介到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C.E.S(揆一)的《被遺誤的臺灣——荷鄭臺江決戰(zhàn)始末記》,由林野文翻譯并在臺灣出版,本書為荷蘭殖民臺灣的末代長官揆一所著,記載了大量與鄭成功較量的史實,是研究臺灣歷史以及鄭成功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料。另外,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雇員菲利普·梅以親身經歷所記錄的鄭成功渡海東征的日記《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師看鄭成功》,由江樹生譯注并在臺灣出版。意大利白蒂的《遠東國際舞臺上的風云人物鄭成功》,是白蒂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整理出版的著作,既具有學術價值也具有史料價值,由莊國土等翻譯并在中國大陸出版。
在日本,近松的《國性爺合戰(zhàn)》被翻譯成英語、意大利語等多種版本。其中,英譯本由美國的日本文化學者唐納德·金翻譯,在倫敦出版。意譯本由白蒂翻譯,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出版。另外,日本作家陳舜臣的《鄭成功》,由卞立強翻譯并在中國大陸出版。司馬遼太郎的《大盜禪師——鄭成功反清復明外一章》,經莊華翻譯在臺灣出版。川口長孺的《臺灣鄭氏紀事》在臺灣出版。
由此可以看出,鄭成功題材的文學作品已經延續(xù)了三百余年,并縱貫東西各國,作品類型涉及小說、戲劇、詩歌、傳記、日記等多種樣式,具有歷史的延續(xù)性、時空的廣泛性、作品類型的多樣性等特點。同時,鄭成功題材的文學作品已在世界多個國家被譯介,儼然已經成為一種國際化的文學現象。
基于此,筆者在日本“國姓爺文學”的基礎上,立足于中國的文化語境,將以鄭成功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定義為“鄭成功文學”。相對于日本文學中產生的“國姓爺文學”熱潮而言,將“國姓爺文學”的外延擴大,它包含了中國大陸、中國臺灣、日本、荷蘭等所有以鄭成功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之所以定義為“鄭成功文學”,是因為中日兩國對鄭成功這一人物的認知不同。2001年,中日合作的一部關于鄭成功的電影,在中國上映時名為《英雄·鄭成功傳》,而在日本上映時則為《英雄·國性爺合戰(zhàn)》??梢钥闯觯谥袊奈幕Z境下,中國人對鄭成功的認知是“鄭成功”而非“國姓爺”。而日本人受到近松《國性爺合戰(zhàn)》的影響,對鄭成功的認知是“國姓爺”,而非“鄭成功”?!皣諣敗迸c“鄭成功”,對同一歷史人物的不同認知,體現了中日兩國不同的歷史文化語境,基于不同歷史文化語境的學術研究自然存在差異。因此,立足于中國的文化語境,對于日本鄭成功題材文學作品的研究,就是對日本“鄭成功文學”的研究,能夠在中國“鄭成功文學”的參照系下,透視出日本“鄭成功文學”的變容,而在分析這種變容產生原因的同時,可以實現從“國姓爺文學”到“鄭成功文學”的跨越。
肇始于江戶時期的日本的“鄭成功文學”,在三百余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形成、發(fā)展以及流變的過程,已具有相當數量的作家創(chuàng)作群體和文學文本,同時,基于日本“鄭成功文學”的研究也已經具有一定的學術積累。并且,日本“鄭成功文學”的譯介也不斷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荷蘭等西方國家展開,成為了一種國際化的文學現象,這標志著日本“鄭成功文學”已經形成,并且在發(fā)展流變的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征。
二、 日本“鄭成功文學”的流變
對于“國姓爺文學”,日本學者認為,“可稱之為國姓爺熱潮的時代,在日本至今曾出現過三次。第一次以近松的《國性爺合戰(zhàn)》為開端,出現在享保期(日本年號,1716年至1735年)前后;第二次出現在日清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前后;第三次則出現在中日戰(zhàn)爭(日本侵華戰(zhàn)爭)之后?!盵2](2)因此,筆者根據日本“國姓爺文學”的歷史發(fā)展趨勢,將日本的“鄭成功文學”劃分為三個階段進行論述,分別為江戶時期(1661-1867)的先聲期;明治、大正及昭和前期(1868-1945)的發(fā)展期;“戰(zhàn)后”(1945年后)以降的繁榮期。并且,日本“鄭成功文學”在發(fā)展流變的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征。
首先,江戶時期(1661-1867)是日本“鄭成功文學”的先聲期,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以《國性爺合戰(zhàn)》為中心,反映出強烈的國家主義意識。在《國性爺合戰(zhàn)》出現之前,1661年的《明清斗記》拉開了日本“鄭成功文學”的帷幕。《明清斗記》由前園仁左衛(wèi)門撰稿,鵜飼信之(鵜飼石齋)撰寫序文并校閱,全書共十卷。《明清斗記》所敘述的是鄭成功抗清失敗后收復臺灣的故事,其情節(jié)與歷史事實具有一致性,近松雖然借鑒了《明清斗記》,但卻并未按照《明清斗記》的套路進行敘事,而是在故事情節(jié)上作了諸多改動。除了《明清斗記》,元祿十四年正月(1701年)草子作家錦文流的凈琉璃劇本《國仙野手柄日記》的問世,也為《國性爺合戰(zhàn)》的出現提供了契機?!秶梢笆直沼洝肥菫樘虺鲇鹦艥廪蛄可泶蛟欤诔鲇鹱涎?。在日語中,“國仙野”與“國性爺”的發(fā)音、意義皆相同。錦文流是出羽座的座附作者,而同時期竹本座近松創(chuàng)作的《國性爺合戰(zhàn)》受其影響也理所當然。從這一點來看,《國仙野手柄日記》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然而,真正將“國姓爺文學”推向高潮的,卻是近松的《國性爺合戰(zhàn)》。具有異國情趣的《國性爺合戰(zhàn)》,其故事情節(jié)與《明清斗記》最大的不同是和藤內驅逐了韃靼王,攻陷了南京城。在故事中近松極力表現和藤內是受日本神靈保佑的具有日本武士精神的日本人,是拯救大明朝于危難的英雄??傊秶誀敽蠎?zhàn)》故事情節(jié)的設計,極大滿足了當時日本人內心深處潛伏著的強烈的國家主義意識,加之凈琉璃劇表現手法的極致運用,使之成為了經久不衰的經典劇目。直至今日,日本的國立劇場還會定期上演此劇。因此,從學術意義來講,《國性爺合戰(zhàn)》是日本“鄭成功文學”真正意義的開端。
以《國性爺合戰(zhàn)》為開端,日本文人創(chuàng)作了大量《國性爺合戰(zhàn)》翻案劇。西澤一風《國性爺御前軍談》(1716年),紀海音的《傾城國性爺(1717年),江島其磧的《國性爺明朝太平記》(1717年),《鄭森偉伝·明清軍談國性爺忠義伝》(作者不詳,1717年),藤原家孝的《落栗物語》(1792年以后),市山卜平、竹田治藏、姉川新三的《仮名草紙國性爺實錄》(1759年),朝川善庵的《鄭將軍成功傳碑》(1797年),鈍亭魯文的《父漢土·母和朝:國姓爺一代記》(1855年)等都是江戶時期“鄭成功文學”的代表作。這些作品大部分為近松《國性爺合戰(zhàn)》的翻案之作,尤其是紀海音的《傾城國性爺》和江島其磧的《國性爺明朝太平記》因模仿成分過多,后世學者對其評價并不高,但是在學術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存在價值。
可以說,江戶時期是日本“鄭成功文學”的先聲期,也是日本“鄭成功文學”形成、流變的第一階段。從此,日本的“鄭成功文學”登上了歷史舞臺。這一時期日本的“鄭成功文學”,以《國性爺合戰(zhàn)》為原典,大部分為《國性爺合戰(zhàn)》的翻案之作。但是,就故事情節(jié)而言,并未超越近松對國姓爺故事的布局,即故事都以國姓爺攻取南京城為結尾,與歷史事實完全背離。這種背離體現了江戶時期社會盛行的日本國家主義意識。聯系1894年日本發(fā)動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及后來的侵華戰(zhàn)爭,可以清楚看出這一時期日本人的國家主義意識已經開始膨脹。因此,以《國性爺合戰(zhàn)》為中心的這一時期日本的“鄭成功文學”所反映出的強烈的國家主義意識正是江戶時期日本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寫照。
其次,明治、大正及昭和前期(1868-1945)是日本“鄭成功文學”的發(fā)展期,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政治色彩濃厚,反映了日本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染崎延房[3](1~3)在《臺灣外記: 一名·國性爺》(1874年)中認為鄭成功具有“大和魂”,鄭氏三代頗具“楠氏”(楠木正成)遺風。依田學海[4](1)在《國姓爺討清記》(1894年)中指出國姓爺具有“日本人的氣象”,是“日本種子發(fā)出的芽”,因此能夠與滿清征戰(zhàn)并奪取臺灣。加藤紫芳 (瓢乎)的《臺灣陣》(1895年),丸山正彥的《臺灣開創(chuàng)鄭成功》(1895年)也在不同程度上強調了鄭成功的“大和魂”。田中善立的《臺灣と南方支那》(1913年)作為一部系統研究臺灣及鄭成功的著作,發(fā)表于“日據臺灣”時期的1913年,對臺灣的殖民統治進行了系統分析,為日本的臺灣統治提供了學術支持。稲垣孫兵衛(wèi)的《鄭成功》(1929年)以大量詳實的史料作支撐,論述了自鄭芝龍開始,鄭氏對臺灣的統治。小山內熏的《國性爺合戰(zhàn)》(1929年)是邁松《國性爺合戰(zhàn)》的翻案劇,在東京筑地小劇場上演,受到好評。井川洗厓、下村悅夫的《國性爺合戰(zhàn):和唐內物語》(1939年),以精美繪本的形式對國姓爺的故事進行了敘述。石原道博的《鄭成功》(1942年)對鄭成功的生涯、日本請援、南京攻略、糧餉問題、以及鄭成功雜考進行了論述。
這一時期是日本“鄭成功文學”形成、流變的第二階段,文學作品具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日本通過中日甲午戰(zhàn)爭取得了臺灣的統治權,對臺灣進行了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具有“大和魂”的國姓爺鄭成功,成為了日本進行臺灣殖民統治正當化的工具。日本的“鄭成功文學”不斷強調鄭成功的“大和魂”,鄭成功被塑造成日本人的英雄。日本“鄭成功文學”所體現出的這一特點,是日本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日本殖民統治者試圖通過鄭成功來同化臺灣民眾,因此,這一時期的日本“鄭成功文學”表現出了濃厚的政治色彩。
再次,“戰(zhàn)后”(1945年后)以降,日本“鄭成功文學”進入繁榮期,這一時期以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為主,文學作品擺脫了“戰(zhàn)前”意識形態(tài)的束縛,“海洋”因素融入其中。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有久保栄的《史劇國姓爺新說》(1949年),石原道博的《國姓爺》(1959年),正延哲士的《新·國姓爺伝說》(1984年),寺尾善雄的《明末的風云兒鄭成功》(1986年),福住信邦的《鄭成功の母》(1987年)、《新國性爺合戰(zhàn)物語り》(共三卷),白石一郎《鄭成功》(1990年),和田武久《??埽簢諣斠蛔澶捂?zhèn)魂歌》(1991年),伴野朗的《南海の風云児·鄭成功》(1991年),高橋和島的《朱帆》(1993年),荒俁宏的《海覇王》(1993年),蘆辺拓的《夢·鄭成功戰(zhàn)績:明清疾風錄》(共三卷),陳舜臣的《鄭成功:旋風に告げよ》(1999年),高橋和島的《怒帆——鄭成功疾風錄》(1999年),林田芳雄的《鄭氏臺灣史——鄭成功三代の興亡實紀》(2003年),宮崎滔天的《宮崎滔天アジア革命奇譚集:明治國姓爺/狂人譚》(2006年),佐原進的《的父の國と母の國:國姓爺物語》(2009年),河村哲夫的《龍王の海:國姓爺·鄭成功》(2010年),內藤史朗的《東天紅の龍:鄭成功評傳》(2010年),齊藤孝治的《秘話鄭成功異聞》(2013年),森本繁的《臺灣の開祖國姓爺鄭成功》(2014年),奈良修一的《鄭成功:南海を支配した一族》(2016年)等。特別值得說明的是,福住信邦是鄭成功的同母弟弟田川七左衛(wèi)門的子孫,原名鄭邦夫。在福住信邦之后,日本作家的“鄭成功文學”多以福住信邦所敘述的鄭成功故事為原型進行再創(chuàng)作。
這一時期是日本“鄭成功文學”的繁榮期,也是其形成、流變的第三階段。雖然“二戰(zhàn)”后日本以戰(zhàn)敗告終,但是從作品數量上看,這一時期的日本“鄭成功文學”的創(chuàng)作不但未受影響,反而呈現繁榮景象。從創(chuàng)作特點來看,這一時期日本“鄭成功文學”擺脫了“戰(zhàn)前”的政治束縛,以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為主。同時,對鄭成功這一歷史人物的定位發(fā)生了轉變。如這一時期作品的書名“??堋?、“疾風”、“旋風”、“海霸王”、“南?!钡人荆毡镜摹班嵆晒ξ膶W”增加了“海洋”因素,日本文人轉向從“海洋”視角去評價鄭成功,呈現出這一時期特有的日本“鄭成功文學”的特征。同時,日本“鄭成功文學”在發(fā)展流變的過程中,已擁有相當數量的學者群體和研究成果,而了解日本“鄭成功文學”的研究態(tài)勢是開展鄭成功研究的有效途徑。
三、 日本“鄭成功文學”研究態(tài)勢
日本學界對日本“鄭成功文學”的研究已經擁有了一定數量的學者群體和研究成果,并表現出以下四個方面的研究態(tài)勢。
首先,《國性爺合戰(zhàn)》的文學文本研究態(tài)勢。日本學者關于《國性爺合戰(zhàn)》的研究,肇始于大正時代。坪內逍遙的《近松之研究》(春陽堂,1900年)是較早、較全面研究戲劇家近松的著作,其中包括對《國性爺合戰(zhàn)》的研究。進入昭和時代,相關研究以學術論文為主,野間光辰的《<國姓爺御前軍談>と<國性爺合戰(zhàn)>の原拠について》(京都帝國大學國文學會編:《京都帝國大學國文學會二十五周年記念論文集》,星野書店,1934年)、豐竹古靱太夫的《國性爺合戰(zhàn)と日本の母》(《凈琉璃雜志》424,1940年)、野原光辰的《<明清廚記>と近松の<國性爺合戰(zhàn)>》(《國語國文》,1940年1月)等對《國性爺合戰(zhàn)》的文學文本與《明清斗記》、《國姓爺御前軍談》進行了比較研究。
“戰(zhàn)后”以來,研究成果顯著增多。日本學者首先從影響關系的角度對《國性爺合戰(zhàn)》進行了研究,主要學術論文有長谷川強的《浮世草子の通俗軍談利用と<國性爺合戰(zhàn)>》(《國語國文學研究》(2),1966年12月)、信多純一的《<國性爺合戰(zhàn)>の竜虎》(《語文》49, 1987年9月)、神谷勝広的《近松と<繪本寶監(jiān)>》(《日本文學》46,1997年12月)、松田存的《近松〈國性爺合戰(zhàn)〉著想攷》(《二松學舍大學論集》43,2000年3月)。在這些論文中,日本學者指出《國性爺合戰(zhàn)》受到了《三國志》、《太平記》等軍記物語的影響,《繪本寶鑒》、謠曲《唐船》也對其產生了影響。另外,和藤內“獵虎”等場面受到了謠曲《龍虎》的影響,《國性爺合戰(zhàn)》創(chuàng)作之前的能、狂言對近松的創(chuàng)作也產生了影響,該劇的五段式構造也受到了世阿彌能樂理論的影響。其次,日本學者對《國性爺合戰(zhàn)》的創(chuàng)作特點進行了論述,主要論文有松井靜夫的《近松晩年の時代凈琉璃——<國性爺合戰(zhàn)>論の前提》(《語文》26,1967年4月)、佐藤彰的《<國性爺合戰(zhàn)>の評価(作品論の新視角·近松)》(《日本文學》21,1972年6月)、藤井康生的《映像の中の蕓能40國性爺合戰(zhàn)》(《上方蕓能》185,2012年9月)、松岡純子的《長崎·平戶と“鄭成功”の物語:海域·地域·境界を越えて》(《東アジア評租賃經營》8,2016年3月)等。
其次,《國性爺合戰(zhàn)》的戲劇視角研究態(tài)勢。大正時代后期,三田村鳶魚的《國性爺合戰(zhàn)》(《史實より觀た歌舞伎芝居》,蒿文宮,1923年)是繼坪內逍遙的《近松之研究》之后從戲劇角度研究《國性爺合戰(zhàn)》的學術論文。昭和前期,土方與志的《<國性爺合戰(zhàn)>上演に際して》(《筑地小劇場》,1928年10號)、小山內薫的《<國性爺合戰(zhàn)>改作追記》(《筑地小劇場》,1928年10號)、久保栄的《鄭芝龍と鄭成功》(《筑地小劇場》,1928年10號)等論文在小山內熏改作的《國性爺合戰(zhàn)》上演之際刊發(fā),圍繞改編劇進行了多角度論述,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進入“戰(zhàn)后”時期,從戲劇角度研究的學術論文主要有河竹繁俊的《<國性爺合戰(zhàn)>の味》(《文學》10,1952年10月),田中喜一的《日本の新劇と演劇伝硫:小山內薫<國性爺合戰(zhàn)>をめぐって》(《日本文學》6,1957年4月),森修的《作品構造の分析——<國性爺合戰(zhàn)> 》(《國文學:解釋と教材の研究》(15), 1970年7月),朝田祥次郎的《人形劇の創(chuàng)作技法 VI : <國性爺合戰(zhàn)>の場合(1)》(《神戶大學教育學部研究集錄》,1973年3月)、《人形劇の創(chuàng)作技法 VII (最終回):<國性爺合戰(zhàn)>の場合(2)》(《神戶大學教育學部研究集錄》50,1973年10月),曽田秀彥的《“國民演劇”と小山內薫——古劇研究會から<國性爺合戰(zhàn)>まで》(《文蕓研究》41,1979年3月),千葉篤的《<國性爺合戰(zhàn)>について》(《文學研究》53,1981年6月),鳥居フミ子的《<國性爺合戰(zhàn)>——からくり·手妻の“國性爺”》(《國文學:解釋と教材の研究》30,1985年2月),犬丸治的《12月の歌舞伎:力業(yè)·“國性爺”》(《テアトロ》678,1999年2月),樸麗玉的《<國性爺合戰(zhàn)>における“変化”と“統一”の方法をめぐって》(《京都大學國文學論叢》8,2002年6月),高橋則子的《江戶における<國性爺合戰(zhàn)>の受容——凈琉璃抄錄物草雙紙の視點から》(《近松研究所紀要》(13),2002年12月),藤井康生的《<國性爺合戰(zhàn)>のバロック性》(《表現文化1》,2006年3月)等。這些論文從戲劇構成法、人形劇的創(chuàng)作方法、《國性爺合戰(zhàn)》成功的原因等角度對《國性爺合戰(zhàn)》及其翻案劇進行了論述。
再次,日本“鄭成功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態(tài)勢。這種研究開始于“戰(zhàn)后”,山本治夫的《國姓爺(鄭成功)文學の比較文學的研究》(Ⅰ)(《福岡大學人文論叢》,1975年3月)、《國姓爺(鄭成功)文學の比較文學的研究-3-》(《福岡大學人文論叢》,1975年09月)、《國姓爺(鄭成功)文學の比較文學的研究-3-(2)》(《福岡大學人文論叢》,1975年12月)等論文論述了國姓爺這一研究課題的比較文學輪廓,并從國際性、海洋性、機略和節(jié)義四個方面指出了“鄭成功文學”偉大成就得以實現的四大要素。山本治夫指出,鄭成功是儒教倫理節(jié)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另外他從海洋文學的角度闡述了東西方文學的典型,論述了“達伽馬文學”(以達伽馬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與“國姓爺文學”的異同,并指出在幕府施行的儒教化政策的影響之下,日本文學傳統整體缺乏或否定了海洋機遇。
另外,《國性爺合戰(zhàn)》的翻案劇研究態(tài)勢。這一研究開始于“戰(zhàn)后”時期,尾崎宏次的《正反批判——<法隆寺><國性爺>》(《悲劇喜劇》12,1958年7月)從作品、演出、演技三方面評論了矢代靜一的翻案劇《國姓爺》。橫山正的《國性爺合戰(zhàn)座敷軍談》(《文學研究》57,1983年6月)論述了《國性爺合戰(zhàn)座敷軍談》與《國性爺合戰(zhàn)》在結構和內容上的異同。倉員正江的《<國姓爺明朝太平記>の方法 : 近松と其磧との間》(《京都語文》7,2001年5月)以《翁草》所載日本俳人神澤杜口對江島其磧及近松的評價為切入點,比較了其磧的《國姓爺明朝太平記》與近松《國性爺合戰(zhàn)》的關聯與不同。佐藤MIKA的《己の皮膚を覆う他者——<虎 野田秀樹の國性爺合戰(zhàn)>試論》(《ユリイカ》33, 2001年6月)從戲劇構成、登場人物、現實世界與劇世界的差異等角度論述了野田秀樹的翻案劇《國性爺合戰(zhàn)》。
從以上日本學者的“鄭成功文學”研究態(tài)勢可以發(fā)現,日本學者對近松《國性爺合戰(zhàn)》關注度之高,一部文學作品能得到如此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的確堪比西人對莎翁《哈姆萊特》之研究。這也揭示出近松所塑造的鄭成功之“國姓爺”形象對日本社會的深遠影響,這種影響甚至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同時,形成了如坪內逍遙、小山內熏、久保榮、山本治夫、犬丸治、倉員正江等一大批具有實力的學者群體,這標志著日本的“鄭成功文學”已經逐漸走向成熟。
從日本“鄭成功文學”形成、流變的三個階段及其特點可以看出,江戶時期(1661-1867)是日本“鄭成功文學”的先聲期,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以《國性爺合戰(zhàn)》及其翻案劇為中心,反映了強烈的國家主義意識;進入明治、大正及昭和前期(1868-1945),日本的“鄭成功文學”得到了發(fā)展并表現出明顯的政治色彩,甚至成為了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正當化的工具;“戰(zhàn)后”(1945年后)以降,日本的“鄭成功文學”呈現繁榮景象,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擺脫了“戰(zhàn)前”的意識形態(tài),以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為主,同時,對鄭成功這一歷史人物的評價視角發(fā)生了變化,“海洋”因素融入這一時期日本的“鄭成功文學”。而日本“鄭成功文學”的研究態(tài)勢主要體現在《國性爺合戰(zhàn)》文學文本的研究態(tài)勢、《國性爺合戰(zhàn)》的戲劇視角研究態(tài)勢、日本“鄭成功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態(tài)勢、《國性爺合戰(zhàn)》翻案劇的研究態(tài)勢四個方面。然而,盡管日本學者對“鄭成功文學”的研究數量相對較多,但是研究領域僅局限在近松的《國性爺合戰(zhàn)》或《國性爺合戰(zhàn)》翻案劇上,近代以來日本“鄭成功文學”的研究尚未系統展開,出現了學術繁榮背后的“貧瘠”現象,這也為今后的鄭成功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間。
參考文獻:
[1] 王向遠:《比較文學學科新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2][日]油屋亮太郎:《新國性爺合戰(zhàn)物語り 序》,《新國性爺合戰(zhàn)物語り》(上),東京:講談社,1988年。
[3][日]染崎延房:《臺灣外記 :一名·國性爺》,東京:永保堂,1874年。
[4][日]依田學海:《國姓爺討清記》,東京:六合館弦?guī)啎辏?894年。